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786|回复: 0

竹 刻 鉴 赏 秘 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8 16: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竹刻源流
我国竹刻工艺历史悠久。在考古发掘中,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古代竹木器 不易保存。目前所见到的较早的竹雕器是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勺。南北朝时有诗云: “野炉然树叶,山杯棒竹根。”可想见汉时雕竹制器的概况。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卷五,记载了汉时竹刻技艺并言出现了“留青”的刻法。竹刻成为专门艺术,应从明代 中期开始。明清时期,我国竹刻工艺日益繁荣。竹刻在盛产竹子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上 海嘉定与江苏金陵两派。两派竹刻艺术家既从竹根刻圆雕人物,又在竹制笔筒、扇骨上 镌刻,有的还善于利用株皮与肤里的不同质感创造“留青”的特殊艺术效果。金陵派以 濮仲谦为首,此派竹刻风格开始简朴,后渐工细。嘉定派竹刻影响更大,作者大都擅长 书画,用刀如笔,雅俗共赏。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是竹刻工艺兴旺时期。著名“竹人” 有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父子。朱氏三代竹刻珍器,能流传到今天的已属凤毛麟角。 进上海博物馆藏有朱稚征所刻香熏,取材于一截紫竹,下设底座。香熏通体饰以镂雕仙 人练丹图。所刻人物、器件。风景布局无不得当,人物形态神韵呼之欲出。清代竹刻笔 筒,用“角孚”款。由一截天生椭圆扁竹刻就,得自然造化之妙。正面为渔翁夜泊图, 渔夫与隐士神态逼真;水面浪水粼粼,芦苇折腰;背景则是嵯峨大山、树木参天、依岩 而立、花叶枝蔓,栩栩如生。另一件故宫所藏竹刻珍品“牧牛图竹雕笔筒”也极为有名 气。作品作者估计为清代嘉定竹人。牧牛图竹雕笔筒,由一段二节的偏欹竹根雕作,方 14厘米,其径弧曲不一,上下不等。作者因势随形,运笔施刀,雕刻成山拗“牧牛”图景, 牧牛图背景山壁如削,却又参差凹凸,作者借用其间自然竹节而为窄狭起伏山径。刻面上 有二牛,大牛首出弯角,体魄强壮、小牛逍遥自在,似乎在窥视草间跳跃的昆虫,形象极 为逼真。作者运用竹肌之筋,也很巧妙。刻雕的山体,显出竹筋的功能,犹如中国画画山 技法的斧劈皴,平添山势峻峭、地面苔点密铺,倍增旷野生趣。
二、竹刻主要品种
翻簧竹刻
竹刻之一种。也叫“贴簧”、“竹簧”、“反簧”和“文竹”。将毛竹锯成 竹筒,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簧,经煮、晒、压平、胶合成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 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纹样。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有不少清代乾隆重时期的翻簧制品,当时的福建上杭,制作的翻簧器相当精美。此后湖 南邵阳成为重要产地。道光咸丰以后,上海嘉定也成为生产中心之一。浙江黄岩、四川 江安,亦是著名产区。翻簧的雕刻,多在很薄的竹簧表面,故以阴纹浅刻为主,亦有 施以薄雕的。色泽光润,类似象牙。产品以实用的茶叶罐、花瓶、台灯、照相架、首 饰盒、文具盒、笔筒和果盘为主。
留青竹刻
竹刻之一。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 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竹青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 艺处理,成品第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 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 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明晦浓 淡,因景而施。竹刻留青之法到明末张希黄时已大备。立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其竹 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 ”道出张希黄运用竹筠之妙。留青竹刻产品有臂搁、书镇、笔筒、台屏和案头小品等。
三、竹刻技法
阳纹砂地 竹刻技法之一。
系阳纹刻法,地作砂粒状, 有细砂地、粗砂地、核桃地、香橼地(一名桔皮地)等。
薄地阳文 竹刻技法之一。
其义有三;一指清代吴鲁 珍所刻浅浮雕,其刻法浅于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阳文”。一指较吴鲁珍浅浮雕更低 的阳文。近人所谓“薄地阳文”,将花纹以外全部竹地或邻近花纹四周之竹地刮去,使花纹 微微高起,然后雕刻。
陷地深刻 竹刻技法之一。
一种深刻,比一般深刻更深。 竹林表面光素,称为地,所雕图像全部刻陷地中,有五六层,始达其最深处,故名“陷地深 刻”。此法始于清代前期。
竹刻地纹 竹刻技法之一。
其地纹有四;一为光地,即平地。 二为空地,即透雕之镂空地。三为几何纹地,如雷纹、波纹、鳞纹、锦纹等。四为糙地,即 砂地,以形似得名。纹覆地,地承纹,地为纹辅,纹因地成。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