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799|回复: 0

中国古代宗教造像鉴赏秘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8 16: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古代雕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 创作了众多的精美的雕塑艺术品。这些作品造型生动活泼,形象逼真传神,处处反映着 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巧,不愧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品中的佛教雕塑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 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上的动荡,民族之间矛盾时起,经济基础不稳定,因而佛教能以 澎湃之势漫透到整个社会。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艺术几乎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 佛教造像在各个时代,在形象与内容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既是宗教的宣传品,也是帝王权贵的意念所在。它通过雕 刻家之手把犍陀罗和摩揭陀两个地方的造像艺术中国化,虽然这些造像的宗教气氛非常 浓郁,但其造型的基础,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现实的人,写实的因素毕竟处于主导地位。 南北朝经历了370余年的动乱和分裂,直至隋代才又完成了重新统一的局面,接着唐王朝 又在此基础上把封建社会推向繁荣昌盛的时代。佛教伴随着370余年的分裂和动乱,作为 当时一些人们的精神信仰也逐渐根深蒂固下来。佛教造像艺术在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速 度迅猛发展起来。不论是铜铸的造像,石制的雕像,泥质的塑像,都把佛的崇高慈祥, 菩萨的和善端丽,罗汉的温顺诚恳,天王的威严孔武,力士的强横暴戾刻划得神灵活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之概括,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本质与功能的形 象化的表现。
宋代,佛教雕塑在这一时期的雕塑领域里虽然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禅宗 的影响,佛教雕塑的那种神圣性和理想性减弱了,总之被称为“世俗化”的现实性成份 则大大增加了。唐代盛行的“释迦佛”、“菩萨”、“力士”等雕像,已逐步为更加世 俗化的罗汉造像所代替,这种更为接近当代人情味的佛教雕塑,对于佛教的传播起着积 极作用。
元代的佛教造像有其特定仪轨,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虽然同其它时代的佛教造像, 但也明显地显现着不同之处。从外表形象到内在精神状态,从面型、体型、姿态、服饰、 执物,到背光、莲座乃至龛形,无一处不显露着不同的样式与特点,从而显现着自己所 独有的风格。
明清时期,伴随着大规模石窟开凿的日渐衰败,寺庙内供奉的佛教造像逐渐多了起 来,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更加世俗化,甚至有的完全因袭着前代的样式,或曲意求其真 实。同时由于明清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所以佛教造像在技法处理上,或多或少地受其 影响,因此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虽然在面相气韵上表现不出多少特性,但以全体的比例与 轮廓的构图,都能达到恰如其份,衣饰与衣纹的表现也运用了很现实的手法,成为这个 时期的显著特点。
道教在中国的历史上,它的发展要早于佛教,但是由于:1、在政治上,历代的统治 者在歌舞升平,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佛教无疑地都是一种麻醉人们精神的鸦片,而道教 的影响在这个时候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在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中,有许多次打着道教的旗 号所进行农民起义,这无疑地会使统治者产生对道教憎恶,从而不重视它。2、佛教从经 典上、艺术上都有着一套完全的体系,而道教却没有。佛教是“以像设教”的,道教虽 然起源较早,也有自己所供奉的无妨天尊、三清、真人等神灵,然而这些神却没有用艺 术的方法表现出来。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就采用各种艺术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采 用绘画、雕塑的手段,把佛教具体形象化,这样就使人们对佛教的印象加深,使佛 教影响不断深入扩大。而道教在佛教影响已渐深入的情况下,才采用佛教“以像设教” 的方法进行仿效,这样其影响就远不如佛教了。3、佛教的寺院在全国各地星罗棋布,从 历史上的几次毁佛灭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佛教的势力。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 年)鉴于当时佛教寺院经济发展,使官府赋税蒙受重大损失,因而下令废佛道二 教。这次距历史上北魏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第一次灭佛仅一百年间,就又使 沙门道士二百余万人还俗,可见佛教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 出于与北周同一原因,下令尽毁国内佛寺四万六千余所,造像约三十万躯。从上述的三 次毁佛灭法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佛教寺庙遍及中国大地,出家当和尚人逾几百万人,而道 教庵观,道教就远远不如佛教,所以其影响也较小。
道教的造像在历代遗留下来的很少,除在造像的形象上同佛教不同外,在其雕刻手法、 艺术风格上几乎都与佛教造像一致。在进行鉴定、鉴赏的时候,要加以对佛教造像的雕 刻手法、艺术风格进行对比,只有注重参考同时代的佛教的特点才会对佛教造像的时代 特征、艺术风格、雕刻手法有着较深刻的影响,进而达到鉴定鉴赏的目的。值得指出的 是:道教造像不但真品遗留很少,就仿制品也极少,相对而言真假的鉴别工作也较容易。


掌握和了解上述的中国古代宗教雕塑艺术的鉴赏知识,确实是一件很难的工作,但 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和细心观察研究,就能够达到掌握和了解的目的,就能成为这方面工 作的行家里手。作为佛教造像艺术的鉴定,对于初入此门的人来说,感觉上是难之甚难, 把真品和仿制品放在一起,觉得外表造型,面目神态、衣服装饰、颜色大小都一样,就 不容易分辨出真伪。实质上这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样,对于我们经常接触的物品,从 性能、轻重、颜色、使用方法、摆放位置,我们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如果别人把你所熟 悉的物品挪放了位置,改变了颜色,转变了性能,你马上就能感觉到。这也就是说,我 们对于周围的事物经常接触,就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会对事物有着深刻的 认识。同样作为文物鉴定也是这么一个道理,经常地进行学习和观察,同样也会熟悉和 认识它,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达到鉴别鉴赏的水平。
此外,作为佛教造像艺术品它本身是一件文物,作为文物它凝聚着它所处那个历史 时期所特定的内涵,其内涵包括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点,工艺水平,质地构成,经济 发展状况,人们的文化教育素质的高低。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才会产生那个时 代所特有的产品。后世的人们对其进行仿制,不管外表多么相似,但是我们只要从上述 内涵所包括的五个方面去进行观察研究,就会找出不同点,进而完成鉴定的任务。这是 因为经过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审美观点,工艺水平,质地 构成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任何逼真的仿制品,都有着上述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存在破绽。可能在某点上,仿制品作的十分逼真,不容易让人识别,但是如果我 们把仿制品同文物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我们就一定能够发现它的作伪处,从而达到 识别的目的。
把仿制的佛教造像同真的佛教造像放在一起分析研究,根据自己长期从事这方面工作 积累的经验,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应该值得特别注意的。
1、进行颜色的对比
古时候的佛教造像,由于是那时人们长期供奉的对象,其放在佛龛上,久历人间烟 火,所以不管是鎏金的铜造像、木雕、瓷雕,经过日月的侵蚀,其颜色的光洁度必受影 响。如鎏金的铜佛像,其外表虽金光闪闪,但其整体的颜色仍透着暗淡,在光线的反射 下,折射回来的光线较柔和。而新的鎏金铜佛像虽然经过作旧处理,但其颜色在光线 的反射下,折射回来的光线较刺眼。木雕佛教造像的鉴别较为容易,经过日月的侵蚀, 木质较腐朽,其外表的颜色没有光泽,而仿制品木质有明显清新的味道,外表的颜色 有光泽,另外木质也较结实。
2、进行重要的对比
这种对比是很微妙的,古时候的佛教造像所用的材料,铜质的很纯重,木质的较朽较 轻,仿制品所用的材料铜质不纯较轻,木质的较重。所以在进行鉴定工作的时候,这可 以作为一个依据。
3、现代工艺和古代工艺的对比
古时候佛教造像的制作者,受当时生产工艺的限制,在一件作品浇铸成型,或成坯后 都有要经过严格的手工处理,每件佛教造像的面部表情、服饰、装饰都经过细致的雕塑 技法处理,尤其是每件佛像的底座、几乎都能找到那是人们的加工痕迹。而现代的仿制 品,虽然由于社会不断的进步,生产工艺提高,但是在仿制品制作上却仍保持了古老的 生产工艺方式,可是无论怎样它都要或多或少地吸收一些现代的生产工艺,因而仿制品 在手工艺的处理上远不如古代佛教造像。而现代工艺的一些应用,又使作品给人增 添一种不可理解的神秘感,如木雕佛像上齿轮带动凿,所以产生极有规律加工痕迹,铜 铸佛像上机制打磨的极有韵律的加工痕迹。
4、进行嗅觉方面的鉴别
这是一种古老而又似乎给人一种缺乏科学理论根据的感觉的鉴定方法。但是这种古 老而又原始的鉴定的方法,一直被相当多的鉴定人员应用着。古代的铜质、木质、陶瓷 质的佛教造像,或是长期受到人们供奉时烟火的熏蒸,或是长时期的埋藏于地下,或是 长时期收存隐蔽的角落。因而古时的佛教造像经过认真仔细地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 火、发霉、发朽的味道。而现代的仿制品却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使仿制品采用烟熏、 掩埋地下等处理方式,这样一来反而弄巧成拙,烟火味过浓,泥土的芳香味太浓,反而 起了减低鉴定难度的作用。
文物鉴定是一门科学,因而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作为后盾,尤其在科学迅猛发 展的今天,利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来完成文物年代的鉴定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如现在比 较广泛使用14碳鉴定方法,孢粉分析,年轮测定等,这些方法只能使用在一部分出土文 物上,并不是对每类的文物都能加以应用。因此文物的鉴定,现在还需要我们长期积累 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现在还在鉴定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因此我们对这些经验还 要加以学习,并在学习中加以丰富,使祖国的珍贵文物在我们手中得充分的保护,得以 充分的利用,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