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点染绘就精彩人生(人民日报力荐西部画家方凤富)
笔 墨 点 染 绘 就 精 彩 人 生
——人民日报力荐西部画家方凤富
朱渝生
在欢度2011年国庆佳节之际,人民日报以四个彩色整版篇幅,力荐我国西部著名花鸟画家——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退休教授方凤富。同时刊发于北京文津会议中心举行的方凤富花鸟画作品研讨会纪要《七十起步 破茧重生》众名家发言集锦。并配发艺术批评家邵大箴,成都画院院长田旭中分别撰写的《生灵脉动 葡萄家园》,《画苑珍果谁家好 唯重方君白葡萄》的评论文章。另外,编者精选了一组方凤富近20年来,在各阶段创作的16幅花卉、蔬果、翎毛画精品予以发表,
人海茫茫,有幸与方凤富相识已近30年。早想系统地为他写一篇文章。正好国庆七天长假,在嘉陵江畔宁静阁,沏上一壶香茗,于书房仔细阅读方先生赠送的这期人民日报,颇有灵感与思绪,从而有了写作的冲动与激情。
追读历史,探寻真相。品读方凤富,解读他70多年的人生追求及其画作,这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
初冬,北风凛洌,细雨濛濛。一天傍晚,我来到西南大学学府小区东风阁与方凤富先生分别坐在两把椅子上,彻夜长谈,听他述说人生。真是,岁月如歌,茶香依旧。
走近你,了解你,读懂你,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我认为,对方凤富先生可用:“人生,教育,艺术,勤奋,爱心,奉献”12个字,6个关键词进行概括,浓缩与解读。从中可探寻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让我们翻开方凤富的艺术史,其实就在那一张张素净的白色宣纸上,自由点染与挥洒绽放出的异彩。
方凤富是重庆忠县人,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以忠县三汇中学初三年级考生,中榜进入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现西南大学)学习音乐,后因嗓子变声,一年后转入美术系学习造型艺术(5年制大专)。1960年我国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学校领导叫他提前毕业留校。在美术系从事行政工作,先在系办公室,后到资料室(实际上就是从事一些打杂的事务性工作与其专业毫不沾边),1976年10月才正式走上教学岗位,从事他梦寐以求的艺术教学工作。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自然灾害频繁。1960年下半年,学校调方凤富去搞生产劳动,白天在学校参加各种体力活,身心劳累且疲乏。晚上又被派去照看猪圈(简称守夜人,预防猪儿被偷),他与猪同睡一屋达4个多月(1960年10月至1961年2月),颇多感慨。冬天的夜晚,与猪作伴,寒风呼啸,粪臭扑鼻,风月相知。往事不堪回首,但君记忆犹新。
说句大实话:方凤富刚留校,在美术系没有一点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并被边缘化。1961年3月,他又被下放到重庆西山坪农场劳动(本来小本子上注明的是系上另外一位老师,结果却将其名字划调,让他去顶替)。当时,很多人都看不起他,有位老教授还放话说:“方凤富不是画画的材料,顶多只能算一个劳动力”。这位先生的此番言论,对一位留校不久的青年助教来说,太艰酸,刻薄,有损人的自尊心。就是这句话,彻底刺激了他的灵魂。从此下定决心,非取得一点成绩,干出一番事业来,证明自已是绘画领域的可塑之材。文革时期(西南师范学院分别搬迁至粱平,忠县两地),这位老教授于忠县美术系召开的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会上,当着众人之面,跪在方凤富面前承认错误,说自已当时话说过头了,请他谅解。方凤富说:大可不必,人要有尊严,别这样,并马上扶起这位老先生说:“我不但不恨您,反而要感谢您送我这句话,是它激励,鞭策了我,使我更加刻苦,,勤奋地求知,求学,做人”。
可以这样说:对有志者而言,痛苦和挫折有时还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由于方凤富从音乐系转入美术系只读了两年半,知识面窄,底子薄,技法差,且无创作能力。为弥补自已专业知识和国画技能的严重不足,他虚心向本系老教师苏葆桢学习,常借苏先生的范画临摹。1962年至1964年上半年,方凤富在2年多的时间内,几乎每天晚上都把自已关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配电房内,这既是他的宿舍又是他的画室。在此,不分严冬与酷暑,如饥似渴,挑灯夜战,连续追意临写苏葆桢,张书旗及宋元明清诸名家精品画作200余幅。主要以苏葆桢先生的画作为主,其中,他用了6个星期天及6个晚上,把苏葆桢创作的巨幅花鸟画精品《鸟语花香》(简称百鸟图)完整的临摹了一张(现保存完好,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该画有9张半宣纸大,上百只鸟,十几种花卉,极为精彩(苏葆桢原画文革时已被烧毁),此画已成为一张弥足珍贵之作,亦展现出青年时期方凤富的临摹能力,及其基本功。
那时,美术系有关领导知道方凤富在跟苏葆桢学习花鸟画,就指派系上干部和学生,监督,阻止他跟其学习。说苏葆桢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有历史问题,防止他腐蚀青年,要他与其划清界限。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他自学绘画的历程和处境多么艰难。
当时,他非常苦恼,寂寞,沉默,很少说话。他的心在颤抖,其思想极为矛盾,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为了偷偷学画,遮人耳目。晚饭后,他一般都去音乐系琴房练习弹钢琴。10点钟后才打着手电筒或借着星空,悄悄地,匆匆地,回到那间标志形的配电小屋内。独自一人,默默地临习各类范画。方凤富在校读书期间和留校后,连续5个年头的寒暑假都没有回过一次家(但他无时无刻不思家)。我问方先生是什么原因?他沉默片刻说:作为偏远贫困的农家子弟,一是没有钱,二是想利用假期多补课,多学习。然后参加学校一些社会劳动,挣点小钱补贴家用。这是他真实不虚的想法,胸怀长远,心存艺术。
天道酬 勤。那时,方凤富年富力强,激情四射,每晚只睡3个多小时,时常熬通宵,披星戴月,夜以继日,拼命学习,很下苦功。从而,为他后来走上教学岗位及晚年变法,无疑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方凤富擅长中国写意花鸟画,师法苏葆桢,取法乎上,追溯先贤,并对任伯年,张书旗等前辈画家的作品也有涉猎和研究。他早期的创作摹仿痕迹较重,写实成份很浓,且过于秀美,过于甜润。之后,逐一深究,转意多师,融会贯通。其晚年的葡萄,紫藤,藤蔓夸张,颗粒成珠,花呈异彩,颇具率真,飘意,灵动之风貌。
几十年来,他在被誉为川东小峨眉的缙云山麓东风阁,潜心修炼,不求闻达,痴迷于翎毛花卉的临摹,写生,教学,创作与研究,成就突显。尤以画葡萄,紫藤及热带植物饮誉于世。方凤富的画,以工兼写,在中国画中属小写意范畴。其特色是:生动传神,典雅多姿,花为异彩,鸟为春鸣,雅俗共赏。这次遴选的画作中就有一幅以葡萄为表现对象的宏篇巨制《玉润珠圆献瑞气 良辰美景乐丰年》一画。方凤富从艺半个多世纪,画得最多,用功最勤,影响最大的就数葡萄了。多年来,他用心良苦,在其笔下,画了无数题材的葡萄画,如水墨葡萄,彩色葡萄,藤子葡萄,架子葡萄,盆载葡萄,盘子葡萄,巴蜀葡萄,新疆葡萄,乃自罗马尼亚白葡萄和法国葡萄,总之形式多样,画留余香。然而,此画是他所作最大一幅葡萄题材的画作(长1095cm宽145cm,准备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憾力。
览斑斓画卷,笔墨潇洒,意境深邃 ,硕果丰盈、苍藤垂珠,竹篮献瑞,物呈异彩。彰显出广阔天地,色染秋枫果最实的丰收美景。在其手法表现上,图中亦有音乐的弦律感与奔放的笔墨感,可谓葡萄画中的扛鼎之作,给人以启示,引人而遐想。
采丰硕秋实,品风华秋韵。今年4月23日,方凤富将自己花费了近三周时间,并在痛风与行动不便之时,为实现自已的承诺,把压力变动力,抢时间,要速度(他艺高人胆大),并抱病为家乡精心创作了同一题材的首幅葡萄画《盛世和谐 硕果飘香》(长1005cm宽140cm)之心血佳作,并无偿捐赠其故乡及忠县人民,由家乡政府永久珍藏。此画原件写真布置于忠县行政中心大厅,捐赠前该画亮相县体育馆展出,这是方凤富送给家乡的一份厚礼,凝聚着他的爱心,智慧和心血。
今天,回顾他当时的创作情景,方凤富非常激动。他说:我从没有想到晚年还会创作出如此大一幅葡萄画,这是家乡人民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心有所想,做有所成。当他进入此画的构思与创作时,就不便下楼了。闭门谢客,连手机和座机都让助手和家人接听。他以奔放的激情,勇于担挡与奉献精神,排出一切干扰,心静如水,胸无杂念,静中生智,并在宣纸上奋笔挥洒,任情涂抹,心静悟道,后步宽宏。当全画最后一笔完成后,才十分亢奋的提笔落款,并盖上那枚标志形的鲜红印章。此时,方凤富真正松了一口气,漫步走到阳台上,沐浴初春的朝阳,眺望嘉陵江,心潮起伏,并长长地、舒心地抽了一口烟,独自享受水墨流淌和色彩点染的快乐,且高兴地打来电话,邀我去分享他创作的喜悦。
艺术贵在创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一幅来自西部本土艺术家的原创巨制,有着极其丰富营养之画作。它是激情的碰撞,心灵的滋养,自我的超越;爱的奉献,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纵观方先生晚年的葡萄画,是非常拿手的,有学术性,独创性(刘龙庭语,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观画如览景,沁人心脾。这是真实不虚的中肯评价。的确,他倾情创作的葡萄画为受众带来美的享受,亦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
艺术批评家郎绍君对方凤富的葡萄画有这样的评价;“他的葡萄在视觉上不仅达到了栩栩如生的真实感,还实现了硕果累累的厚重感,突破了传统中国画的二维效果,营造出立体生动的质感和亮感;同时他还在画中点缀以鸟雀松鼠,或吵闹于藤蔓之间,或翘首于珠玉之下,乍一看去,妙趣横生。由此不难发现,方老师追求的是一种抓住传统花鸟画的精髓却又独具现代性,超越了传统的写实主义的大写意精神”,“无愧于“葡萄王”之美誉”。
2011年4月23日晚7时,位于忠县长江之滨,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和忠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中外嘉宾及家乡数十万观众,在2011重庆•忠县中国柑橘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半城山水满城橘 一江唱满万江红”大型文艺晚会演出现场见证了隆重的画作捐赠仪式。之后,全国多家报刊,杂志,画册,书籍,电视及网络等媒体,对此事和画作都给予充分报道,盛赞方凤富的精湛技艺和高尚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