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457|回复: 4

[转帖]莫怨东风当自嗟---风露清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30 16: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黛玉 表字 颦颦,颦儿 号 潇湘妃子 别号 风露清愁 前世 灵河岸绛珠仙草
   贾敏和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儿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两弯似蹙非蹙--烟眉,
   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比西子胜三分。
   这段赞文见于宝、黛初次会面时。
   林黛玉多愁善感,脆弱多病。这既与她身世孤单,精神上受环境的压抑有关,也反映了她贵族小姐本身的脆弱性。赞文中以她弱不禁风的娇态为美,说明了美感是有阶级性的。贾府上的焦大固然不会爱林妹妹,新时代的青年,阅读《红楼梦》,虽然可以理解和同情处在当时具体环境下的林黛玉,喜欢她的叛逆性格,却未必欣赏这种封建贵族阶级的病态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穋曲演红楼梦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钗雪里埋。
   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下面就是这首判词。
   第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篱玉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忍受不了。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夭折。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后两句说得明白: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理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磋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首曲是专门咏叹宝玉和黛玉的。
   《枉凝眉》,意思是白白地皱眉头,命运就这样无情,追悔、痛苦、叹息、遗憾,全都无用。
   那一僧一道对顽石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是大有深意的,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一条注脚。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还可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宝玉和黛玉最终连这点幸运也没有。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的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支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和烦冤,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二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借,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谜语的谜底是更香。更香用于计时,即在香上标出刻度,以燃烧的长短计算时间。
   通行的《红楼梦》(即“程乙本”)以这首谜语属黛玉。脂本系统中,有的(庚辰本)属宝钗,有的(甲辰本)属黛玉。这就形成一件小“公案”。如把这些诗句理解成日后宝钗寡居的苦况,也无不可;但从“焦首”、“煎心”等句看,似乎更像黛玉的口吻。“琴边衾里两无缘”,也不像说宝钗,因为她就竟还是同宝玉结了婚,不能说一点夫妻的缘分没有。在无更确凿的根据证明定属宝钗的情况下,暂认定属黛玉。
   这首诗句句说的是更香,又句句在说人。“琴边衾里两无缘”,是说黛玉和宝玉没有夫妻恩爱的情份,白白地恋爱一场。“晓筹不用鸡人报”,似乎有写黛玉忧思不眠之意。第七十六回写湘云去潇湘馆过夜,湘、黛二人同时失眠,黛玉说:“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黛玉多病、多愁、多泪,焦首煎心,日日年年,正是她的特点。最后两句是同情怜惜的话:要珍惜青春的时光,周围生活中的风雨阴晴、是非纠葛任它去,不要挂在心上。
   这类诗,说谜语是很巧的谜语;丢开谜底去欣赏,就是很有味道的诗。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密意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花魂默默无情绪,
   鸟梦痴痴何处惊。
   林黛玉到怡红院叫门不开,呕了气,独自站在墙角花阴下哭泣,插入此对句和下面一诗渲染气氛,以表示对黛玉的怜惜。
   颦儿才貌世应希,
   独抱幽芳出绣闱。
   呜咽一声犹未了,
   落花满地鸟惊飞。
  下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小说中的重要文字,所以预先用黛玉哭花阴细节作引;有了这一番渲染,更增强了后文的艺术效果。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题帕三绝句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试,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如果把赠帕和题诗孤立地看作是男女私情相传递信物和情书,这是十分肤浅的。尽管也可以把说成是违反封建礼教的行为,但总不免使它落入才子佳人“私订终身”的窠臼。况且,孤立起来看,诗也就显得内容贫乏了,因为它除了写自己哭哭啼啼的伤感处,也没有讲什么别的。
   诗在小说中的作用,首先在于联系宝玉挨打这件事,表明宝黛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他人。只有将它入在具体的情节中,对比宝钗、袭人的不同态度,才能看出宝、黛的相互同情、支持,在于他们思想基础上一致。
   宝玉被打得半死。宝钗来送药,虽然也露出一副怜惜的样子,但心里想的却是“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不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还“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处处卫道,处处维护贾政,实际上是用所谓“堂皇正大”的话把宝玉教训了一顿。袭人则乘机在王夫人面前进言,大谈宝玉“男女不分”,“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和“君子防未然”的道理,建议“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吓得王夫人“如雷轰电掣的一般”,取得了王夫人的宠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宝黛的相互体贴、了解和黛玉的一往情深,万分悲痛,带便也写了宝玉身边唯一足以托付心事的忠诚信使---晴雯,这都是大有深意的。只要细读书中的文字,自不难理解作者的用心。
   其次,“还泪债”在作者艺术构思中是林黛玉悲剧一生的同义语。要了解“还泪债”的全部含义,当然最好读曹雪芹原来所写的黛玉之死的情节,但这我们已看不到了。不过,作者的写作有一个规律,多少可以帮助弥补这个缺陷,即他所描写的家族或人物的命运,预先都安下了伏线,露出端倪,有的甚至还先有作引的文字。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林黛玉,作者当然更是先有成竹在胸,作了全盘安排的。在有关黛玉的情节中,作者先从各个方面挖好渠道,最后都通向她的结局。三首绝句,始终着重写一个“泪”字,而这泪是为她的知己宝玉受苦而流的,它与黛玉第一次因宝玉摔玉自毁而流泪,具体原因尽管不同,性质上却有相似之处---都为脂评所说的知己“不自惜”。这样的流泪,脂评指出过是“还泪债”。但好久以来,人们形成一种看法,以为黛玉总是为自身的不幸而伤感,其实,宝玉的不幸才是她最大的伤痛。为了宝玉,她简直毫不顾惜自己。宝玉挨打,她整天地流泪,“任他点点与斑斑”,这还算不了什么。第五十七回,紫娟诳宝玉说,黛玉要回苏州去了,作者写宝玉急成痴呆病外,还着力写了黛玉的反应。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诗中提出这个问题,为“还泪债”定下了基调。我们之所以说续书写黛玉之死,违背作者原意,不但因为续书把“泪尽夭亡”写成黛玉在受到重大精神刺激下,反而没有眼泪了,更主要的还是续书所写改变了原作者定下的黛玉精神痛苦的性质,把她对形容词玉的爱和惜改变为怨和恨,因男子负心而怨恨痛苦。这没有什么新鲜,俗滥小说中可以找到成千上万,任何一个平庸的女子也都会如此。这样的结局怎么也不能算是绛珠仙子报答了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惠。同时,误会的至死不得释,实际上也否定了宝黛两人是有共同思想基础的真正知己。说续书者用“梁祝”的套子宝黛悲剧,其实还大大不如。梁祝的误会倒是在楼台相会之后很快就得到消除的,《红楼梦》的续作者对黛玉愿为知己受苦、而自己“万苦不怨”的精神境界却丝毫也没有理解。与这三首突出写“泪”的绝句有关的几回情节,很象是后来宝黛悲剧的一次小小的预演。从第三十二回到三十四回中有不少细节和对话,都可以看出作者在对未来的悲剧结局作暗示。此外,诗中用“湘江旧迹”之典,若孤立地从这几回情节看,很象是胡乱堆砌,因为除了与“泪”有关外,其他方面都不甚切合。娥皇、女英泣舜,是妻子哭丈夫。她们泪渍斑竹后是投水殉情而死的。前人用此事多写生死之别,如李白著名的《远别离》诗即用此故事写远别离之苦。这些,与宝哥哥被打屁股、林妹妹为之而哭泣,似乎拉不到一起去。但如果把这三首诗当作后来悲剧情节的前奏曲来看,那么,用这个典故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咏白海棠-林黛玉
   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 “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社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魁夺菊花诗”,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而这一首又是三首之冠,被评为第一。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二。用的是“四支”韵。
   在黛玉的三首咏菊诗中,写得新颖别致,并最能代表其个性的是这一首。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圃露庭霜”不就是《葬花辞》中说的“风刀霜剑”吗?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仿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何曾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头联之外,领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而且妙,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按理说,这一首应该评为咏菊诗中的第一,李纨却把它评为第二。本来李纨自己也承认“不能作诗”,也就不必苛求了。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三。用的“八庚”韵。
   诗题是《菊梦》,以拟人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和云伴月”,已经有些不祥;“登仙”,则又是“死亡”的代词。“登仙非慕庄生蝶”,是说死去登上仙籍不是我所希望的;“忆旧还寻陶令盟”,等于说重结绎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颈联、尾联四句透出一般凄凉颓败的气氛,对黛玉的结局又作了一次暗示。
   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牙牌令
   左边一个‘天’。--良辰美景奈何天。
   中间‘锦屏’颜色俏。--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剩了‘二六’八点齐。--双瞻玉座引朝仪。
   凑成‘篮子’好采花。--仙杖香挑芍药花。
   牙牌令”是饮酒、赌博、文字游戏三者的结合,是封建贵族常消遣作乐的方式之一。这仲玩意儿,今天精通它的人大概已经不多,也似乎没有必要去学会它。这里之所以不惮烦推究它的意思。无非是因为作者在描写这一情节的过程中,处处着意刻划人物的不同思想性格。倘若我们读这一大段文字而茫然不知所云,未免辜负了作者的用心。
   林黛玉席上“怕罚”,冲口说出的,一出于《牡丹亭》,一出于《西厢记》;可见,这些不满封建礼教的作品对她思想影响之深。宝钗回头盯着她,从反面说明了问题。
   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 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 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 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 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 已教泪洒窗纱湿。
   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一天比一天重。一日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黛玉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了其中?《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代为拟作之意)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
   这是一篇乐府体诗,诗题《秋窗风雨夕》恰与它摹仿的《春江花月夜》的题目对仗,而且是“反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的是作者在温馨恬谧的春夜里的绵绵情思,只有一点淡淡的哀愁和怅惘;而<秋窗风雨夕)则是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犹如娇花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预感到她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了,这是多么值得人同情。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铺垫。
   这首二十句的诗,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如果联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这个“秋”字还应有它更深的含意。《红楼梦曲》中说,“堪破三春景不长”,又说“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再联系咏菊诗中“露凝霜重”、“衰草寒烟”等句来思索,这个“秋”字的象征意义就明显了。大观园群芳生活的时期,正是贾家开始“萧疏”的阶段,用季节比喻相当“初秋”,只消一场暴风雨,就要万卉凋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第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花名签令-黛玉签
   芙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
   芙蓉,喻黛玉娇美。“风露清愁”,与《葬花辞》中的“风刀霜剑严相逼”意近。“莫怨东风当自嗟”,意谓:不要怨恨环境的冷酷,还是承认自己命运不好吧。这是无可如何的一种悲惋、叹惜。黛玉抽签之前默默想:“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才好”,可掣出的偏偏是这种颓丧的句子。
   五美吟
   第六十四回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
   五美吟之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
   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
   头白溪边尚浣纱。
   五美吟之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
   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饮剑何如楚帐中?
   五美吟之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
   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
   予夺权何畀画工?
   五美吟之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
   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缘,
   更有同归慰寂寥。
   五美吟之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
   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馀气杨公幕,
   岂得羁縻女丈夫?
   这是黛玉借“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寄慨之作。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昭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元帝所知,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诗中评说,本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
   黛玉嗟汉“一代倾城”的古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徒然令人怀念,其命运之不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寄身贾府,虽有知己体贴,但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她鄙薄反复无常、唯且求荣、甘心得到耻辱下场的黥布、彭越,觉得不如虞美人“饮剑”于楚帐,是借此寄托她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志愿。她讥刺汉元帝大权帝落,听命于画工,表现了自己不肯听人摆布的独立性格。她惋惜绿珠而对石崇有微词,以为石崇生前珠玉绮罗之宠,抵不得绿珠临危以死相报,又可见其在爱情上重在意气相感,精神上有默契。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更突出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的封建叛逆思想。
   诗中所咏是否也与小说情节有某种照应呢?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五首诗写的都是关于死亡或别离的内容,有的还涉及事败或者获罪被拘系,这就好象不是偶然的。末首的题材与小说情节似乎相距较远,但有些用语却很象双关,如“识穷途”之类即是。红拂未受“尸居馀气”的杨府的羁留而出走了,黛玉最终不是也离开了“尸居馀气”的贾府而回到离恨天去了吗?当然,在现存材料很少的条件下,要确切地阐明作者的意图还是不容易的。
   附带提一下,戚序本与甲辰本上有一条早期批语说:“《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十独吟》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当是已散失的后半部原稿中宝钗或湘云所写的诗。从诗题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居姑和离别丈夫的妇女等的愁怨,来写那时候的现实感触的。所谓“对照”当也不仅仅限指诗题。
   桃花行
   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添柳絮词
   桃花帘外东风软, 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 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 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 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 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 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 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 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 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 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 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 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 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 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 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 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 寂寞帘栊空月痕!
   第七十回书中写到时逢初春时节,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商量作诗,把宝玉找去商量。宝玉去后,大家正在看黛玉正作这首《桃花行》。这是一首歌形体的诗,形式比较自由。
   这是继《葬花辞》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琴开玩笑地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宝钗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言。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唐多令
   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添柳絮词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毯。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
   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接着探春、宝玉的词后,黛玉便写出这首“缠绵悲感”的《唐多令》。
   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引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除了这类悲戚语外,这个可怜的少女还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呢?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三五中秋夕,(黛玉)清游拟上元。
   撒天箕斗灿,(湘云)匝地管弦繁。
   几处狂飞盏,(黛玉)谁家不启轩。
   轻寒风剪剪,(湘云)良夜景暄暄。
   争饼嘲黄发,(黛玉)分瓜笑绿嫒。
   香新荣玉桂,(湘云)色健茂金萱。
   蜡烛辉琼宴,(黛玉)觥筹乱绮园。
   分曹尊一令,(湘云)射覆听三宣。
   骰彩红成点,(黛玉)传花鼓滥喧。
   晴光摇院宇,(湘云)素彩接乾坤。
   赏罚无宾主,(黛玉)吟诗序仲昆。
   构思时倚槛,(湘云)拟景或依门。
   酒尽情犹在,(黛玉)更残乐已谖。
   渐闻语笑寂,(湘云)空剩雪霜痕。
   阶露团朝菌,(黛玉)庭烟敛夕(hun1)。
   秋湍泻石髓,(湘云)风叶聚云根。
   宝婺情孤洁,(黛玉)银蟾气吐吞。
   药经灵兔捣,(湘云)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黛玉)乘槎待帝孙。
   虚盈轮莫定,(湘云)晦朔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黛玉)窗灯焰已昏。
   寒塘渡鹤影,(湘云)冷月葬花魂。(黛玉)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bi4 xi4)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妙玉)
   中秋联句紧接在抄检大观园之后,是借此明写贾府的衰颓景象。
   诗的开头,写“匝地管弦繁”、“良夜景喧喧”、“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等热闹景象,都是故作精神,强颜欢笑。实际上,酒席是无精打采的,宝钗、宝琴有在,李纨、凤姐生病,贾母见“少了四个人,觉冷清了好些”,不觉为之“长叹”。宝玉因明雯病重而离席,探春因近日家事而烦恼;所谓“管弦”,也只有桂花阴里发出的一缕十分凄凉的笛声。在这“社也散了,诗也不做了”的情况下,黛玉“对景感怀”、“倚栏垂泪”,湘云前来相慰,深夜里硬拉她到水边联句,其寂寞情景,可想而知。
   即使纸上欢乐,也给终篇。联句不知不觉地转出了悲音:“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一个说:“这时候了!”一个说:“这时候,可知一步难似一步了。”作者大有深意,所指不但作诗而已。湘云的“庭烟敛夕(hun1) ”,“盈虚莫定!等象征她的命运幻;黛玉的“阶露团朝菌”,“壶漏声将涸”也预兆她的生命将尽。“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凄清奇谲”的句子,正好是她们最富有诗意的自我写照。
   



※《唐诗宋词》或作者版权所有,不得擅自转载!※

  

--------------------------------------------------------------------------------
  2004/01/27 12:18pm IP: 已设置保密   

  

  风露清愁   头衔: 绛珠仙子
门派: 有凤来仪潇湘馆
   

信息:     
威望: 0
来自: 潇湘馆 
总发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1/27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主页 QQ 复制 引用 回复 
--------------------------------------------------------------------------------
  半塘前日染来红,瘦尽金方昨日风。
留样最嗟无巧笔,护香谁为惜熏笼。




发表于 2004-1-30 18: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怨东风当自嗟---风露清愁  

[这个贴子最后由潇湘妃子在 2004/12/09 10:07am 编辑]

.
发表于 2004-2-18 09: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怨东风当自嗟---风露清愁  

命里有时终须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
发表于 2004-2-18 19: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怨东风当自嗟---风露清愁  

[这个贴子最后由潇湘妃子在 2004/12/09 10:08am 编辑]

.
发表于 2004-3-11 14: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怨东风当自嗟---风露清愁  

我们是很幸福的,因为我们生在了这个时代! 爱与恨是我们的自由!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