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尘埃开出的花朵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是张爱玲初见胡兰成的感觉.
什么样的人,令孤傲绝伦的张爱玲低到尘埃里呢,我的内心不禁好奇.这些天,看了胡兰成所写的<今生今世>,对张与胡的爱情竟有了一番认识.
当时,张爱玲已然出名.胡兰成初次拜访,她竟是不见,胡兰成只是从门洞里递入一张纸条.纸条的内容无从知晓了,第二天,张爱玲便急急地到胡家中回访,在客厅一坐便是五小时,象个女学生似地听他说话.胡兰成果然才华横溢,才子,亦是浪子.恋情由此开始,当时的胡尚有家室,而她并不介意.她爱了,就爱得淋漓尽致.
张爱玲是个用情极深的女子.
她喜欢听他说话,不管说什么,她都觉得好像“攀条摘香花,言是欢气息”;她喜欢抚他的眉毛,柔情万般地念叨,"你的眉毛,";她喜欢在房门外悄悄窥看胡兰成坐成房里沙发的样子,她写道,“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淋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当时时局不好,二人想到夫妻分离,说到改名换姓,她说,"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又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此间种种,足见深情.后来,风流的胡兰成移情别恋,却也潦倒落寞,张爱玲依然不停为他予以资助.直到他脱离困境之后,她才正式与他断了关系.寒心决绝的张爱玲,决定此后不会再爱他人,只让内心"慢慢地枯萎".
爱人至此,已是另一番境地了,张爱玲便是这样至情至性,这骨子里的真切,我也欣赏.
爱一个人,便要用心爱得投入,不计得失,无所怨悔.花好月圆的结果人人都想拥有,可是世间多半是不尽人意,能成就几对神仙眷侣呢?结果如何,却是次之了,重要的是,对于这段情事,你付出真情而努力爱过,想起曾深爱过的人,只觉心中无愧,便得心安.我想,张爱玲之于胡兰成,也称得上爱得安心了.只是我不愿意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我们可以爱,但决不能爱得卑微,内心的骄傲是一个人的精神,是断断不可失去的.
至于胡兰成,我曾看过一个较为中肯的评说,大致意思说胡兰成的节变,是来自文人内心的儒弱,因为不象政客或商人,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心灵,他内心的强大,只是因为他们梦中的那个自己.记得一本书中说过一句话,"文人是最容易节变的."不无道理.
张爱玲遇上胡兰成,多半人觉得是遇人不淑.但胡兰成虽然风流,也自有真情的一面,不假掩饰.他自引李白诗,"永结无情契",用于形容自己是个无情的人.然而,他却是个多情的人. 他对于女人,说是爱,不如说是知,"情有迁异,缘有尽时,而相知则可如新~~~~~爱惜之心不改".
一个一生都不曾被人懂得并认可的人是可悲的.两情相悦,贵于相知,在生活中,有多少夫妻朝夕相处几十年,却是不能懂得对方,这荒废的漫长光阴如何抵得上相知相识的一朝一夕,甚至一个瞬间?
在我看来,张爱玲与胡兰成是相知的,这是这段情的难能可贵之处.胡兰成读懂了张爱玲,他赞赏她的才气文笔,,赞赏她的独到见地,也赞赏她并不美貌的美,他也深知她性格中的孤傲,天性里的自私冷漠,甚至无情之处,比如她与姑姑的费用都要算得精细,她不具备有同情心,不喜小孩,不喜小猫小狗.然而,在他眼里,张爱玲便全是真真的好的.他在书中有一段,我极为欣赏,"爱玲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样,有她在世上就好。我仍端然写我的文章,写到《山河岁月》里的有些地方,似乎此刻就可以给爱玲看,得她夸赞我。有时写了一会,出去街上买块蛋糕回来,因为每见爱玲吃点心,所以现在我也买来吃,而我对于洋点心本来是不怎么惯的,爱玲还喜欢用大玻璃杯喝红茶。"
缘起缘灭,是自有定数的.分手之后,依然在举手投足中想起,想一份"爱吃的点心",想那"大玻璃杯喝红茶",而这份情还是一种存在.那么,有时候,我们纵然有情,也可以不爱.
当然,胡兰成的政治行为和情感态度是不足为训的,但他能被张爱玲如此深爱,除了才气过人,文字天成,依然另有不为人知的可取之处,因此,张爱玲才能"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如今,隔着漫长的时空,看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仿佛遥遥看见一枝从尘埃里开出的花朵,独自忧伤,竟也不失美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