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488|回复: 0

九月份作画十三题,悉为“旧境重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1 00: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月份作画十三题,悉为“旧境重现”……
江南达者 童山雷


1、《巴山夜雨晓来急》。新一轮以箧内旧作为本,另行改造或引伸新构,以与“旧境重现”之基本宗旨相符,且表达今之想法。兹“巴山夜雨”,既为古之诗题,亦然在吾“乡忆”之画中有所体现。此却试将其昏夜淅淅沥沥之状,径换作晓来之如泼似倾;彼者感受,已自再作生发。静观“吾庐”外,那渺茫浩荡的“云台山原”,固已入莫可细辨之境矣。周遭山川大势,也犹似还非,令人稍加困惑。定眼细看近前坡麓,昔日草树,倒像是因岁月悠远而变得森密粗大些了。但那撑着伞儿在风雨中急忙奔跑过来的人,又究竟是谁哩?观其身形及动态打扮,不甚像是本土乡民,来找咱那房东的。竟倒有点儿像咱那落户在画中右侧对面山梁上的好友,要来寻咱。可问题是,这么早匆匆忙忙赶来,难道是有甚要事么?再说了,他一向来咱这里,都是由经画面中部那长田边的相对近捷之路,没必要走这条明显弯绕的路呀……




2、《陡岸出群岫 澄江落片帆》。昔者一稔熟之地,幻化作兹似是而非画境。清雅淡泊小趣,已自与之无缘;心怀凌厉之情,却细加品咂题旨,转表达别样一种难以言辞形容的意味。咳,平凡山川,尽作荦确崟岌之状,固毋须言。黝黑杳暗残照下,浅澈江流回折经斯,一帆却似悄然落降停靠于这青青野麦坡岸,个中所指,实难知晓。而画意岂非原该任由他人揣度推想乎?既追画旧日心境,这画法虽亦循蹈旧时暗沉深厚行迹,则也颇可见今者新貌。唯那木船上的帆儿,今生息之境却断无觅处,只在彼时荒僻野江,方可见之矣……


3、《春山陡起旋头风》。旧日因感而得之画题。觉其甚具情味,惜乎表达不够到位,故尔另作。乃紧扣题旨,径以洒脱乃至泼辣笔意,略无羁绊,抒写斯境。但见通幅视象闪烁不定,悉在旋旋舞动之间,却又历历可予辨识。是真得早春山风飚劲、云物吟啸有声之意趣者矣。一派明灭杳暗苍绿幽黛色墨内,兼出以数点随风飘飞红桃,不仅点明季节,亦然于峭厉之势中,平添得几许轻柔妩媚。画者意匠心思,至此毕现。


4、《忆写旧境·石垭外,香炉残照耀炎天》。在今重庆烈如酷暑的燥秋天气里,此心偶然忆及远年一事境:黄昏时分,伫立那熟悉的川原溪滩之上,眼光越过所谓“石垭口”,但见巍峨的香炉山横亘西方天野,而再往远外,吾向日“落户”的那片“犹在山之更深处”的所在,已自汇融进一派浩茫的烟霞中去了。定睛看来,整个远近周遭的一切秋野云物,皆尽数覆罩在浓烈的金赤色光之内,暗赭郁黄,明橙艳紫,居然呈现出一种近乎“透亮”的奇异视感。心既得兹,连忙捕捉这意象,大胆表达于楮幅。作画时默忖:这中国画最忌弄成纯粹自然意义上的视象真实;而倘能在高度主观状态下反又令人如临实境,则其乃称是耶?


5、《巴山问道图》(上)。连日依例以残旧之纸写此旧时事境。忆及五十余年前,约为秋末冬初罢,忽于乡中接上峰令,须赶百里陌生山路先至区上,再得乘车去县城参加“文艺会”。因初行此路,亦想顺道访友借宿一晚,故尔午后出发,日晡之时,山隐落霞,寂野唯闻呼啸风声。既下高岭越得溪河另将上山,乃于场镇外伫足询问负篓村妪,前行当是如何。兹图即尽情渲染如此这般意味。咳,节令已至,溪河水浅而“跳蹬”高露;时日近晚,渐次杳暗的山野暮云生起,暝色中偶见几树霜红。有何人可予推晓,此时青年达某心下,得是何样感受?


6、《巴山问道图》(下)。次日则带着与友一夜畅谈的余兴,连同些许因“欠瞌睡”的疲乏,先按友之所指,由经好大一坡,上得一座高岭。茫荡云烟内,早已又是“两眼一抹青苍黛黑”了。岔道旁却有间似为守林人家的房儿。叩问之,乡野腔音中,辨识远外云遮雾障高险之地,名曰“木龙山”,便是此行第一了得之处;翻过那厢,一溜下至山脚后,再有三二十里,就都是相对平顺的路了。吾人昔年便有不甚合律的小词,记此境事。内中有句,道是“不识巴山松云路,借问柏海人家”,其实倒真称是未囿于平仄规矩、而颇得云物之内涵并人事之理趣者。今再度凭借拙手,驱老劲泼辣毫翰色墨写之成图,心怀叹惜情愫,或也只有一己自知。


7、《落日渝江渡》。将昔年独游南麓背岭长江滩岸某小渡口得来意象重作表达,且将幅面由竖改横,以拓宽视野。当时原作染渍似过乃稍觉含糊,而唯苍茫深厚之感特盛,输录为电子档略加调整后,视感颇令此心沉醉。兹作即力求克服彼时画面诸种不足而以今势发挥其长,连同题咏那道五言古绝,亦然调整上三二字,整体效果,还算令此心较为满意。题咏曰:“落日渝江渡,舟子声喧哗。残阳逐流水,苍崖映红霞”。另,移向画面右侧之游子、并使其独行于一山野神龛畔,此举最觉可将彼时心中苍凉孤寂感受,表达得体。


8、《神女溪入大江流》。将数年前游驻斯境所得意象另作表达。觉当时兹作虽有大境而乏有力细节支撑,致使通幅含混。今乃梳理山形水势脉络,径以强健笔意为之,并辅以爽朗色墨,乃成整体厚重与局部富含变化兼顾、触目视感相对明丽清晰,如此这般画面效果。本身景观近于完美之地,不便再多作生发改动了,不过略加穿凿营构而已。


9、《峰凹日落处,碧溪深邃一崖悬》。上世纪九十年代所作“峰凹日落”一画,觉意犹可取,乃再作谋构,特别在笔意、色墨搭配及部分位置经营方面致力用功。既成,真感俩作整体与各细节相互皆无可比拟。也是哈,毕竟又是近三十年过去了……另,这画意本身,无论当时或现今,都已回想不起究竟得自何处。或其原本就是所谓“画境”与“心境”罢?


10、《汉源》


11、《巴山秋意》


12、《神女溪滩朝日丽》


13、《巫峡顶头秋色郁》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