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泊宁静 默默耕耘
费国荣
“随安堂”三字高悬在他居室的门楣,这是上海著名书画家陆俨少先生的手迹。叩开房门,个头偏矮、身材略瘦、衣着朴素、脚着木屐的杨启超先生微笑着出现在我的面前。到了他的客厅,但见房间没有装修,家具陈旧,惟有四壁挂满了他所作的书画。待怀着喜悦的心情读过他的作品,参观过他搭建的画室后,我不得不承认:这俗世中人不俗,是一位具有丰富内涵、特点鲜明突出、层次品位较高的书画艺术家。
杨先生擅长行草。在数丈长卷纸张上,他能笔随意转,挥毫直下,将通篇长达数百字的作品安排得自然得体,气势贯通。让人拍案惊奇的是他的“倒书”----将一行字由下而上,做到“倒写如流”,且用笔十分讲究,逆锋涩进,字拙神全,字字不失规范。难怪著名书画家邵宇先生看了他作书之后,当场挥毫称赞:“启超诗书,功底颇深。拜读之下,深为敬重……”
我询问他深厚的功底从何而来。他莞尔一笑,缓缓道出自己奋斗的足迹。
籍贯广东兴宁的杨先生,自幼喜爱书画艺术。他早于1958年就在梅县私立美术西画班毕业,之后在越剧团当美工。随后,又考入海南师专中文科,于1963年毕业后分往粤北仁化县工作,一干就是将近20年,先搞群众美术,后当中学教师,教文史,更教书画。他教学生写字,自己也写字,楷书学颜、习柳、摹赵,兼学魏碑,草书学王铎、怀素、孙过庭……他教学生画画,自己也画画,日夜研习,潜心技艺,用心探求艺术的真谛。直到1982年,他调入深圳才专门从事美术教育。3年前,他因病提前退休。可他退而不休,以其病弱之躯,竟成了专业书画家。
说到在艺术上的追求,他坦诚地告诉我,艺术无止境,这30多年来他一直都在探索,可要说长进较大的话,则是到了特区这些年的事,因为特区人才济济,艺术交流频繁,便于开扩视野,增广见闻和寻师问道。
再说他的绘画,由于有坚实的书法基础,又有扎实的文学修养,因而他能融书于画,融诗于画,画作多有尚意、尚趣之作。他的“人品”和“画品”是通过笔墨,特别是线条来表达的。这属于“文人画”的范畴。然而,他却没有传统文人画那种心远地偏、清净无为的遁世情绪。作为现代中国人和特区画家,他在学习继承我国文人画的传统时,自然注入了现代意识和审美观念。
和他的山水画相比,我更喜欢他那笔简神具,得之自然的花鸟画。且看他的《林趣》:一张正方宣纸上,左右两边画了三根竹竿,偏上处画了几根竹枝,一群小鸟三三两两在枝头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欢乐。在画面偏下处,画家题了一首五绝来补白:枝枝霜叶竹/节节见风骚/曾向板桥学/平心起浪涛。
杨先生正是这样,在追求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境界!
师造化,是要付诸行动的。他不辞辛苦,足迹遍及粤北山区,还上庐山,爬黄山,登武夷,游北京,览晋祠,访内蒙……将祖国的名山大川、花鸟树木铭刻于心,不断孕育着充满自然美、乡土气和民族化的新作来。他画山山有意,画水水有情,特别是那些小雀、小鸡、金鱼、青蛙等等,寥寥数笔,不仅形似,更加神似,是那么活泼可爱,生机横溢,再加上他的题跋,令人不仅能感受到画作浓浓的诗情,似乎还能听到画家的心声。
当我告别杨先生的时候,他将一本由他书写并译注的《康有为笔法论》的书籍赠送给我。接着,他又微笑着告诉我,他的诗书画集不久也将面世。
出得门来,我不禁再次望了望他居室门楣上的“随安堂”三字。好个“随安”!30多年来,无论什么环境他都能适应并得到满足。他淡泊宁静,默默耕耘,创造出累累的硕果。原来他在满足之中唯一不满足的是对艺术的挚着的追求!
转自 http://yangqichao.anyp.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