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255|回复: 0

嘉猷话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 22: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嘉猷话画
* 许多人看到我的旗袍仕女画,都说又有人画三十年代的月份牌画了。是的,外行的是说对了。但同行的知道有所不同。过去的月份牌画又叫“擦笔着彩”,是先用炭精粉在纸上打底,再画水彩。色彩很易控制,工艺技巧也较古板,所以艺术技巧不高,而我的旗袍仕女画,在材料技巧上有根本不同,而且难度高很多。我在加拿大闭门研究了六年,才开始有些头绪。因为我是用生宣纸,即化水的宣纸(不是不化水的熟宣纸)并且衣服描写用大写意笔墨去挥写。而效果则是具像写实的。这其中一个极困难的,许多画家不敢去尝试的,就是其墨塊不受控制,一笔下去,形体变化无常,怎能去刻画“具像”呢!所以只好写些“得意忘形”(形像不真实的意笔画)的画。但我偏有好奇和不服输的性格,硬着去碰一下,顺着它的“脾性”去驯服它。但是也要自己有素描、造型、色彩、光暗的过硬本领才能“驯服”好这墨塊。因为除了水份之外,还要掌握墨色深浅变化、时间、快慢,有时不让你思考多一秒钟。以往的月份牌画,因时代局限,画家未有机会去深入研究人体解剖、素描、色彩、造型透视等西方东西,,所以除了如杭稚英、李慕白、金雪尘、金梅生等造型较好之外,多数造型,不论相貌或身体都是造型不准确,甚至极差的,变形的令人看后极不舒服。    所以我们把我的技法,即中国的生宣纸、笔墨、(不单指三种工具和材料、也包括它们的性能)加上西方的素描、色彩、明暗叫做三加三。这个“三”字衹是抽象、慨念的数字如“十八描”、“六法”等。多或少于“六”法,和“十八”描也未尝不可。
* 绘画,其实是在二维的平面上“制造”三维的感觉。“二维”的高和宽是真的。第“三维”深远层次感觉是假的。画家是在玩错觉魔术去欺骗观看者。观看者也甘受欺骗,因为人类的眼晴看东西己習惯了倒看矫正,照片给人们以“三维”的“享受”,绘画想比照片更进一步。
    当然,抽象、超現代......的画不在此例。
* 其实花鸟、山水、走兽、静物、人物画都是同一种性质,即对象都是“物”。衹不过不同外形罢了。那么我们不叫花鸟......人物画。把他们叫“物”画,我们不论画什么都衹是画“物”,衹不过画不同外形的“物”。如果我们都试试抱着这种心态去绘画,那么一定有大量的人物画家和各画种的好画家出现。有人会说“荒谬”。但我相信不是荒谬,而是人们未拿出毅力。
同样,抽象画,超失控画等不在此列,因为我一点没有这样水平,太高了!
* 不要自封“传统”,“传统”之争中国争了几十年,都没有结果,为什么还争呢?太不合时宜了。事实上永远都没有结果的。艺术衹有百花齐放,在外国各派祇有各自发展,从不压另外一派。艺术有分美、醜。醜的小人接受,自然消失。如果自封“传统”更是幼稚无知衹会“自欺”,“欺人”都做不到.其实“传统”是很不“纯”的东西,不定型、日日在变的东西,也不具体知道何年何月开始有的东西。自古至今不论何种社会范畴,都是交流着,相互渗透着,“变种”着、发展着。绘画是这样,科技是、植物是、动物和人类都是这样。在外国黄、黑、白、三人种,通过婚姻的后代,很难计算他(她)的黄、黑、白比例。但你还抱着不放,硬要计算机计他“黄”的百分比,甚甚小数后十位数,有什么意义呢。你那么喜欢自封“传统”,那么线条你祇能写吴道子,泼墨祇能泼梁楷那一下,以后时代的画家,什么任伯年、齐白石都不是这样的,你为什么不反对任、齐呢?何况,吴道子和梁楷以前的画家,也可以否定吴道子和梁楷的“传统”性。这样,往前看、往后看,都有不纯正的“传统”所左了。说这些人幼稚无知就是这个道理.说“永远无结沦也是这个道理”。其实不论南北派、不论东西方,每天做的都是改变,发展着“传统”的事,没有人可能在一天裏做一件事是“百份百传统的”,包括自封“传统”的人。“真正传统”的先生,该起床了!起床以后你会不用你“传统”的算盘而用计算机;你会不穿传统手机织的布做衣服,而用机织币,特别你会不拘一格吃各种各国美食,不会坚持够传统的、古代的茹毛飲血吧i对不起语句激了些!画派也一样,“岭南派”也是极不纯的,老师和学生二人之间也有很大分别和特性。
   我说在旧的“传统”基础上发展新的,加起就是真正“传统”。不发展就是“传统”的倒退。纯“传统”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即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传统”要古和今溶合,现在和将来溶合。不单南北溶合,而且还可以东西溶合。而成为未来的“传统”。我为什么在“传统”上讲那么多话呢?因为我在国外回来,觉得好象这个东西之争比文革之前更无稽,所以不吐不快。而且这个论点对艺术禍害很深,是一种努力把“传统”拉倒车的做法,特别影响和损害“言论区域“内的新生艺术事业的发展,不是小事。
    应该是:现在北方绘画正发展着“传统”,南方也一样。全世界都一样共同向前看,,不过因地区分开派别。互相交流可以。“交战”就不该,这点要向国外学习。
*  艺术、科学、文学、医学......许多社会上层建筑,都可以交流,私人交流、同行交流、地区交流、国家交流。但不适宜“交战”。例如上文关于“传统”之争,就是“交战”。交流可以互补互利、互相改正弱点,达到互相进步。以前许多上层领域的学术之争,加上不良因数,几十年来,谁能举出数以百计的学术争议,有一次真正获得真正结果的,我暂时还未想到。
     如中、西医之争,结果还是中西医结合好。
     美术上东西方之争,包括“传统”之争。结果还是洋为中用,或中西结合,古今结合好。
     其他大家都可以有空有兴趣时想一下。是否“交流”比“交战”合规律些,正道些,有益些呢?中外历史有过许多学术上争论,其实也可以避免。正确态度可以各自研究探讨,发展交流,不是解决了吗?但例如以太阳为中心与地球为中心的争议,不但“交战”,而且流血丧命,这不是科学家们的错,而是宗教、政治介入和凌驾于科学之上,科学变了质而做成的,科学和学术领域本身是不必发生的。这些例子中外多得很。
*  美术、学术上真正本身的争论(不含政治性质)其实许多时双方都是对的,不必争的,中国近百年美术界中争论许多场,例如中、西之争,服务对象之争......其实双方都是对的。即如“瞎子摸象”,几方面结论都对,但不过是局部的对,相反也是错的,是整体的错。如果有一个开眼的公正者在旁给瞎子们一解析,他们肯定不争论下去,而且很快得出正确结论。进一步,如果瞎子们各自理智些、也可以交流达到统一出较正确结论。但问题是旁观者别有用心的让他们争论。瞎子们也缺乏正确处事理智。所以造成历史上的许多谬误,“丰富”了历史内容,但却是拖慢了历史的前进。这个道理我觉得适合世界上任何领域。如果世界上处事都能变成理智的瞎子,世界会没有那么多无謂的争端,进步会更快。

*  创意的绘画本领,基本分两大方面,一是艺术基本功,如造型、色彩、光暗,创作能力,艺术修养等。另一方面是技巧,不同工具材料用不同技巧,又叫“方法”。例如您具备了完善基本功,您拿起宣纸毛笔、墨色可以利用它们的性能等写水墨画、文人画,各派山水、花鸟画,拿起水彩纸笔写各种技法水彩画,油画、水粉、木刻、版画或其他材料都一样。这就是“方法”。“方”是物料配方,如油画布、水彩笔、宣纸等。“法”是工作进行中的技巧方法。如以书法入画,中锋、侧锋、撞粉、撒盐,油画厚塗薄写等,中国的“笔、墨”神韵属于“法”的一种。
   但不管如何首先应具备绘画基本功,否则不管您的技法如何好。都衹能“得意忘形”。如绘画基本功好的画家,他们画的抽象画也耐看。例如赵无极,因为有创意。相反驴尾巴和猩猩画的抽象画,是无创意的。碰着有些好看的、也衹是一种无意识的肌理。大自然裏到处都可看到这些肌理。但不是“创意”艺术。
*  关于“收藏”,“大师”,“看画”,“鉴定”、“拍卖”。我收藏画极少,衹有三五张小品。因为我的宗旨是祇作技巧上学习参考。如果从收藏其历史价值,“大师”、“名家”价值我是绝对不收藏的,因为对我来说是虚假的,我祇认定我感觉的艺术价值去藏画,这是各人角度不同,可以投其所好。但对于“大师”,中国甚至世界许多我都不认同,因为既为“大师”首先必有全面功夫,然后再有几处过人之处的绝招,才能胜任。但多数大师都缺乏首先的“全面工夫”。过人之处也是碌碌无奇,祇靠人为吹捧起的,许多一般群众看到不少大师的画,都是“抓曬头〞说不识欣尝,衹好人云亦云,如果表明不识欣尝、怕别人说自己水平太低。衹好来个“皇帝的新衣”,陪着别人说好、或者不出声。这种现象存在于全世界几十亿人口裹,其实一幅作品,我认为第一眼感觉是真实的,重要的,找配偶看对象亦一样。靠以后培养感情改变看法是有牽强和假的成份。但有些拥护“大师”的大师级画评者强调,一是群众艺术修养低,二是经培养提高后就会欣尝。亦有些人经自我“培养”后,表现了开始喜欢大师了,于是他的欣尝艺术级数自动捉高了。我是有不同着法的。文学作品要学习提高才能解读。但画面的吸引人与否?美不美是非常直接的,人之间普遍差别不太大。例如选美,不须要学文学这样去学一遍才识鉴别,而是天生就会分辨。所以看画的第一印象是真实的。要培养后“提高”是一种牵強、附和、甚至是一种变态心理。大家不妨用我上述两个“标准”去秤一秤中外的“大师”们,究竟够不够重量。。
    由大师说到拍卖,大师的当然天上天价,毕加索、凡高拍卖的一幅以数亿美元计,值得吗?〝值得〞!因市场规律,收藏者都是国家机构,财团机构,都是一群有权有势的上层统治势力,无论你如何“诋毁”它,它的价格还是有升无降的。何况还有拍卖交易上众所周知的“做马”手法。但我讲的话。都影响不了市场。若干年前我看的一篇文章,提到英国政府准备用几亿英镑购入毕加索几幅画,一位生前熟悉毕加索的英国公爵,知道了很心痛。并公开一封毕加索给他的私人信件、大意是毕加索对他说,“世人喜欢他的新派作品,他自己觉得是垃圾,但人们接受,衹好奉陪......”。是不是很讽刺呢!毕加索还很精明,他说过他自己从来未拿过奖。所以名气大。如果你想害一个画家,最好认他得奖。得了奖这个画家就毁掉他的“进步”。
    关于“鉴定”我衹说中国画,我认为鉴定画的真伪是越来越难,甚至不可能的。中国几位国宝级“鉴定家”,已所余无几,但算永远长生也是枉然,已经发生过两位国宝,对鉴定持相反意见,就可证明其难度。一些多产画家,在生时都不能鉴定自己以往作品,何况是不同时代的“国宝”。从这点就是我不收藏名家字画的理由。但如果不拘他的真假,从艺术角度看,我会收藏,不过这个艺术标准要各人自己定、不要让“市场”牵你的鼻子走。
    关于看画册,看画展、特别后者,您最好“黃雀在后”。观众看画,你看观众。看他们的脚。有些在一个画展中,由头到尾,脚步不停。好象伟人检阅仪仗队。有些偶停一下,几秒钟,有些可以停几分钟。画家开展览时可以以此检查一下自己的作品分量。
*   艺术家之间实力足可以粗略比较别。绘画、戏曲、文学作品,音乐都可以比出两位名家之间之大概高低。例如绘画,甲能绘许多画种、书法,乙也能一样,但具体的其中一两种还是有高低的,我是指艺术标准,而不是指“大师”级数。如果一位画家,能画出大师的所有画,而大师却画不了这位画家的某一绝招的画,那么这大师是要打折扣,但他辈份老,你年青,他有某些是首创的,他还是大师。例徐悲鸿封的500年来第一人张大千,其实许多画也不是很好的,特别人物。但他勤奋,临摹古今百家,尤其创了泼彩山水(以前都有,不过没那么大张旗鼓吧了)所以封了500年第一人,但也衹是徐先生一人之见,其他人可以同意,可以不同意。其实任何学术观点都不应附和、可以各持己见,但也不用“交战”。
*   齐白石说,画最好是似与不似之间。我觉得不对。应该是“比似还要似”才是上品,神品,即比照片还神似的肖像,才是好画。如果一张似与不似之间的肖像画,豈不是令人啼笑皆非吗!但齐是大师,许多人不得不接受这名句,而且亦似是而非,不如“难得糊涂”算了。“三人成虎”,人多说了,加上外来压力,人人都难得糊涂去接受。其实齐的“不似”应是局限于他这种笔、墨、技巧上无法写得似,而自我解嘲的。他的蝦、蜻蜓、草蟲,不就是比似还似吗!但人物就差劲了,人们赞叹的不倒翁、抓耳殻等,衹不过漫画化吧了!一些老兄却把这些抬到成为天上有地下无的神品。其实如毕加索一样,齐白石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中年后说过,如果他还年青、一定要重新学习西方素描。所以他的真意是一些人误解的。
*  上面提过我不懂现代派,抽象派的问题。在多伦多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西方现代展览会上,一位现还在世的西方顶级现代派艺术大师。一套作品在一个顶级展览会上展出,有一天突然发现少了一件配件。就惊动了警方和高額保险公司。原来他的作品是一张旧办公桌上面放些文具、桌下旁边放一个“旧字纸笠”、这是一整件作品。失窃 的是一个“字纸笠”。一场查案破案之后,原来展览馆新来的清洁工以为旧字纸笠无用,拿去丢到垃圾堆了。艺术大师祇好另找一个补上。别人找就不可以,尽管是同一个字纸笠,拍卖价会相差千万倍。但我觉得。最真实是那位“清洁工”,他才是“皇帝的新衣”中的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小童。
    暂时写这么些“嘉猷话画”。这些大都是近年在多伦多笔记,还有一部分未有时间整理出来,由于本画册编排上多了几页白纸,故匆忙用了几个钟头回忆写出来,所以字句很粗糙,观点可能得罪人,特别各种权威.以上好在今天是邓小平开放时代,加上我是加拿大画家,估计不会有人对我口诛笔伐吧。最多心裏不白在咕嚕一下算了。还是一句要“交流”,不要“交战”。不过我估计有知音者共呜。
〔以上文字寫于二oo五年〕
D4B2C3F7D4B0D1B0_1272810836.jpg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