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mark]古代的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十年寒窗苦,一朝功名成.可想书生们的艰辛.孟母迁到闹市见孟子常常和一旁的小朋友学商人称斤论价,不思学业,这才有了孟母的第三迁.若不然,孟子或许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也就没有了儒家的亚圣.
虽然读书人能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但也要经过科举这一关才能步如官场.隋唐以前官员的选拔是实行的荐举制.有县级官员把有学问的书生推荐到省里,然后在选拔推荐到皇帝那里.这样就可以做官了.举人一词就是有此而来的.
到隋唐时期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做官的最民主的出路.考试也很简单,一般就是有主考官出题做一首诗或一篇文赋.唐朝的钱起在省试中就是以一首五言六韵的<湘灵鼓瑟>而出名做官的.他的这首诗也成了科举试贴的经典之作.
但是科举考试所录取的学子也是有限的.落第不得中的书生每次都很多,柳永在落第后跑到青楼发泄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虽然是发牢骚他还是每次都参加,一直到47岁才考取进士.书生们考不中未免郁闷,青楼妓馆就成了读书人获得心灵安慰的最佳场所.古代京城的青楼大多都开在科场附近.
到了明清时期受朱熹理学的影响科举考试成为一种折磨读书人的产物.八股文紧紧勒锁着天下学子.科举必须要作八股文,也叫"制文","制艺".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一篇文章.每段都要有两股互相排比,写成对偶形式.明清文人之间对联的文字游戏也是因此盛行和繁荣的.八股文的题目都要出自<四书><五经>.书生所讨论的内容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来扩展.不许作者自由发挥,一度严重约束着文人的思想.
读书人参加科举会试大多数人要经过长途跋涉,辛辛苦苦饱经风霜走几个月才能到达京城.一旦科举不中失落心情也可想而知.有路途近的返回家乡,路途远的就流落京城在寺院或郊区租住下来苦读三年再考.明朝的试院到迁都时分为南院和北院.南院在南京,北院在北京.南院是最大的考场,设在秦淮河畔,比故宫还要大几倍.朱元璋称帝后为了繁荣市场经济曾大力推广青楼妓院的开设,鼓励官员们出入风月场所,一时间京城里的大小官员上朝所论的都是风月之事.秦淮河畔风风月月也始之于此.
书生们有的是满腹经纶,也希望有个能赏识他的红颜知己.在青楼不乏有才情出众的女子,慧眼识珠寻一个两情相悦,有才华的书生资助复读,将来也好有个好的出身,于是就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千古传奇.
才子挑灯夜读,佳人一旁温柔陪侍.在温暖窝中才子似乎忘了故乡,忘了家中糟糠.妓女的付出也是艰辛的.两人在一起妓女就很少再接客了,她会想出很多方法顶住鸨母施加的压力,又要安慰劝导失意的意中人.常常是泪朝肚中流.
三年斯守伴读,红袖也憔悴难香.多数才子考中进士做官之后往往会把曾经为他心神憔悴红袖添香夜读书的佳人抛弃.可怜佳人红袖上又添来几多泪.........
[/watermar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