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902|回复: 2

笔墨点染绘就精彩人生(人民日报力荐西部画家方凤富)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3 11: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墨点染绘就精彩人生(人民日报力荐西部画家方凤富)

笔 墨 点 染 绘 就 精 彩 人 生
——人民日报力荐西部画家方凤富
朱渝生

    在欢度2011年国庆佳节之际,人民日报以四个彩色整版篇幅,力荐我国西部著名花鸟画家——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退休教授方凤富。同时刊发于北京文津会议中心举行的方凤富花鸟画作品研讨会纪要《七十起步 破茧重生》众名家发言集锦。并配发艺术批评家邵大箴,成都画院院长田旭中分别撰写的《生灵脉动  葡萄家园》,《画苑珍果谁家好  唯重方君白葡萄》的评论文章。另外,编者精选了一组方凤富近20年来,在各阶段创作的16幅花卉、蔬果、翎毛画精品予以发表,
    人海茫茫,有幸与方凤富相识已近30年。早想系统地为他写一篇文章。正好国庆七天长假,在嘉陵江畔宁静阁,沏上一壶香茗,于书房仔细阅读方先生赠送的这期人民日报,颇有灵感与思绪,从而有了写作的冲动与激情。
    追读历史,探寻真相。品读方凤富,解读他70多年的人生追求及其画作,这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
    初冬,北风凛洌,细雨濛濛。一天傍晚,我来到西南大学学府小区东风阁与方凤富先生分别坐在两把椅子上,彻夜长谈,听他述说人生。真是,岁月如歌,茶香依旧。
走近你,了解你,读懂你,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我认为,对方凤富先生可用:“人生,教育,艺术,勤奋,爱心,奉献”12个字,6个关键词进行概括,浓缩与解读。从中可探寻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让我们翻开方凤富的艺术史,其实就在那一张张素净的白色宣纸上,自由点染与挥洒绽放出的异彩。
    方凤富是重庆忠县人,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以忠县三汇中学初三年级考生,中榜进入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现西南大学)学习音乐,后因嗓子变声,一年后转入美术系学习造型艺术(5年制大专)。1960年我国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学校领导叫他提前毕业留校。在美术系从事行政工作,先在系办公室,后到资料室(实际上就是从事一些打杂的事务性工作与其专业毫不沾边),1976年10月才正式走上教学岗位,从事他梦寐以求的艺术教学工作。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自然灾害频繁。1960年下半年,学校调方凤富去搞生产劳动,白天在学校参加各种体力活,身心劳累且疲乏。晚上又被派去照看猪圈(简称守夜人,预防猪儿被偷),他与猪同睡一屋达4个多月(1960年10月至1961年2月),颇多感慨。冬天的夜晚,与猪作伴,寒风呼啸,粪臭扑鼻,风月相知。往事不堪回首,但君记忆犹新。
说句大实话:方凤富刚留校,在美术系没有一点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并被边缘化。1961年3月,他又被下放到重庆西山坪农场劳动(本来小本子上注明的是系上另外一位老师,结果却将其名字划调,让他去顶替)。当时,很多人都看不起他,有位老教授还放话说:“方凤富不是画画的材料,顶多只能算一个劳动力”。这位先生的此番言论,对一位留校不久的青年助教来说,太艰酸,刻薄,有损人的自尊心。就是这句话,彻底刺激了他的灵魂。从此下定决心,非取得一点成绩,干出一番事业来,证明自已是绘画领域的可塑之材。文革时期(西南师范学院分别搬迁至粱平,忠县两地),这位老教授于忠县美术系召开的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会上,当着众人之面,跪在方凤富面前承认错误,说自已当时话说过头了,请他谅解。方凤富说:大可不必,人要有尊严,别这样,并马上扶起这位老先生说:“我不但不恨您,反而要感谢您送我这句话,是它激励,鞭策了我,使我更加刻苦,,勤奋地求知,求学,做人”。
    可以这样说:对有志者而言,痛苦和挫折有时还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由于方凤富从音乐系转入美术系只读了两年半,知识面窄,底子薄,技法差,且无创作能力。为弥补自已专业知识和国画技能的严重不足,他虚心向本系老教师苏葆桢学习,常借苏先生的范画临摹。1962年至1964年上半年,方凤富在2年多的时间内,几乎每天晚上都把自已关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配电房内,这既是他的宿舍又是他的画室。在此,不分严冬与酷暑,如饥似渴,挑灯夜战,连续追意临写苏葆桢,张书旗及宋元明清诸名家精品画作200余幅。主要以苏葆桢先生的画作为主,其中,他用了6个星期天及6个晚上,把苏葆桢创作的巨幅花鸟画精品《鸟语花香》(简称百鸟图)完整的临摹了一张(现保存完好,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该画有9张半宣纸大,上百只鸟,十几种花卉,极为精彩(苏葆桢原画文革时已被烧毁),此画已成为一张弥足珍贵之作,亦展现出青年时期方凤富的临摹能力,及其基本功。
那时,美术系有关领导知道方凤富在跟苏葆桢学习花鸟画,就指派系上干部和学生,监督,阻止他跟其学习。说苏葆桢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有历史问题,防止他腐蚀青年,要他与其划清界限。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他自学绘画的历程和处境多么艰难。
当时,他非常苦恼,寂寞,沉默,很少说话。他的心在颤抖,其思想极为矛盾,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为了偷偷学画,遮人耳目。晚饭后,他一般都去音乐系琴房练习弹钢琴。10点钟后才打着手电筒或借着星空,悄悄地,匆匆地,回到那间标志形的配电小屋内。独自一人,默默地临习各类范画。方凤富在校读书期间和留校后,连续5个年头的寒暑假都没有回过一次家(但他无时无刻不思家)。我问方先生是什么原因?他沉默片刻说:作为偏远贫困的农家子弟,一是没有钱,二是想利用假期多补课,多学习。然后参加学校一些社会劳动,挣点小钱补贴家用。这是他真实不虚的想法,胸怀长远,心存艺术。
天道酬 勤。那时,方凤富年富力强,激情四射,每晚只睡3个多小时,时常熬通宵,披星戴月,夜以继日,拼命学习,很下苦功。从而,为他后来走上教学岗位及晚年变法,无疑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方凤富擅长中国写意花鸟画,师法苏葆桢,取法乎上,追溯先贤,并对任伯年,张书旗等前辈画家的作品也有涉猎和研究。他早期的创作摹仿痕迹较重,写实成份很浓,且过于秀美,过于甜润。之后,逐一深究,转意多师,融会贯通。其晚年的葡萄,紫藤,藤蔓夸张,颗粒成珠,花呈异彩,颇具率真,飘意,灵动之风貌。
几十年来,他在被誉为川东小峨眉的缙云山麓东风阁,潜心修炼,不求闻达,痴迷于翎毛花卉的临摹,写生,教学,创作与研究,成就突显。尤以画葡萄,紫藤及热带植物饮誉于世。方凤富的画,以工兼写,在中国画中属小写意范畴。其特色是:生动传神,典雅多姿,花为异彩,鸟为春鸣,雅俗共赏。这次遴选的画作中就有一幅以葡萄为表现对象的宏篇巨制《玉润珠圆献瑞气 良辰美景乐丰年》一画。方凤富从艺半个多世纪,画得最多,用功最勤,影响最大的就数葡萄了。多年来,他用心良苦,在其笔下,画了无数题材的葡萄画,如水墨葡萄,彩色葡萄,藤子葡萄,架子葡萄,盆载葡萄,盘子葡萄,巴蜀葡萄,新疆葡萄,乃自罗马尼亚白葡萄和法国葡萄,总之形式多样,画留余香。然而,此画是他所作最大一幅葡萄题材的画作(长1095cm宽145cm,准备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憾力。
览斑斓画卷,笔墨潇洒,意境深邃 ,硕果丰盈、苍藤垂珠,竹篮献瑞,物呈异彩。彰显出广阔天地,色染秋枫果最实的丰收美景。在其手法表现上,图中亦有音乐的弦律感与奔放的笔墨感,可谓葡萄画中的扛鼎之作,给人以启示,引人而遐想。
采丰硕秋实,品风华秋韵。今年4月23日,方凤富将自己花费了近三周时间,并在痛风与行动不便之时,为实现自已的承诺,把压力变动力,抢时间,要速度(他艺高人胆大),并抱病为家乡精心创作了同一题材的首幅葡萄画《盛世和谐 硕果飘香》(长1005cm宽140cm)之心血佳作,并无偿捐赠其故乡及忠县人民,由家乡政府永久珍藏。此画原件写真布置于忠县行政中心大厅,捐赠前该画亮相县体育馆展出,这是方凤富送给家乡的一份厚礼,凝聚着他的爱心,智慧和心血。
今天,回顾他当时的创作情景,方凤富非常激动。他说:我从没有想到晚年还会创作出如此大一幅葡萄画,这是家乡人民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心有所想,做有所成。当他进入此画的构思与创作时,就不便下楼了。闭门谢客,连手机和座机都让助手和家人接听。他以奔放的激情,勇于担挡与奉献精神,排出一切干扰,心静如水,胸无杂念,静中生智,并在宣纸上奋笔挥洒,任情涂抹,心静悟道,后步宽宏。当全画最后一笔完成后,才十分亢奋的提笔落款,并盖上那枚标志形的鲜红印章。此时,方凤富真正松了一口气,漫步走到阳台上,沐浴初春的朝阳,眺望嘉陵江,心潮起伏,并长长地、舒心地抽了一口烟,独自享受水墨流淌和色彩点染的快乐,且高兴地打来电话,邀我去分享他创作的喜悦。
    艺术贵在创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一幅来自西部本土艺术家的原创巨制,有着极其丰富营养之画作。它是激情的碰撞,心灵的滋养,自我的超越;爱的奉献,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纵观方先生晚年的葡萄画,是非常拿手的,有学术性,独创性(刘龙庭语,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观画如览景,沁人心脾。这是真实不虚的中肯评价。的确,他倾情创作的葡萄画为受众带来美的享受,亦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
艺术批评家郎绍君对方凤富的葡萄画有这样的评价;“他的葡萄在视觉上不仅达到了栩栩如生的真实感,还实现了硕果累累的厚重感,突破了传统中国画的二维效果,营造出立体生动的质感和亮感;同时他还在画中点缀以鸟雀松鼠,或吵闹于藤蔓之间,或翘首于珠玉之下,乍一看去,妙趣横生。由此不难发现,方老师追求的是一种抓住传统花鸟画的精髓却又独具现代性,超越了传统的写实主义的大写意精神”,“无愧于“葡萄王”之美誉”。
    2011年4月23日晚7时,位于忠县长江之滨,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和忠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中外嘉宾及家乡数十万观众,在2011重庆•忠县中国柑橘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半城山水满城橘 一江唱满万江红”大型文艺晚会演出现场见证了隆重的画作捐赠仪式。之后,全国多家报刊,杂志,画册,书籍,电视及网络等媒体,对此事和画作都给予充分报道,盛赞方凤富的精湛技艺和高尚品格。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1: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今经济变革与商品经济年代,不少人是利己主义者,追求的是物质利益,缺失的是人类最美的精神支柱与社会良知。今天,方凤富能将自已心爱之巨作(其市场价值不菲)无偿捐赠家乡人民,高扬自已的文化理念,其人格魅力和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一斑。方凤富是一名农家子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和大学教授,他爱家、爱乡的义举,广受文化界,教育界和家乡父老相亲的赞誉。
    这是友情的捐赠,无私的奉献。大爱无疆,大美无言。
捐画期间,重庆忠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为马识途(98岁,革命家,作家,书法家,本次展出书法37件),方凤富两位忠县籍书画家联袂在忠县体育馆举办“名人书画展”。时任县委书记朱晞颜,县长刘贵忠(现任忠县县委书记)及忠县四大家有关领导出席了剪彩开幕式或观看展览。之后,朱晞颜书记欣然在展览大厅挥毫题词:“凤富识途百姓康”.,给予很高评价。此展也是方凤富阔别故乡几十年后的首次回乡汇报展和回顾展。展出方凤富各个时期创作的国画佳作70幅,其中有不少表现故乡风物的精品力作。为期三天(4月23一25日)的书画展览,观众如潮,好评多多,留言簿上写满了观众发自内心的真实评语和观感,此展使人耳目一新。这是文化的大餐,视觉的盛宴。让家乡观众大饱眼福,意义非凡。
抽丝剥茧,寻踪觅迹。在中国葡萄绘画的历史上,明代画家徐渭,清末画家吴昌硕,近现代画家齐白石,张书旗,王雪涛,苏葆桢,方凤富等诸位先生都是不可回避的人物。近年来,方凤富的艺术创作,业余教学及其公益慈善事业,一路顺风顺水(但也有坎坷和阻力),其探索、创新之路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他热爱艺术、与时俱进,晚年变法,意气方遒。方凤富退休10年后,在北京出席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大胆提出“七十起步 破茧重生”的创新理念。
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起步,从头越,往前走,天地宽。他的进取品格与抱负情怀为公众所注目,也令后学之感佩。
    方凤富虚怀若谷,志存高远,不断求新,求变,亦于晚年开辟了实验方式,转变创作思维,潜心于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与探索。“衰年变法”的提出,对方凤富来说有里程碑意义,且具学术性,并引起学术界关注。《美术观察》载文刊发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邱正伦教授的评论《70变法 晚来风急》纵论方凤富这一观点及其艰辛的探索之路。           
     浩瀚艺术,探索无限。有德者高,善学者远。
    春播秋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几年,对方凤富来说,可是丰收的大好时光。为了自已心爱的,为之追求的国画艺术,他勤耕不辍,并日间挥洒夜间思,不懈求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深入生活,背起沉重的行礼和画具,步入动物园,植物园,公园,花园,果园,采风,写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艰辛,困苦,收获与喜悦尽在其中。
在他的脚下沾满了泥土,在他的额头浸润着晶莹的汗珠。然而,他的心灵在沉淀,他的作品在深化,他的艺术在拓展。其笔下葡萄亦如歌,秋实垂丹,婀娜多姿,给人以宁静与悠扬。正是:果香飘万里,人物倍风流。
丽日抒怀晚来香,70岁后,是方凤富艺术的又一转则点。他老当益壮,宝刀不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其精力充沛(远胜我等许多中年人),他早起晚睡,一天工作近10小时(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更蹄),手不停笔,心不离画,始终保持坚轫不拨的进取精神。其教学舞台,事业舞台,艺术舞台与日俱增。用方凤富自已的话说,我的创作高潮期和成熟期是在退体后这10余年间。这些年,他有许多大的动作,一年一个大的计划,件件完成,样样实现。方凤富连续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北京中国美术馆(2008年8月27日至9月6日,此时正好是北京奥运会与残奥会之间,百年难遇)举行从艺50周年画展和方凤富教授国画展。由地方到首都,由重庆至北京,一跨一大步,使人钦佩,给人震撼。两次画展的集中亮相,给美术界吹来清新之风。由此,方凤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人民出版社、中国美术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人民日报社、香港文汇报、环球时报,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等全国40余家国家重点出版社,新闻单位和艺术机构,先后为方凤富出版了《中国国家美术》、《中国当代书画大家方风富》、《新世纪----中国画经典作品》、《当代国画大师经典作品集》,《三人行》(刘大为、赵无极、方凤富)等70余部各具风采的画册、画集、作品集,纪念集。四川美术出版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推出了《方凤富葡萄画集》,同时还出版有《写意花鸟画技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怎样画紫藤》(贵州教育出版社),《百鹤朝阳》(重庆出版社)等3部技法书和多篇专业论文,可谓著作等身(目前,全国许多出版社要求为他出版画集,作品集的电话,电子邮件,信函应接无暇),从中可窥其方凤富画作的份量及影响力。
他三易其稿,精心创作的,极富生活情趣的葡萄佳作《硕果清香》收入紫光阁藏画集,简称国礼画册,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曾参予评审。另一姊妹作《硕果累累》荣获2010上海世博会优秀国画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典礼,方凤富应邀参加)。这里有一则趣闻:这幅画是方凤富送给北京文化界一位友人的礼品。这位藏友为了验证此画的份量,主动送到上海主办方参展参评,事先方凤富根本不知道,评选结果揭晓,该画被专家评审组评为金奖作品。意外惊喜与收获,让这位藏友高兴极了。并表示将把这幅十分珍贵的葡萄画,作为镇宅之宝好好保存。然而,作为此画作者的方凤富却非常淡定。
     日前从法国传来喜讯:今年盛夏,方凤富在东风阁挥汗创作的具有巴渝风韵的中国写意花鸟画《硕果飘香》和《硕果溢彩》两幅葡萄画作品,在上月于法国巴黎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层”上荣获金奖。主办方已向方凤富教授颁发了奖牌和证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年来,方凤富对待持不同意见者、非议者、鄙视者乃至反对者,他都能够包容(宰相肚里能撑船,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学术观点可以争鸣,也可以保留,他虚心听取意见,逐步改进治学方法,不断提高艺术修养。
方凤富是中国民族绘画的继承者和传播人,同时,又是一位艺坛园丁,丹青高手。他呕心沥血创作的国画佳作《秋色烂漫》、《苍藤蔓架满缀明珠》、《硕果清香》、《春暖》等30余幅精品佳作,分别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国务院紫光阁、钓鱼台国宾馆、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外交部,总政,总参,总后等首都重要单位和机构收藏(据悉他是目前首都重要单位和机构收藏其作品最多的画家之一,家中收藏证书一大摞)。由于一系列高水平的重要藏画,著作,展览和作品研讨会的集中推出及亮相京城,从而,奠定了方凤富在中国花鸟画领域的学术地位与市场地位。
    近年来,方凤富频繁往返于重庆与北京,北京与广州之间,三点一线,传播中华文化。一心弘扬艺术,双手拥抱春天。
    鉴于方凤富在葡萄画创作上的特殊成就,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经常邀请方凤富赴北京人民大会堂作画(同时他还与北京多位知名老画家阿老、陈大章、张世简、白启哲等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合作,交流技艺,谱写华章)。另外,他还与楼师白合作画了一幅六尺葡萄与小鸭的中国画(楼是齐白石的大弟子,曾为方凤富画集作序,去年作古)。从2010年春天起,方凤富就在北京凤凰岭美术馆设立了工作室,拟定面向全国招收专攻葡萄绘画的专业人员。
方凤富还致力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活跃于国际舞台。他先后随沈鹏,靳尚宜,刘大为率领的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对欧亚1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进行访问,举办画展,讲座,从而开阔了眼界和视野,并增进了与各国艺术家和海外侨胞的了解与友谊。其画作分别由德国,俄罗斯,新加坡及日本中央劳动者福利协议会,韩国青瓦台总统府,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珍藏。
    重庆直辖以来,方凤富在感恩,教学和慈善事业诸方面,做了许多实事和好事。他乐善好施,笔墨铸灵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其身上有许多让人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由于篇幅所限从简)。
    方凤富是大家公认的平民教授和平民画家。长期以来,他将自已的学问和艺术植根于祖国广茂的大地上,充分汲收其养份。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朴实如山石。他平意近人,胸怀坦荡,没有一点架子,也没有一点傲气与霸气。但是,他惟有知识分子的骨气。在其身上具有鲜明地亲和力与感召力,方凤富长期与广大学员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每年,重庆嘉陵画院都要搞几次学员看稿会,作品赏析会。此时,方凤富身为人师,不但要为学员点评,讲解和指导。而且,也常常把自已的画作拿出来供学员观摹,请大家毫不客气地提出意见和看法。这种集思广议,取长补短的学术风气,是嘉陵画院的办院理念,亦是嘉陵画院的学术精髓与优良传统。同时,也体现了方凤富提倡的学术民主,师生平等,相互学习,谦受益的博大胸怀。        
    重庆嘉陵画院是一个和谐、民主、多彩的大家庭,这一切都源于她有一位杰出的领导者与引航人。
    方凤富出生贫苦、朴实善良。早年家境不好,其父母又去世过早。他从小就打着赤脚下地帮父母干农活,12岁时,常常要背20斤粮食,走上130多里泥泞,崎岖的山路,并且要翻过5座大山为国民党送军粮(由官坝镇鲤鱼村到忠县县城),一路艰辛,流了不少汗,吃了许多苦。
在那个年代,年少的方凤富既吃不饱饭,又衣不掩体。如遇天灾,粮食欠收,全家人就靠野莱,树皮充饥。1949年2月(邻近解放),方凤富饿得受不了,就跑到离家较远的一条路边的大树旁,去剥树上的皮(这种树皮洗净晒干后可磨粉充饥),当他把这颗树下面的皮剥光后,就向树上爬,打着赤脚的方凤富既饿又冷,刚爬上树没几步,不慎脚一滑就吊下树来(树边是几十米的悬崖深沟)。巧得很,是几棵紫藤树的藤萝网住了他,才幸免吊下悬崖,死亡与他擦肩而过。现在,他回忆此事还后怕,我曾二次实地见证过此地。可以这样说:是紫藤树救了他一命。后来方凤富提前大学毕业,之后就特别喜欢画紫藤,以物言志,以物寄情,并有方紫藤之美誉。
方凤富有着一段极其艰辛和苦难的童年生活,少年坎坷。因此,他从小就知道同情穷人,关爱穷人,并勤奋好学。因而一心一意想通过艺术来振兴民族精神,实现自我心灵的净化。这种高尚的品质伴随着他的一生,成为他人生艰苦奋斗,永不妥协的力量源泉。无论生活怎样磨难,旁人如何说长论短,他都埋头学习,知之以求,迎难而上,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
     方凤富全家5兄妹,他是长子,又是家中的顶梁柱.。后来只有方风富一人考上了大学,其他4兄妹都在乡下,并有两个现已年过6旬,且身患残疾的弟弟(其中一个自今未结婚)。他们缺失劳动力,需要长期帮扶,就连他们居住的一楼一底的房子也是大哥方凤富十年前出资为其修建的。方凤富每年都要为两个残疾弟弟付上一笔不菲的生活费和医药费,对另外两个兄妹也多有帮扶(他们应铭记在心),其实方凤富的负担是挺重的。然而,多年来,方凤富以人为本,爱心涌动。并在妻子和家人的理解,支持下,省吃俭用,并把自己春夏秋冬、年复一年,一笔一画辛勤耕耘的稿费几十万元人民币捐赠家乡两所小学修建校舍,美化校园,增添教学设备,设立奖学金。同时,还向忠县官坝镇中心小学、鲤鱼村小学,长期赠送书籍、画册、体育用品和自己倾情创作的国画作品。方凤富将慈善文化带进校园,带进社会,并注入新的理念,泽惠学子。
这种爱在传递,这种情在流淌,静水深流,润物无声。
     中华文化最早核心慨念既不是道,也不是仁,而是德,这是三星堆考古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德为寿相,善是福根;人以德重,福满人间。“看远才能览物于胸,看透才能洞若观火,看淡才能超然物外,对过去不后悔,对现在不烦躁,对未来不担忧”。上善若水,厚德戴物。
2009年6月,我受聘重庆电视台“聚焦新重庆”栏目,任执行总监兼总策划。亦对方凤富教授退休后,热心教育,关爱母校并捐资助学的精神所感动。随即报批,立项,策划。之后率摄制组一行三人,在忠县官坝镇中心小学校范忠民校长陪同下,由重庆主城驱车来到方凤富解放前就读母校——官坝小学深入采访。拍摄制作了一期10分钟的专题节目:“绿叶对根的情谊——来自忠县官坝镇中心小学校的报道。”
这期来自乡镇,富有书香韵味的节目,在重庆电视台公共农村频道连续播出四次(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认真收看),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从而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该专题也被电视台栏目组评为月度优秀节目。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1: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年,不管工作多忙,方凤富都乐于抽出时间,带上助手和学生驱车数百里前往这两所60多年前就读的母校看望师生,举行讲座,与师生座谈,颁发奖学金,向贫困学生赠送生活费及学习用具。另外,方凤富还向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等地震灾区捐款、捐画、多次参加市内外书画义卖扶贫活动,爱心传递活动,关爱残疾人活动,拥军活动,下基层到乡镇、矿山送文化活动。
同时,他不因善小而不为,采百花酿蜜,汇涓流成海。方凤富每次回到老家都将去看望周边困难村民和鲤鱼村小学教师及学生,并向他们送过年、过节费以及学习用具。学生家长和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重庆好人。每当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呼吸着家乡清新的空气,其心情特别舒畅。家乡在变,变得山更绿,水更清,人更美,家更富。
     北碚是方凤富的第二故乡。他在北碚学习,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对北碚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来,方凤富为北碚做了不少好事和善事。仅举数例:
他资助嘉陵画院学员罗模书5000元(油画家马一丹教授送他一雅号,文星湾的梵高。罗模书是草根艺人曾在西南大学举办个展,马一丹为其作序,书法,篆刻家张一农书丹),在四川美术学院坦克库举办个人画展,开幕当天刘铁中院长率嘉陵画院理事会一班人,代表方凤富先生前去参观,祝贺。他还资助育才学院一位在校就读的不相识的贫困大学生,为重庆嘉陵画院出资制作专题片:《嘉陵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上下集共20分钟,在重庆电视台公共频道“聚焦新重庆”栏目播出,另赠送每位学员专题片光碟以作纪念。为嘉陵画院来自四面八方的困难学员刘德明,李勇平,张利,唐韵,刘宪法,文琳,送钱,捐款,赠书。为贵州赫章县学员张孝伦,毕节地区学员胡忠前赠送范画。为重庆2008长江(丰都)一嘉陵江(北碚)两江书画巡回展暨“两江书画作品集”(北京时代艺术文化出版社)出版,全额赞助并向有关单位赠送多幅画作。帮助本校老教师,老教授出成果,并出资在北京为其正式出版书籍、画册,拍摄电视专题片,不胜枚举,身教胜于言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我们的采访中,民间街坊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方老,非常切贴,他被人们尊称为北碚区的爱心艺术大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方凤富多年来一直把“以爱为魂,潜心育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高扬社会责任感,在全市及西南地区开展义务讲座和学术报告会70余场.。1963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后,方凤富就开办了“学习雷锋书画班”,如今40多年了。他一直把自已的家和画室,作为这些业余学画者上课的教室,真是一窗金石气,满室墨花香。
    方凤富长期免费指导培训各地学员,为他们引路导航,如今已上千人。从而为这些怀揣梦想的青年人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书画人才,特别是那些没有机会进入高等艺术学院进行深造的青年余业爱好者,他们每当谈起方凤富老师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桃李遍神州,芝兰清且香。
今天,位于北碚的嘉陵画院,有近40名会员和学员在方凤富工作室学习花鸟画。从分布上看,主要来自重庆主城9区及大足,长寿,合川等周边区县,较远的学员有4位来自贵州省毕节地区,2位来自四川省华蓥市以及三峡库区的万州,丰都,忠县等地。从年龄结构上讲:年长者82岁,年青者30出头。.从职业上分析:有下岗工人,残疾青年,个体工商户,待业青年,企事业单位退休教师,干部和职工,工务员,职业画家,医务工作者,企业老总,在读研究生,乃自大学教授,研究员(非美术专业)。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志们,每人都得到方凤富分别赠送的50余本画册和书籍.。有的学员或得到方凤富赠送的范画和画作及困难学员补助金及文房四宝等学习工具(所有学员在此学习一律免费)。方凤富48年如一日,努力做好这件功德无量的公益事业,从而让许多同仁受益良多。
“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辩证关系在其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在方凤富及妻子身上有不少儒家思想,他们长期以来,把时间,知识,技能,精力,场地,经费都倾注于这些学员和嘉陵画院。他是一支燃烧的蜡烛,点亮了会员和学员的心。方凤富是用智商回报社会,其行为打动人,感染人。这是品格的深化,教师的美德。人在做,天在看。帮助别人,快乐自已。

    他不为名,不为利,几十年如一日,为我们树立了鲜活的标杆。方凤富是仁者,济世扶危,积善行德。丹心昭日月,美名传九州.。其思想,风骨,人品尽在其中。
2009年“六一”儿童节前夕,重庆忠县教育委员会特聘方凤富教授为忠县官坝镇中心小学校荣誉校长,并举行了颁发荣誉证书仪式。全校千名师生见证了这一过程,方凤富荣誉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鼓励同学们在这书香盈盈溢校园的优美环境里,努力学习,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尊师的民族。“天地君亲师”的理念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已形成。“天地国亲师”这是我们民族的信仰(我国政府把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在方凤富身上尤为突显和感动。
撷取三例评说引申:百行德为先.。方凤富对恩师苏葆桢崇敬、爱戴有佳。苏葆桢去世20年了,然而,他每年一到苏葆桢先生的忌日、清明或春节,方凤富都与众弟子带着鲜花和水果前往苏葆桢的墓前祭拜,向引领他进入葡萄园耕耘的恩师汇报工作,有时讲到动情处还流下怀念和感恩的热泪。他对苏葆桢非常虔诚,情也真,心亦真。20年来,从未间断,本文作者且多次参予并目睹了一幕幕感人致深的场景,可以这样说,苏葆桢是他一生中最怀念,最在乎的老师之一。他时刻心怀感恩,一路远行。
    我认为,方凤富对苏先生最好纪念,就是长期传承和弘扬苏派艺术,不渝余力地传道授业,解惑。
    今天,他一路走来的确不容易,其成就的取得与父母的养育,恩师的教诲密不可分,其业绩足以告慰故去的父母和苏葆桢先生在天之灵。
师生之谊,手足情深。完善自我,传递爱心,分享文明。让我们回到68年前方凤富曾经就读过的母校——忠县官坝小学。当年学校唯一健在并教过他的谢必才老师,已近9旬高龄,年老体衰,患有多种疾病。为了感恩和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情,方凤富每次回到学校都去看望亲爱的老师,问寒问暖,并送上自己出版的画册和3——5千元慰问金。2009年重庆嘉陵画院一行6人随方凤富一道来到官坝镇中心小学与师生们举行六一联谊活动并向学校捐款17万元人民币。这次方凤富送了一万元为谢必才老师和家人过春节。并向其家属慎重承诺:如谢老师愿意到重庆重点医院治病,其所有费用由他买单。但遗憾的是谢必才老师于今年初带着深深地眷念离开了他的亲人和学生。噩耗传来,方凤富无比感伤和悲痛。由于他当时人在外地,不能前往祭拜,特派专人悼念并送上花圈和慰问金。
天下一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以上讲的仅仅是方凤富与小学和大学老师之间的点滴之事。他与中学老师也不例外。今年4月,方凤富在忠县体育馆举办画展结束后,于27日专程回到阔别半个世纪前就读的忠县三汇中学看望老师并在学校会议室向全体教师讲述了他昔日在母校求学的经历。同时,声情并茂地汇报了自己几十年来的教学情况及其创作成果。
三汇中学是一块基石,奠定了他求学,求知,求索之路。在这里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尽管方凤富在三汇中学只读了三年(初中三年),但是,他是从三汇中学起步才跨进了大学之门,梦想从这里启航,从而改变了自已的人生。如今,方凤富每每谈到母校三汇中学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愫。
当天晚上,他以一名老校友的身份满腔热情地,为全校3600多名师生(学校周边的居民和学生家长闻讯也赶来旁听)作了一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报告。他生动、风趣、幽默的演讲,引来台下听众阵阵掌声,使师生们受益良多。报告会前,方凤富作为昔日母校的学子,为表达对老师们的敬意,特在镇上宴请全校200余位教职员工,并向学校送上大批书籍,画册和自己倾情绘制的国画佳作《硕果飘香》,以感谢,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他表示将常回母校走一走,看一看,积极参予学校两个文明建设,出一份力,尽一点心。这不正是绿叶对根的情谊吗?根深,才能叶茂花更红。
我们在学校操场报告现场,看到一幅红底黄字的横幅,上面写着“昔日你因母校而自豪,今日母校因你而骄傲”(我想学校的校史上一定留有他的名字和事迹)。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方凤富校友当之无愧。
    老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既一个人,若没有文化底蕴,就走不远,做不成大事。一个优秀的画家,也应当是优秀的文化人。中国有句古语,叫做“物艺相通,”物者,科学也;艺者,艺术也。二者所以相通,从哲学上讲,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某种共同的规律。
厚德博学,弘毅笃行(三汇中学校训)。做人不忘母爱,成才常忆师恩。在方凤富的身上是否得到诠释?我想正如学者,书法家秦效侃教授为方凤富70华诞所题匾额之句“艺德风范”既可概括,分担风雨,共享阳光。答案就在其中。
    方凤富的确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有远大理想,执着信念,奋斗精神和扎实基本功的艺坛园丁。他心系教育,乐于助人,是一位脱离了低级趣味而有爱心的艺术家,他是真正的重庆好人。同时,他又是中国葡萄绘画领域里的记录者、传播者和抒情诗人。
文化滋养人生,又要靠人生来滋养。今天,在这位睿智的长者面前,一切颂扬,溢美之词都是苍白,多余的。实践证明:方凤富不是天才,而是一条潜心耕耘的老黄牛。他的成功揭示了一条真理:刻苦勤奋,百折不挠,永攀高峰,才能到达理想之巅。
    方凤富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平凡走向辉煌,从西部走向首都,从北京走向世界。
    由文化部艺术司牵头,明年方凤富将在法国巴黎和加拿大举办两场中国画展。同时,方凤富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捐赠一幅具有浓郁巴渝风情的精品葡萄画。  
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人生朝暮,艺术千秋。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高度依赖与无序开发,在不久的将来,一切自然资源都可能枯竭。然而,唯有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只有文化可以延伸并生生不息。
    人类同住一个地球村,牵着你的手,牵着我的手,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随着岁月的流逝,方先生年岁的增高,我们殷切希望方老静下心来,减少社会应酬及其商品画的产出。努力践行自已提出的晚年变法的艺术主张。尤其是大写意花鸟画的探索,一定要进行下去。一切承诺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更不能做秀或停止不前。
变法,对方凤富来说:是一件十分艰辛甚至是痛苦的事情。认定了,不管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大困难,都要克服并勇往直前。对此,我们有几多期许,几多期待。
书内存大雅,阅读丰富人生。读书是一种通向人类智慧的最高精神享受,读书是一种生命的愉悦,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读书可以给人以幸福,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读书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同时读书亦可治愚。
读书乐,多读书,读好书,并加强文史,诗词,书法,金石等综合学科的修炼。我坚信,方凤富先生再经过10年的奋斗与研究,其绘画艺术定会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痕迹和记载。
    写完这篇文章,我的心灵受到陶冶,我的思想受到进化,我的精神受到震憾。他的事迹让我感动,他的艺术使我钦佩,他的人生给我启迪。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方凤富。
让事实说话,用时间检验,亦是本文写作的初衷,也是本文的立论。
有道是:品高德厚,泽惠学子;园丁风范,四季放彩。



2011年11月30日第三次修改于宁静阁
   朱渝生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