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377|回复: 0

白云千载——刘知白先生的水墨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31 01: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光荏苒,不觉中刘知白先生(1915—2003)已经仙逝8年了。5年前我有幸一睹先生手泽真迹,叹为观止,心中顿生愧意,与李可染先生当年见黄秋园作品后的感慨相似,国有知白而吾不知,是可愧也。



  这些年知白先生的笔墨图像每每在脑中萦回,总想写些什么去捕捉这种感受,但又不知从何处落笔,一如先生晚年的泼墨,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但又难以言说。



  想到知白先生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上的贡献,就总有两位大师的身影出现,一位是中国的黄宾虹,一位却是19世纪法国的大雕塑家罗丹。知白先生与黄宾虹先生的共同之处,是在于他们都是中国水墨传统的最后守望者,一是坚守传统,一是面向自然,研习传统而不泥古,面向生活而非写实,精研古法而孜孜创新,最终达于内心真实与笔墨语言的融为一体,书画即人生,笔墨即生命。区别之处则在于黄宾虹先生坚持中国画的笔墨系统并回归自然,而知白先生晚年的泼墨山水,则发展了中国传统画史中一向不为史家所重的“泼墨”传统,走向了主观心象的表达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其画中的物象几欲不能辨识,而在视觉形象的丰厚朴茂方面,则达到了一个苍茫寥廓的世界,我想称之为“心象山水”。在这一意义上,知白先生与罗丹相近,即他已经站在了传统与现代的临界点上,预示了新世纪中国水墨转向抽象与表现的历史趋势。只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实验水墨一路画家,更多地是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求变法路径,反而忽略了从中国传统水墨内部寻找创新基点,遂使实验水墨的创新之路,受到“西化”的批评。



  1946年,在与僧理岩的书信中,黄宾虹曾说:“我邦画者不习书法,不观古今名迹,不读前人名论著作之书,不友海内外通人以扩闻见,而以展览欺愚蒙众,高值骇吓富豪,此颜习斋大儒所谓‘诗、文、书、画,天下四蠹’,诚痛乎其言也。”知白先生的创新之路,是建立在对传统数十年如一日的研习基础上的,是20世纪绝大多数中国画家所走过的道路。从苏州美专时期追随顾彦平先生学习山水画起,他就建立了对传统绘画与典籍的持久研究,这其中,心随手摹大家作品,体会其中的品格画韵,使知白先生的作品浸透了纯正笃厚的品味与专业画家对笔墨语言的娴熟掌握。



  刘知白强调艺术作品是心灵的产物,艺术表现与人格、心境修炼是通联的,这样才能有一种持久的特色和内容。要使自己的心地明净,以内心对于自然的感悟和对于笔墨的体会把握整体、把握生命。



  大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强调人生与学术的最高境界即是“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的人生境界。吾观若干大家对刘知白先生的研究评述,多是从先生的坎坷人生和流寓贵州的自然地理环境入手,讨论先生画作的特色风格,殊为至论。但我认为,要把握刘知白先生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的内核,还应该理解先生对于艺术的不懈追求,在于他画面所流露出来的艺术气象与精神状态。要言之,知白先生所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正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著名国学学者袁济喜先生认为,这种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人生境界”,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永恒与当下的统一,可以概括为“人格境界”、“心灵境界”、“胸襟气度”、“人生品味”等四个方面。(《中华读书报》2009年7月1日第15版。)



  “人生境界”可以表述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人在自然万物中获得自我体认与坚定的意志,形成一种与天地同在的厚重人格。“心灵境界”是指超越世俗利益,达到心灵的自由解放,如孟子所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是一种尽心而知天的心灵境界。“胸襟气度”是指饱经沧桑后的人生态度,襟怀宽广,学问洞达的哲人心胸。“人生品味”是指身处现实的世俗社会中,永远保持着对于人生和艺术的高尚趣味,不与流俗为伍。



  在我看来,知白先生的水墨画,特别是晚年的泼墨山水,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社会的高远境界,也呈现了知白先生历经磨难而不悔,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浑厚丰富与苍茫寥廓的人生境界。知白先生强调“体会”,注重对自然的内在体验,他在贵州龙里洗马山地区的下放期间,与自然山水朝夕相晤,写生不缀,得稿数千,体现了一种感同身受的身体美学。这种与自然相处而笔耕不辍的身体力行,给知白先生的中国画创新,打下了难以磨灭的身体与心理基础,使他晚年的泼墨创新,建立在一个充分储备的山水丘壑的视觉印象基础之上。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