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737|回复: 0

国画切莫断了中国文化的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4 22: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上清风——上海名家萧海春、朱敏作品邀请展”前不久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推出,引起了北京美术评论圈的关注和称誉。这是新时期难得在京城举行的学术性海派山水画展。尤其是海派名家萧海春的作品,令京城诸多评论家慨叹“真正的中国画所内蕴的中国文化魅力是如此的迷人”。而在新年来临之际,萧海春又接连创作出山水画巨作《锦绣石壁》(长2.37米、高9.65米)和《摩诘诗意图》(长10米、高4米)等,再次让人领略到深植于丰厚中国文化土壤的中国画的无穷创造力。“用最大的气力打进去,用最大的气力打出来”,这是已故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关于中国画继承和创新关系的名言。然而,日前在上海举行的萧海春作品观摩研讨会上,这位平时不善言谈的海派名家却一反常态地慷慨陈词:“相对于创新,今天的中国画更需要传承。这种传承并不是简单地指绘画技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中国画莫要断了中国文化的根。现在不少人打还没有‘打进去’,就满脑子想着‘打出来’。”



  国画领域缺失传统文化修养



  萧海春说,近些年,不少重要展览的国画参展作品,其中有一些所谓中国画坛当红人物的名家之作颇令人失望。这些作品不中不西、非洋非土,虽名为国画,实际上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远离中国文化的意韵,根本看不出是中国画家的手笔,与中国画底蕴相去甚远。目前在国画创作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普遍缺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所谓中国文化贫血现象。



  萧海春表示,对西方外来画种来说,中国画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以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体系为旨归的。尽管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对画家绘画才能、笔墨技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其精神内核和美学标准却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通。传统画论中称中国画为“文之余也”或“文之极也”。“余”也好,“极”也罢,都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乃是中国画的根基所在。当代中国画创作本应以中国文化修养作为有力的支撑,真正成为中国文化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一些院校国画专业名存实亡



  可惜的是,以往中国画赖以“生存”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现在在中国画创作领域受到很大的漠视。远的不说,就以现在的美术教育而言,许多艺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名存实亡,而代之以所谓的水墨画。似乎有了造型能力就什么都能画,中西画种的区别只在工具材料的转换上。



  于是,部分院校的中国画专业被取消,笼统地改作绘画专业。不少美术院校学生名义上学的是中国画,但主要接受的是西式美术造型训练,而中国画画家所必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却缺失多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然,西式艺术造型训练对掌握美术基本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中国画的学习和研究,更应该建立在完整的中国文化架构基础上。中国画不仅仅是一门技艺,而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有机的一环。由于缺少中国文化底气,现在不少中国画画家的所谓创新,往往行之不远,热闹一时后复归沉寂。



  现在国内美院招生表面上很火,实际上许多人是考其他专业没有把握才“转投”美术专业的,并非出于热爱。而在美术各个专业中,国画又排在最后,设计、油画等专业考不中,才勉强“迈入”国画之门。没有高素质、对中国画充满热爱之情的一流人才,何谈振兴中国画?



  笔墨需要中国文化脊梁支撑



  对一个优秀的中国画画家来说,中国文化素养不是一种表面文章,而应完全融化到其日常创作中去。过去画中国画的人,要“诗书画印”皆擅。但是,不说其他,时下有多少中国画画家能为自己的画题诗?君不见,现在专门为书画家题词用的《画家画题顾问》、《书画题跋必备》等形形色色工具书达数十种之多,有些画家离开了这些工具书就寸步难行。更有甚者连古人的题跋也抄不通,所抄的题跋与画面或完全无关或牵强附会。



  社会上还有部分中国画画家借中国画的程式笔墨为傍身之技,笔墨在他们手上已经成为形式的躯壳。不管是科班出身还是江湖画手,如果在中国文化素养方面有所缺失,都是会失去中国画灵魂的。没有了中国文化脊梁的支撑,真可谓有笔墨为零,没有笔墨也等于零。



  国画优秀传统的“布道者”



  萧海春不仅如此放言,而且牺牲大量创作时间,以教学方式来贯彻这种理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萧海春就以颇具创新意识的“西北风”作品赢得画坛的喝彩。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发现,中国画的创新不是空中楼阁,真正的创新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作为依凭,根本走不远,尤其是不少青年画家对传统所知甚少。因此,他发愿,要在中国画优秀传统方面做一个布道者。他在刘海粟美术馆成立了萧海春山水画工作室,亲自带教了几十位学生。这些学员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从山水画现状出发,回溯历史,立足山水画本体,对传统经典反复解读并到名山大川写生。萧海春的教学以“山水画图式与解读、山水画图式与重构、山水画个人图式的构建”为主要研究课题,在山水画的多元性及个人图式重构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尝试。萧海春要求学生必须坚持一条基本底线:即笔墨是山水画的核心语言。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自然中吸取灵感来丰富山水画的创作,以诗化的语言强化山水文脉,坚持多元的文化形态。他的教学取得了很大成功,学生成果展多次公开展出后,好评如潮。许多美术界人士更是认为萧海春在中国画教学方面探索出的这条新路,值得推广。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