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817|回复: 1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教学散记(节录)—崔庆忠—[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8 12: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画教育,是从1993年开始的。是年由陈绶祥先生提议,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领导的支持与关怀下,由美术研究所与研究生部共同举办首届中国画名家班。这个班的实质就是在新形势下开办的中国画创作高级研究班。
    两届中国画名家班学员在国内的各种展览中屡次获奖,有些学员在中国画创新和探索方面所做的努力已为业内同仁承认,成为画坛上的佼佼者。名家班教学模式的成功,不但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也在学界激起学者们的兴趣,开始探讨中国画教学的新形式。
   
首先,教学活动继承了陈绶祥先生制定的教学规划,立足于学员已有的素质,使之明确什么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高级形态,明确进行中国画创作所需的“基本功”的概念。陈绶祥先生在第一期名家班的开学典礼作品展上写道:“中国画是不可借‘仓促’二字来掩饰自己的水平的。所谓一画见本真,即此之谓。实际上每一点不足都是学养不足与品格未及之所致。”一句话点明了中国画的基础就是“学养与品格”。因为中国画只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表率,所以,离开了对文化的解读与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来谈中国画的学习,都是舍本求末的弯路。基于这种对中国画的认识,形成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教学的指导思想:帮助每个学员继续提高自己的画艺,保持对中国画艺术的迁延,并通过共同的研习和交流,以“笔墨当随时代”的境界为实在追求和品度标准,使自己在21世纪努力成为具有新风貌、新性情、较高文化品位的中国画画家。
   
其二,在具体教学中,采取了“在学习中记住标准”“由深量浅”的原则,以基本经典作为唯一始终的教材,通过经典的接受建立高格调的准则再以高准则反省自己的思和行,并以有标准的判断做出取舍与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使学员对于中国文化中图、形、色、识、物、迹、心、眼、观、察等许多与绘画有关的语汇在经典中的阐释有形象的认识,从而使学员摆脱绘画“状物”功能的束缚而进入自由的艺术天地。
   
其三,在整个教学中都贯穿着“以文化成”的原则。在学习经典之余,要求学员在不长的时间里充分利用北京和艺术研究院的文化资源,尽可能多地接受多方面艺术的熏陶,直接步入对文化的研习与自我认识的修习,以便帮助学员个性的开掘和成熟,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为了完成这样一种教学,崔庆忠先生依照中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经典教学原则,强调“明理、问道、熟究、自省”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员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和主体计划指导和规范下,基本上将教学安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文化讲座课。它又包括两个小部分,一是请卓有成就的中外专家学者讲授各自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和成果,力图对当代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做一定的了解,促进学员当代思维方式与认识方式的形成。二是对经典文化的研习。这个部分是课程的重点部分,课程涉及中国美术发展史、画论研究、中国文化学、美术创作理论、技法与创作、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易经、民间术数、中国武侠小说史、戏剧学与文化、戏曲表演、诗词歌赋等多个方面,另外,借助我院在音乐学、舞蹈学、影视学、美学等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力量,为学员提供这些方面的选修课,力求促进学员艺术修养全面发展,并养成读书与研讨的学术风气。
第二部分就是考察写生课。在这个课程的教学中,考察和写生基本上是糅合在一起的。考察主要是就中华文明典型的文化遗址进行学术性考察与研究,以期帮助学员对中华文化的生成有直观的认识,丰富学员的创作经验;写生主要是运用经典语汇体悟艺术创作过程,积累艺术创作素材。在考察和写生的过程中,又灵活运用集中与分散的方式,一方面组织学员集体活动,一方面鼓励学员依照自己的情况分成小组,另找时间赴各地考察采风。在这样的方式下,充分发挥了考察与写生的作用,使学员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第三部分就是创作课。创作课是常设课,每两周安排一次创作讲评,每次由导师讲评完以后,同学之间就创作的作品相互品评,相互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互帮互学中展开创作交流和研讨。除此之外,在学期末举办教学成果观摩交流展,并邀请在京的部分美术理论家、美术批评家和知名画家进行研讨和交流,使学员的创作始终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员作品的时代感,避免闭门造车情况的出现。在具体指导创作上,始终注重发掘画家的艺术个性,在提高时代认识的基础上,力争发掘最适合画家本人的表现方式和表现内容,以创造出独具个性化的与时俱进的艺术风格。

         (本文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主任,研究生部副主任)



发表于 2012-2-4 09: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回忆。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