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980|回复: 4

寻回写意的“灵魂”[转帖]作者:傲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3 08: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端于宋、元的中国文人画,到明朝,特别是明末时发展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这个高峰的形成,有着极为特殊的历史背景——朱家王朝的倾覆,把一群自比珠玉的王室贵胄象垃圾一样倒向了社会,更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地位,而不得不流亡、隐居,国破家亡和生活困窘带来的愤懑、失意流泻于笔端,形成八大、石涛作品极端的个性,欣赏他们的作品,你会发现鼓荡的气息似要破纸而出,就算盈尺小幅,也满溢着作者的倾诉,这种被欣赏者和欣赏者的“对话”状态,使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其精神、个性自然呼之欲出。
也不是只有失意和愤懑才有好的写意作品。 我刚刚看了许麟庐先生的个展,有一幅许老38岁时画的丈二匹,算起来那应该是1951年,建国伊始,胜利与和平的喜悦充盈着国人的心灵,许老那幅花鸟画真的能让你感受到那种喜悦,平时信手拈来的寻常景物在那幅画里似罩有一层暖融融的光晕,喜庆和祥和里面还透着一种新生的萌动。我站在这幅画前明白了一个道理——读懂一个真正好的艺术品并不难,因为一个好的艺术品和一篇好文章一样,都是用最朴素的表达方式把作者最真实的感悟传达出来,之所以好,是因为欣赏者和被欣赏者在共同完成作品的一刹那产生了共鸣。
所以,当“我”急切地想说、想写、想画、想表达时,创作的作品才有感觉,有灵魂,因为此时创作已经变成了物化的表达工具,变成了倾诉的载体,也仅仅在此时,创作者才能进入一沙一世界,草木皆有情的境界。
中国文人画的产生和发展,把中国画从单纯的线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文学中的隐喻手法在绘画艺术中找到了恣意挥洒的天空,也使中国画这门传统的东方艺术真正进入了东方哲学的神秘天地。我认为这是中国写意画真正的艺术价值。
可惜的是,现在画写意画的画家多如过江之鲤,但欲寻一幅让人过目难忘的好写意画,却是比登天还难。原因何在?
我曾分析过个中因由,发现现在走江湖画写意画的画家大体可以归为两类:差一些的,是觉得写意画比工笔画容易,可以“速成”,画到一定程度,即可批量生产,是快速致富的捷径。写意画的这个特点甚至吸引了不少原来画工笔、西画的画家“投笔从戎”,略有小成便可以一支笔、几方印,再加一盒印泥武装起来,加入浩浩荡荡的笔会大军,开始走穴致富的多彩生涯。好一些的,落笔之际要讲究一点焦墨、枯笔、飞白,要“墨分五色”,浓淡干湿……但真正理解写意画的人,明白此乃写意画的“末节”,“写”和“意”两个字,是“皮”与“毛”的关系,“意”之“皮”不存,“写”之“毛”焉附?
就是因为“写意”画家的过于“写意”,使得现在工笔画在市场上身价备增——如果都把“灵魂”放在脑后,那费功夫的当然要价要高些。“格调”二字目前在书画市场上被降价处理成“着色不那么恶俗”。虽然对于中国画来说,寻回写意的“灵魂”是迟早的事。但前提是画家们要把画画当成精神需求,而不是物质欲求。
 楼主| 发表于 2004-3-3 08: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写意的“灵魂”[转帖]作者:傲男

《艺术的窘境》——傲男

每年以举办展览的名义到处走穴的画家不计其数,但达到一定水平的展览屈指可数。有的展览水平不低,却观者寥寥,有的展览令人不忍卒睹,可就是捧场者云集。艺术被“运作”颠覆得如此彻底,以致于美术界每每会幻化出“江湖”上的波云诡鹬。所以尽管每天各类展览的请柬雪片似的飞到办公桌上来,我也只拣几个自己认为有水准的去看,尽量避免到一些场合去为人家做捧场的道具。
但有一个展览,的的确确让我感动了一回,那是一周前在省美术馆举办的杜牧野的展览。此前,我对“牧野”这个名字好象有印象,但一查证,发现此“牧野”非彼“牧野”,做展览的这位老先生今已年逾古稀,1982年即已身患重病,长期闭门谢客。而此时,我才读大二,自然不可能有幸结缘了!
从于希老的文章中得知,牧野先生深具家学渊源,其父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学生,他自己是山东省美术馆的创建者之一,可以说是建国后山东美术界的元老级人物。但是他虽学国画、爱国画,精力旺盛时却因行政事物缠身而无暇创作,倒是病倒了,方有时间亲近丹青,以翰墨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并以之排遣寂寞。寂寂二十年,先生在生命的边缘徘徊,早已了透生死,遂无功利之扰,他的作品真正是见情见性,一派沧桑又一派烂漫,两者奇妙的交融,大喜大悲继而大彻大悟。站在他的作品前面,画面中透出的那种纯粹的执著,让人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仿佛“生命”的概念具像化了,挣脱了名利得失、人际关系、生存环境等等,呈现了难得的自由状态。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艺术,是艺术的形而上。
但走出美术馆,我陷入了困惑——这里我来过不少次,看过许多画家的作品,为什么有些生龙活虎的青年画家、中年画家画出的东西有种迟暮之气?为什么极富渊源的中国画应该是学养的再现,而眼下映入眼帘的作品却大都是空空洞洞,无附无载?为什么艺术在生命变得弥足珍贵之时才能焕发光彩,而在光鲜陆离的多彩生活中却成了不能承受之轻?
这是艺术不应遭逢的窘境。现实中的诱惑把艺术所负载的经济因素无限制地放大,结果使艺术家的某些行为成了哈哈镜里的景物。这是困惑,更是悲哀。   
 
 楼主| 发表于 2004-3-3 10: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写意的“灵魂”[转帖]作者:傲男

艺术家不能缺少文化

    从理论上讲,艺术本应是文化的一个组织部分,艺术家也应是当然的文化人。但客观现实的状况却使你不能简单地将艺术或艺术家与文化或文化人划等号。利用艺术形式去破坏文化、践踏文明,也是近代中国美术史的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现象。例如十年文革中的“大批判”美术,即是反文化、反人性的样板,当代庸俗的商品画的泛滥亦给传统的中国画蒙上阴影。在现实中许多画家长期不研究,不创新,一心只作程式化的商品画,连基本的职业道德都不讲,算不上文化人,更不能称之为知识分子,最多也只能称其为“准文化人”。这种准文化人在其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行业中难以存活,在美术行业中却是为数不少。美术界有滋生这种人格的土壤。回顾20世纪中国艺坛的大师和精英、看看齐白石的诗、黄宾虹的文、潘天寿和傅抱石的史论,再读读鲁艺校史,读读二十世纪学贯中西的艺术家的作品,我们要说:一代艺术大师和精英的产生,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首先是作为一个理想、有精神的文化人而存在的。当代美术界缺少大师,实质上是缺少文化。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美术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有赖于艺术教育的完善。1977年党和政府恢复了高考制度,这从硬件上对我国新一代艺术工作者的文化素质要求有了一个基本保障。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当代美术界整体的文化素质依然较为偏低,在西部尤其如此。艺术院校录取的学生的文化素质远远要低于其它文科专业,这是造就年轻一代艺术工作者在文化上先天不足的根源之一。这种危害以至影响到研究生的录取和师资队伍的质量。全国不知有多少著名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们,即不懂实践,也不懂外语,照样可以发明谁都读不懂的前卫艺术的新名词并左右艺术界的新潮流,这就是美术界最现实的文化状态。搞后现代派理论批评,不读或读不懂外文原著,那只能是自欺欺人。以前卫艺术青年导师自居的批评家们如果不懂外语也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那只能是搞伪科学唬人。商界反假冒伪劣产品,艺术界也需要打假。
    不仅如此,许多大学教授连起码的学术规范也不懂,照样担任什么学术委员或硕士导师。诸如此类,有人称之为“学术腐败”,应该引起决策者的警惕。也许有人会担心提高艺术教育的文化质量会损害艺术的创造性,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中国美术教育经历了师徒传授、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大学院教育的几个发展层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几乎所有的近代艺术大师同时也都是文化上的大师,几乎大多数“艺术神童”后来基本都是一事无成。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商品意识日趋严重,精神文明和道德观念日趋淡薄。对于文化底蕴较为脆弱的美术家阶层来说更是如此。目前在美术界中,拜金主义、贪图享乐和官本位思潮较为浓厚,艺术家过分依赖于理论家“提名”而求生存、求发展的现象是当今艺术界的一个大景观。这是艺术家自身理论与文化修养匮乏而产生的生态贫困。艺术创作本应是精神文明创的造的一部分。艺术应是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主流力量之一,这也是真正的艺术家们的基本价值观,当代艺术家应该恪守这个职业道德的底线。艺术家如果缺失了精神与思想,沦为金钱、名利或权力的奴仆,只能使艺术变为死灵魂的工具。

——来自山东新闻网
发表于 2004-3-3 14: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写意的“灵魂”[转帖]作者:傲男

“运作”之风不可长啊
发表于 2004-3-12 17: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回写意的“灵魂”[转帖]作者:傲男

说得怎么这么有道理,“艺术家不能缺少文化”就像1+1=2。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