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334|回复: 0

黄河古镇碛口[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9 20: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河古镇碛口
[rm]rtsp://202.97.134.22/free/SXscene/SX1hfg041124.rm[/rm]
--------------------------------------------------------------------------------
山西电视台国际互联网站
http://www.shanxitv.com (2004年11月24日)
  主持人蒋梅:在山西吕梁山中的黄河边上座落着一座古镇,这座古镇叫碛口,碛口因黄河上的第二大碛-大同碛而得名,碛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就是黄河上因地势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浅滩。碛口从清朝的乾隆年间开始兴起,此后200余年一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五里长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里回荡,民间自古就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的说法。据说以前这里常年养有500余峰骆驼,可见当年的繁华。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
  站在陕西吴堡的黄河岸边,隔河相望就是山西临县的碛口古镇,古镇背后的卧虎山上有一座黑龙庙,在黑龙庙上的岩柱上有一幅写于清朝道光癸卯也就是1843年的对联:“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
  山西流传有一首民谣说的是“欢欢喜喜汾河湾,凑凑付付晋东南,哭哭啼啼吕梁山,死也不出雁门关。”临县虽不是一个宁也不能去的地方,但却是一个叫人悲苦的地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破碎、草木不生,人们住在岩壁上凿出来的窑洞里,连饮水都非常困难,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却出现了一个商贾云集、物资丰富的小都会,造就它的是黄河、湫水河和吕梁山,就是这两水一山河声岳色为碛口写就了天地间的大文章。
  黄河北上南下绕了个弯子,给陆路交通带来了困难,但它到了内蒙古在河套地区灌溉了大片的沃土,催生了丰饶的农产品,于是,木船和皮筏子经秦晋大峡谷把粮食、胡麻油和盐碱等顺流而下,运进内地,还捎带把宁夏、甘肃的牛羊、皮毛以及中草药等一起运了进来。
  站在黑龙庙前放眼眺望,右手边是浩浩荡荡万里奔腾而来的黄河,左手是出自吕梁山之脉的湫水,湫水河夹带大量泥沙、砾石一进黄河流速骤然下降,在入口下游堆积成一个长近1000米的砾石滩,当地人叫它大同碛,碛口便因此得名。
  大同碛把本来400米宽的黄河挤成了只有80米左右的水道,流急浪高,水底乱石如林,变化莫测,重载木船不能通过,皮筏子更经不起摔打,同时大同碛又提高了上游的水位,加宽了河道,降低了流速,使碛口成了一个天然的河运良港。
  主持人郭蓉华:现在我们站的这个黄河岸边就是明清时期的古码头,据史料记载,当年从上游到下游运输货物的船只每年大约有四五千艘,老百姓给我们讲每天这里停泊的船只也有150艘之多,可见当时的繁华盛世。岸上的苦力们把上游运来的这些货物用肩扛到上面的客栈、货站和商号里进行转运出售,当年喊出的号子声在山水之间连成了一片,这里也就成了名噪一时的水旱码头运输中心。
  最有经验的艄工叫老艄,过大同碛要专门请有经验的老艄掌舵,这些人被称为“过碛老艄”,他们富有经验,熟悉水道与河底的每一块礁石,能根据水情来决定船的最大安全装载量,超过了这个量的就要在碛口卸掉。
  黄河河床常有变化,船和皮筏子不免会搁浅,一搁浅船工便要下河去推去扛,夏天索性赤身露体,冬天也要脱衣服下水,不但吃苦而且还有危险,一旦出事死了连尸体都找不到,所以船筏上有许多禁忌,限止艄工们的言语行动,比如不能坐在船头上撒尿,女人不能坐在船头。
  主持人郭蓉华:粮食和油从上游的河套和平原通过水路运来,那个时候运输主要靠船只,少的时候有三五船,多的时候有十来船之多,运粮食的大多是漆板长船,一船最多可以承载4万多斤,这样的话十来船之多就增加了仓储量,由于他们做生意要看行情,不是急进急出,而且也分生意的忙季和淡季,所以就更增加了仓储量。这个荣光殿就是当时一个叫王佩航的有钱人建造的五层窑洞式的建筑。
  当时的大商号虽然有钱,但仍然没有摆脱小农的传统,他们赚到钱后大多都把钱带回老家大兴土木,修建豪宅,商号、商行虽然宽大,但是非常简单不加装饰,只有少数的几座,比如我们现在在的这个荣光殿是精工细做,而且看起来庄严又华丽。
  在这个建筑的底层中央还建了一个木质结构的楼台,上面还挂上了“望河楼”的牌匾,当时这个有钱人坐在这里黄河可以说是一揽无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他可以坐在这里监督为他搬运货物的码头上的苦力们。
  随着大批货物在碛口周转,碛口镇日益繁荣兴盛起来,大批西北生产的粮油、皮毛、盐碱、药材等物资沿黄河而下,源源不断地运往碛口,再用骡马、骆驼运到汾阳、太原,北京、天津等内地生产的棉花、绸缎、茶叶、陶瓷、烟酒等日用品也经过碛口转销大西北。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碛口街上满街油,三天不驮满街流”,人们当时称碛口为小都会。
  据说在清朝雍正年间,碛口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据史料记载,当时碛口镇有大小商号400多家,可谓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来往货船通宵达旦,每天有150多只,街道上的骆驼队络绎不绝,骆铃声从早响到晚。
  主持人郭蓉华:中市街是连接着西市街和东市街,处在碛口镇的最中央,也是碛口镇当时清明时期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也是当时重要的商业地段,这条街上当时除了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之外还设有茶庄、皮毛店、一些商业用品的店铺,我们走在这条明清时期的街道上就仿佛在历史的烟云中穿梭。
  当年的碛口是一个商业重镇,这里只有店铺商号,很少的民居,商人们在这里是不带家眷的,赚了钱的富商们在碛口周边择风水宝地大兴土木,黄土坡上随之崛起了这东一坡西一坡的灰色楼影,这些建筑依山就势,灵活多变,空间感丰富多彩,亭台楼阁精雕细刻,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晋商辉煌的历史见证。
  西湾村民居位于湫水河畔,距碛口古镇仅1公里,它是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群,由陈氏家族历时11代相继建成,现存30多处较为完整的院落,院与院之间都留有山门相通、曲径通幽、浑然一体。
  主持人郭蓉华:西湾村是一个陈氏血缘的村子,在这个村子里的人都是陈氏的人,说到西湾村就不能不提陈三西这个人,他是西湾村陈氏家族当中到了他们这一代是最鼎盛的时期,他这个家族有很多兄弟姐妹,下面这层是陈氏家族家人们居住的地方,上面叫议事亭,是家族里有大的活动和会议的时候会在这里召开。这一片院落是叫东财主院,这个建筑非常有特点,集北方的粗犷豪放和南方的典雅灵秀于一身,这个建筑由于它保存得比较完好,现在显得非常珍贵。
  黑龙庙是宏伟的,也是神奇的,它矗立在历史的风雨烟云之中,是碛口镇兴衰的见证。碛口的繁华源于黄河航运,但是黄河和湫水河常有灾害,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要祈求龙王来保佑,早在明代的时候上游的河水漂下来木料,碛口人就捞上了建造了这座黑龙庙,黑龙庙也是碛口镇最壮丽的建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风采,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运输方式有了巨大的进步,碛口已不是当年繁荣的水旱码头,但生活在这里勤劳质朴的碛口人将以自己曾经拥有过的辉煌、灿烂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情风俗、积淀深厚的黄河文化、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振兴经济,重现辉煌,续写黄河儿女的新篇章。
  主持人蒋梅:我们今天来看碛口,碛口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的街道、它的民居,更重要的是生活在碛口里活生生的人,这是一座活着的古镇。碛口依傍着黄河的涛涛巨浪把自己的声名推向下游、游向四方。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