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904|回复: 3

文学巨匠巴金昨在上海逝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8 20: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仇乃文在 2005/10/18 08:46pm 第 1 次编辑]

中新网10月18日电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

据中国作家网消息,巴金老人病重期间,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等中国作协领导曾多次到医院看望。 巴老去世当夜,中国作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吊唁厅,沉痛悼念巴金先生。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代表,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届、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巴金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他的《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

巴金还是杰出的出版家、编辑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14年之久,培育了大批文学青年。巴金晚年奉献社会的伟大之作是:五卷本的《随想录》和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

巴金于1999年2月因感冒发高烧,6年多来,病情反反复复,党和国家尽全力救治,终因恶性间皮细胞瘤等病因,不幸逝世。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8 20: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巨匠巴金昨在上海逝世

永远飘扬的文学之旗:巴金留下1300万字著作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是文学和人的一致,就是说要言行一致,作家在生活中做的和在作品中写的要一致,要表现自己的人格,不要隐瞒自己的内心。
——巴金  
生涯几乎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巴金,曾是多少代青年的航标与动力。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忱,是巴金先生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质与基调。巴金小说、散文代表作,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富有活力的人文风景之一与宝库。

1923年5月,19岁的巴金跟随哥哥尧林离开四川老家,乘船顺江而下,到达上海。4年后,他又去往法国。走出四川与出国是巴金人生的两大转折。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就是在法国巴黎写成的。

信手写《灭亡》闯入文坛

在巴黎,巴金原本想学经济,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一下子获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契诃夫、左拉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如饥似渴地阅读后,他被深深感动了。关于《灭亡》的写作,巴金后来写道:“每夜回到旅馆里,我稍微休息了一下疲倦的身子,就点燃了煤气炉,煮茶来喝。于是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响了,沉重地打在我的心上。在这样的环境里过去的回忆继续来折磨我了。我想到那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我想到那过去的一切,心就像被刀割着痛,那不能熄灭的烈焰又猛烈地燃烧起来了。为了安慰这一颗寂寞的年轻的心,我便开始把我从生活里得到的一点东西写下来。每晚上一面听着圣母院的钟声,我一面在练习簿上写一点类似小说的东西,这样在三月里我写成了《灭亡》前四章。”

《灭亡》是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由叶圣陶推荐发表在1929年出版的《小说月报》上。当时《小说月报》已是全国最有名望的文学期刊。巴金从此闯入文坛。

《春梦》无痕化《激流》

巴金的《家》最早构思于他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日子。他是看了左拉的系列长篇小说《卢贡-马加尔家庭》之后,才萌生了创作一部描写自家生活的小说的念头的。最早他为这部小说起的名字叫《春梦》。

1928年巴金回国以后,曾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来上海看望他的大哥李尧枚,并得到他的支持。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巴金大哥精神和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巴金想用《春梦》为书名来唤醒大哥。1931年初,上海《时报》邀请巴金写连载。动笔时他忽然觉得《春梦》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因为他的笔下是“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痛苦所交织成的生活之激流”。巴金决定将小说的名字改为《激流》。《激流》于1931年4月18日起在《时报》上正式连载与读者见面。这部作品在《时报》上共登了246期,共计39章。1933年5月,开明书店为《激流》出了单行本,这就是初版本《家》。

但是,就在小说正式连载的当天,小说中主人公的原型巴金的大哥李尧林,在成都的家中服毒自杀了。巴金得到大哥自杀的电报时刚刚写完小说的第六章,这章的题目就叫《做大哥的人》。大哥的离开让巴金悲痛欲绝,他下定决心要写一本小说,“为自己,为同时代的年轻人控诉、申冤”。

据初步统计,《家》从1933年5月发布初版本开始,至1951年4月的18年间,共印行了32版(次)。1953年至1985年11月,修改后的《家》又印了20版次。这还不包括香港及国外发行的版次。《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家》评价说,它是“新文学史上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小说。”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8 20: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巨匠巴金昨在上海逝世

999999999999999_1129639720.jpg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走过了101个春秋,参与、见证、记录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但他又始终有着青春般的激情和赤子之心。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荣誉无数;但他却说“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在浩瀚的文字中让人感悟生命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心灵;但他直到晚年,仍在无情地解剖、拷问、审视自我……
  沧桑与青春,伟大与谦逊,厚重与清澈,宽容与严苛,诸种因素和谐地统一于巴金身上,为文学、为生命、为灵魂,作出丰富的注解。
  而今天,世纪老人巴金,永远地睡着了。
  “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这是巴金的心愿,也是他的自信。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8 20: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巨匠巴金昨在上海逝世

谁还在“迷恋”巴金 关于“巴金迷”的历史回顾

一九二九年,巴金带着他的中篇小说《灭亡》走进了文坛,由此引发了一场文学“冲击波”。许多读者对着这个陌生的名字,好奇地探问道:“巴金是谁?”

发表连载这篇小说的《小说月报》是当时历史最久、影响最大、销行超过一万多份的大型权威的文学杂志,但是编者却也只能无奈地回答说:“连我们也不能知道,他是一位完全不为人认识的作家,从前似也不曾写过小说,然这篇《灭亡》却很可使我们注意的。”(《小说月报》第20卷四月号)

到了年终,《小说月报》编者叶圣陶又一次高兴地总结说:一九二九年这个年度里,该刊发表的巴金的《灭亡》,老舍的《二马》是两部“很引起读者的注意,也极博得批评者的好感”的作品,并预言“他们将来当更有热烈的评赞的机会的”。(同前,十二月号)这个预言后来得到了应验。许多批评家发表评论,认为是少见的优秀作品,“轰动当时(1929年)文坛的杰作,当首推《小说月报》上登载的巴金的《灭亡》”。(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杰成书局1933年版)“在怠惰和疲惫的状态下支持着的文坛上,近年来只有巴金可以算是尽了最大的努力的一个。”(《1932年中国文艺年鉴》,现代书局1933年版,上海)有一位青年读者给《开明》杂志写信说:“这部书(指《灭亡》)实在有激动人心之效”,自己原有的享乐主义被它打消,“情愿去为大众工作”。(《开明》杂志第2卷第20期)

现在人们都已知道,当初巴金写作这部小说时,并没有想到借此走上文坛当作家。他那时正热中于做一个革命家。因为革命跌入低潮,无政府主义运动正趋于分化、衰落,他深感苦闷。因此,他一再说:“横贯全书的悲哀,却是我自己的悲哀,固然我是流了眼泪来写这本书的。”“我是为了自己,为了倾诉自己的悲哀而写小说。”他在法国留学期间,为了倾诉、宣泄自己的苦闷,常常在笔记本里陆陆续续写了些互不连贯的文字,然后整理改写成这部小说。他仍然想像过去写的那些宣传无政府主义译著那样,准备自费出版,仅此而已。他托在国内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周索非,代为将他已译成的高德曼的《近代戏剧论》的稿费,用作印刷《灭亡》一书的费用。周索非看到这部书稿后,却自作主张推荐给当时正在主持《小说月报》编务的叶圣陶。叶十分激赏,决定采用发表。就这样一个偶然因素,使巴金的人生道路有了一个转变,从做一个革命家的梦,改为文学之梦,并将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汪洋恣肆的激情,倾注在文学写作之中,从此写作了一辈子。

因此,从《灭亡》这个作品的创作和它后来产生的社会效应来说,最主要的是巴金用自己的真挚感情点燃了当时青年的心。他所倾诉的苦闷,他描写的杜大心的悲剧,恰恰正是表现了时代的苦闷,才会激起如此众多的青年读者强烈的共鸣。

巴金沿着这样一条创作路线,继续写作了《新生》、《海的梦》、《爱情的三部曲》等等大量有影响的富有浪漫激情的中短篇小说;同时又创作了以《家》(1932年)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长篇小说。后者既保持了原有的酣畅热情的笔触,又更注意人物性格和潜在内心的刻画,细节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在更广阔的历史层面上,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家族史、两代人的冲突、礼教、乡绅、官府、学生运动……)作了相当深刻的揭示和剖析。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在文学领域里,较有分量的长篇小说竟仍寥若晨星(在这之前,1929年曾出现了叶圣陶的《倪焕之》,但若用今天眼光来说,他的字数只能算中篇。稍后,茅盾的《子夜》发表于1933年),像《家》这样史诗式的全景式的批判封建专制、张扬个性解放、呼唤自由民主人道精神的长篇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品,似乎可以说是第一部。像高觉慧那样一些敢于向封建家庭挑战、决裂,投身创造新世界之路、个性鲜明的新青年的艺术形象也是崭新的,成为现代文学画廊中的艺术典型,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震。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