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087|回复: 0

中国画的问题——和方增先教授(作者:刘怀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9 11: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画的问题——和方增先教授
作者刘怀勇
2009年11月10号,我刚刚带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的画家们从太行山写生回京,顺手拿起茶桌上的《美术报》,记者王平先生《中国画出问题,根源是画家缺乏敬畏心》的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从心底里为方增先教授对当代中国画创作方向问题的批评与指导鼓掌欢呼。方先生说:“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入选的500多幅画,写意只看到四五张,整个展览,一笔笔画出来的基本没有,完全离开了中国画基本的‘写’的要求。”他说,“现在不是中国画的弱化问题了,而是中国画的距离很远的问题了。”“现在的中国画是描出来的,磨出来的,没有内涵,审美上是浅薄的。看到全国这样的情况,忽然觉得全身发凉。”(见《美术报》2009年10月31日视点版)
   我们欢呼,欢呼有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来警示大家,亦期望有更多的权威人士在心知肚明的情况下,从中国画本真的意义上出来以正“视”“听”。我谨怀着对中国画“敬畏”的心情,简说一下中国画的问题,以和方增先教授。
   问题之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绘画技巧。这一点好多人或不知,或不会用,会用了又没文化关怀。文化的缺失是笔墨无法得以理解、无法得以传承的“硬伤”。什么是笔墨呢?清人刘熙载有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书者,心画也。若不懂笔墨,何谈以文载道,中国画又有何内涵之说?
   问题之二:气韵。“气韵生动”不只是南齐谢赫的六法之一,大凡中国之艺术,中国之文学、武术、医学,都离不开“气韵”。“气韵生动”亦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它已然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理念。所以说,中国画是人文的,是科学。五代荆浩提出笔有四势曰:筋、气、骨、肉。而“气韵”来于笔墨,笔墨来于学养,来于人格,来于作者感时悯天的浪漫情怀。所以有“人格不高,画格难求其高”之说。
   问题之三:气势。“势”是一种画面关系,更是一种修为,没有“势”就不会有“气韵生动”。“势”有两种:一是画面结构之势(造险);二是笔墨运动之势(气韵生动)。中国画是鲜活的、“形而上”的,“势”是扑面而来的第一印象,或险绝、或敦厚、或野逸、或俊秀,无论山水、人物、花鸟,皆是一种圆融的开合关系,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问题之四:境。中国画之境,远非自然之景或西画之景。若画家不明事理,误入景区,越描越像,越像越描,离中国画的本真意义越来越远。殊不知“境生于象外”,“境由心造”之理。石涛有“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的警句,画家当深悟。
   问题之五:写。“写”是中国画最为本真的母体语言。“写”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从于心,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二是游于艺,是“技进乎道”的诠释,讲求点线的形质,努力做到“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将一己的才情、学养、修为,通过“写”传移到笔墨中去。
   问题之六:散。散与紧是相对应的关系,只有散画面才会松,松则虚,虚则纳物,纳物则丰富而隽永。现在的中国画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普及性的“大写意”,胡涂乱抹,自欺欺人;二是做作之风,求大、求满、求全、求实,不是求艺,而是在比工夫,比谁下的力气大,不知也不会顾及中国画的真谛——体“道”。
   问题之七:玄虚。什么是道?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种惚兮恍兮的神秘,正是中国画愈藏愈深的精神境界。郑板桥“难得糊涂”亦正是画面玄虚的地方。
   问题之八,形。“形”是中国画独有的物象塑造方法,远不是西画之“型”,所以,画得越精细,描摹得越像,离中国画本真的意义就越远。“形而上者”,谓指精神层面的物象关系,是源于自然而升华于心中的“意象”,并不以实际物象关系为准绳,而是以符合心、眼、手的需求为标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
   问题之九:大写意。“写意”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来就不是一个画种。中国画之所以引用“写意”一词,概因其言简意赅,以少少许胜许许多之意。“简”是简约,而不是简单。简是“以一治万”,繁是“以万治一”。石涛“一画”之说即是大写意最好的诠释。意笔、工笔、白描、重彩,都可以写意,同样都要讲究笔法,讲究墨法,讲究形而上的美学意蕴。胡涂乱抹可称其为简笔画,却不是写意。
   问题之十:空白。空白是中国画特有的心理空间,亦是画面呼吸的必然所在。没有了空白,中国画就缺失了玄妙的想象空间;没有了空白,中国画的“气”和“势”将不复存在。空白是中国画人文的想象空间。
   以上整合了中国画创作学习的十大问题,从表意上讲可能是技法与形式的问题,深入地去探讨,其实就是中国画的传统问题。创新与发展我们欢迎与鼓励,但是,创新必须是建立在承传与发展的基础上,只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才是发展的,低级的、庸俗的、颓废的,新则新矣,总不会成为主流文化。中国画至为高级的美学追求——体道,是我们该呼吁和追求的。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