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LimeGreen]苏东坡字画赏析
苏轼 (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谥文忠,诗、文、书、话俱为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作蔡京)并称书法史上的“宋四家”,幼学王羲之,后习颜真卿,杨凝式,笔圆韵胜,天资焕发,亦擅画竹石古木,自写胸臆,妙的形似,天趣盎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题跋》。
东坡的书法
北宋后期出现的苏、黃、米、蔡四大书家,打破了以往一味讲求法度的格局,具有个性特徵的书风竞相出现,王直《抑庵文后集》评价道:「至坡、谷遂风靡,魏晋之法殆尽」。
苏轼自幼好书,老而不倦,博通经史,工诗文、善书画。其书博取古之众,擅长行、楷,从 <兰亭序帖> 入手,后取颜其卿之神,故其书风绵里藏针,他多用臥笔、偏锋,笔形丰腴酣畅,笔势在翻澜中不失豪爽劲骨,能撷取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邕、杨宁式等各家之长,而转创建其个人风格。被黃庭坚赞为「本朝善书,自当推第一」。苏轼今存有<洞庭春色赋>、<黃州寒食诗帖>等;碑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宸奎阁碑>等。
苏轼在身遭大难后,对人也有一种空幻虛无的感慨,因此文学的诗句平白自然,沒有任何造作,同样的,书法的用笔也返璞归真,一任率性自然,看来隨意自在,毫不用力,却是中国书法最高的意境。
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 "天真烂漫是吾师"。他认为这些都必须出自于一定的「法度」和「妙理」,这就是 "神、气、骨、肉、血五者 " 和自我人格的完善。
第一名作 寒食帖
宋/苏轼/寒食帖
卷/纸本
纵 34.2 厘米 横 18 厘米
〈黄州寒食诗〉作于1082年, 这件书法一直被认为是苏轼传世书法的第一名作,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见证着苏轼在现实受挫,转而追求纯粹自我的一种生命形态。诗是东坡自己明显有悲奋感情的文词,字里行间也就随着文词不同的情绪波动,有所节奏变化。就行草书言,字体可大可小,较有自由变化,苏东坡自谓字体「短长肥脊各有态」,在这卷书法里字体的大小组合,揖让进退,乃至于如「年、中、苇、纸」诸字,最后一条直下成一长竖,在布白与行气以至于整篇的章法形成一特殊行间布白。
內容中「衔纸」二字完全悬腕中鋒,笔势峭厉和「破灶」的钝拙形成对比,是苏轼书法出神入化的表现。
寒食帖后来进入清宫收藏,后流入日本,上面有內藤虎的跋,叙述大正年间关东大地震,东京都大半毀于火灾,收藏家菊池惺堂冒死抢救「寒食帖」。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王世杰先生重新购回寒食帖.
新岁展庆帖
款署 "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应作于元丰四年(1081年),苏氏时年四十六岁。此帖恬千写来无拘无束,橫竖斜直,率意而成,挥洒自如,姿态橫生。笔力雄健,骨劲肉丰,更可展示他的书法风格。曾纯明项元汴,清安岐、清內府遞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img][/img]
人来得书帖
款署"轼再拜"。款署后低行书三行。
《人来得书帖》是在陈慥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陈慥的慰问信,故有"伏准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臼勉"之句。伯诚死年,无从考查,但从书法风格上召与《新岁展庆帖》相隔不久。
此帖后有董其昌跋: "东坡真跡,余所见无慮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楮之论,唯此二帖(新岁、人来)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此帖留经明项元汴,清安岐等遞藏,后人清內府。1964年与《新岁展庆帖》合裝为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