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038|回复: 0

《古城日记》王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2-12 16: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以食为天
  羊肉泡馍:我对西安最初的了解是由此开始的,前往回民街的老徐家泡馍店时我的心情甚至是带着一点崇拜和向往,但最终的到它的过程却充满艰辛。掰馍是一种考验--体力与耐力以及唾液分泌能力的考验。当我掰出--确切地说是用指甲掐出一碗如传说中般细碎无比的馍时,已经几乎到了指甲翻盖,十指抽筋的地步。正当我满心欢喜准备饱餐一顿的时候,店员塞给我的却是一块冷冰冰的号码牌,然后我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碗被夹在一堆大碗中放到了灶台上,这一系列的动作意味着等待,突然觉得自己很象等着点名领伙食的犯人。等我领到那份令我望眼欲穿的泡馍时,已经饿成了十足的午饭凶铃(本人的网名)。整个过程历时1小时16分钟,如果交给旁边那台切馍机,我至少可以提前一个小时用餐,而在味道上不会有任何差别。
  感情上对传统的依恋让我选择了前一种用餐方式,但如果每餐都要经受如此艰巨的考验,我宁愿接受"工业文明"的浸蚀,毕竟时间和传统相比,我更珍惜前者。
  肉夹馍:夹馍之于西安人正如汉堡之于美国人。除了泡馍,在西安街头随处可见大中小号的各色"馍等"。夹馍方便快捷,只需在馍里夹上些切碎的卤肉便可,就象我们往馒头里夹咸菜一样。2--3元一个(最贵的可以卖到25块钱两个,不过这又是个典故了),价廉而实惠。和同为馍家族成员的泡馍相比,我认为夹馍的吃法比泡馍至少先进了一个世纪。
  胡辣汤:混合了各种蔬菜煮成的菜粥,上档次点的还有肉丸在里面。里面的胡椒有助于提神暖身,蔬菜则可以补充维生素,与其说是早餐,倒更像保健品。至于味道,如果仅仅作为保健品,味道如何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扯面:陕西十怪里有一怪是"面条像裤带",这是对扯面的很形象的比喻,恐怕也是它唯一的特色所在了。
  盖浇饭:即小炒。刚到西安时曾取笑同伴跑到西安吃川菜是脑袋发热,但不到一个星期我的脑袋也热起来。羊肉和面食交替进行的菜谱吃得我简直是七窍流血,只有盖浇饭可以点炒菜吃米饭。米还是不错的,只是炒菜就不敢恭维了。
  水果:最值得称道的食品,真正的价廉物美。应当庆幸我们选在一个收获的时节来到这里,得以饱尝各色水果。无论是苹果、梨还是大枣、猕猴桃都是甘甜多汁。用如此丰富美味的水果养育出来的人也应该如水果般的清新而水灵的,但总觉得西北人的眼睛里尽是干涸与浑浊。
  经验1:在西安吃了两个星期下来,脑袋里就剩下一个大大的"馍"字。这么说确实是夸张了点,似乎把西安酝酿了近千的食文化都抹杀掉了,但至少对于一个南方人,尤其是在小吃堆里长大的四川人来说,要在这里生存下去,饮食确实是个非常艰巨的考验。

我是司机我怕谁?
  公交车:有时候真怀疑西安的司机开车时是否都在听摇滚,无论发动还是刹车都是在乘客们毫无防备的时候紧急进行的,好象恨不得把全车的人从前后车窗甩出去。他们似乎总是很急,急得连多等一秒钟让乘客下完车的时间都没有,但真正行驶的时候却又是十足的"玄武速"(玄武即乌龟)。
  中巴:每次乘坐中巴车都是场贴身肉搏战。开车的师傅恨不得你是一袋大米,横着竖着都能放,可以不顾死活地往车里塞,最好还能在你身上摞上几袋,以便他装更多的"大米"。而他们刹车和发动的技术也是丝毫不逊色于公交车司机们。
  出租车:在西安打车是对眼力和体力的考验,而坐车到目的地的过程中则是对智力的考验。你必须学会识别哪些司机是会老老实实带你到目的地,哪些是要带你先"游览"西安城一番的。遇到后者,你除了睁大你雪亮的眼睛,还要尽量让对方相信你对西安的道路熟悉得就象熟悉自己身上带了多少钱一样。
  经验2:在重庆习惯了车让人再到西安是件很危险的事,即使遵守交通规则也要倍加小心。到偏远地区(例如咸阳,兵马俑等地)游览尽量不要坐中巴车,走到半途被丢在荒郊野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是很不好的。
  围城写到这里应当说才进入正题,但也许正因为这是整个西安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反而让人无从下笔。所以请容忍我用最老套的记流水帐的方式来叙述我们的国粹。
  钟鼓楼:以重庆人的眼光来理解就是西安的解放碑;西安市的中心所在。但是和瑟缩于水泥森林中的解放碑相比,钟、鼓二楼是幸运的。西安市政府的一道"城内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城墙"的规定使得钟、鼓二楼历经千年仍可傲视群"楼"。唐朝的长安城没有摩天大厦,繁华依旧,今天的西安古城依然没有摩天大厦,也并没有觉得缺了什么。
  城墙:无论它在历史上起过何等重要的作用,爬城墙对今天的西安人来说只是种饭后运动, 对游客来说其意义也只是"到此一游"罢了。登临城墙的最初是一阵感叹,宽得可以和高速公路媲美的路面和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令我再次对唐人崇拜不已,但接着便是无止境的乏味的行进,充斥着疲惫和埋怨。走到终点时想到了《围城》,恍然大悟:没有上过城墙的人想上去,上了城墙的人想下来。
  清真大寺: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观光是从这里开始的。乍看之下,这座点缀着古木花草的回族寺院和我曾参观过的那些供奉着如来、观音的佛教寺院并没有多大的不同。正门进去便可看到写着"勒赐礼拜寺"的牌坊,站在牌坊下往里看,可以穿过层层的门洞一直看到礼拜堂的大门 --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中国寺院建筑,只有墙壁上那些如阿拉伯文字般的符号所构成的装饰图案提醒了我这是座清真寺。大门、墙壁、梁栋上无处不在的精美的雕饰几乎要让人以为这是清代的建筑,但它建成的年代却是元末明初,细看之下才发现这些雕饰虽然烦琐,却全没有清代寺庙的艳俗之气。没有焚香点烛,没有钟响钵鸣,没有诵经者含糊的吟阿,没有穿梭如织的善男信女,沉睡在寺院中的是一片静谧。当我们走到礼拜堂前面的空地,才发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葬礼。死者的遗体简单地覆盖了一张毛毯,放在礼拜堂的大门前。死者的家属和亲朋逐个进入礼拜堂,向他作最后的告别,平静和安详取代了我所熟悉的哭天抢地的悲伤。也许,信仰的力量真的足以化解悲伤。
  大雁塔:座落在南郊的大慈恩寺内。这座千年古寺呈现出的繁荣景象和清真寺的安详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四处香火缭绕,钟钵之声不绝于耳,这种繁华似乎千年不变。大雄宝殿里,正在进行一场法事。身穿僧袍的大师们满脸的严肃,似有当年玄奘师傅的遗风,却在中外游客好奇的闪光灯下变成一场令人感到有点滑稽的作秀。跟随一队日本欧吉桑,我们沿着层层盘梯登临了塔顶。没有我想象中的俯瞰大地、指点江山的气势,压抑的空间和被细密如鸟笼般的防盗网所覆盖的狭小的窗口让我感觉到局促和窒息,在塔底时兴致勃勃的心情一扫而光,只换得一脸的苦笑。无论如何,大雁塔毕竟也是西安的标志。标志而已,更适合远观罢。
  碑林:这是我到过的西安城内最为浪漫的去处了,那些平日里烦琐得令人生厌的方块字在这里都变得优雅而高贵。"碑林"的"碑"字没有上面的一撇,据说是暗示当年题字的林则徐丢了乌纱帽。但碑林石刻中所有的碑字皆是如此,其实仅仅是为了好看,细心的徐老先生也许正是为了不破坏这份和谐而随了这个习俗罢了。也只有中国人能如此浪漫地将自己的文字歪来扭去甚至拆开来丢掉一块--仅仅为了一个好看。也许正是这种 "玩物丧志"--当文字蜕变为供人买弄风雅的玩物时,便失去了自身的标准与威严,使中国的封建王朝开始面临它的末日。
  碑林是为保存"开成十三经"而建,其后,众多的石刻经典才陆续入住其中,今天却已成"
喧宾夺主"之势。和张旭的张狂,怀素的潇洒,羲之的隽秀相比,只是作为校对样本的十三经的碑文显得太过朴素和沉静,而这也正是它的可爱之处。漫步在存放十三经的空旷的大厅里,聆听着自己的脚步声,眼前滑过一行行工整秀丽的字迹--春秋、礼记、诗经、尚书、论语、周易、仪礼、左传、尔雅……恍然间似乎置身于长安城内的国子监,耳边尽是书生们朗朗吟诵之声,人也不禁飘飘然起来。优雅的文字,确实也是能蛊惑人心的。碑林外是一条名为"文化街"的商业街,碑林中的拓片在这里随处可见,价格也比里面的便宜一半,但其中十有八九都是伪造的。作为一个穷学生,我并不在意拓片的真假,只要字好看,自己喜欢,足也。
  经验3:西安虽然地处内陆。却绝对是个学习语言的好去处:一个寺院的看门人都可能讲出一口流利的日语让你目瞪口呆(在大雁塔时发现来这里的日本人甚至多过了中国人)。如果你买东西时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得到的是热情的接待和一个昂贵的价格,如果你讲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得到的是不屑的眼神和一个仍然昂贵的价格。
水银灯下的历史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初到这里的感觉简直不能用一个眼花缭乱来形容,我一直后悔为什么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所做的只是怀着和那些外国游人一样的猎奇心理和这些精品擦肩而过,然后等待着回家对着一堆照片发呆。从青铜到陶瓷,从玉器到石雕,先人们在琢磨这些东西时下的苦心是我所难以想象也难以理解的。在我几乎要在这些绚丽的图案中迷失的时候,有两件东西把我深深吸引了。一件是金缸--确切的说是一套。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它的形状,远看之下还以为又是祭祀的礼器或帝王的陪葬品,走到近处一看说明才发现竟然是建筑材料。这些制造于春秋时代的像雕了花的盒子般的方形青铜器是用于建筑梁柱的连接的,标准的名字是"蟠龙纹铜构件",其作用就像今天的建筑工地上那些临时搭建的钢管架子连接处紧匝着的环形钢套一样。我对于两千多年我们的祖先就有如此先进的建筑手段是感到颇为惊讶的,正如我对两千年后的我们还在沿用这一技术一样感到惊讶。另一件就是解说员所说的"镇馆之宝",大唐时的波斯供品--兽首玛瑙杯。整个杯身长度只有一寸左右,玛瑙被依形雕成了牛头。酱红色的杯体犹如凝固的血液,一缕琥珀色的花纹穿过牛腹,绕到牛角,一小块金箔将牛嘴包住,稍作点缀--艳而不俗,雅而不淡。用这样的酒杯饮酒的滋味,是无法用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来形容的。酒杯个头虽小,但能在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成为镇馆之宝,品位自然不俗。块头大的并非就是老大。
  兵马俑:尽管和西安城还隔着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在几乎所有人的思维里,兵马俑和西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很小的时候甚至认为兵马俑就是西安,西安就是兵马俑。走进一号坑的展厅望下看,站在里面的就是那些名扬海外甚至和克林顿先生一家亲切合影的著名的陶人们。解说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这些兵俑都是依真人而塑,且各个表情不一。但在我看来,那一张张落满灰尘的脸上呆滞木纳整齐划一的表情和今天的士兵并无二至。让人感到一丝活力的是坑道中肥壮健硕的马俑,束起的马尾使它们显得精神抖擞,和古装肥皂剧里出现的那些犹如在马戏团中饱受虐待的老马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二、三号坑里的东西都大同小异,甚至比一号坑损毁得更厉害。看着满坑的残片,如若始皇帝在天有灵,不知会作何感想。同时在这里展出的"玛雅文化精品"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和兵马俑迥然不同的活泼气息感染了我,我也给了它比兵马俑更高的评价。并非崇洋媚外,只是喜新厌旧而已。
  霍去病墓:一直吸引我的是这里的石雕,简单却新颖。但从石头中透露出的生命感却令我感到一分恐惧:走在空无一人的长廊上,耳边是如鬼片般风吹树丛发出的凄惨的飒飒声,身边是奇形怪状的石头幻化的怪兽,似乎不留神就会被身后的某个东西所吞噬。这和在碑林的十三经中漫步时悠闲浪漫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同样是石头做出来的东西,在感情上却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是心动,还是幡动?
  经验4:一个接一个的博物馆让我对陕西的文物看到麻木。在这里挖文物就像在地里刨花生一样,随便开一口井也能刨出个兵马俑来。但是其后烦琐的挖掘和修复过程让我坚信:我这辈子也不可能干考古。
江山如此多娇
  乾陵:武则天是中国女人的骄傲,所以我是带着骄傲去光顾这位女皇的陵寝的。远远的就能看见她高耸的"乳峰"--乳头山的由来还是个千古之谜。踏上了笔直的司马道便可遥望朱雀门,两边直立着的高大的翁仲似有当年孔老夫子的影子,目光威严而不失慈祥。终于走到了朱雀门,右边便是那块被传为千古佳话的无字碑。历代游历至此的热心的文人墨客的大作使它早以名不副实。虽有遗憾,但女皇留下此碑,不也正是为了让后人来书写吗?只要不是刻的"XXX到此一游"的无聊字句,发发小感又何尝不可呢。爬到陵墓的顶端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攀登的乐趣就在于最后眺望的时刻。站在女王的头顶上,我看到的是一片农田。青龙、白虎、玄武三门只剩下依稀可辨的几块惨石。遥想当年乾陵方圆八十里,献殿、偏房、回廊、阙楼交错的情景,不由得一阵感慨。
  华山:两千米的海拔并不稀奇,在去华县的半路上看到它的背面时我甚至怀疑这是否就是那个鼎鼎大名的华山。等第二天下山时我才明白:是我所经历的20年中最伟大而惊险的一次行程。我们遵从了大多数西安人的建议,放弃了白天登山的计划,后来证明这个选择是明智的。除了浸人的寒气,在一片未知的黑暗和危险中攀登是种愉快的经验,漫天的星斗预示着明天的好天气,也预示着我们的好运。当我看着手电筒的灯光消失在没有尽头的石梯上方时,忍不住想要惊呼。打头的屠曦及时制止了我:"如果你现在尖叫,后面的人恐怕都不想再爬了。"我想尖叫并不是因为恐惧,而是面对如此坎坷的前路时一阵没有来由的兴奋。到了最后冲刺的阶段我开始感激聪明的自己带上了棉衣,不用拖着租来的军大衣蹒跚而行。但最终,我没能爬到最高点--只差一块石头而已,但是我没能逾越它,无法站在山头上高喊"华山,我把你踩在脚下。"日出并没有我期待的那样辉煌,其中一半的原因可能是我没能踩在最后的那块巨石上去欣赏它,但当金色的光辉从群山背后溢出的刹那我仍被深深地感动,太阳将雪白的山头一一染红,就如心脏将鲜血注满动脉一般,生命便由此产生、延续。白天登山是一种刺激;晚上登山白天再回头看则是更大的刺激。下山的路上除了感叹险峻的山势和斑斓的风景,更对自己的双腿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当我在山脚下再次仰望自己早上所在的那个光秃秃的山头时,我只觉得昨晚的一切都是一场梦。桃丽斯梦到的是仙境,而我梦到的是什么呢?
  经验5:去华山之前我们打听到了各种版本的"登山经验",所得知的登山时间从4到9小时不等。我们的实践证明像我们这样由10个女生和3个男生组成的队伍需要8小时左右的时间。不要轻信别人,并不仅仅因为怕上当受骗。
  由于没有充足的准备和专业的讲解,我无法对某件文物或某个古迹作更深入的讲解。年轻和浅薄也让我无法写出如余秋雨般洒脱内敛的游记。希望读完了我这篇冗长的日记的人不会因此对我失去耐心。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