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6818|回复: 25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8 1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09:49pm 第 2 次编辑]



    印象派简介: 1874年,有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组织了一个他们自己的画展,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内的画家们不仅有各异的性格和天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但是,他们诞生在同样的时代,有着同样的经历,并且向同一的反对派斗争过。他们欣然接受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封给他们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印象派”。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2: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09:48pm 第 3 次编辑]

2

《吹短笛的男孩》,又称吹笛少年,1866年 ,160x98cm ,布 油彩 ,巴黎 奥赛博物馆 ,爱德华·马奈 法国
    《吹笛少年》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杜米埃说过马奈的画平得像扑克牌一样。
    自然主义作家左拉曾在这幅《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赞叹道:“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虽然现在看来,这幅画给人带来的震撼并未见得有多强烈。然而在马奈那个时代,这幅画的好处恰恰在于叛逆,不合当时的礼教。第一没什么内容,第二没有什么深意,就是个小男孩,什么都不代表,什么都不说明。而且马奈画的时候非常快,完全变革了以前的画法!当时官方沙龙展的评委们都不愿意收这幅作品,谁又想到100多年后,这幅画市值8亿人民币。
    权威评价:19世纪60年代,刚刚摆脱第一任老师库图尔的权威的马奈,又遭到同时代人的不理解,他在沙龙中经历了好几次失败。他在室内作的与实体同样大小的人物绘画给人一种奇怪的印象,遭到许多批评,例如这幅《吹短笛的男孩》,被1866年的官方沙龙展的评判委员会拒绝。
  这幅画表现一个皇家卫队的年轻轻骑兵正在吹短笛,这是一种声音尖锐的木制小笛子,它用于引导士兵投入战斗,笛子的名称成了画的题目。由一儿童在画家的画室里扮演的乐师占据了画的中心位置。他清楚地显现在色调细微变化的灰底色上,画底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空间,仅仅给人一种空气在他的周围流动的印象。画家在他的肖像画中常常使用的这种中性的不可触知的背景,是受黄金时代的西班牙画家,尤其是贝拉斯克斯和牟利罗的启迪,马奈不久前去马德里旅行期间,对他们大加赞扬。由于想让被画对象看起来是孤立的,避免造成这是在游行或军事训练现场创作的印象,马奈没有加进任何轶事性背景成分。孩子、服装及短笛构成画的惟一主题。画是在画室的冷光线中完成的,这一点从投到地上的短影可以得到证实。
  马奈很早就参军了,是一名水兵,他以怜悯的目光看着这个孩子兵,为因画画需要而穿上的这身行头感到骄傲。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这身由红、黑、白、金色装饰的完美军服和短笛的金色金属套上。用白色布带束住的乐管在男式紧身短上衣的深色呢绒上和裤子的茜红色呢上闪闪发亮,短上衣上饰有铜钮扣。紧束孩子的上半身的布带形成一道亮光,与白色的鞋罩相映衬。只有孩子的脸和手有生气,与有点僵硬、看不出细节的侧影形成明显的对照。马奈的同时代人指责这缺少厚度,处理过于简单,像是厄比纳尔城印出来的天真的民众像。背景与人物之间没有配景,也没有联系,这些也使人物显得不真实。人物用大色点处理,很像扑克牌上的人头像和日本的铜版画。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今天普遍受到好评,这幅画是马奈对很少被印象派画家画的军队主题的一个无视传统观念的挑战。
  这幅画的朴实无华证实了艺术家的现代性,他是一切陈规之敌,他通过其作品表达一种新的世界观。“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在《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赞叹道。
马奈简介:
    马奈Adouard Manet(1832-1883)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的著名画家,是亨利·凡汀·拉图尔的《巴迪侬画室》画作中位于中间的那个人,他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尽管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画家的联合展览,仍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很早就被后来的印象派画家们视为大师。这些画家比马奈年轻10岁左右。尽管马奈得到了这个尊称,尽管他与这些年轻画家保持着友好关系并同他们一起外出写生,他却始终拒绝参加印象派组织的画展。由于希望得到官方的承认,他从1859年开始定期将画作送给沙龙评审委员会审查。他参加沙龙的运气时好时坏:有时他成功地被接受,如当他于1861年在沙龙上展出一幅名为《弹吉他的人》的画作时(现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时又被轻蔑地拒之门外,如当他于1866年向沙龙提交一幅名为《吹短笛的男孩》的画作时。
    马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第一个将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马奈早年受过学院派的六年教育,后又研究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几乎没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画法,表现人物的实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莫奈的才气和自负感。此画明显带有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2: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09:47pm 第 2 次编辑]

3

    《舞蹈课》,1873-1876年 埃德加·德加 法国 油画 85×75cm 伊萨克德·卡蒙多伯爵遗赠,1911年,巴黎,奥塞博物馆
  画家在画里重视色彩和运动,通过芭蕾舞女演员的腿的有节奏的动作和她们的短裙的轻盈使人想起梦幻舞剧。画中正在跳舞的芭蕾舞女演员的魅力与等待跳舞的女演员的不雅动作形成对照。德加强调舞步的优美,舞步的优美是长期学习、训练的结果。正在练舞的芭蕾舞女演员的侧影似乎分解了一系列给人以幻觉的动作。黄、绿、红、蓝的带子的鲜艳色彩使短裙显得更白,显示画家真正善于运用色彩。这幅画是用快速线条配景法画的,这种画法是由地板上的板条决定的,一块块板条有靠近得有点太快的趋势。一些舞蹈女演员在芭蕾舞教师于勤·佩罗的指导下练习跳舞。佩罗站在中央,手里拄着一根长拐杖,另一些挤在尽头的学生在一边休息,一边观看。从背部看过去,在第一排,有两个女演员在等待轮到自己跳舞,一个手里拿着一把扇子,另一个坐在一架钢琴上,扭动着身子,在背上抓痒。这是利用画幅里的空白处的一个好例子。
    画了不少年轻人的肖像和大幅历史画后,埃德加·德加开始接触以马和女演员为内容的最早的现代题材,这些题材后来经常被他用绘画和雕刻的形式表现出来,出于对现代性的兴趣,德加的艺术向着更加自由、更加朦胧的方向发展,画家在画里重视色彩和运动;如他通过芭蕾舞女演员的腿有节奏的动作和她们短裙的轻盈使人想起梦幻舞剧。
在1874年至1886年(除了1882年)的印象派画展上,德加定期向公众推出他的作品。不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人”。“你们,你们采用的是自然光,我呀,我采用的是人工光。”他对和他一起参展的风景画朋友们不是这样说过吗?另外,除了1869年及后来的90年代作的罕见的几幅风景画外,德加特别感兴趣的是人物画和现代画。
  德加选择了朝向一个绿墙围绕的大厅-角的一个斜向视点,把柱子所强调的空间放大了,他还用天花板的一角截断、封住画面边缘,这种构图非常新颖。这幅画是用快速线条配景法画的,这种画法是由地板上的板条决定的,一块块板条由于透视有越来越接近的趋势。一些舞蹈女演员在芭蕾舞教师于勤·佩罗的指导下练习跳舞。佩罗站在中央,手里拄着一根长拐杖,另一些挤在尽头的学生在一边休息,一边观看。从背部看过去,在第一排,有两个女演员在等待轮到自己跳舞,一个手里拿着一把扇子,另一个坐在一架钢琴上,扭动着身子,在背上抓痒。这是利用画幅空白的一个好例子,画中正在跳舞的芭蕾舞女演员的魅力与等待跳舞的女演员的不雅动作形成对照。德加强调舞步的优美,舞步的优美是长期学习、训练的结果。正在练舞的芭蕾舞女演员的侧影似乎分解了一系列给人以幻觉的动作。黄、绿、红、蓝带子的鲜艳色彩使短裙显得更白。作为真正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德加还在五颜六色的腰带的色调上作文章。
  这幅画被列入1874年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的目录中,编号是55号,但是并未拿到画展上,因为德加对这幅画正在进行加工,它已被男歌星让-巴蒂斯特·富尔订购了。
  有助于显示作品原貌的画的X光照片不完全等同于所见到的画,原作颇像《舞蹈考试》(纽约大都会艺术馆),第一排舞蹈女演员被画的是正面,场景最初被设置在从背部看过去的一个年轻教师的周围。这幅画的X光照片使人得以发现画家的犹豫和“懊悔”,X光照片显示画家对拿着扇子的女演员和芭蕾舞教师的脸部作了修改;这个人物的修改是有准备的:之前画了一系列图画,其中一幅的日期是1875年,因此这幅画只能是在这个时期之后完成的。德加亲自绷在画布框上的画布起初比较窄,后来右边被放大了,加了一条窄的边带。
  德加表现芭蕾舞场景的作品甚多,为他赢得了“舞蹈女演员画家”的称誉;德加从1870年开始采用这个主题,后来把它扩大到他的大部分作品中,直至最后画了着色很重的舞蹈女演员的侧面像的出色的色粉画。
  对现代性的敏锐感觉,对新颖拼版的兴趣,对瞬间捕捉的动作的研究,同样是其艺术的固有特色,而这些特色使德加接近于印象派画家追寻瞬息即逝的特点。 安娜·罗克贝尔(文)
德加简介:
    德加(1834~1917),法国画家。印象画派的著名画家。在巴黎出生和去世的爱德加·德加是银行家之子,生来便是大资产阶级,他对古典主义的浓厚兴趣和他行为的谨慎似乎与出身十分合拍。不过,他那异常强烈的个性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却又把他抛入革命阵营。他在美术学院安格尔弟子拉莫特的班级里习画,并且,始终对安格尔极为敬仰。不管他的天才如何演变,他却从不背弃过去。他的绘画作品都无可争辩地面对着素描严谨、古典之极的艺术。这种手法渐渐地让色彩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意义远远超过人们在印象派中给予他的地位。
    他作画时,颜色只是以其物质真实性和永久真实性来补充素描从运动现实中捕捉到的东西.对于他来说,素描是迅速观察的结果,是一瞥的记忆:眼睛要能看得快,脑子要善于选择,油画则是一系列观察的结果,它不要求在发明上具有同样的质量.不过,渐渐地,人们看见他用色的界限已不那么狭隘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2: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09:46pm 第 2 次编辑]

4

  《半身像·阳光的效果》 又称阳光中的裸女 1865年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法国 81×65cm 油画习作 奥赛博物馆藏
    显然1876年的雷诺阿对自己还不是很自信,他将这幅画拿出去送展的时候将其称为“习作”,好避免评论家们的指责。但评论家们却对他刻薄依旧,“那么,让我们告诉雷诺阿先生,一个女人的上半身不是一堆布满只有完全腐烂的尸体才有的绿色的紫色斑点的腐肉。”然而这些在抽象的空间里静立着的年轻裸女身上,“只有完全腐烂的尸体才有的绿色的紫色斑点”才是我们今天最感兴趣的部分。
    1876年,雷诺阿在巴黎第二次印象派画展展出这幅画时,将其称为普通的“习作”。他这样做似乎是为避免评论家们的指责,后者主要对其以往所送作品的未完成状态感到不满。但评论家们并未因此而罢休,尤其是《费加罗报》资深艺术评论家艾伯特·沃尔夫不无讥讽地说:“那么,让我们告诉雷诺阿先生,一个女人的上半身不是一堆布满只有完全腐烂的尸体才有的绿色的紫色斑点的腐肉。”沃尔夫是想以此表明,和同时代的观众一样,他对画家在绘画上的探索也不理解。画家在这幅画中表现的是裸体女性这个欧洲艺术认为合乎宗教法典的主题之一。
  这位评论家不能接受的是雷诺阿的画看上去像一幅草图,缺少实实在在的主体(在一个完全抽象的空间静立着的年轻裸女到底是谁呢?),不能接受色彩的缺乏现实感,而这些正是今天令我们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些东西当时为独具慧眼的观众和某些正在探求特色道路的年轻画家开辟了新的前景。雷诺阿这幅画中的人物略微偏离中心线,在齐腰部被略显生硬地切断,用灵活的大笔触绘出的背景将其鲜明地托出,看上去似动非动,又给人以光线射在模特身上的感觉。人物上半身的明亮色调和蓝色阴影的对比、有意乱涂并置于暗处的面部展示出阳光透过植物叶片的效果,如同我们可以在露天见到的一样。这种顺其自然的创作理念正是雷诺阿所追求的,而这又正是恪守画室创作的清规戒律的学院画派卫道士们所不能容忍的。雷诺阿开始是在花园有外光的情况下画这幅画的,就像他在创作《煎饼磨坊的舞会》(巴黎奥塞博物馆藏)等名画时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在画室里对此画进行过加工,特别是要表现有着优美线条的上半身极为微妙的隆起部分时是一定要在室内工作的。
  雷诺阿通过这幅人物画展示其“现代”裸体的观念:他曾多次申明,这种观念无疑与历史上法国绘画的传统一脉相承。但模特儿身上惟一的饰物,即其金手镯和指环使我们联想到蒙马特高地的妮妮、安娜等青年女工,画家是要将她们变成他那个时代的美女。    ----安娜·迪斯代尔(文)
雷诺阿简介:
    雷诺阿(Augu ste Renoir, 1841—1919),法国印象画派的著名画家。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出生在利摩日的一个穷裁缝的家庭。5岁时全家迁居巴黎,在13岁时已学会画瓷器画的手艺。70年代雷诺阿和莫奈经常共同外出写生作画,切磋画艺,共同探索画中的光与色的描绘。
    1874年雷诺阿以《包厢》一画参加首次印象派画展,这标志着雷诺阿风格的成熟。后来,1876年,他又在《红磨坊街的露天舞会》一画中,用这种方法表现规模宏大的场面,透过树丛的星星点点的阳光,洒落在人们的身上、脸上、桌上和草地上,真正实践了“光是绘画的主人”这一句印象主义者的口号。1876年以后,他的风格臻于成熟。作为这种风格的代表的《游艇上的午餐》、 《爱尔·潘蒂埃夫人和孩子们的肖像》,都以明朗、艳丽、令人眩目的光彩,受到评论界和官方沙龙的赞美。随着绘画上的成功,生活境遇得到了改善。于是决定走出法国去东方寻找新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他去了阿尔及利亚又取道英国,1881年又赴意大利游历艺术名胜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罗马等地,当他在罗马看了拉斐尔的画时感叹道:“真是妙极了,我早该看到它们。”这时他的艺术追求倒退到古典主义学院派,他说:“在油画方面我更喜欢安格尔。”这是他艺术道路上的一次危机。但就在这危机时代,他的印象主义精神仍始终保存在他的风景画中。
    阳光、空气、大自然、女人、鲜花和儿童。这就是雷诺阿一生用丰富华美的色彩所弹奏的主题。雷诺阿一生都很贫困,但画面却很甜美、明丽。他所画的女性丰满娇丽、妩媚动人,目光中常常流露着一种淡淡的忧郁;所画儿童,天真纯洁。他是位卓越的人物画大师,晚年得了类风湿病,手脚都变形,十分痛苦,仍坚持作画。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2: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09:45pm 第 1 次编辑]

5

《蓬图瓦兹的加莱山坡》 1880至1881 保罗·塞尚 法国 油画 60×75.6 cm LVMH(莫特-轩尼诗-路易斯-弗伊顿)藏品
  
    这是一幅描绘距巴黎40公里处的蓬图瓦兹小城山坡的风景画。塞尚以平行的笔法概括性地涂抹出的画的主题,是一幅实实在在的视觉图案,一目了然,因为它把风景画的构架完全表现了出来。各个部分已缩减成彼此平衡的基本线条:如直冲霄汉的树木、呈平展状的小河、种着庄稼、坡度平缓的山坡以及在画的前沿蜿蜒伸展的道路。沿道路分布的几处房屋把人们的视线一直引向山坡之上,来表示画的深处。这些上了色的小方块,同并列的几何状平面或表面的层层叠合所形成的景色,完全融为一体。放在画幅中央的几株树木,形成一垂直的屏幕,在视觉上把该画的各个景都捏合到了一起,而在画的表面所散发的光线又使整个画面非常统一。
    1881年5月初,塞尚在距巴黎40公里的蓬图瓦兹小城安顿了下来。1872年,他曾与其朋友卡米耶·毕沙罗画家为邻,在此小城居住过。该地区当时还保留着农村状态,为喜爱户外的画家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题材,且这里生活便宜,花费不会太大。此外,蓬图瓦兹当时已有铁路与巴黎相连,因而塞尚在美丽的季节常来此小住,选景作画。因此眼前这幅画,很可能是他在1880年夏或次年画的。
  画家来到一个可俯瞰瓦兹河谷的山坡上,蓬图瓦兹附近的大片农村,包括种着庄稼、被分割成绿色或褐色地块的农田,以及一条道路、在脚下流过的瓦兹河和几处房屋,皆尽收眼底。对于一个地方,画家并不追求其风光有多么秀美;也不像其他印象派画家那样,一心惦念的是光线有怎样的不同,气候有怎样的变化。他所关注的,主要是大自然的稳定性,只要其各个部分彼此衔接、交错存在,能提供适宜的空间便可。就说现在这幅有关加莱山坡的风景画吧,他首先画成素描,在素描的基础上再画成水彩画;水彩画上,各个部分用不同颜色进行了重新归类。随后,在此户外工作的基础上,他可能在画室完成了这幅画。他以平行的笔法概括性地涂抹出的画的主题,是一幅实实在在的视觉图案,一目了然,因为它把风景画的构架完全表现了出来。各个部分已缩减成彼此平衡的基本线条:如直冲霄汉的树木、呈平展状的小河、种着庄稼、坡度平缓的山坡以及在画的前沿蜿蜒伸展的道路。沿道路分布的几处房屋把人们的视线一直引向山坡之上,来表示画的深处。这些上了色的小方块,同并列的几何状平面或表面的层层叠合所形成的景色,完全融为一体。画家的高超技艺,就表现于如何在平展的画幅上显出空间之深远这一紧张关系的处理上。放在画幅中央的几株树木,形成一垂直的屏幕,在视觉上把该画的各个景都捏合到了一起,而在画的表面所散发的光线又使整个画面非常统一。
  这样,被人类所“驯化”的大自然,也就成了区区几块图形;这些图形,按照某种和谐的节奏分布,分别用冷色调或暖色调、明亮色或晦暗色来涂抹。这一乡村景象与人们所见到的有一定距离,因为那儿即没人也没家禽,所以不是像照片那样对某一景色的忠实再现,而是一种理解,一种想象。它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实在说来要远胜于对事物所作的那种难以想象的极为细腻的描绘;塞尚通过这幅画告诉了我们其感觉上的精髓。 伊莎贝尔·卡恩(文)   
塞尚简介:
     保罗·塞尚 (1839-1906),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塞尚反对传统绘画观念中把素描和色彩割裂开来的做法,追求通过色彩表现物体的透视。他的画面,色彩和谐美丽。他的作品中,以夫人为模特儿的便有25件。塞尚夫人名叫马利·奥尔丹斯·菲格,1869年与塞尚结婚,结婚之后继续为画家当模特儿。
    1895年,画商为他举行过一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50件。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举行“法国艺术100周年纪念”美展, 塞尚的3件作品入选展出。1904年, 巴黎多彤奈画廊举行“向塞尚致敬”专题陈列,并出版了介绍画家的小册子。从此,塞尚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1906年10月2日,塞尚照常凌晨5时起床,拿起画架,到野外去写生,但是,他却没有能够再回到自己家里, 由于心脏病瘁发,他在作画中死去。后来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的毕加索从塞尚的艺术中萌发了立体主义的观念,并且广为发展和传播塞尚的思想。大约正是由于这一点,人们把塞尚叫做“现代绘画之父”。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2: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09:50pm 第 1 次编辑]

6

    《粉色的裙子》,1864年 弗雷德里克· 巴齐耶 法国 油画?147×110 cm M.巴齐耶1924年捐赠 奥塞博物馆
  在一幅现实主义的风景画中详细描绘了一个在明亮光线下的典型而普通的南方村庄,画家把一个年轻女子的侧影放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她摆出随意的姿势。这幅画不明确的主题、明亮的色调、拼版的独创性、笔法的洒脱、简洁完全不同于当时的主流画家们习惯遵行的确定无疑的原则。
    虽然住在巴黎,但巴齐耶每年夏天都要回到靠近蒙彼利埃的梅里克的自家府邸。在那儿,可能在1864年夏天,为了创作现在大家知道的大幅风景画《粉色的裙子》,他的表妹泰雷丝·德·乌尔斯坐在俯视卡斯泰勒诺勒莱村的露台的栏杆上摆姿势。这是这个24岁的绘画新秀的最早的重要作品中的一幅。
   起初,巴齐耶大概想作一幅肖像画,因为在一张属于博物馆基金的初稿中,年轻女子的脸很清楚地呈现出来了,而在这幅画中她的脸避开了观众的视线。在绘画过程中,室外的肖像画的概念似乎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幅混合画,但主题绝对是现代的:在一幅现实主义的风景画中详细描绘了一个在明亮光线下的典型而普通的南方村庄,画家把一个年轻女子的侧影放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她摆出随意的姿势。在这朴素的外形里,没有任何轶事暗示,甚至有些朴实无华,在对比色系列中,用形成强烈对比的手法作画,颜料浓稠,色调的细微变化很少,但不是没有深浅浓淡之别,模特儿的连衣裙的粉红和蓝灰色条纹的处理就很细腻。在主题选择上,巴齐耶接近他的朋友莫奈和雷诺阿,他们都用各自的表现方式,在室外场景中表现他们的同时代人——未来的印象派画家们偏爱的对象。不过,他的绘画方式对比强烈,有点生硬,这是他的个人特点,在他的短暂的绘画生涯中,绘画方式变化很少。
   这幅画在画家生前似乎不曾展出过;但毫无疑问,这幅画不明确的主题、明亮的色调、拼版的独创性、笔法的洒脱、简洁完全不同于当时的主流画家们习惯遵行的确定无疑的原则。
    权威评价:放弃了他来巴黎学习的医学学业后,弗雷德里克· 巴齐耶没费多少口舌便成功地说服了他的家人(他们是法国东南部的古老而又重要的城市蒙彼利埃的要人),让他继续他的绘画事业。他于1862年的秋天,在巴黎进了画家夏尔·格莱尔(1806年-1874年)的自由画室,不久,他在那里遇见了莫奈、西斯莱和雷诺阿,后来他们成为他的最亲近的朋友,直至他在1870年11月的普法战争的战斗中过早地逝世。巴齐耶既不需要考虑经济问题,也不必卖他的作品,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胆的绘画研究当中,效仿当时受到大多数民众和批评界诋毁的库尔贝和马奈;他还常常资助他的一文不名的朋友们。
  虽然住在巴黎,但巴齐耶每年夏天都要回到靠近蒙彼利埃的梅里克的自家府邸。在那儿,可能在1864年夏天,为了创作现在大家知道的大幅风景画《粉色的裙子》,他的表妹泰雷丝·德·乌尔斯坐在俯视卡斯泰勒诺-勒莱村的露台的栏杆上摆姿势。这是这个24岁的绘画新秀最早的重要作品中的一幅。
  起初,巴齐耶大概想作一幅肖像画,因为在一张属于博物馆基金的初稿中,年轻女子的脸很清楚地呈现出来了,而在这幅画中她的脸避开了观众的视线。在绘画过程中,室外的肖像画的概念似乎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幅混合画,但主题绝对是现代的:在一幅现实主义的风景画中,详细描绘了一个在明亮光线下的典型而普通的南方村庄,画家把一个年轻女子的侧影放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她摆出随意的姿势。在这朴素的外形里,没有任何轶事暗示,甚至有些朴实无华,在对比色系列中,用形成强烈对比的手法作画,颜料浓稠,色调的细微变化很少,但不是没有深浅浓淡之别,模特儿连衣裙的粉红和蓝灰色条纹的处理就很细腻。在主题选择上,巴齐耶接近他的朋友莫奈和雷诺阿,他们都用各自的表现方式,在室外场景中表现他们的同时代人——未来的印象派画家们偏爱的对象。不过,他的绘画方式对比强烈,有点生硬,这是他的个人特点,在他的短暂的绘画生涯中,绘画方式变化很少。
  这幅画在画家生前似乎不曾展出过;但毫无疑问,这幅画不明确的主题,明亮的色调,拼版的独创性,笔法的洒脱、简洁完全不同于当时的主流画家们习惯遵行的确定无疑的原则。 安娜·迪斯代尔(文)
巴齐耶简介:
    弗雷德里克·巴齐耶(1841——1870),法国印象派先锋人物,1841年出生于法国东南部的古老而又重要的城市蒙彼利埃,于1862年的秋天,在巴黎进了画家夏尔·格莱尔(1806年-1874年)的自由画室,不久,他在那里遇见了莫奈、西斯莱和雷诺阿,后来他们成为他的最亲近的朋友,同时,出生于富裕人家的巴齐耶,也是莫奈和雷诺阿的经济支持者。最叫人悲伤的是,被认为天才的印象派先锋人物巴齐耶在1970年的普法战争中身亡,仅仅二十九岁就被中断了那极可期盼的艺术生命。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2: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09:52pm 第 1 次编辑]

7

    《赛艇》1878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 法国 油画 155×108 cm 达尼埃尔·威尔顿斯坦(Daniel Wildenstein)1951年馈赠给雷恩美术馆
  这一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在户外嬉戏的乐趣,是画家所酷爱的题材之一。画家对此进行创作尝试:比如经常漂流着草木的水面被处理成并不太深的空间,而传统的视觉标记悄悄隐退;一切都在光线下闪闪发光,被边框随意切掉一半的小船,则在呈上升倾斜状态的水流中灵巧地前进着。卡耶博特作起画来动作很快,笔触遒劲、果断、有效。他在探求光和户外的表现方法上颇有新意。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有幸生在巴黎一富有之家,可以从事绘画及其他爱好,如划船、驾驶快艇、集邮和种植稀有植物,而无须为日常用度发愁。他还大力资助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塞尚、西斯莱、德加等好友,收购他们的画,为他们的画展慷慨解囊。确实,还在很年轻的时候,他便已加入印象派画家的阵营,1876年曾应雷诺阿和亨利·鲁阿特的邀请参加第二届印象派画展。此后举办的各届画展他没有一次缺席过,一直到1882年。从这一年起,他作为画家的创作活动渐渐地放慢了节奏,直到他于1894年过早地离开人世。去世之前,他把自己收藏的马奈及其他印象派同行的画,全都捐给了国家;官方对此虽然未作怎样的表示,但印象派的画却从此大量成为国家的收藏,而卡耶博特当年收藏的那些画至今仍是巴黎奥塞博物馆的瑰宝。
  卡耶博特作画,其题材清一色地取自他那个时代的生活,他还积极响应当时从埃米尔·左拉到莫泊桑和胡斯曼的自然主义文学主张,追求一种新的风格,把形成鲜明对比的浅色与配景别致的奇特拼版结合在一起。因此他实实在在地加入到了印象派的洪流中。《赛艇》 (技术用语,指的是当时十分流行的一种比赛用小型船只)原是1879年第四届印象派画展上使用的三块装饰板中的一块。另两块装饰板(现由私人收藏),画的是一位垂钓者及几个在树影婆娑的同一条小河中游泳的人。这一类作品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在户外嬉戏的乐趣,是画家所酷爱的题材之一;他父母在距巴黎不远的耶尔有一处庄园,庄园边缘有一条小河;受此影响,他本人对于划船非常热心。这一新颖的题材曾以不同方式吸引过作为同时代人生活好奇见证人的库尔贝、马奈、莫奈和雷诺阿等人,如今用于各种形式的创作尝试。比如经常漂流着草木的水面被处理成并不太深的空间,而传统的视觉标记悄悄隐退;一切都在光线下闪闪发光,被边框随意切掉一半的小船,则在呈上升倾斜状态的水流中灵巧地前进着。卡耶博特作起画来动作很快,笔触遒劲、果断、有效。不过这种完全凭借内心感觉的做法,很让当时的批评界不快;他们说,他的笔法未免太过“生硬和粗暴”,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他在探求光和户外的表现方法上颇有新意。这种放浪形骇的狂放创作手法是卡耶博特作画的特点,他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不到承认,同时他对印象派绘画大力资助的名气也超过了他自己画作的名气。所幸批评界最近已重新发现其作品的价值和创作手法的不落俗套。 安娜·迪斯代尔(文)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简介: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1848——1894),法国印象派画家,1848年生于巴黎,1894年卒于小热讷维耶。1873年,卡耶博特在美术学院学习时是列昂·博纳的学生,博纳是当时学院派的代表。但卡耶博特很快就放弃了学业,转而进行印象派绘画的探索。由于家底殷实,没有经济压力,不必依靠卖画维持生计,所以他能够在印象派画家朋友们的影响下进行实验性的工作。1876年,他的两个版本的名作《刨地板工人》(1875年,分别由巴黎奥塞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参加了第二届印象派作品展览。直至1882年,他每年都要参加各种画展。当巴黎人对奥斯曼男爵的市政改造工程和金属建筑结构的泛滥议论纷纷、怨声载道时,他将自己变成了一名采访记者。(《欧洲大桥》,1876年,日内瓦小皇宫博物馆)。
  从1876年起,他经常资助印象派画家朋友,出钱购买他们的一些作品,其中包括莫奈的《圣拉扎尔火车站》的多个版本和雷诺阿的《加莱特磨坊》。他个人藏品中有63幅画作为遗赠,但因为它们与当时的美学潮流背道而驰,所以只有一部分被接受。1896年,自诩为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卢森堡博物馆也只收藏了其中的35幅油画和粉笔画。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2: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09:53pm 第 1 次编辑]

8

    《图维尔的沙滩》 1864年 尤金·布丁 法国 木板油画?26×48cm 埃杜阿多·莫拉尔博士1961年捐赠 奥塞博物馆
  《图维尔的沙滩》这幅画,在一块狭长的沙滩的右边是一片山丘,山丘上有座别墅,盛气凌人地炫耀着它的石板屋顶。最令画家着迷的是被渐渐消逝的云彩掠过的广阔的蔚蓝色天空,画中天空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所以地平线显得很低。尤金·布丁被誉为“天空之王”。布丁的笔法精确、细腻和轻快,力避浓墨重彩,竭力表现光线的种种颤动。布丁绘画使用纯色———白色、红色、蓝色和黑色,他也巧妙运用灰色,使之在透明光线下闪闪发光,如珍珠一般充满生机。画中人物经常都是用一些色彩鲜艳的小点来表示,但每个点的神态、姿势为各人专有,个性分明,形态各异。
    尤金·布丁,生于诺曼底地区海滨的一座小港口城市的一个海员的家庭,他热爱、熟悉大海。14岁时,少年布丁便开始习画。1835年,布丁举家迁居诺曼底的一座大港口城市勒阿弗尔。20岁时,尤金在那里开了一个文具、镶框店,店内展出康斯坦·特罗荣、让-弗朗索瓦·米勒等风景画家的作品。他向画家们展示他的作品,他们鼓励他坚持作画。勒阿弗尔市政府向他提供的助学金使他得以从1851年至1854年在巴黎学习三年;他在卢浮宫里发现了首画海滨风景的17世纪的弗拉芒大师们和荷兰画家们的绘画。回到勒阿弗尔后,他经常去邻近的海滩,并在那里作画。在海滩上他先是遇见克劳德·莫奈,吸引他也来写生,后来又遇见了居斯塔夫·库尔贝和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后者对其所创作的天空和云彩很是着迷。
  在诺曼底的海滨,空气和光线透明而又多变,天空晴朗或阴沉,碧波万顷或惊涛骇浪,从19世纪20年代起,那里就成了画家们和水彩画家们情有独钟的地方。此外,旅行、旅游、休闲活动也成了19世纪的新鲜事物。遍布全法国的公路网、铁路、水路使城市居民得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那时人们发现海水浴有益健康。“快乐列车”不停歌唱,把巴黎与隆弗洛尔、图维尔和多维尔联接起来,把充满活力、衣着漂亮、快乐的游客运到海滩。尤金·布丁观察着这群人,构思新的画题。
  在一块狭长海滩的右边是一片山丘,山丘上有座别墅,盛气凌人地炫耀着它的石板屋顶。沙滩上有一群避暑者,他们有的站着,有的坐着,人们只看见他们的背部。左边稍远处,一个小姑娘和一位打着绿色小阳伞的女子出神地看着大海和沐浴者。右边,有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他们身着硬衬布衣服,从其浅黄色和浅灰色可以想见衣服宽大和雅致,他们在愉快地聊天。在沙滩中央,一只小狗瞧着一群在沙滩上玩耍的孩子,看上去他们酷似一个个色彩鲜艳的小斑点;画中还有两间白色更衣室和两根又细又高的桅杆,它们很好地将陆地、海洋和天空相联。然而最令画家着迷的是被渐渐消逝的云彩掠过的广阔的蔚蓝色天空,画中天空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所以地平线显得很低。没有一个画家像他这样作画。布丁所崇拜的卡米耶·柯罗称他为“天空之王”;他自己也在本子中写出了他的向往:“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感受云彩的抚爱。描绘奇形怪状、色彩深浅不同、诱人、广阔、美丽的天空。”
  布丁的笔法精确、细腻、轻快,力避浓墨重彩,竭力表现光线的种种颤动。布丁绘画使用纯色:白色、红色、蓝色、黑色;他也巧妙地运用灰色,使之在透明光线下闪闪发光,如珍珠一般充满了生机。画中人物经常都是用一些色彩鲜艳的小点来表示,但每个点的神态、姿势都为各人专有,个性分明,形态各异。这些充满生机的沙滩成了画家最喜爱的主题之一,他称其为“我的小洋娃娃”。沙滩画在沙龙画展中取得了最大成功,评论家卡斯塔尼亚里在1869年也证实说:“布丁创造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海洋风景画,这种风景画借助海滩描绘出在夏天被高品位的生活集结到海滨城市的异地他乡的上流社会的人群。从远处看去,这些细小的人物像是多么细腻,多么生动,有的站着,有的坐着,在沙地上活动。云在空中飘拂而过,海水上涨,发出轰鸣声,微风拂弄着裙边,这就是海洋,人们几乎呼吸到它咸咸的香味。 卡洛琳·马蒂厄(文)
尤金·布丁简介:
    尤金·布丁(1824-1898),法国印象派画家。生于诺曼底地区海滨的一座小港口城市隆弗洛尔的一个海员的家庭,他14岁时,少年布丁便开始习画。1835年,布丁举家迁居诺曼底的一座大港口城市勒阿弗尔,20岁时,尤金在那里开了一个文具、镶框店,店内展出康斯坦·特罗荣、让-弗朗索瓦·米勒等风景画家的作品。他向画家们展示他的作品,他们鼓励他坚持作画。勒阿弗尔市政府向他提供的助学金使他得以从1851年至1854年在巴黎学习三年;他在卢浮宫里发现了首画海滨风景的17世纪的弗拉芒大师们和荷兰画家们的绘画。回到勒阿弗尔后,他经常去邻近的海滩,并在那里作画。在海滩上他先是遇见克劳德·莫奈,吸引他也来写生,后来又遇见了居斯塔夫·库尔贝和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后者对其所创作的天空和云彩很是着迷。
    布丁的笔法精确、细腻、轻快,力避浓墨重彩,竭力表现光线的种种颤动。布丁绘画使用纯色:白色、红色、蓝色、黑色;他也巧妙地运用灰色,使之在透明光线下闪闪发光,如珍珠一般充满了生机。画中人物经常都是用一些色彩鲜艳的小点来表示,但每个点的神态、姿势都为各人专有,个性分明,形态各异。这些充满生机的沙滩成了画家最喜爱的主题之一,他称其为“我的小洋娃娃”,沙滩画在沙龙画展中取得了最大成功,评论家卡斯塔尼亚里在1869年也证实说:“布丁创造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海洋风景画,这种风景画借助海滩描绘出在夏天被高品位的生活集结到海滨城市的异地他乡的上流社会的人群。从远处看去,这些细小的人物像是多么细腻,多么生动,有的站着,有的坐着,在沙地上活动。云在空中飘拂而过,海水上涨,发出轰鸣声,微风拂弄着裙边,这就是海洋,人们几乎呼吸到它咸咸的香味。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2: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09:55pm 第 1 次编辑]

9

    《塞纳河和巴黎圣母院》 1864年 约翰-巴尔洛德·容金德 油画?42×56.5cm E.阿斯劳普以E.莫拉尔博士的名义遗赠 1972年 巴黎 奥塞博物馆
  这幅画借助在中央、放得很低的一个没影点,他给天空留下了很大的位置。在下部三分之一的中央,是一座跨越塞纳河的桥的三个桥拱,在画的两边,墙沿着陡峭的河岸延伸,尤其是雅致的向内弯的与船平行的左岸,船的侧影出现在左内角,墙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那个中心点,那儿因光照而形成了一个金色光晕。在两边,河岸上面,房子按照同样的对角线排成行,那些房子离位于教堂中间大门的两侧的钟楼相当远,给教堂留下了一片珍贵的明朗的天空。他用笔尖细腻地描绘出了大气的透明度,赋予画的构图以极大的灵活性,但又不失严谨。
     约翰-巴尔洛德·容金德原籍荷兰,1846年来到巴黎之前,在海牙接受他最初的教育。他喜欢发挥自己风景画家的才能,把卡米耶·柯罗画中的田园诗奉为典范,但他毫不犹豫地把画架支到城市里。1854年至1855年间,他画了好几幅巴黎的风景画,其中包括巴黎圣母院大教堂,这是法国首都最大、最闻名的教堂。在这个时期的画中,巴黎圣母院出现在画面的背景中,它清楚地显现在天空下,而画的下部分被其他画面占据,或是几个沿着码头闲逛的人,(《从圣米歇尔码头看过去的巴黎圣母院》,1854年,巴黎卢浮宫),或是聚集在船周围的很多正在忙碌的人,这些从鲁昂沿塞纳河驶下来的船只在离这个具有重大历史和建筑意义的景物几步远的地方,正在卸货。
  他成了油画家,也成了很快被官方画展接受的天才水彩画家。然而,公众对他的作品不感兴趣,这令他失望。1853年,他回到了荷兰,直至1860年,应其外光风景画家朋友们和收藏家阿尔芒·多里亚的邀请才又回到法国。在他们的陪同下,他很快去了诺曼底,在隆弗洛尔,他与布丁一样,善于表现海上天空的变化、小镇和港口的繁忙景象。1863年,他被排斥在官方画展之外,参加了落选者沙龙,这一画展聚集了被排斥的、然而得到拿破仑三世认可的艺术家。在落选者沙龙画展上,他展出了《涅夫勒省的罗斯蒙城堡的废墟》(巴黎奥塞博物馆),这就密切了他与站在马奈一边的一群年轻画家的联系,这一联系即使在他从1864年起回到官方画展中后也没有中断。他还与克劳德·莫奈建立了更加特别的联系,1865年,他陪同莫奈去了诺曼底海边。
  1860年,他从荷兰回来后,遇见一位离开了法国丈夫的同胞,她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从那以后,在首都,他在她身边度过了很长时期。他重新选择了1854至1855年在巴黎期间的绘画主题,又把画架放在圣母院前,仅在1864年,圣母院就成了他三幅画的主题。借助降低透视线的消失点,他给天空留下了很大的位置。在下部三分之一的中央,是一座跨越塞纳河桥的三个桥拱,在画的两边,墙沿着陡峭的河岸延伸,尤其是雅致的向内弯的与船平行的左岸,船的侧影出现在左内角,墙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那个中心点,那儿因光照而形成了一个金色光晕。在两边,河岸上面,房子按照同样的对角线排成行,那些房子离位于教堂中间大门两侧的钟楼相当远,给教堂留下了一片珍贵的明朗的天空。他用笔尖细腻地描绘出了大气的透明度,赋予画的构图以极大的灵活性,但又不失严谨。
  巴黎的城市规划早因皇令而有了改变,一些城区(如使印象派画家们获得灵感的所谓“欧洲区”)也因奥斯曼男爵大兴土木而面目全非,可容金德仍然对位于斯德岛周边的首都最古老的部分感兴趣,他喜欢长久的事物甚于当代变革产生的新事物和转瞬即逝的事物。 多米尼克·罗勃斯坦(文)
容金德简介:
    约翰-巴尔洛德·容金德(1819-1891),印象派画家。原籍荷兰,1846年来到巴黎之前,在海牙接受他的最初的教育。他喜欢发挥自己的风景画家的才能,把卡米耶·柯罗画中的田园诗奉为典范,但他毫不犹豫地把画架支到城市里。1854年至1855年间,他画了好几幅巴黎的风景画,其中包括巴黎圣母院大教堂,这是法国首都最大、最闻名的教堂。 然而,公众对他的作品不感兴趣,这令他失望,1853年,他回到了荷兰,直至1860年,应其外光风景画家朋友们和收藏家阿尔芒·多里亚的邀请才又回到法国。在他们的陪同下,他很快去了诺曼底,在隆弗洛尔,他与布丁一样,善于表现海上天空变化的样子和小镇及港口的繁忙景象。1863年,他被排斥在官方画展之外,参加了落选者沙龙,这一画展聚集了被排斥的、然而得到拿破仑三世认可的艺术家,在落选者沙龙画展上,他展出了《涅夫勒省的罗斯蒙城堡的废墟》(巴黎,奥塞博物馆),这就密切了他与站在马奈一边的一群年轻画家的联系,这一联系即使在他从1864年起回到官方画展中后也没有中断。他还与克劳德·莫奈建立了更加特别的联系,1865年,他陪同莫奈去了诺曼底海边。  
    1860年,他从荷兰回来后,遇见一位离开了法国丈夫的同胞,她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从那以后,在首都,他在她身边度过了很长时期。他重新选择了1854至1855年在巴黎期间的绘画主题,又把画架放在圣母院前,仅在1864年,圣母院就成了他三幅画的主题。巴黎的城市规划早因皇令而有了改变,一些城区(如使印象派画家们获得灵感的所谓“欧洲区”)也因奥斯曼男爵大兴土木而面目全非,可容金德仍然对位于斯德岛周边的首都最古老的部分感兴趣,他喜欢长久的事物甚于当代变革产生的新事物和转瞬即逝的事物。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2: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09:56pm 第 1 次编辑]

10

《芭蕾舞女演员》1879 贝尔特.莫里索 71×54cm 奥赛博物馆
  《芭蕾舞女演员》是一位妙龄女郎的半身像。和谐的笔触精妙的表现了女郎的头发,颈部的饰物,衣着的质感,人物的神情。周围的光色氛围有着优美和谐的韵律,玫瑰红与银灰的色彩处理的相得益彰,洋溢出清新和欢快的情绪。当印象派画家在1874年第一次举办画展时,贝尔特·莫里索是其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没有被评论界所嘲笑的画家。当时的评论认为,在这幅人物肖像中,她还受到了启蒙时代妇女肖像画家Fragonard(弗拉戈纳尔)的影响。
莫里索简介:
    贝尔特.莫里索(1841-1895),当印象派备受攻击的时候,一篇报章的评论将参加印象派画展的年轻人称作“五、六个疯子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便是贝尔特·莫里索。莫里索1841年是出身于一个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大家闺秀。她曾受柯罗的指导,后来在卢浮宫临画时邂逅了马奈,不但日后嫁给了马奈的弟弟,还从此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印象主义画家。
  莫里索的作品以肖像和表现家庭生活场景中的孩子和妇女为主。凭着女性的心灵,她的画面上排除了一切粗野,而崇尚精美、华丽,使日常的简单活动显得如此活跃、生动,长于在亲切的家庭环境中撷取生活的诗意。
  莫里索1895年死于流感。诗人马拉美曾为她写道:“一些在斗争中把她视作同志的早期印象派大师评价说,这位技巧卓越的女画家,乐于同他们任何人并肩战斗,同整整一代的绘画是完美的联系在一起”这句话可以概括莫里索与印象派的全部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2: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09:57pm 第 1 次编辑]

11

  《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1873 卡·毕沙罗 法国油画 61×73cm 奥塞博物馆1983年购藏
    这幅画是毕沙罗一家回到法国两年后画的,全家为躲避普法战争曾定居伦敦。回法国后,他们先是住在巴黎附近的鲁弗申,1873年初迁至蓬图瓦兹,前后住了十年。毕沙罗和他的夫人、3个孩子(其中一个是后来成为新印象派画家的吕西安)分别住在蓬图瓦兹高地的埃尔米塔日街区的几处房子里。这些房子都是较新的建筑,不远处却有一个古镇,还有一些17-18世纪的建筑物。这幅画表现出这些在毕沙罗的笔下更显坚固和年代久远、厚实的房屋与潜心于菜园的老农之间的密切联系。整幅画透着健康的乡村气息,给人以丰满而古老的印象。由光秃秃的树木,冒烟的烟囱以及耕得井然有序的田地构成的初秋景色,欲发地给人加深了这种印象。
     雅各布·阿布拉哈姆·卡米耶·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出生时是丹麦公民,出生地是波多黎各北部安的列斯群岛的移民聚居地圣托马斯岛。他的父母均为遵守教规的犹太教徒,属于岛上最富有的资产阶级阶层。他还在孩提时代,父母就把他送进巴黎的学校,受到非常好的教育。当时他已显露出绘画天赋。父母本来是要这个年轻人像父亲一样从商,但他在1855年放弃了其他任何职业,而选择了绘画。那一年,毕沙罗作为实习生在丹麦风景画家弗里兹·梅尔伯的带领下乘船去了委内瑞拉。他在委内瑞拉这次至关重要的逗留期间,创作的绘画作品已经表现出他对传统的乡村社会的兴趣。翌年,他回到法国,经常出入安东·梅尔伯的画室,但他更喜欢柯罗和多比尼的画。他长期以来在绘画上使用的大胆明快的画面构造和丰富的笔触就反映出这两类画家对他的影响。正如评论家菲力浦·布尔蒂指出的那样,毕沙罗作品的风格坚实、朴素,有阳刚气。这一风格与莫奈和雷诺阿更为简洁的画作相比更显突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塞尚从1860年起、戈古安则在十年后都将毕沙罗视做如他们自己承认的“老师”的原因。
  毕沙罗涉足瑞士学院的画室之后,结识了莫奈、塞尚和居约曼。毕沙罗1866年前一直住在巴黎,1866年后他主要是住在蓬图瓦兹,后来曾在离巴黎仅几公里、坐火车便能到的卢夫西思小住。在这一时期内,尽管他在1864年和1865年还声称是柯罗的学生,但在沙龙上他则以风景画的新价值观的代表自居。当时与毕沙罗过从甚密的作家兼评论家埃米尔·左拉1868年曾盛赞毕沙罗的《雅莱的山坡》(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藏):“这就是现代的农村。人们感到有人走过,他们在翻地耕田,令天际含悲……画家的秉性使他从平凡的现实中提炼出真正的生活和力量的诗。”与那些特别钟爱未经人工雕琢的大自然和自在生长的森林的巴比松派前辈不同,毕沙罗实际上是一个乡村风景画家,他竭力表现人与环境的统一,并从中汲取营养,表现房屋和农村的和谐一致,这在巴黎郊区是可能的,也是可见的。
  在这方面,他更接近米勒,从《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可以看到米勒的影子。弯腰驼背的老人和他缓慢的步伐就是佐证。这幅画是毕沙罗一家回到法国两年后画的,全家为躲避普法战争曾定居伦敦。回法国后,他们先是住在巴黎附近的鲁弗申,1873年初迁至蓬图瓦兹,前后住了10年。毕沙罗和他的夫人、3个孩子(其中一个是后来成为新印象派画家的吕西安)分别住在蓬图瓦兹高地的埃尔米塔日街区的几处房子里。这些房子都是较新的建筑,不远处却有一个古镇,还有一些17-18世纪的建筑物。这幅画表现出这些在毕沙罗的笔下更显坚固和年代久远、厚实的房屋与潜心于菜园的老农之间的密切联系。整幅画透着健康的乡村气息,给人以丰满而古老的印象。由光秃秃的树木、冒烟的烟囱以及耕得井然有序的田地构成的初秋景色加深了这种印象。
  画面所显示出的力量首先来自层次鲜明的构图,因为作者有意在建筑物的整体和树木之间造成强烈对比。同时也源于色彩之间隐隐约约的和谐。绿色和蓝色,灰色和米黄色,甚至是烟囱管道的红色都被置于次要地位,不添加任何无用的光泽。在右边的厚实房屋(这是惟一的一处随意之笔)上面,树木勾勒出诗一般的图案。毕沙罗擅长的这种曲折的笔法使画面显得生机勃勃,增加了对角线的实际效果。人们的目光必然会投向画的上部,毕沙罗在这里画的是马图兰城堡,这是其女友玛丽·黛莱姆的住所。数月后,他在12月份的一个大雪天,画了同样的主题(私人收藏)。从此,他开始创作一系列表现光线变化的画,其风格与莫奈后来的系列作品一脉相承。 斯泰芬娜·盖甘(文)
     毕沙罗生平: 毕沙罗(Pissarro,1830-1903),法国印象派大师。1903年11月13日,毕沙罗离开了人世。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莫奈是发起者,并且以自己的作品给这个画派命了名。但是,要说这个画派的真正领袖,那么,非毕沙罗莫属。他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
    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出生于西印度群岛中的圣托马斯岛,祖籍法国波尔多。父亲在岛上开了个百货店,生意挺红火,算得上当地的一个富商。他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毕沙罗呢,却在巴黎上学时迷上了绘画。回到岛上后,他在父亲的店里干活,一有空就跑到外面写生。他想专门画画,父亲不许,5年后,他毅然离家出走,流浪到委内瑞拉。在那里,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批油画。最后,父母不得不妥协,送他去法国学习绘画,在学院派大师的画室里练习人体。日子一长,他受不了学院的那种单调沉闷。他喜欢大自然,爱到学院派大师们不屑一顾的粗野的乡村里去作画。这种爱好决定了他在沙龙的命运。
    1859年,他的作品入选沙龙。而其后,则连续两次落选。就在那时,他因为和母亲的女仆相爱同居,家里面因此不再给他资助。他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画又卖不出去。为了糊口,他甚至不得不去做油漆工———好在画刷跟油漆刷差别不大。妻子也下到田间,拼苦拼累地挣点子小钱。贫穷没有能击倒这位坚韧的画家。在给一个朋友的信里,他说:“绘画使我快乐,它是我的生命,其他无关紧要。”作家左拉在看过他1867年的《雅莱山,蓬图瓦兹》后,称誉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三四位大画家之一。他的笔法坚实粗放,有大师的传统。这样美丽的画幅只能出自一个诚实者之手。”
1870年,毕沙罗被普法战争赶至伦敦,在那里认识了画商保罗·丢朗-吕厄,他后来成为毕沙罗艺术最重要的赞助商。而英国风景画大师康斯太勃尔、透纳等的作品则是他此行的另一个意外收获。他的色彩因此变得欢畅明亮。
    由于总是被沙龙拒之门外,1874年,莫奈提出搞个独立展览,跟沙龙对抗,毕沙罗等画家大力支持。于是,一个以“无名艺术家、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为名组织的联展开幕了。可是,他们得到的只是一片哄笑和讥讽。当时一位极有影响的评论家说:“那些自封为艺术家的人,拿起画布、颜料和笔,胡乱涂抹一番,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大作。这群家伙爱慕虚荣近乎疯狂。应该让毕沙罗懂得,树不是紫色的,天空也不是新鲜的牛油色。在乡村里,我们找不到他画的那些。”
    连续几次展览的失败,连当初雄心勃勃的发起者莫奈也萌生去意。当1879年准备第四次展览时,他终于屈服,把自己的作品送向沙龙,退出了印象派团体。德加骂他是“叛徒”。这进一步加剧了团体内部的不和与分裂。
    毕沙罗静静地坚守着,他没有野心,当团体内部卷入争吵之中,他的坚定、安详、平和、谦逊、智慧与热诚,不仅为他赢得了尊敬,也使他成为这个团体的稳定因素和实际上的领袖。他先后吸引了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等参加联展。
    毕沙罗的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却在其中努力发掘诗意之美和快乐之光,他对自己的儿子说:“一切事物都有美,问题在于怎样把它表现出来。”晚年的毕沙罗仍然创作不辍,由于丢朗-吕厄的成功,他的生活也随之改善。60岁后,由于腿病,他无法再深入大自然中写生,就天天在窗边作画,直到病逝。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2: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10:00pm 第 2 次编辑]

12

  《睡莲,晚间效果》,1907年 克劳德·莫奈 法国 油画?100×73cm 米歇尔·莫奈遗赠 1964年 巴黎 马尔莫当·莫奈博物馆
    《睡莲,晚间效果》一画,在鲜黄、桔黄和朱砂色彩的烘托下,像是一团燃烧着的火。旋风般强劲的笔触增加了火焰在睡莲云间扭曲上升的感觉,呈现出一片视觉的梦幻世界。这里,没有睡莲,只有一个个暗暗的大圆盘,其中,时有明亮的笔触将它们凸显出来。再也没有空间的标志,只有被画笔捕捉到的光和色彩。“只有在吉维尔尼见到克劳德·莫奈,你才能了解他,了解他的个性,他的生活情趣,他的内心世界”, 他的朋友和传记作家古斯塔夫·热弗鲁瓦这样写道。1883年莫奈全家搬到吉维尔尼,这是一个位于巴黎和鲁昂之间的村庄。之后,莫奈便着手建设一个花园。对于这个花园,他自己评价道:“这是我最美的作品。”这里是他最后的栖身地,他在此共生活了43年。1907年夏,莫奈在画中对光线的处理做各种尝试。 所有的竖画都被“一条条长长的光束从上到下垂直穿过”,经过画面的两处阴暗部分,洒满画的下端。
    “只有在吉维尔尼见到克劳德·莫奈,你才能了解他,了解他的个性,他的生活情趣,他的内心世界”, 他的朋友和传记作家古斯塔夫·热弗鲁瓦这样写道。1883年莫奈全家搬到吉维尔尼,这是一个位于巴黎和鲁昂之间的村庄。之后,莫奈便着手建设一个花园。对于这个花园,他自己评价道:“这是我最美的作品。”这里是他最后的栖身地,他在此共生活了43年,接待过他的朋友西斯莱、毕加索、奥古斯特·罗丹、克莱蒙梭、保罗·西涅克、皮埃尔·博纳尔和卡耶博特。他们都是乘船来拜访莫奈。莫奈的最大乐趣就是梦寐以求的“水上花园”,既为了“赏心悦目”,也为了“给绘画提供素材”。工程进行起来很困难,因为必须得到当局同意,将流经他房子旁边的诺曼底的艾泊特河的一条支流改道数百米。这个1893年建成的、成不规则椭圆形的“水和倒影的花园”和日本版画中的花园很相似。这些日本版画挂满了他餐厅的墙壁。日文画题的意思翻译过来似乎应该是:“飘浮世界的映象”。
  一座漆成绿色的日本式的拱形木桥跨越池塘;水菖蒲、百子莲、杜鹃花科的观赏植物和绣球花环绕并保护着池塘。 水面上漂浮着粉红色的睡莲。柳树和紫藤直泻水面,使水的色调变得更深、更蓝。直到1895年,莫奈才画了第一张池塘和日本桥的画。从1898年起,他又画了些同一题材不同版本的方形画,其中10来幅曾在杜朗-卢埃尔画廊举办的他的新作展中展出。
  1901年,莫奈在他的池塘的延伸处又购置了一块地,池塘面积因此扩大了三倍。周围更精致、更具装饰性地种了竹子和日本樱桃树……他还安装了一个水泥槽,以便保护异国情调的睡莲不受水温过热的伤害。1903年至1909年,以睡莲池塘为题材的画重新出现。但是,如果人们在最初的画中还能分辨前景、延伸和周围景致的话,那么,在1904年后,漂浮在水面上的华丽睡莲则开始占据整个画面。
  1907年夏,莫奈在画中对光线的处理做各种尝试。 所有的竖画都被“一条条长长的光束从上到下垂直穿过”,经过画面的两处阴暗部分,洒满画的下端。《睡莲,晚间效果》一画,在鲜黄、桔黄和朱砂色彩的烘托下,像是一团燃烧着的火。旋风般强劲的笔触增加了火焰在睡莲云间扭曲上升的感觉,呈现出一片视觉的梦幻世界。这里,没有睡莲,只有一个个暗暗的大圆盘,其中,时有明亮的笔触将它们凸显出来。再也没有空间的标志,只有被画笔捕捉到的光和色彩。
  1909年,莫奈在杜朗-卢埃尔画廊展出他在1903-1908年间画的48幅画,他自己为它们取名为:《睡莲,水景系列》 。1907年所创作的竖画中的14幅也在其中。画展大获成功。展出的作品只标明日期而没有标题。记者和文艺评论家们立即感受到这个动感和奇特世界产生的视觉效果:“所有这些光彩夺目的画流露出完美的和谐,既充满活力,又温柔宁静。我们简直看呆了。但我不无忧伤地想到这些实为一体、相互补充的动人作品即将分散各地,它们只是短时间地聚在一起给人们一个整体的概念,让人们感受到它们抒发的全部诗情画意。从此,人们再也不会在任何地方像我们现在这样看见它们聚集在一起。它们将分散到世界各地,它们仍然精美,但每一幅画只能展现出部分神秘……当然,我们更愿意看到它们全部被收藏在博物馆的某个展室,使人们可以去欣赏它们,去享受它们既壮美又宁静的、无与伦比的画面。”
  莫奈很久以来就有画大型装饰画的想法:“我曾想用睡莲来装饰客厅:沿墙伸展,占据全部墙面,使人产生置身于无边无际水面的幻觉;在那里,因工作而绷紧的神经将得到松弛,就像这些水一样,不再流动,静止休息。这间屋子还可以给居住者提供一个在开满鲜花的水族馆中央静思的机会。”
  这个身处不断扩张的城市中央的迷人小岛一直存在……莫奈在长达4年的沉寂后,从1914年起,投身于“大型装饰画”。1918年11月1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次日,他写信给克莱蒙梭,提议捐给国家一套装饰壁画,为此,他画了又画,直到1926年去世。1927年5月17日在杜伊勒里宫的柑橘园,人们发现装饰着“水和倒影的风景画”的两个圆形大厅,这是一个由阴影和光线组成的、水上漂浮的世界;时间暂时停顿下来,每个人都沉浸在画家的一项最富诗意、最具革命性的创作中,尽情地思索、遐想。 卡洛琳·马蒂厄(文)
    下面这幅《睡莲》也许更有意境:
    《睡莲》 1916-1923年 克洛德·莫奈 法国 布 油彩 巴黎 桔园美术馆藏
  《睡莲》是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群青、湖兰的水面上,“睡莲”的红花白蕊简洁、飘逸。几笔涡形的绿色勾画出水的波动,造成闪动的效果。画面上的蓝、白、红等色彩充分体现出来,视觉印象非常强烈。这幅作品用率意的方法,以超出写实的严谨,达到一种中国艺术“写意”的形态,体现出一种精神自由状态中的梦幻感。无疑,它构思的奇特、笔触的灵动、境界的高远,都美妙无比。
莫奈简介:
    莫奈(1840年至1926年)爱画天光水色。莫奈是一位典型的外光画家,其作品大多是现场完成的。为了研究阳光的变化,他反复画同一景物,如他画的《草垛》、《教堂》系列。普法战争时,他避难于荷兰,研究了日本浮世绘版画,从而引起了画风的变化。晚期他作巨幅长卷式《睡莲》,成为印象派最伟大的风景画杰作。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2: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10:02pm 第 1 次编辑]

13

    《莫瑞桥》1893 西斯莱 法国 油画 65×73 cm 以埃杜瓦多·莫拉德博士的名义由恩里克塔·阿斯洛1972年遗赠给奥塞博物馆
  在创作巴黎奥塞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画时,画家把画架支在城的对岸,自己站在右側,视线比桥略微低一点。这样,他可以从左下角清楚地看到六座桥洞,以及桥那边重叠的屋顶和居高临下的教堂的尖顶。画面中心以外地方,即在村子的入口处耸立着一座灯火通明的磨坊,挡住了桥身的那一端,使画面上的对角线被与画平行的一个面所替代,这个平面一直往右延伸至四棵并排着的大树。结构紧凑,再加上极其丰富的色彩,使这幅不朽的作品得以流芳百世。
    在漫长岁月里,常常由于经济原因,西斯莱及其家人被迫在巴黎周围的乡镇之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1882年9月,画家及其妻子和孩子们再次搬家,来到鲁安河畔的莫瑞。这虽然不是他们最后一次搬迁,但他却把那里看成较为理想的地方。尽管画家后来曾数次离开(例如,1886年他搬往威内-纳登附近的小村庄居住),但最终依然回到那里生活。1899年1月29日,他在那里去世。 来回搬家和最终在鲁安河畔的莫瑞定居,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斯莱常常在离住处几步远的地方找到创作题材。多次在画展上展出他的数幅名画便是他用这些题材凭一时高兴画就的。其中包括巴黎沙龙画展以及在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举办的各种画展。最著名的题材之一是鲁安河畔的莫瑞教堂,仅在1893年这一年里,他就曾六次以这座教堂为对象,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用不同的构图进行创作,借助光线和色彩描绘这座普通的建筑物,以敏锐的笔触勾画墙壁及其上面的雕塑。他不像克劳德·莫奈描绘鲁昂大教堂那样系统地描绘莫瑞教学,但他的作品在展示建筑物外形的同时,还常常用一定的篇幅去描绘周围的生活(《莫瑞教堂,阴沉的天空》,1893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家艺术博物馆藏)。
  另一个多次采用的题材是村口横跨在鲁安河上的那座桥,甚至在西斯莱来鲁安河畔的莫瑞定居之前,他就已经几次画过这座桥。在创作巴黎奥塞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画时,画家把画架支在城的对岸,自己站在右側,视线比桥略微低一点。这样,他可以从左下角清楚地看到六座桥洞,以及桥那边重叠的屋顶和居高临下的教堂的尖顶。画面中心以外地方,即在村子的入口处耸立着一座灯火通明的磨坊,挡住了桥身的那一端,使画面上的对角线被与画平行的一个面所替代,这个平面一直往右延伸至四棵并排着的大树。结构紧凑,再加上极其丰富的色彩,使这幅不朽的作品得以流芳百世。红色的屋顶,郁郁葱葱的树木,湛蓝的天空和粼粼的波光使人忘却了可能产生的呆板感觉。 严谨的构图中,一辆上了套的马车和路旁或河边闲散地站着的几个人影,又给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1923年,古斯塔夫·热弗鲁瓦在《今日人物》这本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画家西斯莱的文章。在描写这幅画时,一如画像用以勾画这一宁静时刻的笔触之清晰、明确,他也用简短的句子、含义明确的字眼,充满诗意地介绍这幅画:“他描绘雨后晨曦中的莫瑞桥。空气清新,房屋和树木的轮廓清晰可见,没有晨雾和阳光的折射。朴素无华的莫瑞桥桥洞分布在磨坊的两側,后面是带有斜顶的房子,低矮简陋的农舍,浓密的树林以及四棵高大的杨树。芦苇低垂在水面上。宁静的天空中飘浮着乳白色的光环,没有一丝风,绿茵茵的草场,淡紫色的桥和房屋交相辉映,更接近玫瑰色,而不是蓝色。鲁安河水清澈见底,水面平滑开阔,没有一丝皱折,岸上的石头和草木以及天上的云彩和水边的芦苇都倒映在水中。河流像天空一样深邃莫测,像周围的景色一样具有丰富的形状和色彩。” 多米尼克·罗勃斯坦(文)

西斯莱生平:
     艾尔弗里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生于巴黎,逝于鲁安河畔的莫莱。他和莫奈一起,是纯正印象派的真正代表.如果不算初期的作品,那他的肖像和静物比任何一位画家都画得少,他几乎只画风景,而且在一生当中,作品没有深刻的变化.人们说他的出世之作,特别是参加1866年沙龙的最早的作品带有柯罗和库尔贝的画风,那的确是道出了他所喜爱的方向.与印象派的其他朋友们相比,他的运气还算不错,开始时,在经济上没有他们那样困难.然而,正当他不得不为新绘画而战斗时,他却破产了,这时,再较之他的朋友们,可是备受煎熬之苦了.毕沙罗和塞尚在最倒霉的日子里,每张画最少也还能卖到40法郎,可他曾不止一次地以30或25法郎出售自己的作品.此外,西斯莱还未能享受到自己思想和艺术的胜利,便与世长辞了.事实上,他刚一去世,人们就承认了他的天才,其作品也很快被标出了高价.西斯莱的画几乎全部是风景,而在风景中,又主要表现塞纳河谷,巴黎地区,特别是以他作为真正画家之一的枫丹白露地区.他能令人赞叹地,象莫奈一样敏锐地表现树叶的低语与水波的闪亮.同时,他比莫奈更会保存风景的结构,并没有把它仅仅变为瞬间变幻的颜色和光的反映.在他的画里,形是很严格的,并没有因气氛而溶化.树就是树,屋就是屋.他的艺术没有任何系统的东西,也不采用布丁那种低地平线的办法,如果他在某些画中给予天空以很大位置,那么,这块天空会通过它的运动,它的色彩与画家所表现的主题合为一体.他的每幅画都使人感到尽善尽美,人们想不出比他的枫丹白露森林中所画的更为茂密的小树林,比他的《马尔里洪水》更惨的发水场面,比卢夫西恩更悲伤的雪景,比圣马迈更明亮的春天.他不要任何强烈,粗暴的效果,这一美妙温柔的艺术,以无穷的诗情画意表出了画家从1879年以后定居的莫莱城的安宁平静生活.尽管他有过与其他印象派画家类似的命运,年青时也同巴齐耶,莫奈,雷诺阿一样,进过格雷尔画室,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也得到过收藏者面包师米雷小小的慷慨帮助,但是人们对他的作品与生活写的不多,原因倒不是由于他缺乏天分,而是由于他的一生尽管厄运不断,却尚无惊心动魄的冒险场面.由于他的艺术完全服从于感觉,不想去表现任何迅猛建立的制度,因此他也就没有准备要给人以长篇大论.在英国的几次逗留也好,想要被沙龙接受的愿望也好,贫困的生活也好,都没有动摇西斯莱的信念和使他改变自己的画风.他虽不好高骛远,却恪守信念,始终忠于自己和朋友。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2: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10:04pm 第 1 次编辑]

14

《巴迪侬画室》1870 拉图尔 204×273.5cm 奥赛博物馆
  这幅画表现的场景是马奈正在作画,马奈当时已经成名并引起极大争议,马奈的身旁,是作家左拉、画家莫奈、雷诺阿及他们的朋友在旁围观。这画可能也有这样的寓意:莫奈一伙开始曾受过马奈创作的影响,他们也一直把他看作朋友和老大哥。不过这幅画本身来说并不属于印象派作品。
拉图尔简介:
     亨利·凡汀·拉图尔(1836-18),拉图尔是一位很难进行归类的画家,他可以说是画家们的画家。拉图尔生于格勒诺布尔市,只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了1年时间,之后就在卢浮宫里临摹大师们的作品为生。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8 22: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山人氏在 2005/04/19 10:05pm 第 1 次编辑]

15

《风景》 1869 雷皮那 30×58.5cm 奥赛博物馆
  这是一幅描绘外光的室外作品,画家刻意表现出天空、树木、建筑、人物、大气在大自然的光照中呈现出的各种复杂色彩,以变幻的色彩去表达一种真实的印象。光色的变幻体现出画家的艺术热情,林荫大道中局部受光与逆光面的细微变化,反映了画家的艺术功力。画家从城市风景的变化诡谲的光线中,捕捉着色彩的魅力。《风景》图,暂时没有,待续。
雷皮那简介:
    斯坦尼斯拉斯.雷皮那(1836*-18),雷皮那18855年来到巴黎时还不到20岁,他最初是作为学徒工进入了印象派大师柯罗的画坊工作。他一生都热爱自然,凭着自己对色彩丰富的运用和敏感,雷皮那能够很好地把握每幅画的氛围。
发表于 2004-11-29 09: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的确是艺术珍品,欣赏!
发表于 2004-12-1 07: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谢谢班主,
发表于 2004-12-1 13: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珍品,收藏。
发表于 2004-12-1 15: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在油画里,我最最喜爱印象派的绘画.她的光和色让我感觉温暖,让我体会生活的气息,让我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人和自然融合的味道.谢谢楼主的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0: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印象派珍品首次在华展出部分作品

其实,是永爱国的功劳。
是他拍的照片刻的光碟,我去看展览的时候,展厅的灯光比刚开展灯光暗了好多,而且已经不允许拍照。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