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3200|回复: 0

[原创]从“象涵精神”到“物我齐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4 09: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从“象涵精神”到“物我齐一”
——净心斋主阎兴林和他的花鸟画

净心斋是花鸟画家阎兴林的斋号。
兴林兄是我结识的画家中令我敬重的人之一。与他的相识、相知,使我这个并不作画的人开始关注起花鸟画的发展走向和终极价值来。
花鸟画有着丰富而悠久的艺术表现和浓厚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绘画史上,虽盛衰无常,但代有大家。而且,花鸟画创作的技法也不断丰富成熟。唐人勾勒与填色兼施,墨线与彩面融合。五代发展为运笔与用墨统一。后蜀黄筌钩勒精细,若无笔踪,而后傅以轻彩。南唐徐熙则“落墨为格,杂彩副之”,线条所表现的笔力和墨染所产生的色感相结合,成为花鸟画艺术造型的最高格调。徐熙之孙宋初的徐崇废弃勾勒和线条,专尚设色,创“没骨”画法。后之苏轼、赵孟坚、郑肖思等皆注重在水墨上用功夫。到了明代中期,陈淳主张“浅色淡墨之痕俱化”,徐渭则坚持“无法中有法,乱而不乱”之波墨、飞白大写意。再至清未民初,吴昌硕熔铸篆籀、飞白、泼墨、泼色于一炉,影响深远。
兴林是个重视传统的人。他对先贤的画法、画语,更是一笔一笔、一句一句地学习、领会和参悟。从学习中不断完善和创新花鸟画各种技法的内在联系、及用笔关系、结构关系等等,并从师法自然上升为师法心源、直达“心画”的境界。
但是,在学习先贤和创作的过程中,兴林产生了迷惘和困惑。他感到古代中国花鸟画家都从生命体验与文化记忆中寻找到适合自我寄托之画材,在不断的审美移情中逐步升华出自我的艺术情结。花鸟画家们或寄托于梅、或寄托于兰、或托寓于竹、或寓情于菊、或托志于荷,在平常所见的花花草草中无不象征性地寄寓人格、理想、情怀甚至道德、情操,“一枝一叶总关情”,给人以“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精神内涵。
兴林秉承这种“画以载道”的传统,作了不少优秀作品。我曾在读过兴林兄的画作《霜秋图》后,写过一首诗:梧叶纷飞雁南征,静心斋里听秋声。硕果累累藤未老,群鸡依依声犹清。笔染五色涌春潮,象涵精神动客容。机心欲遗紫陌外,月舟载梦星河中。“象涵精神”就道出了这一时期画貌特征。
笔墨当随时代。千百年来,花鸟画“铁肩担道义”的画法,却在新的时代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在我们在步入“和谐世界”的今天,花鸟画的“卸重”便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凡画都要立意,“意”是非立不可的。那么,什么才是时代的新“意”?
为此,他开始了长时间的“禅悟”和寻师问“道”。去年5月,兴琳赴杭州参加了何水法中国写意花鸟画高级研究生班,着力对现代花鸟画的主题观念、图式面貌和风格进行深入的探索。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心路历程之后,终于明悟到表现自然的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大美、达“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大境,才是现代甚至未来唯一的正确命题。
兴林这一论点,这不仅让我想起我们先人“天人合一”论。庄子的“万物齐一”,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这不正是现代花鸟画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有此大悟,在花鸟画的创作中,兴林兄便开始“净心涤虑”,以宋代院体工笔花鸟画家们面对自然的那份虔诚静观万物,观照心灵。近期创作的诸如《清露》、《霜重秋意浓》、《霜叶红于二月花》、《硕果》、《荷塘印象》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虽多为写秋之作,但绝无古人悲秋之音。枫叶流丹,硕果累累,绚丽的色彩、刚劲的藤蔓,秋意浓浓。读这些作品,不禁让人想到清人金圣叹在《鱼庭闻贯》里写的“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来。”人与花仿佛两个灵魂在冥冥中际遇神合,臻于“天人合一”之境。
静心斋主阎兴林已近天命,心静如水,人淡如菊。但他对花鸟艺术的执著追求却越来越强烈。在日新月异、变化无常的艺术世界里,兴琳一方面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学习先贤今人之成果,同时又以独立的思考、独立的风格坚定的走着自己的路,他的花鸟画日臻高境,世人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他的成熟和日渐彰显的影响力。
但还应看到,现实情形下的花鸟画的主题观念和形态,是需要倾毕生精力去完成的大课题,这就注定兴林兄在艺术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坚信,凭着“坐观垂钓者,没有羡渔情”的那份淡定,凭着“在墨海中立定精神”那份坚定,兴林兄花鸟画创作必定会有一番令人刮目的新异境界。
[/watermark]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