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739|回复: 1

中国特色的公司收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6 14: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艺术收藏展上,吴作人、陈逸飞、蔡国强、张晓刚、肖鲁等人的重量级作品都出场了,我想,这也许是公司收藏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众所周知,中国的公司收藏还处于起步阶段,泰康算是第一个有较成系统的现当代艺术品收藏并愿意公诸于世的大公司。

  在中国,尽管很多收藏家有自己的公司,但是仍然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收藏,这和税务、财务制度上的限制有关。中国当代艺术最早的企业收藏可以追溯到1998年成都地产商陈家刚——他有建筑教育背景,也爱好艺术——开设了上河美术馆,以及同期成立的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和沈阳东宇集团设立的东宇美术馆,这些以企业名义开设的美术馆主要收藏当代艺术品,因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都对当代艺术有兴趣,身边围绕着艺术家、批评家这样的智囊团,大背景是由于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在威尼斯等国外大型展览上走红,这让国内部分爱好艺术或有收藏兴趣的企业家对当代艺术有了兴趣,他们也算是国内最早收藏张晓刚、岳敏君等当代艺术家作品的机构。

  不过民营企业有点来去匆匆。2000年陈家刚的公司因为资金链断裂倒闭,美术馆也关门,这前后“东宇”也关张,泰达美术馆也歇业了——直到今年才再度开始活跃起来。那时候当代艺术品的价格不高,老板们收藏当代艺术主要是赞助人心态,可以帮助艺术家,额外的,或许还能带来点媒体知名度、与喜好艺术的政府领导建立某种友好关系等等。不过当2004年以后,看到收藏艺术品也能带来显著的投资回报,进入这个行当的老板们就更多了。

  有意思的是公司收藏的价值取向到底何在?到底是根据企业价值观、投资回报率、学术重要性还是老板的个人趣味?就我的了解而言,大部分从事收藏的企业都是根据老板的趣味来进行收藏的,这或许是中国民营公司的常态,主要领军者的远见和权威往往具有决定作用。对中小型私人企业来说,“公司收藏”和老板“个人收藏”的界限非常模糊,有的企业主设立的所谓博物馆其实还是企业主个人的,也随着企业主的财富变迁而散失。

  泰康收藏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正在从老板个人取向往公司集体取向演变。就我和泰康董事长陈东升有限的几次交流看,他似乎更喜欢风格写实、抒情一些的绘画作品以及写意的水墨画,而不是那些有点稀奇古怪的当代艺术作品。可是2003年泰康开设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与发展研究的专业艺术机构泰康空间时,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还没起来,价格也没有今天这样骇人。

  2004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火热得让全世界艺术家嫉妒,艺术家也成为时尚媒体追捧的明星,这让陈东升的决策得到了更多的认同。现在,艺术收藏和赞助似乎已经成为泰康公司价值观的一部分,他们陆续投入上亿资金购藏了数百件现当代艺术藏品,就公司制度而言,收藏费用安排上也从早期的按照固定资产装修记账等方式逐渐正式归类在品牌建设下面的公益支出部分,还筹划未来成立自己的美术馆。

  把公司品牌建设和艺术收藏、艺术赞助联系起来,这似乎是最新的潮流,除了像泰康这样从事收藏和赞助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国内外的汽车、金融、酒类、时装企业更喜欢的方式是赞助各种艺术展览或评选,争相显示自己的“艺术范儿”。我想他们看中的不仅是艺术品的审美作用,还有他们的最终拥有者代表的购买力——艺术品已经变得如此昂贵,能买得起的多是富有人士,他们也是这些企业最想发掘的贵宾级客户
发表于 2012-3-8 09: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公司品牌建设和艺术收藏、艺术赞助联系起来,这似乎是最新的潮流,——其实这存在着误区,有炒作嫌疑,艺术品是欣赏的,不是包装的!不要让那些不懂艺术的商人为了钱而玷污艺术!!!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