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3587|回复: 4

[原创] 追念画家毕颖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6 19: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无极路在 2005/10/06 07:06pm 第 2 次编辑]

[watermark] 追念画家毕颖之
吴东民
  在我学习书画过程中,结识了不少老师,有的早已功成名就,饮誉画坛;有的事业正如日中天,令人仰慕;还有的如画家毕颖之先生,却坎坷一生,命运多舛。每每回想起与先生生前交往的岁月,心潮起伏。
  毕颖之,原名毕荣昌,1910年生于山东夏津。1929年夏,考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系,1933年毕业。学校是当时政府唯一的一所公办大学,校长沈尹默,院长徐悲鸿,绘画老师是齐白石、陈半丁、王梦白、肖谦中、汤定之诸大师,毕颖之专攻国画、书法和篆刻。课堂之余,先生还常去白石大师家中求教,并且到琉璃厂观摩古今名画。求学期间,先生的作品就曾在《世界日报》、《艺林月刊》发表,有影响的《北平晨报》曾刊专稿,高度评价其国画艺术。白石大师曾称诸弟子中得真传者三人,即李苦禅、崔樽(女)与毕颖之。先生大学毕业后,曾在德州、济南、青岛、南京、杭州任中小学或师专美术教师,桃李遍天下。退休后,先生仍执著于书画艺术,笔耕不辍。
  回想与先生的师徒之情,还要从20年前的一次机缘说起。1982年夏,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了当代著名画家孙其峰花鸟画展,轰动了齐鲁画坛。我与同事赶到美术馆观展,但离下午 美术馆开门时间尚早,便耐心等待。此时来了一位长者,七十有余,发须飘白,精神矍铄,手执竹杖,步履轻盈。我猜测这可能是位老画家吧,于是上前闲聊,交谈中我得知站在面前的竟是齐白石的学生毕颖之!这真是让我倍感以外。此时展馆已经开放,我陪先生步入展馆,边走边谈十分投缘。先生说他现已退休,并邀请我去家中做客。热衷于写意花鸟的我当时正苦于投师无门,这次偶然与先生的相识,真乃天赐良机。那时我的单位,距先生家有30余里,每当值完通宵夜班,顾不得休息,便带着习作乘车赶往市里先生住所,以求指教,春夏秋冬从未间断。先生在济孑然一身,家门清静,先生乐帮后学,我亦虚心求教,特殊的环境、共同的追寻,连结了两人的忘年之交、师徒之情。
  先生给我示范的第一幅画是怎样画虾。先生作画十分认真,用笔用墨十分讲究,画出之虾,笔墨苍润,生态盎然,跃然纸上。钤印时,先生说使用的印章“毕颖之印”是白石先生所刻。另一枚“颖之书画”印章出自陈半丁之手。金石学家乔大壮也为先生刻印 “鲁夏颖之”。这些都是难得的艺术瑰宝。先生要我把南齐谢赫的“六法”作为学习的重点;建议我继续摹写王羲之的字;叮嘱我要面向生活,多写生,搞创作;甚至对笔墨纸砚及印泥、国画色的选择使用,先生亦毫无保留的将多年的实践经验、鉴别优劣之法介绍给我。由于先生的具体指导,我的画艺进步很快,作品常见诸报端。1992年,经先生和画友的推荐,我还成为了济南市美协会员和齐鲁书画研究院成员。
  我从先生那里不仅学到了精湛的国画技法,更重要的是从先生身上学到了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
  先生忠厚谦和,坦诚待人。对向他求教的学生,不分长幼,先生总是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在赠送给我的画中都特意署有“东民仁弟教正”等题款,令我诚惶诚恐。先生艺游于心,矢志不渝。在漫长而风云动荡的岁月里,纵然家庭和个人屡遭厄运,先生丧失了相依为命的老伴儿和患病长达17年之久的次子,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但始终没有摧垮先生对艺术追求的坚定信念。先生一生清苦,忍受寂寞。先生仅14平方米的居室既狭窄又潮湿,屋内没有什么陈设,饭桌即画案。记得有一次,我买了蒸包与先生共进午餐,不料屋内的老鼠却“登堂入室”,觊觎午餐,真可谓几多无奈,几多寒酸。先生说它们夜里还偷吃粮食,闹出不少动静,影响休息,于是我便捡来石块将鼠洞堵住。晚年先生患有震颤性麻痹症,病魔缠身,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作画,而这时的笔墨则更加老辣深沉,充满金石之气。
先生一生对社会和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晚年仍发挥着余热。党、政府和人民没有忘记他,并关注着他的艺术创作和生活现状。1986年,他和其他书画家联展时,省委书记梁步庭同志,中顾委委员谭启龙等领导同志都题词祝贺。87年7月,在当时的省委书记代省长姜春云同志和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翟永浡同志的关怀下,有关部门把先生孙子的户口迁入济南以照顾先生的晚年生活。有关领导亦为他解决了住房,搬进了两室一厅的新楼房。搬家时,先生眼睛噙着泪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先生搬迁后,我也调动了工作,相见少了,而两颗心却紧紧相连。若有空闲,我便携妻女前去探望,先生很高兴,总有说不完的话语,告别时,也必定亲自送到屋门外。2003年春节期间,94岁高龄的先生因重病连续数日卧床不起,我走到床边俯身问道:“还记得我吗?”从昏睡中先生睁开双眼,一见是我,恍惚的眼神中闪露出几分光彩答道:“记得!”停顿了一下,又补充到:“还很清楚!” 两句话,六个字简短有力,情深意长。先生病重,我心如刀割,尽管此刻有很多心里话想对先生说,但已经不忍心再打扰先生了,此时唯有目光相视,会意而对。
  从北京的艺术学府进修后回到济南,我跨过了自我艺术人生前进道路中的一道门槛儿,再次取出先生的画作,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重新品读,才发现这时的我真正认识了先生,读懂了他的画,凸现在我眼前的是经典的图式和完美的笔墨,我从对当前艺术呈现多元化局面的思考又复位到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先生擅长花鸟,他创作的藤本葡萄、葫芦、紫藤古劲潇洒,虾蟹鱼蛙气韵生动,松石花卉、梅兰竹菊扑野傲然,偶作山水则水墨逸笔,意境深远。高度概括的物象都是一笔笔书写出来的,包括没骨的点与面,看似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有意味,这与西画的涂抹有着根本不同。其笔墨,似锥画沙、似屋漏痕、一波三折,力能扛鼎,润泽春水,干裂秋风,水墨交融,变化无穷,是画面上真正的生命符号的律动,是超以象外心境的吟唱,达到了中国文人写意画内美高妙的境界。读先生的画,如观太极拳术,起承转合,入扣入理;内守外敛,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延绵不断,给人一种轻松活络、心旷神怡之感。
  近年来,先生的小品画作多次出现在画廊和艺术品拍卖会上,深得收藏者钟爱。事实证明,在中国画坛,不论是在风雨飘摇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在新世纪市场经济下中西文化交汇猛烈撞击的当代,先生的作品经受住了大浪淘沙和岁月的考验。其艺术魅力愈久愈真,愈久愈淳。先生的艺术不朽,精神永存!

此文刊登于2005年10月03日 《中国书画报-翰墨因缘》[/watermark]
发表于 2005-10-6 22: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追念画家毕颖之

  感人肺腑!让我们共缅先生高格!还望能发些先生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3 17: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追念画家毕颖之

希望我们能共同弘扬先生的国画艺术,学习先生高尚的精神。
发表于 2008-9-22 10: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追念画家毕颖之

看后百感交际,思绪万千,一方面被你们的师生情谊所感动。一方面觉得这样一个大师级的国画家的作品未曾欣赏到,应为已故大师的作品呐喊,广为宣传,这是全山东省人民的骄傲。
发表于 2012-9-22 21: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山东夏津人,是先生的仰慕者之一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