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3283|回复: 0

苏州的远和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30 13: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的印象中,苏州是一座很奇怪的城市,数次的停歇竟无从窥探它的脾气与秉性,就像一位你自认为已经很熟稔的朋友,而在回首之间,你却连他的姓名都不知道。在苏州这城荣辱不惊,平静得像一杯温吞水的外表下,竟却包含了许多如此不同的对立:开放与保守、传统与现代、低调与张扬、喧闹与沉静……甚至是,在我为数不多的可以称之为挚友的苏州艺术家,竟无一例外地都是先后迁居于此的“新苏州人”,用一位现居于此的美国艺术家的话来说,都是后来“搬到”苏州的,真是好玩……

  其实,我们在分析某个地域或某个城市的文化特征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以与自己交往密切的人的习性来作为判断的依据,那么据此而言,我对于苏州这座城市的印象竟也是根据一些本不是苏州人的“新苏州人”而得来的。这是我与苏州的“近”,但是这近或许又会因为“采样”的局限性而存在着某种误读和误判,但是它是具体而直观的。

  另一个参照系则是历史和宏观的,这个依据是间接和概念的,但是或许因为时间的积淀,其判断可能更为本质。所以当我以某种文化模型来解读苏州这座城市的时候,这便是我与苏州的“远”。

  但是远和近有时候又是相对的。当我尝试着用一种文化类型分析的方式,将我的那些原先并不是苏州人的苏州艺术家朋友与我间接从书本、文字中得来的对于苏州的印象想对照的时候,我发现其中竟是如此的吻合。由此我觉悟到,苏州的文化性格看似的平静和顺从的,但是在这平静的外表下却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同化的力量。

  其实,在近代之前,以吴文化为代表的苏州一直是处于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的位置,所以,看似温婉的吴侬软语实则包含着强大的文化向心力。而“江南”的开化是从周文王的伯父泰伯自愿放弃王位迁徙到当时被称“荆蛮之地”的江南垦荒始,这似乎是一种隐寓,极具象征性地说明了江南文化无为、不争的习性,而这种历史文化的特征也同样体现在这些作为移民身份的苏州艺术家群体的身上。所以,当一座城市的文化向心力表现在个体上的时候,竟是“群体特征的消失”来作为群体特征,这在全国的其他城市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这种以“无特征”为特征的文化特征反映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就是我们只能模糊地感受到一种共同的文化气质,而无法用一种鲜明的风格样式来统摄苏州当代艺术创作的全貌。所以,在创作上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而不相互结为朋党,这应该是苏州艺术家的一种普遍的处世态度。所以在这个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艺术风格和语言上的更为个体化和个人性,而强调个人方式的切入和个体价值的判断,应该是中国当代史艺术摆脱符号化和简单政治化的必经之路。

  但是一味的不争也会带来某种非职业化的懒散和随性,这在苏州艺术家的身上表现的也很突出。随着近些年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苏州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财富,当这种财富积累到需要文化消费对象的时候,便喻示苏州新一轮的文化创造力的爆发即将到来。但是,在既往几年的实践中,苏州已经沦为了那些“空降”式的资本操作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着陆点。所以,纵然近几年来,苏州的各种艺术机构和艺术展逐渐多了起来,但是真正和苏州本土艺术界的关联几乎为零。虽然这几年来很多艺术机构,以及批评家、策划人们频繁穿梭于苏州如过江之鲫,但也正因为苏州艺术家们性格中的狷介与无为,使很多去过苏州的批评家、策划人往往会发出“苏州没有当代艺术家”的感慨。

  正因为在这个背景下,苏州雨村美术馆发起并组织了这个带有“自治”性质的本土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年展,对于改善苏州的艺术生态之贡献,善莫大焉!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是需要不断地得到鼓励和支持的,而建立一个公共的展示平台,让本土艺术家的作品能够得以面向社会公开展示,并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取艺术创作的回报,这正是对于艺术家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我可以远远地欣赏你,也可以近便地观看你的作品,这正是雨村美术馆发起并建立这个平台最大的意义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