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4439|回复: 50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7 12: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ploadFile=SS010~1_1119846146.jpg][UploadFile=SS010~2_1119846170.jpg][UploadFile=SS010~3_1119846191.jpg][UploadFile=SS010~4_1119846211.jpg][UploadFile=SS020~1_1119846237.jpg][UploadFile=SS020~2_1119846287.jpg][UploadFile=SS020~3_1119846316.jpg][UploadFile=SS020~4_1119846343.jpg][UploadFile=SSB220~1_1119846394.jpg][UploadFile=SSB290~1_1119846451.jpg][UploadFile=SSB620~1_1119846528.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12: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UploadFile=SSB680~1_1119847239.jpg][UploadFile=SSB690~1_1119847264.jpg][UploadFile=SSBA10~1_1119847284.jpg][UploadFile=SSBA80~1_1119847319.jpg][UploadFile=SSBA90~1_1119847344.jpg][UploadFile=SSBAAE~1_1119847376.jpg][UploadFile=SSBE80~1_1119847397.jpg][UploadFile=SSBE90~1_1119847421.jpg]
发表于 2005-6-27 18: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刘知白,好熟悉的名字!
感谢上传这样好的作品,欣赏!
发表于 2005-6-27 20: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真好!更喜欢第一幅的意境。
发表于 2005-6-27 21: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好作品,有作者简介否?
 楼主| 发表于 2005-7-2 11: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C1F5D6AAB0D7CFC8_1120275989.htm (8.06 KB, 下载次数: 61)
发表于 2005-7-2 11: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
—— 观刘知白中国画
梅墨生
当我写下石涛<<画语录 脱俗章>>中这句话,用以称誉默默无闻的贵州老画家刘知白先生的山水画时,可谓百感交集。借用前人的说法,刘知白先生该属于“隐逸型”画家。因为他生于1915年,虽耄耋高龄而健在于世,仍笔耕于砚田不已,所以他是“当代隐逸型”画家。当然,古人与今人的“隐逸”不同,致因尤异,不能同日而语,不过,若就他们的生平履迹特别是心路历程与不为人知而言,或不妨相提并论。
  在古代社会,那些“精神贵族”或隐于野;或隐于诗或隐于酒,因为他们要面对封建社会的“权力意志”,他们的心理便只有隐忍、扭曲乃至逃逸而后可。这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一个历史悲剧与生存宿命。然而,近现代的中国社会,情形却更加复杂,仍然还有一些失落的人生愿意去隐或不得不隐,逸出时尚或时代之外,寻找一个自我的精神家园让心身稍稍安顿。上世纪的四川陈子庄与江西黄秋园如是,还有绍兴徐生翁等人也如是。前不久,浙江友人持来已殁于六十年代的永康遗贤应均的书画材料,观览之余,心波难平。今又获睹贵阳刘知白先生的中国画作,抚册三叹:这扰扰红尘竟然有如此多的隐逸“明”家,有待世人发现和认同——他们与声誉遐迩的众多大“名”家们相比,寂寞得多了,自在得多了,甚至形成了另一道或不亮丽却很迷人的文化风景。这些逐渐被披露的不“名”之家,自有他们的高“明”之处,他们大多无名有实,值得予以重视和评价。如今的时代,本分的艺术家只好寂寞,风光总要被善于闹腾者占尽,如是而已,岂有他哉!
  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会有甘于寂寞的心灵。甘于寂寞、选择逃逸未免也是一种“怯懦”,但是换一个角度,用老子的逻辑说,“大勇若怯”,那些被排斥在时尚与时代之外的人,因有无奈的因素,但是未尝不有十分勇敢的精神,因为他们敢于面对一时的乃至一生的平淡。齐白石说:画者,寂寞之道。在寂寞之道上,有人消沉、有人放浪、有人执着,而刘知白先生则是寂寞而不改其志抱,其积六、七十年之不懈艺术追求而蕴玉藏辉,正在被世人所注目。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1933年18岁时入苏州美专学习的刘知白先生,也是一生坎坷,在“文革”中期曾被举家“下放”到远离城市的贵州龙里县洗马区的山村中。这次被疏离的时间虽只有两年,但其意味等同于一种心身的放逐,于是黔山黔水多了一位知音,而画家的郁郁不平之气也找到了一个倾泻点。古人谓“烟云供养”,这段经历,对于知白老人来说,或许也是一种不幸吧,他在山水丘壑之间找到了生命的激情与精神的象征,于是乎纸上泼出的云烟,吐出的块磊,便都更加穷极变化,挟裹着一股昂扬激越的生命活力。贝多芬说过:苦难与不幸是艺术家的宝贵财富。刘知白先生的遭际当然是他人生道路的一种磨难,但就其艺术道路而言,这段放逐生活,对于玉成艺术家刘知白实在至为关键。

              二
  中国画有悠久丰富的历史传统。这种传统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经愈趋萎顿。于是,有一批留学海外的学子学成归来欲挽狂澜于既倒,又有一些文化名人针砭时弊作震聋发聩之登高一呼,在时代的文化新思潮的冲涤下,中国画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回顾百年的中国画历程,几乎是学习借鉴、移植融汇西画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已形成了一个新传统,开始左右着人们的审美思维。新鲜血液的输入当然给中国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也消弱甚至改变了传统精神。不要小看这种改变,这种改变固然扩充了审美的视野,但也从根本上质疑乃至动摇了一种文化精神的核心与基础。时下的山水画作品,已经过分工艺化、制做化而背离了传统的表现方式与文化精神。一味雕饰而愈趋谨细的山水画,已经变成了新八股。其实,人们似乎忘了:自然质朴之美是中华文化的最高理想。这一点千余年前的唐代论家张彦远已经早有批评:“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历代名画记>>)谨细非不可以,不可以的是不能在山水画的表现中失却山川浩气与率然真气。“写意”精神已经被日渐工细的装饰风所取代。这种过于人工化的时尚,其实正是对传统自然大法的背离。中国画的表现以自如无碍的挥写与适度的刻画为高境。中国传统美学重视传达神韵气象而反对“谨毛而失貌”。
  在上述的背景中,在这种工巧的时尚中,尤显得刘知白先生的山水画创作是独到的、个性的、有传统精神的,是对于中国美学有甚深了悟后的表现高境。庄子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 ? 山水>>),刘知白先生的山水画,表现上的写意性与审美品质上的率真自然美已浑化为一。仅凭这一点,我们便有理由对其艺术给予十分的重视和研究,给以必要的好评和恰当的学术定位。
  近年,人们在艺术上越来越避难从易。而可笑的是,人们竟认为工匠化的死抠硬磨式的中国画是“高难度”,而视真正具有写意精神的绘画为“易”、为游戏,真是令人咂舌寒心!
  中国画的历史上下文是哲学和诗学的历史情境,而不是科学主义的产物。今天,我们不必拒斥科学,但科学对西方绘画的催生与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而在中国画的历史发展中,它的作用尚待研究,正是由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特殊性,所以才使中华民族创造出了这种“玄妙文化”中的写意性绘画传统。我们可以借鉴洋传统,也可以反对旧八股,但我们不能形成舍本逐末之后的新八股,甚至用洋教条来否定一切。
  上述话题,由刘知白先生的中国画而触及。我同时以为,刘知白先生的山水画创作其启示意义也凸显于此,我们应该在百年动荡与发展变化之后,重新梳理思绪,再认识民族文化的传统,真正从其文化内核与美学精神的历史高度上去审视和把握中国艺术的历史走向与表现境界。以此而视刘知白先生的艺术水平与审美理想,我们会多有会心又别具收获的。
              三
  刘知白先生的山水画艺术,筑基于吴门画法,其早期文秀温润一路画风可证,而又构架于石涛、石溪、米氏云山、梅清等古代大家,晚年默化心性与自然,画为心画,画求率真自然,有“元气淋漓障犹湿”(杜甫句)之妙。像<<山水册页>> (画集 26 ) 的迷蒙渺远,画面上逶迤斜穿画面的老柳树的大胆运用;<<春江夜月>> (画集 27 ) 的清空幽悠; <<云横黔山>> (画集 43 ) 的墨分五色,笔墨苍润;<<寒山飞雪>>的荒寒疏爽;<<山水>> (画集 73 )的氤氲高华; <<泼墨山水>> (画集 70 )的纷披自然;<<泼墨山水>> (画集 81 )的云烟阔远。特别是洗马写生的一批水墨写生力作,都是中国写意绘画的高境界、大境界,那是“笔与墨会,是为氤氲” (石涛 <<画语录>>)的写意精品,作者若无有甚深传统功力与甚高中国文化了悟,岂可臻此水准?
  洗马写生的这批画,其实已破除吴门以至“二石”牢笼,其中又有不少新安画派的遗韵,从那些焦黑渴笔的勾勒皴擦中,我们不是依稀可寻程邃、程青溪、戴本孝、黄宾虹等人的法乳吗?这些作品,来自于山川的真实感受,但又染着着浓郁的画家的个人意绪,其苍茫跌宕之美实堪出时下名家之侧而无愧。
  刘知白先生自80高龄以后,体衰不便远行,但他已将60岁前后出游黄山、苍山、洱海、青城、峨嵋的丘壑意象注入笔下,升华泼写出了一批水墨淋漓的<<泼墨山水>>组画。如<<泼墨山水>> (画集 101 ) 一作,实为大气磅礴、浑莽氤氲之佳构。因块的水墨与自然机巧的露白布虚相映成趣,表现了一种山川的郁勃之象,给人以“黑墨团中天地宽”般美感。
  刘知白先生在耄耋之年仍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着艺术的高峰险境,这种精神十分令人感佩!而他老人家能够化生平苦涩寂寞而成此等纸上云烟,一片浩迈,又怎不令后学敬重?老画家的生平遭际是不平的,但老画家的画境却是激昂之中不乏冲和之致的,“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苦瓜和尚的话我以为正堪为刘知白先生的画艺作一写照。在我眼中,刘知白先生实现了一个传统型文人知识分子——精神贵族的人格自贵与文化叩寻。

                  2000年元月于化蝶堂寓
(我读过这篇文章)
发表于 2005-7-2 11: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金鍼度人锈鸳鸯
        —— 读刘白云先生山水画稿

冯 其 庸
               
 最近,我有幸读到刘白云先生的山水画稿。所谓“画稿”,当然是指“草稿”,即作画的初稿。有的是直接写生的稿子。记得数年前有出版社出过《白石老人画稿》,我曾得到一本,朝夕观摹,爱不释手。为什么?因为这是画稿,课徒用的,往往一棵树的画法,分成好多部份,从中看到他作画的过程,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于初学者甚有启发性。前不久老画家蒋风白先生,出了一本画兰竹的书,也是授人以法的课本。于有志于学画者极有用处。我小时候曾反复临过《芥子园画谱》,也是一种课徒的书,流传已久,记得白石老人曾说过,他小时候就是临《芥子园画谱》,可见此书度人无数。
  关于此类的书,很多很多,一时是说不完的。
刘白云先生的这部山水画稿,并不是课徒用的,而是他的写生稿或作画的草稿。因为不是专为课徒用的,所以画稿并没有将每幅画作分解,都是一幅幅单页的画,而且每幅画都已经完成了绝大部份了,尚有少部份没有完成,所以还是属于“稿”。
  “画稿”既是一种未完成的作品,那么它能有什么用处呢?用处大得很,就是从他的未完稿,学习他的作画过程,作画技法,从中寻觅门径,琢磨画家的行笔、技巧、构图、布局等等。
  记得我小时,曾在大画家诸健秋先生画室看过他作画,先生告诉我说:“看就是学“,要我仔细地看。从此我就特别注意看,从看中去学。最得益的是看他作画,作画是完成的过程,从看的角度来说,是从局部到整体,从分解到综合。这与画谱一样,而比画谱要直观得多了。然而,这样的机缘不是人人能遇到的,所以,能看到老画家的“画稿”就是非常可贵的了。
  刘白云先生的这部画稿,共80幅,全部是山水。读者可以仔细琢磨,这80幅山水,无一幅雷同,真是万千丘壑,变化无穷,而尽藏胸中,尽从笔底流出。有志于山水画者,可以学习刘老胸藏丘壑的本领。其实这不单纯是学画稿上的图,而是更要学刘老的实践,学他的踏遍青山。山看得多了,自然胸中就藏得多了。
  这部画稿的另一启示,是刘老将近九十年的经历,历尽艰难,而终身不渝。刘老在画稿上自己题诗说:
  数十年来何所事?一心一意种青松。
  千山个个伸头望,笑谓云翁意未穷。
  刘老的这种一辈子“一心一意”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可以说是成功的并键。现在有些年轻人,总希望一朝发迹,这完全是不可能的,走此捷径,必然不通。屈原说:“路幽昧以险隘兮,惟捷径以窘步”。想走捷径的人,无一不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所以刘老的这种“一辈子“精神,是画家成功的秘诀,是不二法门。这部画稿就是证明。
  前面已说到,这部画稿,千丘万壑,无一雷同,各种形态的山石,也即是各种皴法,各色各样的树林,不仅仅是不同的树种;圆叶的、阔叶的、针叶的、齿叶的、对称叶的、聚生叶的等等;还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姿态的古树,还有配置其间的流水、小桥、渔舟、茅亭以及携杖的老人,牵衣的稚子等等,这一切都是学山水的基本课题,刘老在画稿里,都一一配置得十分自然妥帖,看起来都是一幅幅真实的写生画面。实际上其中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移花接木,是从别处借用来的,这就是画家从真实到艺术的创作过程,这一过程,于初学者更是宝贵的经验,而这本画稿里,在在可以取法。
  只要反复阅读这部画稿,读者自会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更多方面的启示。用不着我来罗列。“鸳鸯锈罢从君看,不把金鍼度与人。”这是一种陈旧的思想,现在刘老则反其道而行之,这叫做“鸳鸯锈罢从君看,尽把金鍼度与人” !
              2001年10月18日凌晨于京东且住草堂

发表于 2005-7-2 11: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有梦不觉人生寒
       —— 刘知白老人和他的艺术

朱京生
      
  历史真是有趣,八十年代中期,当“穷途末路 说甚嚣尘上之时 ,陈子庄、黄秋园在去世多年后被画坛所发现和认可,终于为那场关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讨论划上了句号。今天,在关于笔墨之争的大背景下,尤无曲与刘知白又分别以93和87岁的高龄应运而出,他们以作品间接地介入了关于笔墨的讨论,为当代中国画坛确立了一个风标。
一. 行止事略
  刘知白,号白云,晚号如莲老人、野竹翁、老藤、老梅等。1915年生于安徽凤阳一个富商之家。知白自幼即痴迷于绘画,读小学、中学时随乡贤习诗作文,并在外祖父的指授下临习汉隶、北碑,兼颜、柳、欧、赵及“宋四家” 法书。同时临摹<<芥子园画传>>。
  在旧中国有“父为农者,子恒为农;父为商者,子恒为商” 和子承父业之说。但作为长子的刘知白却违背父愿,于1933年考入了苏州美专国画系,并从此走上了一条追寻艺术之梦的不归路。在读美专期间,刘知白曾入朱竹云、张星阶创办的“百花画馆” 研习国画。又深得国画系主任顾彦平先生提掖,收为私淑弟子。并于1935年住进顾先生设在怡园的“春荫书屋”研习“四王”及“吴门”画法,由此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此间常随顾先生拜访吴地画界名流及藏家,得瞻历代大家巨迹,眼界顿开。偷喜“四僧”,于大涤子情有独钟。
  1937年,知白别师返乡任教。1938年,日寇铁蹄将至凤阳,故举家离乡经黄州至汉口,复由长沙转东安,治印鬻画自给。又往返桂林、全县间,为生计奔波。1942年在全县大同中学教授美术、国文,课余兼鬻书画。1944年,大同中学因战事疏散,携眷至桂林。遇日机轰炸,行李及部分书画失散,8月抵金城江,又途遭盗匪,多年蓄藏之画几荡然无存。10月达贵阳,11月至重庆。1945年,在重庆鬻艺为生。抗战胜利后举家返乡,执教于凤阳光启中学。1948年,因时局动荡,再度携眷离乡,经南京、上海、杭州、江西、湖南,复入广西。在全县中山街设“白云铁笔馆”刻印卖画为生。1949年1月到全县中学教美术,后因生计难以维持于同年5月经柳州到贵阳。8月携百余件作品至重庆开个人画展。12月返回贵阳定居,在贵阳市中山东路设地摊刻字鬻画,仍过着衣食无保的生活。然困厄中画笔不辍,诗书未忘,且练就了席地能书,钉壁能画的本领。
  1956年8月,由于合作化运动,知白加入贵阳市刊刻社。1958年调贵阳市工艺美术厂画玻璃画和瓷盆画。1964年调贵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国画室。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后,知白的绘画工作被迫停止,因家庭出身问题,大量藏书和作品,在几次抄家中损失殆尽。1970年春,又被下放到黔东南山区的龙里县洗马河区。命运的多舛,赐予了知白一个深入接触山川造化的机会,一种新的画风正在此间孕化待生。没有纸,知白就用各种包装纸、烟盒及一切可用之纸来写生,用报纸练字临帖,可谓是无纸不画,无纸不书。没有笔,就用猪鬃和野竹自制画笔,并折回柳条烧成炭笔,以为写生之用,还从桃林中采取桃胶制成胶水来调和墨色。两年间,得写生稿5000余纸。知白忘却了个人际遇的不幸,仿佛置身桃源。
  1972年,落实政策后知白一家得返贵阳,由于没有固定的住所,只好四处借居。直至81年知白从单位分得住房才结束数十年居无常所的生活。
  知白不是什么隐士高人,他过着与芸芸众生一样的生活。知白共生有六儿五女,经济上负担颇重,他为生计去刻印、卖画,也做过一点小生意,其辛劳不难想见。至1976年十子参加工作后,经济压力才稍得绶解,方可专心作画。1977年出游黄山,返途中经上海专程往苏州访到恩师后人。1978年,单位组织前往北京观看法国油画展,在京期间,多次往故宫绘画馆观看历代藏画。1979年春,游云南苍山洱海,后至蜀地,登峨眉,踏青城。1982年,再游大理。1983年7月,在贵州省展览馆举办解放后的第一次个人画展。1985年游庐山。1987年,退休在家,潜心作画。1988年11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0年5月,贵阳市文联在贵州省博物馆举办了“刘知白中国画展暨作品研讨会。”
二. 艺术之路
  1893年的一天,国学大师马一浮的母亲去世前,指着庭前菊花命10岁的儿子作麻字韵五言律诗,一浮应命吟道:“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本是仙人种,移来处士家。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马母听罢既日:“汝将来或不患无文,但少福泽耳。”无独有偶,四十年后未及弱冠的刘知白,咏出了“独看梅花瘦,玉骨纯洁色 。”之句,既而违背父愿(弃商从艺)考入了苏州美专国画系,并因此倍尝世间苦难其犹未悔。
  纵观知白老人的艺术历程,除却丰富的人生阅历等方面的修养外,其成功艺术内部的原因主要有:
(一) 于传统深有所得。其早年在苏州美专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于正统画派的宋元、四王、吴门等用功亦深,又于个性派的“四僧”尤其是石涛着力甚勤,且几十年广收博取、精研不辍,可未是深得“一画”之法。在近现代画家中尤喜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数十年研究黄氏之笔墨,感悟其精神内涵。这些,观者自能从其画作之中有所体会。
(二) 于造化深有所得。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记黄大痴云:“陈郡丞尝谓余言,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条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风雨骤至,虽水怪悲诧,亦不顾。”古人师造化多如大痴,目识心记,归而写之。刘知白毕竟是现代美术学校培养出来的画家,较前人多了对景写生的功夫。洗马河的那批写生稿,是其1970年下放后的两年中所得,是命运的额外赐予。那段时间,知白无论风雨晴晦,几乎每日早出晚归,写生、采药、打柴、挖野菜……于高岭深沟中,泉石草木间与山川对话,捕捉自然的天机,体察造化的神奇。渴了、掬一口山泉水;累了,卧于竹木、松荫之下。并借小憩于农舍时向山民请教天气时令、植物花草的名称及农事;时常免费为山民针炙、送药……就在这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天人合一的生活中,刘知白开始了他由师古人倒师造化的画风的转变。这期间他多次往返于龙里及黔西、织金之间,以观察贵州不同地区的特有地貌特征,研究其表现手法,两年间得写生稿5000余纸。其中部分写生稿可谓最奇造化之神韵,又不乏程邃、戴本孝、黄宾虹等前贤大家的遗意,是难得之精品。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成功的大家笔下,多为其长期生活的环境或了解的事物,因之有透彻的观察与真感情,故所画也必生动鲜活。这与解放后一些映景的、现实的、功利性的“体验生活” 和创作大有不同,其中高下,识者自辨。
  1976年,知白用擦机器的皮纸,画了一批山水册页及教子习画的画稿。这成为其艺术历程中的一批重要作品。这批作品共数十张,张张精绝,是传统与造化的一次高层次融合。仅这批作品而言,对传统把握的广度、深度和运用的娴熟、自如度是远过于陈子庄的。与陈子庄用花鸟画技法来作山水有所不同,刘知白完全是一派严格的山水画技法,其中不乏正统派的笔墨,意境荒寒静敛,深有古意;更不乏个性派的创造精神,传统、造化浑化而一,已不辨何者是传统、何者是造化、何者是心源,皆为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的一片神机。能将气韵、骨法、形象归于一画,复化一为千百,可谓是已齐于古贤。
  洗马河写生与76年间所作山水及课徒画稿虽多为小品,但却是刘知白将古法和造化相融合的一批精品,为广大画家和专家一致看好。这些成为其日后变法、升华的坚实基础。
(三) 通变化之法。令人惊异的是,对为人们广泛看好的那些作品和样式,刘知白并没有固守不弃,更没有沾沾自喜,却有着自己的思路。大涤子曾云:“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古法是古人认识造化的具体体现,而对古人之法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所谓“作计随人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七十年代中后期,刘知白大作写意花卉和指墨山水,这成为他泼墨山水之变的一个契机。他以没骨法写金鱼,简括、生动而有趣,说虚谷之后直至知白,决非虚言;他参青藤、八大、缶翁之意写荷,大笔纵横墨淋漓;他以指运墨写竹菊、山水,那种漶漫、迷茫、变幻莫测的机趣,无疑又给他以无穷的启迪。正是这种对墨的实践和体味,促成了刘知白晚年的山水之变。
  十余年前,知白老人开始尝试泼墨山水,初所作几不能看,废画何止三千。1985年后渐成自家模样,至九十年代初,笔墨相互参差渗化,由于笔的痕迹在画中仍占有相当比重,因此广为雅俗两界所爱;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泼墨更加狂肆,全无章法定式,笔线渐为泼墨所破、所隐,笔与墨会,顿生氤氲。然凡山川之形势、风雨晦明之气象、纵横吞吐之节奏、阴阳浓淡之凝神、水云聚散之联属、蹲跳之行藏、罗列之峰嶂……皆于漶漫迷蒙之中自成章法、意象,皆“与予神遇而迹化”,真正进入了“我有我法”的境界一一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泼墨大写意山水,前无古人地表现出了贵州高原那种水天相连、云雾缭绕、气象万千的神韵。新旧世纪之交,知白忽然又进入了另一个境界,笔墨不再讲究了,初看一片漶没浑茫之境,笔似未至而意已到,画似未完其意已周;细审山间野趣、生机具在其中。其品入神逸,格超时流,与宾翁晚年之作神理相合,可谓是“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这一点,非曾亲历贵州山水之间者,是万难体会到的。
  面对知白老人后来新变之作,誉之为大师的有之,摇头否定者有之,因为以往的视觉经验已不再起作用。知白老人一生都在画坛之外,耄耋之年,视名利如浮云,他不管别人怎么说,只画自己喜欢的画,他对自己后期的东西颇为看重。对此,无需多作评价,唯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标准。
  大诗人杜甫在唐代不过是个三流诗人,唐人编的十部诗集中只有一部收了他的作品,其去世269年后才有人给他编了第一部诗集,被尊为“诗圣”则是其身后几百年的事了。对于知白老人的泼墨山水,不妨给他点时间,给批评家点时间,给所有观者点时间,毕竟一切都要走着瞧。
                        2002年8月6日

发表于 2005-7-2 11: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清新和润淡—— 刘知白老人的画

陈传席
  现在画画的人太多了,中国画画的人更多,我估计,中国之外的世界各国画家加起来也没有中国的画家一半多,但能传下去的画又能有多少呢?莫说传下来的,即在现在能给人一点特别感受,值得一观的画又有几幅呢?我现在每天看画,各地寄来的画册、画刊、报纸,不计其数,我总要看看,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画太少。有人问我,怎么叫好画?我的回答:画和人一样,有“气”则活,断气即死。好的画上必有一种“气”,清气、秀气、雄气、正气、大气、猛气,乃至霸气。当然还有另外一些气,如土气、俗气、洋气、粗气、浊气、小气、怪气等,这些“气”就不足观了,但更多的画上,什么“气“都没有。有的画,你讲不出它有什么毛病,画者也都是正规考上美术学院,甚至经过名师指点,也都是三折肱的好身手,用笔用墨的方法也都对,造型构图更是没问题,但画仍不足观,就是因为画中少“气”犹如人一样,断了气,便没了生命。人没有生命便不是人,谓之“尸”。画没有“气“,便不叫画,至少不叫艺术品的画,或叫“死 画”。
  “气”很多,但以“清”气最难得。刘知白先生的画中就有一股“清气”。尤其是他早年的画,或红树绿山,或青山白云,或柳枝丝丝,或槐荫蔼蔼,看似很简单,但却十分生动,给人以清新之感,就因为画里有一股“清气”。有这股“清气”,他的画活了起来。活画才使人有所感动。死气沉沉的画怎能使人感动呢?
  知白先生画中这股“清气”一半是天赋的,他生于安徽凤阳一个富商之家,但不去钻营赚钱,却痴迷于绘画,自幼随外祖父学习书法、习汉隶、魏碑、唐宋诸名家,同时临摹<芥子园画传>。1933年考上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入国画系。自人踏上了“丹青”这个“贼船”,他就没有反晦过。他学“四王“,也学“四僧“,学诗也学印。他曾以治印鬻画为生。也没有改行去经商。1938年,日寇打到他的老家凤阳,他不得不举家逃走,由黄川到汉口,再由长沙到东安,再到桂林、贵阳、重庆,一路上,日寇轰炸,盗匪抢掠,所藏历代名人字画荡然无存。日寇投降后,也曾举家返乡,但不久又因时局动荡,再次举家迁移,入广西,定居贵阳,从此再没回乡。贵州的风光清秀、舒润,刘知白得贵州江山之助,使他秉性中的那股“清气”更得到滋长。画,心印也,人有清气,笔下流露出的不会是浊气。很多所谓书画家,人在文雅场中,但笔下有江湖气、粗野气、俗浊气,因此心与身不一,心与手不可相欺乃如斯。刘知白身在江湖中,而心在文雅之中。他卖印卖画,也为生活而奔波,似与俗人无异,但他的心却从未被庸俗和污浊亵渎。心清则画清,心浊则画浊。这不是技巧所能达到的。所以,我说他的画上“清气”一半来自天赋,别一半则来自清秀山水之助,笔下自然了得!
  知白先生后来的画进入大泼墨阶段,这也可能和他的情性所至。他的经历太多,人也大约看透了世事、人情,没有什么好认真的,他放笔直扫,放胆泼洒,直抒胸臆,也许他受了石涛的影响:“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他的大墨画山水画,到底怎样呢?评者所评不一,也许知白先生自己也在探索中,但他画出了自己的性情。而且泼墨画最易流于艺俗脏乱。但刘知白先生的大泼墨山水不但毫无恶俗之感,且画中仍有一股清气。而早年的骨法用笔在此已化为一种苍莽的风骨,清趣加野逸,于王洽、大千之外,别具风韵,蕴籍有味。
  人对世事人情,看得太透不好,糊里糊涂也不好,屈原和陶渊明是两种不同的性格,然而结局皆不好,一葬于鱼腹之中,一行乞度日。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谈今世之人,宜在半醉半醒中生活和应世。王荆公诗云:“远有楼台只见灯。”远处有楼台,但见不到,只见到灯,见灯而知有楼台。这是不是大泼墨山水画的一种启示呢?
                                                       2003年5月

发表于 2005-7-2 12: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丹青泼向黔西东—— 读刘白云先生的山水画
冯其庸
  
   隐逸天南老画师,超超画笔绝人知。
     只有金陵白秃子①,百载神交相与痴。
     二石②超超画笔稀,天南又见白云飞。
     神州自古多奇逸,寂寂空山一布衣。
                  赠刘白云画师
  我孤陋寡闻,一直没有读过刘白云先生的画,最近由于友人的介绍,使我得见刘老的一部份册页原作和部份画作的照片,使我大吃一惊,读刘老的画,真有“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刘老的画,是地道的中国气派,中国神韵!
  我最激赏刘老的这些山水画,笔墨之高,已入化境,也即是达到了自由的境界,真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要达到这个境界,真是千难万难,并不是每个画家都能达到的,有如参禅,不参透多少重禅关,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彻悟。
  刘老一生艰难困苦,历尽人生旅途之险,却从不畏惧,更不停步,继续历险,继续攀登,终于达到了高峰。陆放翁说“历险心胆元自壮”,我恰好从刘老的画中看到了他的“壮心”。
  从山水画的渊源来说,刘老画里呈现出来的是石涛、石谿、梅瞿山等人的气派,而且其高处,决不在二石之下。也许有人会说我夸张,但我是反复斟酌后才说这个话的,我连续看他的山水册页原作,看了半个月,一再自己衡量我这句话的分寸,觉得刘老的画可以当之无愧!我也决没有夸张!我除了看到刘老的画外,与刘老至今还无半面之识。
  刘老的画除笔墨之高外,还有一点是笔墨、构图之新。画面略无雷同,画笔虽然可以辩认出石涛、石谿、梅清的血脉来,但决不是摹仿,更不是临古,恰恰相反,他的山水完全是从贵州的真山真水中来。
刘老曾住在贵阳东南的龙里洗马区二年多,这是个山区农村,他奔走于龙里到织金的黔西山区。说也巧,这一带山区,我于1985年5月去过,我从贵阳出发经安顺,直到织金。一路山水之奇,令人惊心怵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处山峰,孤立突出,上宽下窄,宛然如曾看过的一幅石涛画稿。我初看此画时,觉得山峰上宽下窄,差距甚大,不可思议。及至在织金途中看到此山时,方信天下山水,奇妙无尽,不可以蠡测也。我又从贵阳坐汽车经龙里、贵定、凯里、施秉、镇远、岑巩、玉屏到湖南的怀化。这一路上的山水更是奇妙壮丽,不可名状,这一次我把黔西黔东走了一遍,只觉得如入石涛画册,非复俗世,当时曾有诗云:
  一路看山到米家,青螺十万尽轻纱。
  婵娟不是羞人面,舞罢霓裳髻子斜。
  山回路转翠重重,扑面青葱十二峰。
  今代画师谁国手,丹青泼向黔西东。
  我是说,是哪一位国手画师,把自己的画铺在这黔西东的大地上了,这当然是夸张形容之词;但我现在看了刘老的画,却觉得是黔西东的山水跑到刘老的画里了!当地的山水本身就如石涛的画,再加上刘老传统画法的修养很深,于石涛、石谿尤所熟悉。自身的修养、气韵与客观的山水环境契合无间,自然就独造神妙了!
  我说刘老的画多有石涛、石谿等人的影响,这是从分析的角度说的;就画面的效果和欣赏的角度来说,那刘老的画,完全是自出新意,一片天机,没有丝毫陈旧的感觉,相反却是令人为之耳目一新,看到了贵州真山真水的神韵!
   刘老的花卉,也是信笔天成,虽然他极崇拜吴昌硕、齐白石,乃至八大、石涛,但他的花卉,也完全是自家面目,绝无依傍。如一定要寻其渊源,还是八大、昌硕的意趣在笔墨间自然流露较多。
  刘老的金鱼,堪称一绝。画史上虚谷的短尾巴金鱼是出名的,其出名当然不在尾巴短,而是在得鱼的神理。据知虚谷时代的金鱼,还没有长尾巴的品种,长尾巴是后来培养出来的,这犹之乎陶渊明时代的菊花,还没有今天看到的各色各样的长瓣品种,还只是自然的短瓣黄花一样。所以虚谷不能画长尾巴金鱼,却能画出金鱼的特殊神味。
  近世画金鱼,汪亚尘是一绝,长尾飘洒,助长了金鱼“鱼水之乐”的神情,但刘老的金鱼,用笔极简而又极准确,不仅造型美,而且能独得其神韵。我虽只看到他三幅墨迹,但其高妙的笔墨造诣已可知其深得“鱼之乐”了。
刘老一生坎坷,但襟怀坦荡,意存高古,不戚戚于富贵,不汲汲于名利。作画只是写意,只是自抒胸意,不是制造商品,所以绝不作自我宣传。我读刘老的画和了解了他的生活道路和崇高的品格,更加感到他的画的深厚的内涵和超逸的意蕴!
  刘老的画我感到已经人格化了,而刘老的人也已经与天地、山水、自然浑然默契了,这真是画家最难达到的最高境界!
               1999年7月11日夜于京东且住草堂
注:①白秃,指石谿,石谿自号白秃子。
  ②二石,指石谿、石涛。
发表于 2005-7-2 12: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简  介
  刘知白(1915—2003)原名庭坦,以字行。号涓涓厂(庵)主、白云,别署老藤、野竹翁、老梅、如莲老人等。安徽凤阳人,自幼酷爱书画。1933年入苏州美专国画科。后被国画科主任顾彦平先生收为弟子并住进苏州怡园随师研习吴门画派。抗战期间,携全家流徙于湖广川黔诸省。1949年定居贵阳。在近80年的绘画途程中,上涉宋元,下及明清,潜心于传统近70年,晚年以造化为师,在自然中印证传统,将古法化为己用,终臻随心所欲之妙境。先生一生作画数万件。其早年作品文雅清新,晚年破笔泼墨,滋润清逸,大气磅礴,多写黔中野景。先生言:“学时有他无我,画(化)时有我无他。”所著《绘事杂谈》之“法、守、功、化”四字解,可见其把握传统与创新之识。先生襟怀坦荡,意存高古,一生远离画坛,始终坚守着一个文化人的自由品格和独立思想。
发表于 2005-7-2 1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命运多磨难,作品更高古!
发表于 2005-7-5 15: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仔细欣赏
发表于 2005-7-6 00: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好作品,请兄台多多上传
发表于 2005-7-8 18: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真神人也
发表于 2005-7-11 09: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真高人也!
发表于 2005-7-11 12: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意境真美啊!!
发表于 2005-7-27 23: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此贴
见过多次
每次都有新感觉
大师啊
久远的传统
我们是不是还找得回?
发表于 2005-7-30 18: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绝对经典 刘知白山水册页

是大师作品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