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3385|回复: 0

齐白石艺术品在市场中的定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2-11 22: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以卖画刻印为生的艺术家
    在中国历史上,绘画最初是民间画工们的专职,篆刻印章源于镌刻印工之手。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宫廷画家和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异军突起,鼎足而立;在士大夫文人中,研讨篆刻之风气日益盛行,出现了篆刻家群体与诸多流派。宋元至明、清之际,中国专职文人画家逐渐成为画坛的主流。在这些文人画家中,有许多人靠卖画刻印为生。如"康乾盛世",有一大批画家迁徙或流寓于地区,其绘画交易市场十分活跃,堪称当时绘画商业的"大都会"。晚清至民国年间,在京华、沪上、岭南等地,云集了众多以卖画或刻印为生的专职画家、篆刻家。齐白石先生便是这批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齐白石弃工从艺,从业余"画匠"到专职"画师",开始是为了"卖画、刻字养家",他的画室曾冠之以"甑屋"。"甑"者,系煮饭用的器具,以示"其画作为熟饭,以活余年"(五十五岁刻"甑屋"印自注)。他还曾自刻一方"老为儿曹作马牛"(印文)的印章。从这一侧面,足见在白石老人的艺术中,卖画、刻印也多是为了谋生之路。
    旧时,中国的书画家、篆刻家乃至文人墨客,为人写字、作画、刻印或撰写诗文,屡屡可取得一定的金钱或物质上的报酬。这种酬劳方式,在我国由来已久,很早已有定规。其所获得的报酬,称之为"润资"或"润笔"等。至于所定的报酬标准,则称之为"润格"或"润例"。这种报酬标准,多是"随行就市",成交是"两厢情愿"的事。
    起初,齐白石曾以画像为业。这生意不错,干这一行比画其他题材的收入多。那时,我国流通的货币是秤量白银。其形式、成色和重量不一。如银锭有元宝、中锭、小锭、碎银四种,它还有许多别称。这种银两货币一市斤按十六两计量。他为人家每画一张人物像,可得到二两银子的报酬;可比较精细的画像,他的润资可高到四两银子。这种报偿,对齐白石来说,当时是很满意的。
    齐白石专职从事绘画的第二年,即一八九Ο年(庚寅),他在艺术上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他兼画山水、花鸟草虫,收入比画人物还划算,尤其是仕女画的润资则更高些。直到一九ΟΟ年(庚子),他的绘画酬金剧增。有一次,他给江西一位盐商大贾画了一幅《南岳衡山胜景图》,全图为十二堂通景屏,每堂相当于六尺中堂。这幅巨制润资竟达三百二十两银子,平均每幅约三十七两,这比起画像时的酬劳要高出十几倍。经过十年寒窗之苦,齐白石已不是单纯为了"卖画养家"了。从此,他在湖南地区的名声越来越大,绘画天地也越来越广阔。
    齐白石除了作画卖画之外,他也常为自己和别人刻印。刻印也同样能收取适当的报酬。如一九Ο二年(壬寅),他首次出游到陕西,与当时名士、诗人樊樊山相识,并为其刻了几方印章,润资竟达五十两银子,酬资可谓不菲。随后,樊樊山为齐白石刻印订了润格。翌年,齐白石凭着自己积蓄了两三千两银子。此后,他多次出游,"广结良缘",生活逐渐有了转机。
    一九一七年(丁巳)至一九一九年(己未),齐白石正式定居北京。起初,北京人不喜欢他的画风,一时受到冷遇。经友人陈师曾点拨,他意识到自己必须"破格"。民国初年,恰逢市场萧条,银元已成为流通货币。明、清时的名人字画价格暴涨,比清末时的画价高出十几倍,而他画的一个扇面,润格仅标定两个银元,比当时一般画家作品的价码还便宜一半。即便是这么低廉的标价,他的画也很少有人问津,生意极其惨淡落寞。
    齐白石听从陈师曾的劝告之后,他自出新意,变通画法,从此他的画有了新的生机。一九二二年(壬戌)春,陈师曾带着齐白石的几幅山水画赴日参展,结果是他的画全部在日本东京售出,而且售价超常的高。一般的一幅画能卖到一百银元,而二尺长的山水画竟可卖到二百五十银元。此信息不胫而走。齐白石一时名声大噪,绘画价位很快在北京猛增,润资急剧上升,作品一时也非常畅销。齐白石始终感念友人陈师曾对他的帮助。
    二十年代末,徐悲鸿先生对白石老人非常尊崇。在一次画展上,齐白石的一幅水墨《虾趣图》轴,初始仅标价八元。徐先生竟亲自将其标价改为八十元,而且还在栏目上注明:"徐悲鸿标价"。而他自己的展品《奔马图》却标价七十元。
那时,求文人作诗也要付润资。如一九二六年(丙寅),齐白石的父母去世,他请樊樊山写了一纸碑文和一篇像赞,他按其卖文的润格,付了笔资一百二十多元。可见,当时有才的书画家等文人,日子还好过,润资也不算低。
    市场行情好时,也会出现"供不应求"和买者盈门的情况。每当"生意"景况如意之时,齐白石为了应付买画求字的"客商",或以防有人滋事,常在公布"润例"的同时亦要张贴一些"启示"。其内容,多与"生意"相关。诸如:着色、工细者不画,石质丑劣的图章不刻等等。三十年代,由于求画者颇多,自感又年老体弱,视力渐衰,因而不能多劳,"润例"也较为苛刻。他曾在"启示"中写道:"山水人物、工细草虫、写意虫鸟皆不画。指名图绘,久已拒绝。"最后则注明:"无论何人,润金先收。"
    而在乱世之时,他的"启示"另有一番特色。一九三七年(丁丑),北平沦陷。齐白石深居简出,很少与人交往,尤其禁忌与官人往来。此时,他轻易不见客,拒绝一切应酬,在一则启示中云:"送礼者不报答;减画价者不必再来;要介绍者莫要酬谢……"并曾写过"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详"之类的告白。同时,还曾设法叫看门人"挡驾"。此间,卖画生意惨淡,且一度搁浅。一九三九年(己卯),物价上涨,开支增加,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再卖画刻印。这时他卖画的润格,尺纸仅得六元零二角钱。一九四三年(癸未),国内古董文玩字画业正处于衰退时期,他不得不在家门口贴出"谢绝卖画"的告示。
    影响画家作品价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往往受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的制约。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会使画家心寒意冷。一九四五年(乙酉),日本投降后,齐白石恢复了卖画刻印的生活。一九四六年(丙戌),他参加在南京、上海举办的画展,所带去的二百多幅画全部售出,润资全是"法币",一捆一捆的数目相当可观。实行"法币"政策,是国民党当局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四日推行的。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由于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法币急剧贬值。齐白石回到北京后,这些钱连十袋面都买不到,"法币"几乎成了废纸。当时,在饭馆里吃一顿饭,要耗资千万元以上。接着,国民党当局于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九日发行了"金圆券"以取代已崩贵的"法币"。当时的收兑比率是一圆"金圆券"折合三百万元"法币"。致使"金圆券"贬值,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而一些囤积居奇的掮客或富商大贾,一时看中齐白石的画可以保值、升值或发财,于是争先恐后成批订购他的画,一订就是几十张或几百张。齐白石的案头积纸如山,但交件后换回的是一大堆如同废纸的钞票,一张画的润资竟还买不到几个烧饼。货币贬值,触目惊心。齐白石只得被迫歇业,又推出"暂停收件"的告示。
    新中国成立初年,我国经济正处于恢复期,百废待兴,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很低,文化消费刚刚起步。那时,齐白石绘画的润格,一般的每平方尺仅四元,而工笔草虫、山水、人物则要加倍。其间,有些知名人士或熟人私下买他的画,普通的画价约十元,其他画价也酌增。由于社会条件和人们观念的限制,即便是如此低廉的价格,一般人也难以问津。
    建国以来,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尤其是"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制约了国民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就艺术家的艺术产品而言,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即价格不能真正客观地体现其价值。此间,尤其是在齐白石老人于一九五七年(丁酉)去世之前,他的绘画价位,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定位仍然是不尽如人意的,其售价或出口外销价格总是背离价值规律的。齐白石绘画价格,少则几十元,多则百元或千元。无数齐白石的艺术品佳作无端地流失海外,造成几乎是无法挽回的巨大的损失。对于这一令国人痛心疾首的事实,连九泉之下的白石老人想必也会扼腕痛惜和感伤。
    至于十年浩劫期间,齐白石绘画艺术品更是惨遭损毁或破坏的厄运,其价值已被扼杀,其价格更无从谈起。这历史的悲剧不会重演。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