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803|回复: 0

丹 青 勾 出 西 子 魂——读宋一洲《西湖》、《西溪》画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4 13: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丹 青 勾 出 西 子 魂
一 行 [原创]
----读宋一洲《西湖》、《西溪》画作
西湖,自唐宋以来成了诗人和画家的宠儿,历代有无数大诗人、大画家用生花妙笔描绘西湖、歌颂西湖,留下了许多稀世珍品。及至近、现代诗、画家的新生代更是继往开来,创作出许多令人瞩目的精品,不断为西湖文化的宝库增添光彩。
西湖之美在于湖光山色的自然风光与深邃的文彩结合,焕发的神韵是无与伦比的。苏东坡的绝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正是道出了西湖的“神韵”。然而写文章或写诗、作画,要抓住这个神韵是很难的。所以千百年来,人们总在感叹:西湖之美难画亦难诗!凡有能表现西湖神韵的佳作,必然动人心弦,受到赞赏。至于西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西湖姊妹,在灵秀中更多一些野趣,画作更少见。近年来在书画界出现的宋一洲画西湖、西溪的作品,正因为画出了“神韵”,倍受行家和观众的青睐,赞为“天堂画家”。
宋一洲是杭州湖山世家,自号抱空子,别署云居山人。自幼从名师研习书画篆刻,依凭自身的勤奋刻苦和灵气悟性,潜心书画,披研画史画论,旁收博采,冶诗、书、画、印于一炉,卓然成家。他自1983年在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工作,结合本身工作,尽情撷取湖山秀色,溶于书画之中,令人感受到“笔底烟波洵石湖”的功力。
“秀”,是西湖美丽的“魂”。宋一洲的西湖画,正是勾出了这个“魂”,一点一染,尽得天然真趣。看“宋一洲西湖山水书画展”和《西湖山水书画选》,常常会被拨动心弦,一幅幅山水画,让人看到了天地氤氲春山欲睡的恬淡,长桥静卧翠柳倦垂的宁谧。而“静”中又有“动”,画面上一叶扁舟,船头坐着悠然操桨的艄公,你仿佛听到了木桨划破了湖水的声音,又仿佛听到了江南丝竹《渔舟晚唱》在耳边回荡。这样的意境,怎不令人心动神驰。笔者自幼生长在西湖水滨,及至垂暮之年,常常追思西湖最动人的画面,梦中求索而不得。在读《宋一洲西湖山水画》时,有一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以至爱不释卷。
不久前,《西溪心象—宋一洲画展》在杭州和南京等地相继展出,在杭州有二万多观众参观了画展,在南京更是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对于西溪,了解的人并不多,但是她曾经辉煌过,有些(传统)现在也称得上辉煌,她是美丽的,有些景色简直是迷人的。见过西溪的人都赞叹在繁华的都市一隅,与西湖一山之隔的地方,能保留有如此透着“空灵、隐逸、野旷”之幽美境界,称得上稀世珍宝。然而,要向人们介绍这种“空灵、隐逸、野旷”还有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语言和摄影都勾不出“神韵”。宋一洲的画做到了。在南京,许多名家都赞叹:宋一洲的西溪画,渲染出了“空灵、隐逸、野旷”的意境,还赞赏以画为载体,让人发现西溪,更深入了解西溪。然而,能做到这一点也决非一日之功,除了绘画的功力,还需要用“心”,所以称之为“西溪心象”,是很恰当的。
对于西溪这一水网地带,宋一洲情有独钟,他曾无数次跑遍了“西溪十八里”,熟谙了这里的小桥、流水、村舍,以至一草一木。更重要的是他有深厚的文学和绘画功底,是以诗人、画家的“心”去观察这里的事物,去发现其蕴含的“神韵”,作画时心中的诗情跃然纸上,着墨不多但意境深邃,能使人感染而“陷”进他设定的诗情画意中去。一幅《西溪十八里》,远处是淡淡的山,错落的树、萦绕的水、桥、船,掩映着数间民居,令人想起“数家白屋自成村”的诗境,它不是西溪的全景,却让人从中读出了西溪的全部。画上有两行字:“古之西溪实为松木场以西十八里山水之总称”。是的,十八里西溪就是这样的清新、自然“板块”的组合。《茅隐图》以简洁的画面渲染了西溪的恬静、隐逸:远山如黛,曲水环绕的小岛、简朴的茅屋、苍劲的古树、芦苇掩映着木板搭成的船埠,两只小舟横在那里,“古渡无人舟自横”,看不到一个人,但让人感觉到茅屋里“隐逸”的人。这样的手笔,真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在南京,著名国画大师博抱石的弟子,江苏山水画大家卢星堂先生赞赏说:一洲先生文化修养深厚,继承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他的作品呈现出清新、雅逸的风格,尺幅不大,境界博大,是难得一见的
佳作。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琦读了一洲的西溪佳作后十分赞赏,还吟诗一首相赠:《赠一洲先生,兼题西溪画赞》“吴越云山一溪凝,涵虚守元似抱空。有心荻柳能自在,无意烟水好凭风。唱晚渔舟欸乃里,缱绻明月画图中。此生常愿与君语,了却名利纷与争。”
宋一洲以生花妙笔,勾出西湖和西溪的“魂”,让人感悟到了她们的“神韵”。书画本身为西湖文化宝库增添了灿烂的篇章,为西湖文化的继往开来作出了贡献,也会让正在保护和建设西湖和西溪的规划设计者们,从中获取营养和启迪。
2005-9-14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