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872|回复: 0

港、澳、深书画收藏投资策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8 20: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画收藏历来都是艺术投资的重头戏。在社会日趋商品化的今天,书画收藏更是越来越活跃,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热点。
  港澳深书画收藏起步不一,收藏现状也明显地有很大差别。但由于经济发展的近似性和地域的统一性,市场的融合性以及投资理念和审美观点的趋同性,使港澳深三地的书画收藏投资呈现出了“分久必合”的统一迹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以后,虽然两地仍然是“一国两制”,实施区域高度自治,但许多问题毕竟比以前更容易沟通,经济上更容易融合,市场更容易互通有无,观念上更容易接近、包容。这些有利的因素和港澳深三地的经济发展,给三地的书画收藏投资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了一个健康发展的契机。可以断言,港澳深的书画收藏投资投资,将会以超越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的高速得到发展,形成港澳深书画收藏投资大市场格局,成为面向东南亚面向全世界的中国书画收藏投资的前沿阵地。本文就港澳深三地书画收藏投资特点、书画收藏投资存在的问题及投资策略发表一孔之见。
一、地域三色
  港澳深三地书画收藏投资,以香港为最早,藏品也最丰富;以澳门最为滞后;以深圳的发展最晚但又最迅速。
  早在七十年代后期,深圳还在朦朦胧胧之中孕育,香港人已经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日本人展开了中国书画收藏投资的争夺战。当时大陆 一般干部工资收入每月平均30—40元人民币,一幅齐白石的作品在荣宝斋售价为700元人民币左右。白雪石、董寿平等名家大师的作品约售几十元人民币,而崔子范、何海霞等一大批画家,仍是以赠索为主。香港收藏界凭借其敏锐的投资眼光和胆识,吃进了一大批当时在大陆同胞眼里认为是“天价”的书画名家精品。这批藏品如今的价格已经翻了近千倍,有的甚



至翻了几千倍。其利润之丰厚,超过了任何一项投资。收藏的兴起,带动了香港书画行业的繁荣。各种画廊尤其是专门经营大陆书画家作品的画廊数量大增。书画产品需求数量的激增,也使大陆书画价格和书画家数量急剧飚升。直到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达到顶峰。                 
  澳门由于地域狭窄人口稀少,其经济发展程度也远远没有香港繁荣,加上由于特殊的历
史原因造成的价值观念混乱,因此,无论是在国际地位上还是在大陆同胞眼里,澳门都无法和香港抗衡。价值标准的错位和艺术投资理念的滞后,更是严重阻碍了澳门的书画收藏投资.大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大陆书画家去澳门举办书画展览的,不及到去香港举办展览1/20. 澳门书画收藏投资虽也有些动作,偶尔也有澳门大款在北京、香港、广州等地大型书画交易活动中露面,但总体上显得冷冷清清,所以澳门的书画行业也就没有能力没有机会像香港书画行业那样着实地火一把。澳门当地有几个书画组织,大都是属于“文人雅聚”性质的圈子内人士自娱,书画作品作为商品出售的不多。我曾经和澳门艺林书法学会会长、澳门著名书法家连家生先生商议,想组织个高层次的艺术访问团去澳,以促进一下澳门同胞对祖国文化的了解,推动一下澳门的艺术事业。连先生欣然同意负责在澳门的展览交流费用。但因北京方面不愿意以政府机构的面目出现,所以经费无着。曾和澳门珠海等地的企业家就此事做过接触,但他们似乎对于此类事情的热心远不如香港深圳的企业家,只好作罢。近几年,澳门书画收藏投资有“开化”迹象,企业界对于书画交流和利用书画交流提高企业文化品位的事情逐渐关注起来,也逐渐认识到了书画艺术精品的巨大升值潜力。由于基础薄弱,想一下子腾飞很难,但澳门收藏界极有可能会自觉加大步伐,跟上香港和深圳书画收藏投资的发展。
  深圳建设初期,基本上是个“一切向钱看”的城市。中国画研究院曾经在深圳市中心地带开设“现代画廊”,主销本院骨干画家作品,意图抢先占领深圳书画收藏市场并直接影响香港、澳门以及整个东南亚。但匆忙的深圳人根本无暇考虑什么不当吃不当喝的书画,最后不得不关张大吉。以至有好几位画家不止一次地曾对我狠狠地骂深圳“有钱没文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基础的稳定,这座“没有文化”的新兴城市开始重视“特区文化”的建设。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当年抓经济的拓荒牛精神,狠抓特区文化体系的构建,从全国各地调入了一大批文化学者、艺术人才,投巨资兴建了一批具有高文化品味和超前意识的文化设施,组建了一批具有特区特色的文化机构,如深圳博物馆、深圳画院、深圳文化研究中心等。政府的提倡,特区文化观念的形成,相对强大的经济实力,投资理念的成功定位,使深圳的书画收藏投资由九十年代初期开始,逐步升温,直到今天的火爆。即使是在远离深圳的北京,也经常听到深圳某区正在筹建亚洲最大的美术收藏机构、某区计划投资几个亿建立“画家村”等新闻,令全国艺术界和艺术研究界激动不已。在国家级一些有关书画艺术的大型活动里,也经常地见到一些深圳的投资者了。并且,来自深圳的投资者有越来越多、多到可以和山东人抗衡的的趋向。在书画收藏投资上,深圳大有“后来居上”的强者风范。
  二、收藏四忌
  虽然香港收藏界一些成功的收藏家由于低价位抢货而获得了高额利润,虽然深圳摆出决战的架势杀入书画收藏投资领域,但总体衡量,港澳深书画收藏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其表现特征有四:一是当前书画收藏投资的许多行动还带有很大的盲动性;而是作为书画收藏投资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艺术品鉴定、艺术品品位把握、艺术导向研究、投资前景预测、书画家潜在素质的含量研究、书画收藏市场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应用诸方面,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三是市场的投资心理大于对艺术价值的冷静剖析,一些以单纯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商业炒作行为,影响了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四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港澳深三地对书画艺术这一特殊商品的文化功能的认识理解程度,远远不如北京、山东、江苏等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书画收藏投资的发展。
  上述四点,均不是幻想依靠毕功于一役的短期行为所能扭转的,只能让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逐步克服。就像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可能因为知道了自己目前正处在初级阶段,就非要把自己拔高到中级阶段甚至高级阶段。本文主要从实用主义出发,对港澳深书画收藏投资当前存在的收藏陷阱或者叫收藏忌讳做点儿提醒。
  一忌“哄抢”。香港在书画收藏投资的高峰期曾出现过好几次“哄抢”现象。大陆书画家蜂拥而入,挤进香港办展销画,最多的时候能一天有好几个画展开幕,画廊、机构、经纪人忙了个不亦乐乎。北京琉璃厂几乎天天有一群群的香港人转悠,搜索寻觅可以投资的低廉价位的书画作品。近两年,由于香港经济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牵连,再加上高峰期进入香港的书画作品太多太滥,以至臭了街,倒了行市,香港书画收藏投资才从哄抢的非理性行为中清醒过来。虽说亡羊补牢尤未晚,但丢失羊的代价还是要自己承担的。从前年到今年,北京几个大拍卖公司的拍卖会,香港送拍的藏品明显增多,有的公司竟专门为香港某收藏机构举办了一次“回流书画专场”。北京人搞收藏,对艺术品的品位和价值评估是很严格而保守的。所以,回流的拍品得到好价位的不多。估计那次回流专场的举办,令香港的原收藏机构亏损不少,最乐观估计恐怕也不赚钱。
  深圳书画收藏投资飚升的行情中,也露出了“哄抢”的苗头。上海一位在艺术上还相当幼稚的女画家,竟在深圳一次展览中卷走百余万元人民币,每幅作品都在几万元以上。一位卖画无门的北京三流画家,凭着一张名片竟在深圳成为“贵宾”。行情中的一些“大手笔”,如“画家村”的构想,其设想是准备投资3个亿,建设百幢高级别墅,然后将产权赠给全国挑选出来的一百名书画家,借书画家来深圳休闲或创作之际,达到收藏作品的目的。如果是赠给吴冠中先生,如果吴先生每年能来深圳一次,如果吴先生每次来深圳都留下两幅作品,当然这个投资很合算。但吴先生未必愿意接受这幢别墅,也不见得接受了就能保证每年来深圳留下两副精品。其他人,即使接受了,即使来深圳休闲或创作来了,即使每年给深圳留下两幅作品,又能价值几何?按最理想的高价位,一万元人民币计算,每年也就是回收两万元,连建房、用地的利息也不够,更甭算还有物业管理、房产维修、人员服务、接待旅游等大量费用了。哄抢容易使人头脑发热,忽略科学的成本核算,是书画收藏投资的大忌。
  二忌“跟风”。书画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由于这种商品的物化程度非常低,所以它的价值也就更多地显示出其独特的多层次组合。一幅具有收藏价值、升值潜力的作品,应该包括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趋向价值、艺术功力价值、艺术创造价值、社会功能价值、文化底蕴价值和作者社会知名度等一系列价格因素。中国书画家之多,以作品为赚钱商品的书画家之多,令美术圈子外的人听后惊诧不已。几万画家闹京城,并不是天方夜谭。竞争的激烈,艺术创作的急躁与不思进取,对金钱的渴求,使现在许多书画家不注重作品质量,而一意渴求靠媒体的包装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以求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尽可能高价位地抛售作品。画商、媒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联手炒作画家,借提高书画家的知名度来提高作品价格而获取利润,已成为书画经营者惯用的手法。所以,“知名度”已不能作为衡量书画家艺术品位、衡量书画艺术品真正价值的有效标准。“知名度”也最容易使刚刚进入书画收藏投资圈子的人受迷惑。经常有收藏界的朋友打电话问我:“认识×××吗?最近宣传的挺火的,介绍的好着呢,能不能买?”我只能说:“你必须自己看着真好真喜欢,才能花钱。其他的,别理他。”港澳深以香港书画收藏界的商业炒作最为明显,手段也最高明。在书画收藏投资中,不跟风才能少上当,少上当才能获取可靠的投资回报。
  三忌“眼浅”。书画收藏投资必须作长期打算,才能获取丰厚回报,切忌只盯着眼前,只盯着那一点点儿短期效益。××收藏了一幅张大千的真迹,转手赚了两万元云云,确有其事,但这种投机最好不要效仿,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高位套牢,掉入陷阱。香港人经历了前几年的哄抢,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般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澳门人刚刚开始介入,捏着钞票盯着大势,估计即使上当也不会太深;惟独财大气粗且又急于入市的深圳收藏家,不得不防。
  四忌猎奇。书画作品是艺术产品,艺术产品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存在价值,就没有生命力。但创新与猎奇是不同档次的不同概念,不可混淆。现在书画界猎奇之风甚猛,意图籍以掩盖行业不思进取不思创新的丑劣。近几年风行的“书画长卷”,从几十米到百米,从百米到千米,从千米到万米——20里路长!好像越长就越有价值。这种情况的形成,主要原因还是,收藏投资者不明白收藏的价值规律,一味追求猎奇,而书画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恰好迎合了这种猎奇。只要有钱,甭说万米,就是十万米,百万米都能做到。艺术质量不行,画的再长,围地球绕三圈儿该没价值还是没价值。这种“大行活”,想收回投资,很难。
  三、投资五策
  书画收藏投资是一项对投资人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审美意识、学识胆略、潜在值把握、投资技巧等各方面都要求非常高的投资方式,也是一门比经济生活中的其他投资要求更严的投资学问。因为书画收藏投资比其他投资具有着更多的风险与陷阱,所以,书画收藏投资的投资策略也就要求更严谨、科学、明晰、有效。限于篇幅,此文不能详述,今择其要者,从战略角度略述五策,供港澳深书画收藏投资者参考。
  一要重实力,轻“名头儿”。记住:“虚名不增值”。艺术产品由于物化程度较低,因而呈现出较大的精神特征和功利特征,使创作者的知名度也成为产品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圈子里行话对画家”大名头儿”、“小名头儿”的评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件书画作品的价格定位和随知名度升降的价格趋势。但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现在,知名度的水分太大,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知名度陷阱”,使头脑发热的人、不明就里的人把握不住,不知不觉地掉进去。虚假的知名度,有的是靠炒作而获得的;有的是靠“上层接见”套来的;有的是靠老一辈的知名度延续而“继承”下来的;有的是早年因在艺术上有一定创新而出名,后来止步不前甚至倒退了,但知名度却“遗留”下来了;也有的是靠说假话吹牛皮自己吹出来的。在北京的画家,更可以利用地域之优势很方便地提高知名度。现在北京画家不下2万人,租个小房子,买几张宣纸,一瓶墨汁,再去找地方给初学书画的老干部讲几回课,印几张名片,就成了××部委××大机关的“特约书画教授”,摇身变为颇有身份颇有知名度的“北京来的书画家”了。对于这类书画家,一般有一定艺术修养和社会观察力的收藏家稍一细心都能辨别出来。对书画收藏投资危害最大的,是媒体炒作的、继承名号的、知名度遗留的和靠年龄、资格熬出来的几种虚假知名度。这些人的知名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部分是真实的;用艺术价值与知名度相对应的计量标尺衡量,其知名度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虚假的。某些自称与×××大师有渊源的老画匠,艺术上毫无创新,随着年龄进入耄期之年,慢慢地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作品价格也有一定的提高。加上一些自我炒做的技巧应用如控制作品上市量、漫天要价、自封大师、为自己组织研究会等等,给收藏者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其潜在价值已经很丰厚,价格即将上升。从收藏的长远看,这种靠虚假的知名度产生的而不是靠艺术价值体现的升值,永远都不会是真正的价值。只要书画收藏投资能始终保持一份冷静与理智的心态,就很容易把那份“虚名”从真正的价值结构中剔除出来。
  二要重个体,轻群体。记住:“一鱼要三吃”。我国目前敢自称“书法家”、“画家”的人,足足在20——30万人以上。除艺术院校、画院、出版社、书协、美协、群艺(文化馆)外,还有大量的书画社团、机构、企业和不在组织不在“本本儿”的自由职业书画家。北京“国”字号的和“京”字号的书画社团有数百家,各省“省”字号的、地市县字号的甚至街道字号的,还有行业字号的,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单位、社团,各自聚集着一批自己的书画家,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书画家群体。艺术创作是个体劳动,任何一个群体都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成员统一成一个水平。享有最高声誉的艺术院校、画院、协会,未必其成员个个都是有出息有潜力的精英,其中平凡卑琐者不乏其人。曾有位香港收藏界的朋友向我炫耀说:“我的收藏档次比他们高!我买了本《中南海收藏书画集》,按照那上面的名字收。中南海收藏什么,我就收藏什么。”一位收藏家凌晨给我打电话,说他苦思冥想出了一条书画收藏投资的妙策:“按照中国书协、中国美协的会员名单,挨个儿收藏。不是国家会员的,一律不要!”深圳某单位请我给他们组织一个书画展,开了一个名单给我,据说还是他们区画院的“专家”提供的,上面除了徒有虚名而无收藏价值的“名头儿”外,几乎全是中国美协、中国书协的头头脑脑,好像在开领导会议,真让人哭笑不得。这几种心态,乍看似乎都有道理,其实,正是掉进了收藏陷阱。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作的需要以及各种因素,中南海藏品也只是一部分具有珍藏价值和升值潜力,中国书协美协会员包括领导也未必都是称职的书画家。有位美院资深教授、50年代的老美协会员,至今一幅四尺整纸的作品价格仍在600——800元上下。某王姓山水画家,今天画价仍不超过百元。照本收藏,按名索骥,把这种作品当珍品,岂不是自找烦恼?荣宝斋特约画家秋声,没入过任何协会,连街道的书画家协会会员都不是,作品却能凭着其独到的艺术实力,价格步步走高,为日本、韩国和欧洲书画收藏投资者所一致看好。照本收藏,按名索骥,这样的佳作岂不是要白白漏掉?所以,书画收藏投资千万不要看×××是什么什么会员、什么什么理事、什么什么会长、什么什么教授、一级画家,就贸然掏腰包。一定要仔细研究个体,把个体从群体中分离出来研究,如同你择偶时把爱人从无数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容貌相同近似的群体中分离出来挑选审定一样。
  三要重质量,轻数量。记住:“不捡艺术垃圾”。书画收藏投资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忽视艺术质量而追求藏品数量。港澳深三地书画收藏投资者由于一直在经济社会中生存奋斗,养成了比较谨慎的投资习惯,掉入这个收藏陷阱的不会太多,但也不可忽视数量陷阱给收藏带来的损害,尤其是正在兴头儿上的深圳。书画收藏品不同于日常生活消费品,它的一个明显的商品特点就是损坏率极低,几乎没有什么商品损耗。所以,藏品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多。藏品越多,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竞争越激烈,对藏品的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最终,那些质量低下的藏品将遭到无情淘汰。不注重藏品质量而靠数量取胜的书画收藏投资者,弄不好就会被淘汰个血本无归。
  四要重长线,轻短利。记住:“放长线钓大鱼”。现在书画收藏投资,藏品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直接从书画家手里购买(包括馈赠),二是通过画廊或代理人获得,三是在书画展览、笔会等各种书画活动中获得,四是通过拍卖会等书画收藏市场的交流流通获得。四个渠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第一种方式,可以寻求一个最合适的价格;第二种方式,可附带获得一定的作者知名度;第三种方式,可以在取得作品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媒体宣传回报,弊病是数量较大而质量较低;第四种方式,是当前书画收藏投资者最常采取的方式。北京现在每个月举办的拍卖会不下十几个,一个拍卖会按300件作品计算,每月书画藏品流通量就是3000——4000件左右,一年就是3——4万件,这还不算各个拍卖公司的春秋大拍和不定期的中拍所拍卖出的藏品。北京收藏圈子里把港澳深珠人一并统称为“广东人”。“广东人”和“山东人”一样,是拍卖公司最受欢迎的买家,有“山东人敢买假画,广东人敢花大钱”的赞誉。在1998年秋天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位财大气粗的山东籍收藏“新秀”,在“二把刀”鉴定家的参谋指点下,花了11万多元,买了2张假画。在场的几位“广东人”,都满脸嘲讽地看那位“傻帽儿”。而不大会儿功夫,几幅被北京收藏投资者评定价格不超过5千元的扇面组合,却被一位香港收藏家以2.5万元的价格买走。自然,他于沾沾自喜之际,同样也享受了刚才那位“傻帽儿”的待遇。敢花大钱的深层心理,实际上是一种短期行为的心态。高位进货,只能短线回吐,投资者的策略必定是“高进高出”、“快进快出”。 书画收藏投资的真正投资价值是长线投资效益,而高位进货是无法作长期投资打算的。现在花5万元卖进一张黄胄的作品,碰巧了也许能5.5万元卖出,但谁敢保证10年以后一定能卖到10万元?卖不到10万元,投资者就有亏本的可能。本人收藏有一幅明末清初人孟永光的人物作品,作品绝精,且品像完好。孟永光由于世人对他研究不多,所以我的收藏成本也不高。严格说来,孟永光应该是“清代宫廷画家第一人”,加上至今还没发现有他的作品流传,所以这幅藏品就显得十分难得。曾有收藏同行开价8万元转购,我没有出手。像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文物价值的稀世珍品,就不能光看眼前的几倍利,它的长线价值决不十几万几十万所能涵盖的。要想获得藏品升值无限的长线效益,一是要瞪起眼往前看,二是要放开眼看世界,三是要眯起眼认真地研究作品。
  五是重功力,轻地域。记住:“走进大市场”。由于地域文化的限制、审美观念的差异、交通的制约和画家活动空间的不同,造成了书画收藏投资的地域性差别。北京的董寿平和广东的关山月,一南一北两支梅。在北京,关山月不敌董寿平;在港澳深,董寿平不敌关山月。其实,两位大师的功力和艺术造诣,可以说不相上下,势均力敌,各有特色。价格的变动,只是因为地域的不同。对于书画收藏投资的投机者来说,这种地域性差别正好是赚取差价的商机。而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则一定要注意,书画收藏投资中,艺术功力价值在逐步加大,地域差价正在逐步缩小。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信息的广泛传播,地域间的差别将进一步淡化,书画收藏投资将向“大市场”的格局渐进。摒弃地域之间和门户之见,树立大市场意识,就能踏准书画收藏投资市场发展的节拍,掌握市场先机。
(文/吕厚龙)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