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892|回复: 0

经营批评:当代美术批评的投机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9 22: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营批评:当代美术批评的投机性
来源:Tom 专稿??贺万里
   

我曾对苦于无法在美术刊物上发表文章而迄望尽早晋升职称的年轻教师出此主意:你不妨效仿几篇“文革”时期的大批判文章,再对现代前卫艺术现象多收集一些粗劣犯贱黄色事例,加以从作者出身、经历中找出其阶级动机,自然可以写出一篇义愤填膺、充满阶级情感的文字来,如此不仅可发表,而且可以在国内美术权威刊物上发表。
    此虽戏言,但也确实是对当前美术批评现象的观察所得,所讽喻的就是当代美术批评现象中的“投机性”。
    国内美术界,特别是所谓前卫艺术界,在新旧世纪之交的几年中,出现了许多被媒体和批评界称之为 “极端行为艺术”或“后现代艺术”、“前卫艺术”的“丑陋艺术”现象,引起了美术批评界的大力鞭挞,形成了各主要美术刊物和其他文化报刊于公元2000-2001年对行为艺术竭尽道德批判与社会学驳斥的批评浪潮,而后二年,几乎就只剩下美术》杂志在开设的“关于艺术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关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审美理想的讨论”中,继续着对国内当代艺术的批判。
    客观地讲,美术杂志组织的这场讨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弘扬艺术正气,杜绝粗制滥造的伪艺术的作用,美术界曾经出现过的那些带有淫秽、凶暴、血腥、杂耍色彩的行为和装置是少了很多。然而在进行这种讨伐性批判的同时,批评媒体也确实在不自觉之中培养起了一种出于私利需求、缺乏严肃学术追求的投机性批评趋向。据笔者的观察与统计,近二年内,每一期《美术》杂志上,都有一到二篇这种投机性的批判文章,或者带有投机性成分的论文出笼,干扰着美术批评的正常开展。
这些批评文章中的投机性,笔者试概括如下。
一、 幽闭谈论对象――驼鸟式的视界。
 
  批评界所指的后现代艺术实际上是一个囊括战后诸多不同艺术倾向和流派的艺术现象,今年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出现的油画和雕塑大师级作品,许多就是被国外后现代研究者归类于“后现代艺术”之列的。而我们的论评者们则把后现代艺术就局限于那些否定传统艺术的现象,概括出后现代艺术反人类、反社会、反人性、反道德、不美不善的性质。更多的作者则把目光盯在了美术杂志曾经树立起的靶标:食人、虐杀动物、色情、血腥残忍之类行为或装置现象中,对这些艺术现象的批判成为不少文章的主基调。由此可见,这些批评者的定性批判的域界只限于此;他们对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的理解,也只热衷于从这些现象中概括。每一篇后续的批评文章中,至多也是再增加一二例与此类相当的“非艺术”现象,添加一二更为明朗的道德谴责话语。像这样有意识的驼鸟式的封闭和圈定论说对象,放弃对当代艺术现象全面了解的努力,不是一种投机又能是什么呢?
二、 揣摸刊物口味――媚奴式的观点表态。
    论说对象上的自我幽闭,除了故意为之者,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作者确实原先就不了解现代艺术整体状况,而被媒体宣传导向,误以为血腥、色情和无法无天就是这些现象艺术的作为,对这些艺术现象加以评论并无不可,这也是一种选择批评对象的自由。然而问题在于,对这种对象的批评,竟然成了众口一词的道德化谴责和社会学的恶性推断,完全失去了从学理上、从艺术语言表达上加以学术化评论的冷静和睿智,结果使得整篇论文让读者感到一种“文革”大批判式的凌厉气势。而刊出的各地美协会主席等官员的笔谈,更有统一言论口径的“表态”之嫌,少有深入的学术商椎态度。
    这种文风,一篇二篇则罢,连续二年、三年而不绝,并屡有文章能够在国内权威性美术刊物上登出,这就让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美术刊物在不当引导,促成一批迎合刊物需要的投机性文章和能够揣摸刊物口味的投机性作者。
三、 非历史主义的独断――怀旧情调的借机还魂
    批评,应该说有其主观性的一面,每一个作者可以在坚持自己的观念趣味基础上独立地表达自己对美术现象的看法。然而,揭示一件作品,或一种艺术现象的历史地位、社会影响和艺术价值,不能脱离历史主义方法,这一点应该成为客观批评的共识。然而却有些批评者视自己的艺术倾向为绝对,置中国现代艺术二十年发展史实于不顾,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视为艺术发展的当然和唯一,甚至以此为基点并借助人品辩驳来否定毕加索及立体派、抽象派的历史地位,否定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种种非现实主义的艺术现象。这种目盲的否定,令人怀疑其学术的公正性和投机性。
    在这些美术批评文章中,有不少人以西方意识形态上颠覆和对抗社会主义的不良动机为由,无视许多艺术现象生成的自发性、时代性和艺术家的真诚性,对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现象,及中国的艺术追随者予以否定。这里,不只是缺乏基本的辩证分析精神,而且透露出我们的讨论者在从事美术批评时所惯常的独断论思维。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惯性,在对所谓后现代艺术的非历史倾向的批判中,自己也陷入了非历史主义的泥淖中。而这种陷入,往往在许多时候仍然是出于迎合当前美术批评中某些否定中国现代艺术的态势。
四、同仇敌忾般的唯我独尊――学霸式的写作选择
    在当前美术批评中,不少文章的作者并没有摆出一种商椎的态度,即使名之为商椎,也力图造成一种天下大势待定,舍我其谁的气慨,欲以一文而统一论争大业。这就形成了许多充满火药味的批评文章,让道德谴责和意识形态定性的一顶顶帽子飞扬在被批判对象的头上,随时有扣落下来的危险,这就丧失了文章的学术品味和作者的宽容精神,也将批评争鸣降格为一种文化大批判。
    这种批评劣根性,看起来仍然与我们的美术媒体办刊和发文原则上的一时偏激有关。任何刊物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和立足点,这是树立刊物学术个性必需的,然而一旦这种个性走上极端化,成为一种专制的时候,学术个性就会成为学术霸性,争鸣就会被垄断所取代,批评者就会变成献媚者,学术批评就会蜕化为学术投机。近二年来关于行为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讨论越加彰显了这一点,作者们唯恐不极端不彻底,得不到编辑先生的看重,显示不出作者在讨论中的立场和特殊性,于是竭尽攻讦之能事。这不是一种缺乏学术素养和批评道德的投机行为,又能是什么呢?
    对于中国当代美术批评中的投机性,“美术同盟”网站的主编吴鸿先生曾经做过这样的评论:“在《美术》杂志批驳当代艺术的讨论中,实际上是利用了一些地方上的作者为了能在《美术》杂志上能发表一篇文章,进而能作为评职称、进官阶的资本的心理,试问,这样的评论能谈何“学术”与“公正”? ”这是对媒体上所反映出的当代美术批评的投机性的直接揭露。虽然,美术批评的投机性不仅仅体现在这一方面。
                        原载于《艺术探索》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