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858|回复: 0

画家傅抱石子女三次义捐亿元画作始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0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捐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赠送(物品给国家或集体)”。
  这个词,陪伴了一户人家整整35年的时间。
  2007年1月6日,已故著名国画家傅抱石的子女将父亲的遗作——321件写生速写稿、86件论文手稿和71方篆刻印章,捐赠给国家,交由南京博物院收藏。
  它们的保守估价,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事实上,这已是傅家第三次向国家捐赠父亲的作品了。从1972年到2007年,傅家先后捐赠了876件价值连城的画作、文稿和印章。
  就在人们为此事议论纷纷之时,记者却意外获悉,这次捐赠的物品,曾由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过多年。
  此前,傅家的珍贵物品怎么会辗转流入南京博物院;之后,它们又如何从南京博物院“回”到傅家?
  为此,记者采访了诸多当事人,从他们的口中,探知了傅家人三次巨额义捐的曲折而鲜为人知的内幕。
  第一次捐赠
  傅二石已经有半个月没有在书房作画了。
  “一直在忙这次捐赠的事。”眼前的傅二石,虽然年已七旬,却比实际年纪看起来年轻不少,脸颊红润,气色很好。
  他的家,在南京湖南路附近。爱斯基摩雪橇犬“刀比”(音译)是他的宠物,一见生人,便摇尾狂吠。
  “它3年前坐飞机从加拿大过来,性格其实很乖。”傅二石冲着刀比轻声喊道,“不要叫了。这几天家里来了不少媒体的记者,刀比没有少叫。”
  刀比“呜”了一声,摇摇尾巴走开了。
  “很多人都会问我,你们兄弟姐妹六人为什么要把父亲的作品捐赠出去,这么值钱,你们是不是吃饱了撑的。”不等记者发问,傅二石就主动开口说道。
  “嗯,这件事绝对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只是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有能力把日子过好,大家绝对不会用出售父亲的作品来换取金钱。”傅二石说话前喜欢“嗯”一声,然后用手轻轻推一推金丝眼镜。
  傅二石口中的“有能力”,确非虚言。
  在傅抱石的子女中,长子傅小石成名已久,他的许多作品被国内外有名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1995年,其画作《潇潇暮雨》被中国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
  傅二石是傅抱石的次子,如今的他在中国画坛上虽然不像父亲那样闻名遐迩,但人们都认为他的作品风格“酷似乃翁”。
  三女傅益瑶,著名的水墨画家,现旅居日本。
  幼女傅益玉,国画家、美术史论家和胶彩画家。
  “嗯,我们兄弟姐妹从去年年初就开始商量捐赠的事。”傅二石说,“商量完了,我们就写信给省里的负责同志。不久前,我们实现了捐赠的愿望,同时成立了傅抱石艺术陈列馆。”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这已经是第三次捐献父亲的作品了。”傅二石沉默了一会儿,开始了回忆。
  不为人们熟悉的第一次捐赠,是在1972年。
  “解放前夕,父亲曾经托他的一位好友、外交官郭有守,将他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些山水、人物画,约60幅左右,送到法国参展。解放后,这批作品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滞留在国外。”
  “郭有守后来定居巴黎,父亲直到1965年9月29日突发脑溢血过世时,都未能联系上他,我们也不知道这批画的下落。直到1967年左右,母亲罗时慧从《人民日报》上获悉郭有守回国的消息,才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他。郭有守告诉母亲,那批画一直藏在巴黎艺术博物馆。”
  “于是,由中央政府出面,向巴黎艺术博物馆追索当时仅存的33幅画作。在那个年代,追索的过程复杂而漫长,所幸结果令人满意。当母亲得知父亲的画重回故土后,认为既然是国家出面要回来的,就应该将它们捐赠给国家。1972年,她去了北京,在父亲好友郭沫若的建议下,把作品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据说,国家因此给了傅家3300元奖金,还发了奖状。
  这33幅画作曾在傅抱石百年诞辰时展出过,并于2006年结集成《故宫博物院藏近代书画名家作品集——傅抱石》出版。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