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660|回复: 9

国画·杂谈——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22 21: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舟在 2004/02/22 09:13pm 编辑]

画  理   
    画理是中国古代画论的首要部分,也是整个古代画论的纲领。其内容包括:画学和绘画创作泛论、总论、短论及杂论,其中以创作总是的阐述占居了它的重要方面。多数是论述山水画和“文人画”,少数是论述人物画和花鸟画。从论述的范围看,往往涉及画法,甚至还及于画史。它的要籍,有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刘宋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五代荆浩的《笔法记》、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明代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唐志契的《绘事微言》、清代原济的《石涛画语录》和方薰的《山静居画论》,此外,还有西晋王  的《论学画》、北齐颜之推的《论画》、北宋沈括的《图画歌》、明代顾凝远的《画引》、沈颢的《画尘》、清代张庚的《浦山论画》等。在人物画方面,另有宋代苏轼的《传神论》、陈造的《论传神》、陈郁的《论写心》。花鸟走兽方面,则综合在沈括的《梦溪笔谈》和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等有关论画之中。这些均属画理的重要著作。
画 史  
    画史可分为通史、专史和志传三种。通史可分为断代史和编年史。专史可分为画种史、地方画史等。但有不少画史要籍,是通史兼有断代史而又具有志传性质的重著作。如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南宋·邓椿《画继》、元·夏文彦《图绘宝鉴》、清·徐沁《名画录》、张庚《国朝画征录》和蒋宝龄《墨林今话》等。建国后出版的画史著作,如番天寿《中国绘史》、王伯敏《中国绘画史》、张光福《中国美术史》和李浴《中国美术史纲》等,均属通史类。
品 评
品评又称《画品》  品评是指古代画论中有关画品、画评与绘画鉴赏而言的,是品评历代名家艺术优劣的论著。画品始于南齐谢赫,他在所著《古画品录》中,明确地提出了评画的标准和绘画的等级,陈·姚最的《续画品录》是续书。其后,唐·李嗣真的《后品录》与彦宗的《后画录》两书,均属继谢、陈二书而作的品评。另外,唐·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还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来评论本朝的画家艺术。作为品评的另一方面,是对作品进行鉴别、欣赏和批评的,简称为鉴赏。这类著述为教不少。象宋·米芾《画史》、周密《云烟过眼录》、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元·汤厚《画鉴》、明·陈继儒《妮古录》、清·黄钺《二十四画品》、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吴荣光《辛丑消夏记》、阮元《石渠随笔》等都属于这类或这类性质的论著。

畅 神  
    畅神是宗炳《画山水序》中所提出的。它是山水画创作要求的一个著名论点。他说:“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峰岫  嶷,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生焉!”在创作思想上,要求画家要体现自然内在的精神运动,而不是自然影物的机械摹似。与其同时的画家王微在《叙画》里劈头就指出山水画不同于地图,它不是“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的平面标志。而必须是融会贯通地把自然的现状,集中概括成为更理想、更完美的艺术形象。其次,画家还要通过山水画的面貌抒发自己心灵的情感。并达到使山水画观者“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赛过“金石之乐,  璋之琛”的“畅神怡情作用。否则,画出来的山水画是没有生命力的。

远取其势,近取其质  
    传为五代荆浩所撰《山水节要》提出“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一种创作方法。宋代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山水训》中也提到“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这里所说的“势”和“质”,不但包含形势结构,而且包括典型的形象在内。从形势结构上,是指画家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大自然,怎样才能掌握它们的特征和规律;从典型形象上,是指通过观察和了解,掌握了事物的形态和意态后,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塑造出结构严谨,气势雄伟,情深意切,真实感人的典型艺术形象。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是唐代画家张躁关于画学的不朽名言。《历代名画记》记载说:“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副县长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躁所受。躁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概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这就是说,艺术必须来自现实美,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了的东西。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然带有画家主观情思的烙印。张躁一句话扼要地道破了艺术形象形成的全部秘密,乃至传诵至今,历万古而犹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他作,给以融化。这画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皆所画也”。王维绘画,创水墨渲澹法,其作品笔墨清新。格调高雅,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

以形写神   
     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云:“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无)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顾氏“以形写神”这一著名论点,指名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酷似。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相传他画人物,有时数年不点晴,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  ,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因为“征神见貌,情发于目”。

迂想妙得  
    这是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论点。所谓“迁想妙得”,是指画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思迁入绘画对象之中。“神与物游”,(《文心雕龙》)浸润于对象,达到情景交融、主客观统一,然后“妙得”这种浸透了画家思想感情的绘画对象的形、神,加以“迹化”,创造出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熔铸的映象。这种映象,由于其精神特质已被画家的思想所强化,典型化,以致理想化,因而,就具有更加感人的魅力。

画语录
   画语录是摘录古代画论中的一部分,或辑隶书画家散见于报章杂志中,给亲友学生的书札史,题在画上的诗词跋语中、教授画法时讲述中的有关画理、画史、画法、品评、及其对绘画有关方面的杂论等画语辑录成册。如石涛的《石涛画语录》、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钱松品的《砚边点滴》等。

 楼主| 发表于 2004-2-22 21: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画·杂谈——转载

书画题款: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是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増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诗文、书法和绘画的结合,历来有“三美”和“三绝”之称,“三美”、“三绝”是对诗文、书法、绘画艺术结合的赞誉,也中国画普遍追求的艺术境界。题款,就是实现诗文、书法、篆刻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形或称为款识.
  中国画得体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的内容:在画面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文字,从体裁上分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作画所等等,如系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等,内容与格式变化纷繁。
  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
  中国画的题款除讲究诗情画意外,一般书年号一般用中国历干支(岁阳、岁阴)  题款,至于季令,月令,时令、节令,异名甚夥,代相沿用,遂成风尚。特别是古书画多采用岁阳、岁阴(即所谓大干支),故列表附于卷末,以备检索。
  干支:
  甲子    (阏逢  困敦)    乙丑    (旃蒙  赤奋若)     丙寅    (柔兆  摄提格)      丁卯    (强圉  单阏)
  戊辰    (箸雍  执徐)    已巳    (屠维  大荒落)     庚午    (上章  敦戕)        辛未    (重光  协洽)
  壬申    (玄      难)    癸酉    (昭阳  作噩)       申戌    (阏逢  阉茂)        乙亥    (旃蒙  大渊献)
  丙子    (柔兆  因敦)    丁丑    (强圉  赤奋若)      戌寅    (箸雍  摄提格)     己卯    (屠维  单阏)
  庚辰    (上章  执徐)    辛巳    (重光  大荒落)     壬午    (玄    敦戕)       癸未    (昭阳  协洽)
  甲申    (阏逢  君滩)    乙酉    (旃蒙  作疆)       丙戌    (柔兆  阉茂)       丁亥    (强圉  大渊献)
  戊子    (箸雍  困敦)    己丑    (屠维  赤奋若)      庚寅    (上章  摄提格)     辛卯    (重光  单阏)
  壬辰    (玄    执徐)    癸巳    (昭阳  大荒落)      甲午    (阏逢  敦戕)       乙未    (旃蒙  协洽)
  丙申    (柔兆  君滩)    丁酉    (强圉  作噩)        戊戌    (箸雍  阉茂)       已亥    (屠维  大渊献)
  庚子    (上章  困敦)    辛丑    (重庄  赤奋若)      壬寅    (玄    摄提格)     葵卯    (昭阳 单阏)
  甲辰    (阏逢 大荒落)   乙巳    (旃蒙 大荒落)       丙午    (柔兆 郭)          丁未  (强   协洽)
  戊申    (箸雍   滩)     己酉    (屠维  作噩)        庚戌    (上章  阉茂)       辛亥  (重光  大渊献)
  壬子    (玄   困敦)     葵丑    (昭阳  赤奋若)      甲寅    (阏逢  摄提格)      乙卯  (旃蒙  单阏)
  丙辰    (柔兆  执徐)    丁巳    (强    大荒落)      戊午    (箸雍  郭  )        己未  (屠维  协洽)
  庚申    (上章    滩)    辛酉    (重光  作噩)        壬戌    (率    阉茂)        葵亥  (昭阳  大渊献)
月令 :
   一月:正月,孟陬,春王,陬月,孟春,肇春,端春,早春,初春,上春,初月,三正,十三月,新正,华岁,肇岁,月正,太簇,岁岁,芳岁,献岁,寅月,开岁,杨月,首阳,春阳,妆阳,三之日,泰月,征月,端月,孟阳,三微月。
    二月:仲春,仲钟,大装,花进,卯月,竹秋,夹钟,丽月,杏月,甜春,四之日,令月,中春。
    三月:季春,暮春,杪春,花月,辰月,姑洗,  月,桃月,  月,晚春,末春,蚕月,嘉月,桃浪,桐月,雩风,尖月,樱笋时,小清明。
    四月:孟夏,初夏,首夏,槐夏,梅月,维夏,麦月,槐月,纯阴,乏月,阴月,麦侯,余月,麦秋,巳月,中吕,清和月,正阳。
    五月:仲夏,恶月,郁蒸,中夏,鸣蜩,蒲月,皋月,榴月,蕤宾,午月,端阳,超夏,小刑。
    六月:季夏,暮夏,杪夏,暑月,且月,林钟,精阳,伏月,季月,荷月,焦月,溽暑,组暑,未月,极暑。
    七月:孟秋,新秋,首秋,兰秋,早秋,初秋,上科,初商,兰月,巧月,瓜月,瓜时,霜时,申月,相月,京月,夷则,肇秋。
    八月:仲秋,挂秋,正秋,大清明,壮月,南吕,桂月,酉月,怀月,竹小春,仲商。
    九月:季秋,凉秋,杪秋,穷秋,暮秋,晚秋,玄月,咏月,朽月,菊月,季白,青  ,戌 月,杪商,无射,暮商,霜序,季商。
    十月:孟冬,初冬,开冬,吉月,阳月,坤月,良月,亥月,正阳月,小春月,应钟,小阳春。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畅月,辜月,葭月,龙潜月,黄钟。
    十二月:季冬,末冬,残冬,严冬,杪冬,穷冬,暮冬,腊冬,腊月,涂月,嘉平月,蜡月,严月,冰月,  月,丑月,  月,穷节,大吕,星回节,除月。
   季令:
     春:阳春,青春,三春,九春,芳春,青阳,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昊天,长嬴,朱明。
      秋:金秋,商秋,素科,三秋,九秋,素商,素节,高商,商节,金天。
      冬:三冬,九冬,寒冬,安宁,玄英。
  节令:
  正月初一:元旦,元日,元朔,元正,元春,元辰,正朝,三朝,改旦,三元,岁朝。
  初七:人日。
  正月十五:元霄,元夕,元夜,灯节,上元。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令节,上除。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浣花天,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午日,蒲节。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乞巧节,星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重九,菊花节。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宁岁。
  每月初一至十称“上浣”(  )。
  每月初一称“朔”,“旦”,“额。”
  每月十五称“望。”
  每月十六称“既望”,“望后。”
  每月末日称“晦。”
  每年清明节前一至二日为“寒食节。”
        
发表于 2004-2-22 22: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画·杂谈——转载

二月:仲春,仲钟,大装,花进,卯月,竹秋,夹钟,丽月,杏月,甜春,四之日,令月,中春。
  
发表于 2004-3-2 21: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画·杂谈——转载

已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艺术创作者来说很重要,尤其是国画中的写意创作,我们常说的“似与不似之间”,其中的“似”就是以造化为基础,“不似”就是画家心中的感受,常以夸张、变形等方式表达画家情绪或思想。感谢版主让我在此有所悟。
发表于 2004-3-3 14: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画·杂谈——转载

获益非浅
发表于 2004-3-3 18: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画·杂谈——转载

我收藏.
发表于 2004-3-4 15: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画·杂谈——转载

虽然学过张鲁生先生的小册,题款时却经常忘记。
收藏
 楼主| 发表于 2004-3-4 16: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画·杂谈——转载

怎么都收藏?不背过了?
发表于 2004-3-4 17: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画·杂谈——转载

哪能背得下来,题款时再翻翻看看吧.
发表于 2004-3-9 14: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画·杂谈——转载

我也收藏。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