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173|回复: 4

[原创]虚构与想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4 13: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想象与虚构
第一篇 精神的意义
1、诗的诱惑
对精神意义的追求,是诗存在的原因。
诗语句通过语言反映出精神意义,表达出精神意义,这是诗的基本功能。
诗语句是一些有意义的语句。这里的意义是精神的意义,如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等。但是诗句并不等于意义,诗语句只能折射精神的光芒,却不是精神本身,而精神的光芒毕竟不同于紫外线这些令蛾子着迷的真实光线,而是一种来无影去无踪的不可捉摸的光芒。
精神是虚无飘渺的,那么诗语句是如何反映精神的呢?
一个木桶的容积,是这个木桶围出的空的大小,决定它能够装多少水。通过木桶围出空,这也是为什么能够通过诗语句看到精神意义的原因。意义是被诗语句围出来的精神的空,是被诗语句反映出来的精神背景,是被诗语句折射出来的精神光芒。
通过一般物可以看到空间背景,通过诗语句,可以由物及空的看到精神背景。精神是诗语句的背景,意义是通过诗语句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精神。
同样的木料,做一个圆桶的容积比做一个方形木桶的容积大,装的水更多。同样的词语,通过不同的构造方式,产生的意义也会不一样。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当然是最有意义的语句才能够叫做好诗。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诗语句要将意义最大化,才能具有最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木桶的结构特性决定它的容积,诗句的构造特性决定它所具有的意义。诗语句的构造特征叫做维度,维度越大,围出来的精神意义越大。诗语句的维度是语言表达技巧,是技术活。只有通过语言的不断锤炼,才能够产生千古绝唱。绘画、书法等等,都是技术熟练工种。
物质自然的会给人以精神享受,比如璀璨的钻石,夺目的珠宝,自然会给人精神意义,这和物质的结构紧密相关。对物质的追求,自然就会得到精神的产品。
对精神的追求,都是通过对物的手段来实现的。但是物质不是目的,不是终极目标,精神才是。

2、诗语句
对意义的追求,是诗歌努力的目标。
诗歌在陈述着这样的一连串的意义:
人生是****
生命是****
爱是******
恋是******
信是******
追求是****
所有的诗,读到最后,都是一个“是结构”。如“山是静止的云,云是流动的山”、“生命是一首诗”等等。“是结构”的实质,就是将任何两个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东西进行拼合,从而完成对精神意义的揭示。一般的诗歌是这样开始的:篱笆女人和狗、风花雪月、高山流水。最后发展成为:篱笆是风花雪月的狗。“是结构”是诗歌的顶级形式,它更加怪诞和晦涩,近似于词语的排列组合。
我们对意义的追求,从语言结构本身来讲,这些意义应该是我们所熟知的词语的一个排列组合。从现代哲学上来说,肯定即是否定,否定即是肯定,任何两个事物通过“是”连接在一起,从理论上来说,都是可能的。实际上,现代诗歌已经将这样的是结构发挥到了极致。
“是结构”只能反映精神,却不是精神本身。那么除了什么是什么之外,是否还有未曾发现的意义?是否有一种意义是大家从来未曾体验过的?比如在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可能存在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形式,她们的结构可能不同于“是结构”。这种特别的意义必然要求有一个特别的语言结构。
灵感来自于这种心灵对意义的向往,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
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
这句话是从数学上的虚数演化过来的。在数学上,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负数,那么这个数就是一个虚数。看起来这个虚数非常的奇怪,因为大家会问,怎么会有数的平方等于负数呢?的确不可能,因此,这个数就是一个虚构的数。将虚数公式用语句表达出来就是:如果一个概念的平方,等于否定,那么这个概念就是一个虚概念。
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意思就是否定的平方等于肯定。
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意思就是或定的平方等于肯定。
在这里,或定就是一个虚概念,具有虚意义。
诗歌是对意义的一种追求,“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虽然不是诗歌,但是它却是一种新的意义,而且是诗歌的意义无法表达的意义,是“是结构”之外的意义。
在这里“或”并不是或者的意思,而是虚构出来的概念。
意义的追求,才是心灵的终极追求。诗歌只是追求意义的一种形式。

第二篇 虚或与主观
1、虚或的哲学来源

如果谈及哲学王国,黑格尔无疑是最牛B的人。他的丰功伟绩,在于用一个公式表达了哲学的全部内涵。
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
黑格尔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个公式嘛,俺们也来说一个!
首先来寻找一下这个公式的特点。
特点:*定之*定等于肯定。
那么会不会有:什么定之什么定等于否定呢?
根据数学的虚数公式,仿照黑格尔的公式,就有一个类似的公式:
“x定”之“x定”等于否定。
这个x到底是什么呢?在目前的字典中还无法找到这样的一个字,词海中没有,大不列颠词典中也没有。
还是借鉴一下中国古人仓吉造字的经验,俺们可以造一个字,或者从字典中借用一个字。如“汝”本是水名,借为第二人称代词。这种假借现象,当初大多是因为没有本字而暂借一个同音字替代,但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久借不还,鹊巢鸠占了。有的字本身的意义,倒是后来另找出路才有着落的。例如“然”,本是烧的意思,底下四点已经是火了,可是被“然否”借用后,只好自己在旁边再加一把火,变成“燃”字(形声)。
经过仔细的挑选,我决定借用一个“或”字。
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
你可能会说,或定,那就是既不肯定又不否定啊!错,或定与肯否无关。之所以选或字,是因为这个字基本上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比如说也可以借虚字,虚定之虚定等于否定。这个借用字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不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如果借用字的意义过于实在,则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思维定势的想法。这个借用字的意义越空洞,它发挥的空间也就越大。
为了避免产生混淆,这个虚数意义的或定可以叫做虚或,这样虚或的“或”和或者的“或”就可以区分开来了。
好,到这里,虚或的概念是产生了,那么虚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虚或与实在
世界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虚或的部分,一个是实在的部分。虚或部分就是精神部分、主观部分;实在部分就是物质部分、客观部分。虚或现象就是精神现象、主观现象,实在现象就是物质现象、客观现象。
生命受着双重作用的控制,一个是实在的作用,一个是虚或的作用。实在的作用就是客观物质的作用,虚或的作用就是精神的作用。
生命从一个精子开始,精子的内部有基因的双螺旋信息,有蛋白质,氨基酸等,这些微观东西构成了一个实在的世界。而精子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又受人为的作用,被人的主观、精神等所控制,而去选择某个让自己钟情的爱人的卵子。精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人,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生活,然后再传宗接代,这些构成了生命的虚或部分。精子、生命实际上是一个结点,是实在作用和虚或作用的一个结点,生命的进化则是两种作用的共同结晶。
物品的实在性所决定的物品的价值,物品的虚或性决定物品的精神性。任何一个物品都会有这两个因素。这已经不仅仅是内涵与外表的问题了,而是实在与虚或的问题。
3、虚或与虚幻
精神是虚或的,意义是虚或的。
美,情感,痛苦,爱等都是虚或的。
虚或不是虚幻,美并不是虚幻,精神、意义不是虚幻,情感、爱、痛苦等都不是虚幻,而是虚或。
人生虽然如梦,但不是梦。梦是虚幻的,而人生是虚或的。人生也不是虚拟,虚拟是人通过技术手段将事物或想象模拟出来。虚拟不是生命。因此,认为精神是虚幻的和认为精神是实在的都是错误的,精神是虚或的。
4、虚或与主观
通常人们对主观现象的分析,实际上是对主观“现象”的分析,并不是对“主观现象”的分析。主观“现象”是人的主观产生的虚幻图景,是实在的,“主观现象”作为整体才是主观本身,是虚或的。
“主观现象”是虚或现象,虚或即主观性。
在数学上,虚数是一个虚构的数字,但是在现实中,确实存在虚意义。虚概念,并不是虚构的。主观现象就是虚或现象,精神就是虚意义,这已经是事实。人类的诗歌创作,艺术舞蹈,情感意识,主观、思维等现象都是虚或现象。
5、虚或与艺术
世界艺术的远去。
艺术的世界,是一个主观侵染的世界。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人以自己的主观侵染客观对象的过程。
事物是虚或的,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是主观认识中的事物,都带有主观的色彩。
主观、精神、意识世界是一个虚或的世界,诗歌、艺术、小说等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而这个虚构的世界,反映的就是一个虚或的世界。
6、虚或与感性
感性是虚或的。虚或的世界是感性的世界,虚或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肯定和否定是理性思维,或定是感性思维,诗歌创作就需要感性思维。灵性是虚或性的,灵感是虚或的。
虚或的世界是一个主观的世界,感性的世界,灵性的世界,意识的世界,精神的世界。
[/watermark]
 楼主| 发表于 2007-7-4 13: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虚构与想象

第三篇 虚或与精神
1、虚或与精神
物体没有精神,但是能够折射精神,这也就是说,有精神这样的一个东西。
精神是虚意义,诗语句所围出的精神意义的空,就是虚或之空;诗语句所折射的精神光芒,就是虚或性;诗语句所反映的精神背景,就是虚或背景。人们常说的精神空虚,这个空虚就是虚或之空。
那么现在我可以宣布:我已经找到了精神这个东西,虚或就是精神。
但是人们包括我自己都会质疑:虚或只是一个词语,一个概念,这个词语,这个概念,并没有任何实用性。
确实是这样的,任何精神性,实际上是通过物质来体现出来的。现在搞出一个虚或这样的东西,好像没有任何实用性,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对艺术的追求,是通过技法实现的,对幸福的追求,是通过金钱来实现的,对精神的追求是通过物质来实现的。而现在,却抛弃物质,去找一个纯粹虚或的精神。这是夸父追日,炫耀其跑得快呢,还是飞蛾投火,表现其不怕死的精神?
但是在人类的精神追求的过程中,物不是终极目标,精神才是终极目标,物质只是追求精神的一个途径。通过物质的追求来体验精神,终不可能代替对精神的本身的认识。
我并不是想炫耀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超绝。虚或虽然是虚有的,但是却打开了一个虚或世界的大门,确立了精神这样的一个维度。这就是它的意义。
2、或与爱
我们所说的爱、美、精神、意义等,都是人的主观感受,因此必然带有人的主观偏向。“或”具有不依赖主观而存在的特点,因此它算得上是绝对的精神。这就如同快乐和海洛因,快乐依赖人的主观感受,而海洛因不依赖人的主观而存在,算得上是绝对的快乐。
“或是绝对精神”是什么意思?
它的意思就是说“或”即是精神,任何精神都是“或”的具体表现:
或即是爱。对于或而言,任何爱都不值一提。
或即是美。对于或而言,任何美都是丑。
或即是精神。对于或而言,任何精神都不算伟大。
或即是意义。对于或而言,任何意义都可以毫无意义。
这就是绝对精神!“或”这个东西非常好,它能够让我们知道精神不是任何具体的东西,任何对爱的执著实际上都不是精神本身。对于某个精神的极致执著实际上就不再是精神,不再是爱。对爱的过份执著是一种犯罪,对某种精神的过份执著是一种愚昧。
但是,精神毕竟要通过物表现出来,只有将某个物当作绝对精神进行崇拜,并无限执著,才能够将精神体现出来。这里作为精神的某个代表物,是普遍的,可以选择任意一个事物,可以很宏大,也可以很卑微,对于精神而言,都是一样的。不过要记住,任何物都只是作为代表物,这并不是说该物有多神秘,而是精神才是神秘的。
“或”只是一个虚空的关系概念,就如同天空一样,因此精神实际上就在具体的事物中。我们都是神的子女,我们都是或,任何一个事物都是,都一样的伟大、美和平等。
3、或与我
我是虚或的。


第四篇 或的语义
1、或与的
(虚)或没有任何的意义,没有任何实在性意义。字都有意义,在字典或词典中都有对某个字的意义的解释,但是或没有任何意义。任何一个词语都有一定的实在性意义,即使是一个“的”字,也是一个语气的助词,还能表示归属的意义,比如你的,我的。或完全是空白的空洞的空泛的空虚的空灵的。它只是一个字,有合法的出生证明,但是它没有任何实在性意义。
没有任何意义,相反的就是可以是任何意义。或不是任何一个字,它就可以是任何一个字。
2、或与是
给人的感觉,或不能象其它的词语一样具有饱满而且具体的意义,还不具有可以直观的望词生义的可感可触的意义。
或在哪里?
好象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
反对者也许会说,这完全是你杜撰出来的东西,根本是胡乱编造的无稽之谈。
其实“或”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的身边。
“或”在哪里呢?
告诉你一个秘密,“或”和“是”是亲戚。
在语言上,先有“或”,再有“是”。人类还在不能说话的时候,大脑里面全部都是用“或”来表达的,只有当或演变成为是的时候,语言才成为实用的东西。
是吗?!
“什么是什么?”在人类的大脑中,必须先形成“是”的概念,然后才能够形成语言。
当我们说:老鼠,其实是在说:是老鼠。当我们说:老虎,其实是在说:是老虎。
由于任何一个词,其实都包含了一个判断,所以都应该这样的表达:是人、是天、是地、是我……
当我们在骂人的时候,会说:你是猪!
大家可能是骂习惯了,不觉得奇怪,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明明是人,怎么能说是猪呢?为什么这样的一句语法上有毛病的话,就代表骂人呢?
其实都是“(虚)或”在作怪。
“是”在头脑中原本应该是“或是”,据我个人研究,应该是这样的。
那么这句骂人的话就变成这样:你“或是”猪!
“或“在这里就是表示一种精神属性,就是蠢的意思。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你蠢得象头猪。
只有当这句话从口中说出来的时候,它才被简化成为:你是猪!
当然也可以赞美她人:你是月中仙子!
她真的是月中仙子吗?不是的,这里的“是”,也带有精神属性,带有美的属性。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她美得象月中仙子。
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是”本身就带有主观的精神属性,也就是带有虚或性。当这种虚或性成为一种真理一种常识的时候,“是”才成为真正的yes的“是”。
“是”乃是“或是”的简称,“或”就是头脑中原始的“是”,当它的主观属性消失的时候,或就变成了“是”。
“是”是一种判断,而“或”告诉我们,这种判断是主观的。任何判断首先是主观的,然后才逐渐演变成为大家所公认的客观判断。
即使是作为描述客观事实的是,同样依然带有虚或性,也就是说任何真理或事实的描述,不可能彻底的脱离人的主观影响。
主观本身没有对也没有错,不肯定也不否定,但是主观的变化则是对事物的一次否定。主观对某个事物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就是否定该事物,就是说该事物不是这样的。而否定的判断,由正及反的说,实际上就是肯定,而肯定就是“是”。
当我们说某个事物是什么的时候,实际上是经历了一次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的过程,又经历了一次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的过程。因此,这个脑力的付出还是比较复杂的,只是我们自己通常不怎么觉得。
主观就是或,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意思就是主观的变化产生否定。而否定反过来就是肯定,肯定就是“是”。从或到是,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
这就是一个主观表达为“是”的过程,一个复杂的主观活动,最终投射为一个是的语句。
“是”以前是“或”,然后才是,然后才有语言。
这是一个语言的小秘密,不过即使是语言学家,也未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3、虚或语境

在诗歌中,是其实就是“或(是)”,诗中的是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而是将几个词语连接起来而已。通常的语句,叫做是语句,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世界,而诗语句是一个虚或的表达方式,是一种虚构的方式。
只有在人看来,诗才有意义。诗语句只有人才能懂得,而原子、电子,是不懂得诗的意思的。这是因为,诗的意义是虚或的,只有在虚或语境中才能够被理解。
诗的意义,是虚或的,是的意境,是虚或的,诗的境界,是虚或的,诗的精神,是虚或的。只有在虚或的语境中,才能够对诗语句进行有意义的分析。在虚或语境中,一切诗都是如同粘贴画一样,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凸现精神的背景。
4、或与或者
对于黑白世界来说或就是或者,是事物的中间状态。或就是或者,或定即不定。
5、或与惑
或即是惑,是诱惑。或可以是任何一个字。
在这里,或与道相似,道可道,非常道。如果非要回答道是什么,那么它可以是任何一个东西。
或就如同一个石头,放到象棋盘中,可以当作任何一个棋子,但它不是棋子。又如同一张没有印上图案的钞票,它告诉人们,钞票不过是一张白纸而已。
或可以是任何一个字。或即是,或是或者,或是的,或是惑。或高于一切意义,却又在一切意义之中。
或并不是一个符号,它有最真实的本原,它是字符中的一滴水,一根青草,这滴水可以是代替一个水字,也可以被当作符号,代替任何一个字,也可以被当作棋子,代表任何一颗棋子。
“或”如水,“或”不是用懂得,而是用感受。你可以感受到“或”,但是永远不懂“或”。爱能够使一个人从罪恶的囚犯变成了一个爱的使者,不是因为他懂得了爱,而是因为他感受到了爱,被爱所改变。
 楼主| 发表于 2007-7-4 13: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虚构与想象

第五篇 或的实义

1、实或
通常,人所认识的事物都是主观认识中的事物。假设以一个细菌的角度来认识这个世界,或者以一只猫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事物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用一句话来说,事物本身什么都不是,一切都是人的主观通过自己的特定方式看到的物象而已。一只猪,你说是鹿,他说是马,我说是恐龙。猪自己说,我就是我,凭什么我就是猪,人类说我是猪,那我就是猪?我还是外星人呢?
一个事物,都是由人来认定它是什么,而不是由他自已认定他是什么。这是什么逻辑?
事物以它最本原的方式存在着,不依赖人的主观认识。事物是或定的,就是说事物以本原方式存在。我是故我在,无论我思还是不思,我都以自己本原的方式存在着。
从人的角度,事物都具有或定性,可以理解为事物都具有主观性。而从事物的本源来看,事物是或定的,意思是事物以自己本原的方式存在,既非肯定,也非否定,而是或定(待定)。
或不仅仅是虚或,还有实或。在客观世界中,实或就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从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这句话中就可以知道,或定是一个普遍性的根源,它就是万物之母。肯定和否定,无论如何相互变化,而他们的或的本源性是恒定的,不变的。这就如同物质守恒、能量守恒之类,那个世界的存在本源是恒定不变的。
从根的角度,或定就是否定的根,同样也是肯定的根。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可以理解为,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的本源,这个本源被称为或定本原。
一切肯定和否定的显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事物,都是由或定本原来构成的。因此,在逻辑上,或定的意思就是说,我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根源,我的名字就叫做任何东西,叫万物之母。任何事物和东西,都应该由我或定这个根源来认定它是什么,而不是由你们人说了算。
现在,该是人类把话语权放归给事实本身的时候了!
那么,你现在肯定要问:有这样的东西吗?
事实上,的确没有这样的一个万能的可以构成一切的原子。这就如同“道“一样,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却没有这样的东西。或只是一个关系的产物,它是各种事物发生关系的一个中间产物。
虚或是主观的,实或是客观的,主观和客观通过“或”得到统一。或兼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任何东西都是或定的,主观当然也是或定的。或定也可以指客观,同样可以说,任何东西都具有客观性,意思是一样。
世界是或定的世界,可以说世界是主观的,一切事物都是主观认识的事物,也可以说世界是客观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
2、或与道
虚或如梦,蝴蝶梦梦蝴蝶。
实或如道,可道而非常道。
3、或化
实或的内在,表现为一切具体事物的根源性,而实或的外在,则表现为一切现象、形式、过程。
以下是仿孙甘露的诗句:
信是朦胧的爱恋;
信是无奈的叹息;
信是池边荷叶上蜻蜓的姿态;
信是折断的枯草;
信是诗句的残片;
信是错误的尝试。
这些诗句非常难以理解,将其中的信换成或,则刚刚好:
或是朦胧的爱恋;
或是无奈的叹息;
或是池边荷叶上蜻蜓的姿态;
或是折断的枯草;
或是诗句的残片;
或是错误的尝试。
孙甘露诗人试图触及“或“这样的一个概念,试图解开意义的迷团。
“或”在这里不是任何实在性,而是任何过程。否是实在性,或是过程性。
形式是过程的环节。一切现象都是过程的内容。
“或”只关心过程,而不关心结果。
佛说,不必执着。这正符合了或的过程本性,或所关心的不是他的对错,而是他能错多远,能对多远。或关心的始终是过程,以及与这个过程有关的形式性,是否曲折离奇,是否优美感人等等。
或化是事物实在性的形式化、过程化、现象化(时间化、空间化)、表象化(艺术化)。

第六篇 或变与想象
1、或变
事物不仅以常规理性的方式变化,还以一种想象式、跨越式的方式变化。这个过程就如同虫蛹化蝶,羽化登仙。
事物由肯定向否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叫作否变。否变如物质的腐败变质、事物向对立面的发展等。
事物向虚或方向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叫作或变。或变是一种想象式的变化,跨越式的变化。
或变这种变化本身被包含在自身的规定之中: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
如果“肯定”是一只幼虫,“否定”是一只成虫,而“或定”就是一只蝴蝶。从肯定到否定,就是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而从否定到或定,则是成虫变蝴蝶的过程。
人希望自己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名人,但是这些变化都只是否定的变化。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成仙的梦想,而这个由人到仙的过程,则是一个或变过程。暂且不论有没有神仙,但是许多人时刻都努力着,企图实现这种幻想式的变化。这种想象式的变化,跨越式的变化,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行为生活乃至社会结构。虽然没有仙人,但是成仙运动时刻都在发生,道人、喇嘛、僧侣等都是成仙运动的产物。生命的进化,不仅仅是功能在不断进化,而且在变的越来越美,这个美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或变的过程。
或变的过程是蝶化过程,是仙化过程,因此它和一般的变化是如此不同。或化是幻想式的变化,具有想象力的变化。
人的生死轮回,从客观变化看来,就是身体的衰亡与诞生,而从虚或变化来看,则是灵魂的人、鬼、仙的轮回。
2、人言仙语
人们说道不可以言说,实际上道是可以言说的。关键在于是谁在言说,如果是凡人在言说,那么对于人之外的东西,却是不可以言说。但是如果是仙来说,那么什么都可以言说。
黑白不可以说彩色是什么,但是彩色可以说黑白是什么。“是语言”不可以言说的,“或语言”可以言说。是语言不可以言说精神意识,或语言可以言说精神意识。
人不必拘泥于思想的束缚,不必拘泥于他人所说的话语,就当自己是个神仙,什么都可以说。
或化本身就是一个幻想式的发展过程,要求具有的是想象力,因此决不能让语言的戒条禁锢了人的说话自由,要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说。
做都做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3、或定
肯定和否定都是一种判断,那么或定是否也具有判断的意思呢?
或定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或定是一种弱式判断。或定是主观本身,主观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但是主观态度的改变则是对事物的否定。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也就是说:主观的变化,就是对事物的否定。而由正及反的来看,否定也就是肯定。这就是一个由或定到否定到肯定的过程。
或变是由现实到理想的一个过程,是由否到或的变化过程,而或定则可以理解为是由理想到现实的一个还原过程,是由或到否的一个还原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07-7-4 13: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虚构与想象

第七篇 生死与或
1 主观与客观
人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有人说是主观的,有人说是客观的。有人说主观是客观的,有人说客观是主观的。
其实是这样的:主观看到的都是客观的,主观生来就是用来看客观的,没有客观,主观看什么?如果主观看到的对象都是唯心的,那为什么还要一个叫主观,一个叫客观呢?
2、我哭因为我痛
虚或将精神合理化,使得精神、美等都不依赖人的主观,而是从虚或逻辑这里取得存在依据,从而将精神从主观阵营分离到客观阵营之中。精神、美都不再依赖主观,而是从客观事物的虚或属性这里取得依据。
但是我还是时刻感受到沮丧和痛苦,尽管我知道了精神是什么,但是并没有因此而觉得精神上很富足。痛苦这个东西,它骨子里必须依赖主观。如果没有人的主观感受,痛苦也就不复存在。
虚或的逻辑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逻辑,它统领了主观和客观,但是就是因为它太完美了,所以不真实,因为不真实,所以不懂得痛。
痛依赖主观而在,根本就无法客观化。说痛,和痛本身完全是两回事情。说痛只能触及痛的主观性,这是虚或逻辑可以做到的,但是不能体验痛的真实感受。我的痛,外人永远无法感受,永远,它只依赖我的主观体验而在。痛是一个见光死的东西,它永远不能走出我的主观的圈子,一旦接触客观,就会立刻消亡。
应该说,所有主观和客观现象,都已经被或定逻辑所包括。但是痛苦却无法被包括进去,这虚或这个集合中,不能有痛苦这个元素。这说明,痛苦和主观有所不同。
那么,痛苦到底来自哪里?来自外太空?来自某个神秘空间?
通过或定逻辑,主观已经归于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次元关系(从数学上可以理解为函数关系)的产物。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痛苦却不被解释,不被包括。
那么:痛苦在哪里呢?
反复的阅读这段话:一个不属于客观世界的东西,却实实在在的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一个幽灵一样不属于客观的东西,却实实在在的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一束奇异的,和客观的物质完全不同的光芒,却实实在在的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一个不属于物质的东西,实实在在的在物质世界中躺着。那么,那么在这个物质第一性的世界中,有这种可能性吗?如果有这种可能性,又需要什么条件呢?除非,除非什么呢?
除非物质可灭!
这绝对不只是一个大胆的猜测!
客观的世界是完美的,而留下的只有可灭这一个性质,可以为意识所用。可灭性,它才能够既属于物质,又不同于物质。可灭性的光芒,才能在物质世界中以一种异于物质的方式展现。只有这样才能够出现主观不属于客观,却在现实中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这是唯一的逻辑答案。

3 生死与或
现在不是推开了一扇窗户,而是打破了一扇窗户。
这叫做破坏,说物质可灭,纯属破坏行为!
对于我的心灵来说,这样的自由才叫做彻底,爽!
物质的变化最终走向灭亡,把这个变化成为e(erase)变化。而物质的可灭由正及反,实际上就是生命的出现,因此有:灭=生。
凭什么说可灭物就是生命体呢?
因为整个精神的实质就是生!
生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生存,一个是生子繁衍。
爱,就是对生命的关怀。
也许你会说,未必!那些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才是英雄,他们的精神是永恒的。
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舍生取义呢?为什么整个民族、种族的繁衍生存!说到底,还是一个生字,只不过是为了更多人的生。
生是最大的精神,没有精神能够逾越这个界限。
不灭物不存在生存问题,所以没有生命和精神,可灭物才存在生存问题,才有生命和精神。
e是一个精神的词汇,为了表示它的精神属性,把e叫做“e或”。
虚或是主观、精神的属性,而“e或”就是生与死的属性。
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这对于“e或”来说同样适用,只是这里的否定来得更加彻底,不再是状态的改变,而是灭。
“e或”之“e或”等于灭。意思就是生命的变化最终走向灭亡。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e或的平方等于0。一个不等于0的数的平方等于0,这个数就是完数,就是完结或终结的意思。
我知道,现在你脑海里最大的问号就是:可灭?可能吗?
对于基本原理,在这里不详细探究了,因为这个问题还要那么一点点想象力和勇气。我只说明一点,物质灭了,并不留下一个空间,而是物质和空间一起消失,就当你从来就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也不必思考这样的问题,或者就当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
通常人会这样问:死亡不过是活体变成尸体,物质并没有消失呀!
人的死亡可能看不出可灭的踪迹,因为那难以觉察,大致上可以理解为灵魂消失。而灵魂消失,灵魂的质量是无法计算的,不过如果有灵魂的话,就一定有质量。
人死后有多少物质灭了,这很难说,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人的身体是由可灭创造出来的。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或定完全可以完成对事物主观性、精神性占有的使命。而“e或”则是占领了生死。
或定之或定,作为逻辑上的或定,是一切之根源,是万物之母。而作为虚或,则是代表着整个的主观世界。
利用外语中译的方法,e或翻译为伊或(从虚或角度意译)、欹或(从实或角度意译)。伊取木乃伊的意思,寓意生命复活的意思。欹这个词,由奇和欠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的奇可以理解为宇宙大爆炸的物质奇点,其中的欠可以理解为缺失,意思是宇宙是破缺的宇宙。
4、伊或与生命
可灭物,即是生命物。可灭物的不断扩大,就如宇宙的腐烂不断扩大,而由正及反,这种扩大,就是生命的不断繁衍,是更多可灭物的出现。可灭之火不断燃烧蔓延,对于生命而言,就是生命的欲望之火的不断蔓延,也就是生命香火的延续。
事实上痛苦和物质的可灭性非常相似。痛苦是一个见光死的东西,只能被一个人自身感受,而可灭性也是的,可灭性只可能被一个物自身感受,而无法被证明。
5、生死情
情是与生俱来的。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人天生就有情,而是说情是伴随生命的产生而产生的。
母子之情是最根本的感情,这个感情是由母亲生了儿子这个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当母亲生下儿子的时候,这份感情也就一起产生了。
不生不灭,则没有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苍天有情,天也会老死。实际上就是这样的,物质可灭,天也会老,也会死。
生命都有情,这是因为生命都有生死。情伴生而生,情伴死而死。
6、或生
或生,和产生不一样。生命的生是或生,生命的死,是或死。而非生命的事物的产生与消失,则是物质的变化而已。
7、虚或作用与虚或关系
爱是虚或的作用,情感是虚或关系。爱的作用是虚或的,而不是虚幻的,情感关系是虚或的,而不是虚幻的。
第八篇 结语
有人会说,虚数不过是数学上的一个虚拟工具而已,引用到哲学上是否合理呢?
我的回答是:
虚数只是虚或世界所呈现的冰山一角。虚或世界具有普遍性,想象与虚构在这个世界中普遍存在。虚数,正是事物虚或式发展的一个产物。
发表于 2007-7-4 15: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虚构与想象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4>诗歌诗词</a>转移过来的!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