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5827|回复: 15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2 19: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cyxb78在 2006/03/25 06:57pm 第 1 次编辑]

编辑同志;你们好!
  
近期常见类似下文,不符史实;
  如“126尊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明天将在北京中国蜡像馆亮相——近距离领略伟人名人风采 -----新民晚报驻京记者王亦君图/文(本报北京2004年9月28日电)蜡像艺术起源于法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今以英国伦敦蜡像馆最为著名。我国第一批蜡像是解放初期在上海制作展出的,但工艺比较粗糙。上世纪80年代,蜡像艺术开始在我国兴起,1990年成立的北京蜡像馆是大陆第一家蜡像馆-------曾创建北京蜡像馆的张守祥被称为中国蜡像第一人。说起中国蜡像发展史,他颇为自豪:我们制作的蜡像已不逊色于英法,而在黄种人皮肤色调、毛孔、栽发等技术方面已经完全超过了英法。"
  
  还如: 北方网  2003-12-26 18:27 编辑: 王君 津门蜡像师重现开国盛典“在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前夕,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陈列改造正式完成。在纪念馆内,一组重现中国开国大典场景的蜡像深深地吸引了记者。经了解,这组开国大典伟人蜡像,是由天津美术学院著名的蜡像师艾得胜先生创作的。回津后,记者便在第一时间与天津美术学院取得了联系。12月17日下午,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被称作“中国蜡像第一人”的艾得胜先生。”
到蜡像馆与杰出人物碰面
     还有;华夏时报·华夏网  2004-9-29   本报记者刘艳报道昨天,“中国蜡像馆在国家博物馆正式与观众见面。该馆陈列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设有序幕厅、展示厅、蜡像作坊、数码合成厅、休闲厅5个区域。在展示厅内,126尊人物蜡像置身于59个艺术场景之中,栩栩如生。曾创建北京蜡像馆的张守祥被称为中国蜡像第一人。说起中国蜡像发展史,他颇为自豪:我们制作的蜡像已不逊色于英法,而在黄种人皮肤色调、毛孔、栽发等技术方面已经完全超过了英法。”
又如;我国《国家博物馆 》中对蜡像馆之介绍 :
    蜡像是一门被称为“立体摄影”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艺术。蜡像所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独具魅力。20世纪80年代,蜡像艺术从国外传入中国,经过中国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现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等等误导
下面我选几篇文章和照片,来证实我国蜡像史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早已成功,延续到文革。现这段历史被埋没了近五十年的中国美术史史被歪曲。特此请给宣传纠正。谢!
读者 程云仙  04。9。30  信箱  cyxbb@smmail,cn

附1:

服佩蜡像展览国内尚属创举   
   -------明起在山东会馆举行
   [本报讯]以研究蜡像及中国历代服佩制度著誉国内之程枕霞,近应本市美术馆筹备处之邀,由北平携来其近十年创作计二十二件,自下月一日起。在自忠路(西门路)山东会馆陈列展览。服佩蜡像展览在我国尚属创举,在近代文物艺术研究上尤具价值。该项服佩蜡像系由汉代以迄民国,包括汉仕女装,唐帔子,唐胡服,宋常礼女服,元罟罟,明末女常服,明士大夫服,明童子服,明老妪服,明婢女服,费宫人刺虎,清文官,清武将,慈禧太后万寿仙衣,清宫人,皇子吉服,皇贵妃,蒙古小君主,民国祭服,武训,民国女礼服等二十二件,均分别隔室陈列。所有蜡像及服佩,俱经作者稽考史籍,详加据证,每历时年余,始完成一完美之模型。蜡像面部神采奕奕,悉如真人,如陈列费宫人刺虎一室,更配皇宫内室大婚幕景,更使人宛如身临史剧舞台。其中慈禧服饰及皇子吉服,且系向故宫搜购而得,故尤为名贵。按蜡像制作源自英法两国,程氏早年留英,即随名家研习制作技术,当时我国艺术界对蜡像尚缺乏具体认识,渠返国后在北平任教燕大,对我国历代服佩制度更苦心研学,造诣颇深。此次展出作品,即系渠十数年来综合研究之精心杰作。
(附图四像均为明代服式,围坐一桌,宛如生人,本报摄)。
-------历代人物塑像栩栩如生
  上文录自:上海《申报》民国三十七年九月三十日(1948年9月30日)

附2:
      在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建华教授的社会史研究概述中相关网页《第二编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有记述——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对这一时期的服饰情况作了研究和介绍,认为先秦时期,殷人穿衣尚自,周时则尚紫。其时之单衣称之为襌,夹衣称之为始,又有棉衣。其时之裘服毛皆外向。平民夏日在葛布,平时穿麻布。贵族除礼服外,常服则是深衣。该书还认为,周朝时期即已有鞋、袜,入堂则脱履户外,至室内皆跣足。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汉代以后。此外,对这一时期人们服饰进行全面探讨的还有程枕霞之《中国历代服饰之沿革考略》(《新民报》5卷7期,1943年5月)、周锡保之《我国服装的变迁》(《解放日报》1961年8月1日)、方捷的《古代服装的演变》(《北京科技报》1982年4月9日)、许倬云《周代的衣、食、住、行》(《史语所辑刊》47本3分册、1976年9月)和杨村的《漫话先秦时代的衣食住行》(《文史知识》)1986年5期)等。
附3:
至今剧作家翁偶虹先生 在咚咚锵工作室制作网上《我的编剧生涯》(http://dongdongqiang.com/book/weng/15-2.htm)有:十五《墙头马上》《救风尘》仍写到----”对于剧中人物的造型,也很讲究,恰巧这时,蜡塑家程枕霞先生在广州中山公园举办蜡人展览,陈列出唐宋妇女的蜡人造型,彩莲夫妇参观了两三次,参考蜡人的衣饰,制作了蝉翼衫、点春帔、石榴裙,颜色形式,既美观而又适于舞台表演。其他角色如宋引章、安秀实、周舍等,也都制作了新的服装”.
   
附4:
    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

            程云仙   
    不久前,看了上海歌剧院的大型舞蹈《金舞银饰》,使我真的动了“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舞台上“玑珠罗绮变”,使我们能漫步在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代服饰演变的长廊之中,同时还让我又深深怀念一位现在鲜为人知的长
者,我的大伯父一一程枕霞先生。   
  程忱霞(1899。2.28----1966.9.3)名联铨,祖籍浙江绍兴山阴,生于济南市;原“中国美术会”,①于事;是我国早期研究古代服饰考证的学者,也是我国研究蜡像艺术的开拓者。早在50多年前,先伯父在国内举办《中国历代服饰蜡像艺术展览》,誊
满京沪穗等地,受到中外观众交口称赞。
    据现住上海南昌路,已9l岁高龄的伯母刘崇光老夫人和我堂兄堂姐等人回忆,先伯父早在20年代,于北京大学求学时,他就对我国古文化中关于历代典章制度产生浓厚兴趣,引起他潜心研究历代服饰的愿望。那时他因家庭经济状况所迫,没能毕业而中
途辍学,他就一边找工作以维持全家生活,一边继续钻研起历代服饰考证这一冷僻的专题。
    为了这项研究,他必须阅读大量资料。北京图书馆藏有象海洋一样浩瀚的古籍文献,他几乎天天去,  日日在阅览室查找资料料。先伯父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感动了图书管理员,他们将馆内珍藏不轻易借出的善本、孤本等也破例借给这位学生。单单这
项工如,就把他的时间精力耗去一大半;另外,他还在旧书店、估衣店,博物馆,以至古典文学诗词中去搜集有关资料,随后跟着是繁重的考证工作;在这些工作实践中,他逐渐发现某一时期流行什么服饰样式;喜好那些面料、崇尚什么色彩、盛行什么图案,有哪些印染技术,有哪些刺绣工艺等等,都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人们的文化索质、社会心态、生产能力,技术进步、审美意识等等息息相关的。是中华民族总体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如同他后来在《新民报》①上撰文所述;
    衣服之作用有三:一白护体,逸雅云:  “凡服上曰    衣,依也,人所以庇寒也。”二曰避羞,递通曰:“者隐也,所以隐形也》”三曰装饰,左传有之“衣身之章也”。前二者,  为衣之本,后者为文化之表彰,是故历代服饰多有变迁。精以求之即可真其文物进化之梗概
  
   
    正由于先伯父有上述认识和追求,所以他决心一辈子献身于他的中国历代服饰的研究。为了更能体现研究所得,除了文字总结外,在他夫人的鼓励下,还用各种绸缎试着仿制了几件古代服装。这时,在一个偶然机会中,先伯父从国外回来的朋友处,见到一份伦敦杜索夫人蜡像馆(Museum of Mmc Tussand’sWaxmoyks)的说明书,从中受到启发。他想自己动手制做蜡像.其目的是把仿制的古代服饰附着在蜡人像的身上;以便具休小动地向大众介绍我国历代服饰文化,弘扬我国古代文明之精华。接着先伯父就靠自己幼时爱好美术,学过素描,懂得一点人体结构和蜡像馆说明书上一点零星资料;动手研制蜡像。
    然而,我们知道,会画并不等于会搞雕塑,会雕塑也不等于会制作蜡像。‘何况蜡像制作精细;工艺繁杂,早在60年前,在中国是没有蜡像实物可借鉴的,就连知道世界上有这种“蜡像艺术”存在的人,在我国为数也极为稀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这如同他过去研究古代服饰一样,是从零开始,遇到的困难之大,是可以想到的。值得欣慰的是,先伯父此举,得到我伯母刘崇光夫人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在经济拮据时,伯母就变买手饰来维持全家的生活以及购买资料图书和原材料;为了省开。全家就搬到不要房租的山东会馆居住。公全家夜以继日地在家熬蜡、翻模做实验,以寻求既能表现不同皮肤质感,又便于塑形和保存的最佳配方,还从医院买来假眼,从市场购进头发。他们请人做蜡像的框架,并租借各种道具,以至装配成同真人一样大小的蜡胎。他们为了让蜡像装上的头发有逼真感并好于梳理,还设计出一种能在蜡胎上插捅入一根根头发的钢针。此间,先伯父还学会了古代染织技艺,伯母学习古代刺绣工艺。
    他们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在三十年代初,蜡像研制成功。开始只做了一二个如同真人大小,身着仿制的古代服饰的妇女蜡像,放在北京绒线胡同友人家,请了几位文化艺术界的朋友,广泛征求意见。当时的学术界、美术界人士如顾颉刚、郭绍虞,季羡林等学者都给予赞许和鼓励。后来在1939年。完 门易料仿制的唐宋元明清历朝服饰,在当时的北京饭店六楼举行了第—次个人作品展。这次展览吸引了文化艺术界、新闻界、文学研究者的普遍注意,受到了各阶层的好评,热心的观众在留言薄上写下“中国第一家”.的赞誊之言。在展览会上,先伯父为作品所撰写的历代服饰考证说明,还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致认为:对中国五千年文明之—的历代服饰考证研究是一个学术界的新课题,值得继续探索。
    在北京饭店举办的这次展览会,还引起国外知识界的兴趣,当时德国驻北平的文化官员鲁亚文(译音)当即购买了八件作品运往法兰克福去陈列。事后,还有外国友人邀请先伯父带着他的作品到欧美诸国去展览。
    从那之后,又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厅、颐和园等处新辟胶展厅,时常介绍先伯父古代服饰研究的新成果,进而调换展品内容。1948年,他又带着作品南下上海,先在旧城自忠路山东会馆举办来沪第一次我国历代服饰蜡像艺术展。解放后,又花在上海、杭州、芜湖;天津等地相继办此展览。先伯父在展品中增加了古代纺织村姑、活字印刷工人等内容。1951年第9期的《人民画报》彩页版介绍他的艺术成就,画报的编者写道:
     蜡像的作者程枕霞把历代各阶级的服饰配合到蜡像上,成为具体的形象。这里有劳动人民自已的服装;也有劳动人民费尽心机、穷年累月地创造出来的精美绝伦的服饰。然而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都变成了封建帝王、贵族夫人的享受.   
   
    1957年,先伯父又带作品南下广州展出,此行受到广州文化局的厚爱,聘他在局属文化公园出任公职,评为高级知识分子,设专厅长期展出他的作品,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长设的古代服饰蜡像展览馆。 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为了事业历经艰辛的老人,到这时才算有了安定的工作环境。生活上也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他此刻感到应将长期研究的成果和一生所搜集的丰富资料,系统地整理以来。但由于长期的劳累和贫闲的生活,身体也累垮了,留给他的是严重的胸椎、肋骨增生症,直不起腰。到了晚年,已坐不起来,只能靠在躺椅上,滕上垫块木板看书写稿。可悲的是,这些文稿还未问世。史无前例的“文革”来到,先伯父作为学术权威多次受到冲击。面对这样的打击。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人难以承受,于1966年9月3日,他带着冤、带着爱、也带着恨,孤寂地离开了人生世界,终年67岁。
    他的作品、遗稿、资料,文物等珍贵遗物也受到一场浩劫,他集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呕心沥血的艺术成果,就这样毁于一旦。   
    先伯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在历代服饰研究和蜡像艺术上的成果,还有他那自力更生,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他的创新不失传统,他的作品经得起推敲和考证。他能大胆设想,将古代服饰与蜡像技艺这两种文化艺术相结合,就是一个创造。而严谨的工作态度又是他进行创作时,坚持不懈的宗旨。他对蜡像的服饰及其神貌形态,均做到有源在据。在历年举办的展览会上,先伯父编写的服饰蜡像介绍,常常有众多的大学生、知识学术界人士和青年们带着笔记本在展览会上,边参观边抄录这些说明,把展览会变成学习传统文化课堂。他的考证和成果,得到社会上重视和认可。正如50年前《良友》杂志上所叙:
    中国美术会干事程枕霞君素精雕塑,龙潜心考据历代服饰之沿革,虽一髻之式、一带之色,亦旁征中外史籍。作到深刻之探索。其于古代染织一道,  更有精博搜剔,而于人像之高低丰瘠,悉如真人, 在我国社会文物,  可谓独辟蹊径。
    而今我国服饰研究及蜡像艺术又得复苏,画册《中国古代服饰》、及沈从文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相继出版,老家曲阜孔庙内和河南开封、广东中山、北京地坛公园内已陆续开办各类蜡像馆,上海舞剧院的同志还为古代服饰艺术配上精彩舞蹈,特别是近几十年又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它为服饰研究提供了可靠佐证;新的原料和工艺又有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一切使得我国历代服饰及蜡像艺术能做到尽善尽美,为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做出新的页献。    ‘    ‘
    此时,我更加深深地怀念为我国古代服饰和蜡像艺术贡献毕生精力的大伯父。
  附录:《永康县志》第24编 ---永康西津桥 作者  程枕霞
                  桃花溪上,片片落英,笑逐一江素月;
                  西津桥下,粼粼碧水,揉碎两岸青山。
①中国美术会是1932年创立的美术团体,会址南京。
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史学论文索引》第二编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北京版)第10l页介绍,1943年4月《新民报》第五卷第十期11页30页论文《中国历代服饰之沿革考略》;作者程枕霞。   
录自《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九期

附5:
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开拓者程枕霞

作者:王凤年

                  
    程枕霞,名联铨,生于1989年2月28日,殁于1966年9月3日。祖籍浙江绍兴十二圩,出生于济南市。早年求学北京大学历史系。因家清贫,中途辍学,从事研究古代服饰蜡像。原“中国美术会”,①干事;是我国早期研究古代服饰蜡像艺术创始人 。
    我国首次蜡像展于1936年秋北平中山公园,40年代初期于北京饭店六楼大厅又开预展,展出作品20多尊,身着唐宋元明清历朝服饰蜡像,当咐轰动平津,各报作了报道,展出作品有较好影响,也还引起了国外知识界的兴趣。其中有德国驻北平的文化官员鲁亚文(译音)当即订下八尊蜡像,送往法兰克福去陈列。事后,还有外国友好,邀请程枕霞带着蜡像到欧美各国举办展览。他们认为程先生的蜡像,最有别于西方,是具有古典艺术的东方美。
    从那之后,程枕霞先生创作不断更新,并相继在北平中山公园水榭厅、颐和园等处新辟展厅展出。
   1948年,他在上海旧城自忠路山东会馆,一品香等处举办历代服饰蜡像艺术展。解放前后,上海、杭州、芜湖,天津等地不断举办历代服饰蜡像展览。还收到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王统照邀请来济办展,由于广智院地址偏僻,只好作罢。他的作品不断受到国内外观众交口称赞。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第9期的《人民画报》用彩页专题介绍他的艺术成就,画报的编者写道:
     程枕霞把历代各阶级的服饰配合到蜡像上,成为具体的形象。这里有劳动人民自已的服装;也有劳动人民费尽心机、穷年累月地创造出来的精美绝伦的服饰。然而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都变成了封建帝王、贵族夫人的享受.   
   
    1957年,他带着作品南下广州展出,受到广州文化局的重视,聘他在局属文化公园出任专家之职,评为高知待遇,设专厅长期展出,事后成立了我国第首次长设的《古代服饰蜡像展览馆》。
    他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为了事业历经艰辛,到这时才算有了安定的工作。生活上也有了可靠的保障。他感到应将长期研究的成果,与一生所搜集的丰富资料,系统地整理出来。但由于长期的劳累和贫闲的生活,身体也累垮了,他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肋骨增生等多种慢性病,直不起腰。在晚年,病情严重,只能靠在躺椅上,滕上垫块木板写作文稿。可悲的是,许多文稿还未问世,史无前例的“文革”来到,他作为学术权威多次受到冲击。面对这样的打击。又患有多种慢性病,他是难以承受,于1966年9月3日,他带着冤、爱、恨,孤寂地逝于广州,终年67岁。
    其所有的作品、遗稿、资料,书画等遗物受到一场浩劫,他集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呕心沥血的艺术成果,毁于一旦。   
   
1,广州中国美术会是1932年创立的美术团体,会址南京。后改名为中华全国美术会,部分省,市设有分会,至解放南京为止。
2,广州市文化公园,后归市园林局直接领导。
说明:绍兴十二圩是宋代理学家程颐后代的故乡,程氏家族属于程颐的晚辈。
录于---《 齐鲁文史》99年4期
作者介绍:王凤年先生,字小珊,原字筱山、晓珊,号红雨楼主人。一九一五年生于山东济南。现为: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名誉理事,山东画院艺术顾问,山东省政协联谊书画院特邀画师,山东省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附6:
    程绣虎  (1909.5一一1961.1)  名联壁,又名壁,号觉石,道号通慧,晚号黄花老农,斋号玉雪楼,书画篆刻家。生于山东济南市,程枕霞胞弟。早年求学于青岛大学,后任职于山东民众教育馆、山东实验剧院、山东教育厅。抗战南下。在武昌县政府和银行界任职,后定居上海在中学任教。毕生对传统文化楔而不舍秉承家学、工诗词、擅金石、精书画、善鉴赏、通工尺,博识多才而不计功名。尤以篆刻艺术为世瞩目。1957年,曾为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洛夫治印,被作为国礼,为此受到嘉奖。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有其篆刻作品。亦会制蜡像,1953年曾制作十二尊蜡像以配合婚姻法的宣传,在华东纺织局展出。晚年,在政治风云逆境中逝于玉门。生前与夫人周素心能处之泰然,教子编著。计有《古印析览》、《山石皴法》、《书画鉴定常识》、《漫谈压角印》、《蜡像技法》等文稿,可惜在“文革”中全部失踪。出版有钢笔画插图《寄生虫图说》等书.
     附  
                       百砚斋记——西狭颂碑
  
   此砚为乾嘉间,江西万廉山(承纪)百汉砚斋文物之一,刻者常州王应绶。百砚之镌皆出王手。万氏早逝,未见及汇之成,故大部归诸王氏。清末流入吾鲁我家,得其二, 一为建昭砖,背刻陈仲弓碑,现存汉上,当为舍亲乾没;本砚为梁大宝制,宝子上半己损,甲子纪年与史皆合,缩摹西狭颂碑,亦称精审,不下于,于诸峻千所,抚之金石图也。
                          山东济南程壁  绣虎  庚子   
                          花朝后申江   时年五十又二

                         癸巳正月游杭作
   
             花市东风怅独游  遏云丝管暗然收
             临安山色几时好  天水人文一代休
             锦带芳堤曾牧马  韬光灵境但闻鸠
             负暄故老颓垣下  犹自精忠说岳候 

 
摘自—《山东历代人名辞典》等

附7;蜡像史话     
  近年来,我国的蜡像艺术得到发展,一座完整地表现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人物的大型蜡像馆坐落在北京地坛公园的斋宫内,尤其引人注目(注:中国蜡像馆将于2004年9月28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馆,届时将有126尊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蜡像雕塑向公众展示。)三个展厅陈列了从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到孙中山,从孔夫子,司马迁到杜甫等五十三尊形象逼真的历代名人蜡像。这是由香港实业家陈树锴先生集资,张守祥工艺师主要制作的(注:目前各地还有山东的苗树德,天津的艾得胜,尔宝瑞,上海有油塑室,浙江省三门县高见工艺美术厂等等许多蜡塑家),它不但为旅游业增添了新的内容;还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埸所.
蜡像是一门综合性性艺术,它集雕塑,绘画,戏剧于一体.以形象逼真的艺术感染力见长,常有不少动人的蜡像展品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使观众闹出误以为真人的笑话。
数千年来,蜡像展品和制作工艺一直得以流传并日趋完善。制作蜡人的主要原料离不开蜡,蜂蜡(俗称 白蜡,黄蜡)。其揉搓又塑性;且互溶型好,可与植物蜡,动物蜡,矿物蜡等相互溶合,还可溶解成透明的液体状,和各种颜色调和,达到外表光泽的肌肤之感效果。甚至能将人体的肌理,毛孔,皱纹,筋脉,斑点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注:现在发展到还用硅胶,玻璃钢,高分子材料等)为便于塑制,保存和搬运,还常用泥土和硬脂酸,松香等化学原料来改变蜡性易裂易碎的不足。
制作蜡像前,有先用胶泥创作出精细的雕像,再翻成石膏凹模;亦有用石膏泥直接在模特儿面部,手部印上凹模。然后,把配好的蜡灌入凹槽翻压出型,再加工修饰,装上假眼,查上头发眉须,着以肤色。(注;现在工艺大多是蜡像身躯经倒模由玻璃纤维制成。至于蜡像头颅,则根据粘土制的头颅初稿造出约12块石膏模,再将高达华氏170度左右的热蜡倒进模内。等到热蜡冷却后,移去石膏模,便制成蜡像的头颅。再以同样方法制作蜡像的双手。再替蜡像面部涂上油彩,令其皮肤呈现一种半透明的色彩层次和真人的质感。头发而按照取样时取得的名人头发样本,找寻类似发质的真人头发,以手工一丝丝地植入蜡像头颅,然后清洗、裁剪并梳理发型)。接着将蜡像装到已制好的木质或钢质等框架上,摆好姿态,穿上服饰和头饰,并配以布景,道具,灯光,音响,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制作历史人物更要注意依据史籍文献进行研究。
蜡像的制作被普遍认为源于西亚,而盛在欧洲。据说,古巴比伦人首先掌握蜡制人像技艺,因为那儿盛产石油,用蜡塑形是可信的。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曾请人为他做过蜡像。古埃及殡葬仪式中亦把蜡制神像安放在墓穴里。在古希腊,蜡像已是孩子们的玩偶,但仍为宗教礼仪塑造蜡制神像。每逢古罗马面模节,贵族家庭将蜡制成祖先的面模陈列出来或参加出殡。欧洲中世纪亦曾将蜡像用于巫术。中世纪的欧洲教堂制作还愿蜡像,并用蜡制面模来纪念帝王和伟人,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阿努佳斯达教会内的圣像。文艺复兴时,有用失蜡法制成的青铜徽章像,安东尼奥-阿邦迪奥是享有盛誉的蜡像艺人。同时,吉伯提和其他雕刻家开始创制身穿服装,胸佩勋章,与真人等大的彩塑蜡像。若把为铸造雕刻而捏制的蜡模小构图亦作为蜡像范畴,则还有达芬奇的骑马像,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杰利尼的帕乐修士像等。
17至18世纪,西班牙,意大利的彩色蜡塑浮雕风行一时。西西里人加埃塔诺.朱里奥。尊博曾与法国外科医生德斯诺期合作制成人体解剖蜡像.期间,英,法,德等国也创制了许多精巧蜡像,制作工艺达到高峰,把头发,睫毛一根根植入蜡胎,甚至做到眼睑开启自如。蜡像徽章又再度兴起,伊萨克.戈塞特是英国首屈一指的蜡塑肖像徽章艺人。18世纪末,约翰  弗拉克斯曼完成了许多蜡塑肖像和浮雕像。
欧洲在18世纪盛行举办蜡像展览 并历久不衰。18世纪初叶德国还曾举办过一个由机械装置的蜡塑展览。然而,因蜡像制作工艺要求日趋复杂,致使成本越来越高,到19世纪后半叶,其规模逐渐式微。但永久性的蜡像展示馆却一直延续下来,其中最著名的有1835年在伦敦贝克街建立的杜索夫人蜡像馆,以及后来陆续建立的巴黎格雷万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的杜索夫人蜡像馆,加拿大的维多利亚蜡人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兰开斯特蜡人馆及意大利佛罗伦萨城外的拉.斯贝考勒蜡像馆。后者以陈列人体解剖蜡像著称。许多蜡像馆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中心。许多尊蜡像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我国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掌握失蜡铸造工艺(注;失蜡法是先用蜡制造模,应同到翻沙上,就是将蜡制的样品埋入铸造的沙型中,夯实,然后加热,使沙型变得结实,蜡融化倒出,再将熔化的青铜或铁水倒入。)当时是否用此技术制作过类似蜡模的人像,现已无从考据。
现据五十多年前程枕霞先生在广州举办服饰蜡像展时,在其遗著<中国古典服饰蜡像展览会>说明书(现藏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可能是仅存世的孤本)中,已介绍我国蜡像发展简史.据他考证:记载我国蜡像是起于唐代而盛于宋代,那时蜡像多种多式,有用在宗教,婚礼,民俗-----等等生活中,但此技艺到宋朝后就失传了。而记载有关蜡像的文献资料我还见到有清末王韬等人著述中。而我国现代蜡像艺术发展是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发展的,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并未间断.直到文革后期山东地矿局物探队的苗树德先生,仍为孔庙等处作孔子像,我当年还采访过他。
我国近代蜡像创始者程枕霞(1898---1966年)   中国美术会干事,是五四运动后我国早年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开拓者,他想把研究成果进步展示,受到杜索夫人蜡像馆的启示,拟用真人大小的蜡人穿着历代服饰,向外界介绍我国的服饰文化。1939年,他制作的二十多尊蜡像身着唐,宋,元,明,清历代服饰,于当时的北京饭店六楼大厅展出,曾受到广泛的好评(当时德国驻北平的文化官员鲁亚文当即购买了八件作品运往法兰克福去陈列)。以后他的作品又不断更新,在全国各地展出。1951年第9期《人民画报》曾介绍其服饰蜡像艺术;1957年广州文化公园设专厅长期展出了他的作品,这是我国第一个长设的蜡像馆。父业子承,其子云程(1931年---2005年   )亦制作蜡像。以上知情者现在世仅有季羡林老前辈.
程枕霞的胞弟程绣虎(1909---1961年)擅长书画,亦善于制作蜡像。1953年,配合宣传婚姻法的公布曾为华东纺织局塑造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蜡像十二尊。
还有蜡像专家陈晰(1912---1986年)在解放后有大量优秀的时装蜡像作品。他的蜡像以中国现代人物为模特儿,形象逼真,质感细腻 。特别是一尊以贵州女演员为原型的蜡像,真假难辨,呼之欲出,作为东方妇女形象,曾在国际服装展览会展出。他还制作过不少有中国特色的时装模型,送往地处热带的斯里兰卡和位于寒带的瑞典展出,经受了高温和低温的考验,具有既不易融化又不易冻裂的特点。蜡像的仿真程度和制作工艺的精美在国际上获得一致好评。总之:我国蜡像技艺随着日新月异发展遂渐成熟.
而今,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进展,我国已出现不少新一代的蜡像制作专家。蜡像在世界上已不仅作为艺术品来观赏,在科教卫生,影视戏剧中也被广泛应用。甚至,还有制成关节能活动,有表情,能言语的蜡人,作为替身,在警卫部门发挥其特殊作用。
由于制作蜡像的工艺要求高,难度大,因此其配方往往秘而不传。而做黄种人的蜡像难度更大,因为东,西方人中的差异涉及到皮肤的色调,质感和染色等方面,搞不好就会偏白或透明发亮,好像西方人的面孔装在东方人身上而失去真实感,而今已有些蜡像馆采用高分子化合塑料等来制作“蜡像”。
       (原文载《上海工艺美术》1991年第4期  现发帖作者又加补正
作者  程云仙  电话021--56067825 信箱cyxb78@citiz。net)

附8;照片---为1951年第9期的《人民画报》彩图

发表于 2004-11-23 00: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感谢楼住上传这么好的文图,辛苦了。
张知识,增学文,喜欢。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11: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武训画传》;武训蜡像 程枕霞作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11: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这个贴子最后由cyxb78在 2005/04/20 01:55pm 第 1 次编辑]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良友画报;蜡像介绍(右图为作者程枕霞先生).


重要更正;图左原注“ 四十年代良友画报”现经上海图书馆工作人员查找核实,此图是1936年7月1日上海出版《美术生活》第28期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程枕霞先生的服饰蜡像研究已誉满京沪。 11120123_111397652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11: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浙江永康西津桥  程云仙摄
《永康县志》第24编 ---永康西津桥 作者  程枕霞
                 桃花溪上,片片落英,笑逐一江素月;
                 西津桥下,粼粼碧水,揉碎两岸青山。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11: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早期我国蜡像研究者--程绣虎
(右为程绣虎治印,藏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12: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蜡像《东方妇女》  陈 晰(1912--1986) 作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12: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蜡像制作图
发表于 2004-11-23 13: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好!
发表于 2004-11-26 09: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古今事历来如此
所以---保护知识产权迫在眉睫
 楼主| 发表于 2004-12-7 10: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附7;蜡像史话     钰先
  近年来,我国的蜡像艺术得到发展,一座完整地表现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人物的大型蜡像馆坐落在北京地坛公园的斋宫内,尤其引人注目(注:中国蜡像馆将于2004年9月28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馆),届时将有126尊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蜡像雕塑向公众展示。。三个展厅陈列了从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到孙中山,从孔夫子,司马迁到杜甫等五十三尊形象逼真的历代名人蜡像。这是由香港实业家陈树锴先生集资,张守祥工艺师(注:目前各地还有苗树德,艾得胜,尔宝瑞等等许多雕塑家),主要制作的.它不但为旅游业增添了新的内容;还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埸所.
蜡像是一门综合性性艺术,它集雕塑,绘画,戏剧于一体.以形象逼真的艺术感染力见长,常有不少动人的蜡像展品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使观众闹出误以为真人的笑话。
数千年来,蜡像展品和制作工艺一直得以流传并日趋完善。制作蜡人的主要原料离不开蜡,蜂蜡(俗称 白蜡,黄蜡)。其揉搓又塑性;且互溶型好,可与植物蜡,动物蜡,矿物蜡等相互溶合,还可溶解成透明的液体状,和各种颜色调和,达到外表光泽的肌肤之感效果。甚至能将人体的肌理,毛孔,皱纹,筋脉,斑点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注:现在发展到还用硅胶,玻璃钢,高分子材料等)为便于塑制,保存和搬运,还常用泥土和硬脂酸,松香等化学原料来改变蜡性易裂易碎的不足。
制作蜡像前,有先用胶泥创作出精细的雕像,再翻成石膏凹模;亦有用石膏泥直接在模特儿面部,手部印上凹模。然后,把配好的蜡灌入凹槽翻压出型,再加工修饰,装上假眼,查上头发眉须,着以肤色。(注;现在工艺大多是蜡像身躯经倒模由玻璃纤维制成。至于蜡像头颅,则根据粘土制的头颅初稿造出约12块石膏模,再将高达华氏170度左右的热蜡倒进模内。等到热蜡冷却后,移去石膏模,便制成蜡像的头颅。再以同样方法制作蜡像的双手。再替蜡像面部涂上油彩,令其皮肤呈现一种半透明的色彩层次和真人的质感。头发而按照取样时取得的名人头发样本,找寻类似发质的真人头发,以手工一丝丝地植入蜡像头颅,然后清洗、裁剪并梳理发型)。接着将蜡像装到已制好的木质或钢质等框架上,摆好姿态,穿上服饰和头饰,并配以布景,道具,灯光,音响,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制作历史人物更要注意依据史籍文献进行研究。
蜡像的制作被普遍认为源于西亚,而盛在欧洲。据说,古巴比伦人首先掌握蜡制人像技艺,因为那儿盛产石油,用蜡塑形是可信的。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曾请人为他做过蜡像。古埃及殡葬仪式中亦把蜡制神像安放在墓穴里。在古希腊,蜡像已是孩子们的玩偶,但仍为宗教礼仪塑造蜡制神像。每逢古罗马面模节,贵族家庭将蜡制成祖先的面模陈列出来或参加出殡。欧洲中世纪亦曾将蜡像用于巫术。中世纪的欧洲教堂制作还愿蜡像,并用蜡制面模来纪念帝王和伟人,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阿努佳斯达教会内的圣像。文艺复兴时,有用失蜡法制成的青铜徽章像,安东尼奥-阿邦迪奥是享有盛誉的蜡像艺人。同时,吉伯提和其他雕刻家开始创制身穿服装,胸佩勋章,与真人等大的彩塑蜡像。若把为铸造雕刻而捏制的蜡模小构图亦作为蜡像范畴,则还有达芬奇的骑马像,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杰利尼的帕乐修士像等。
17至18世纪,西班牙,意大利的彩色蜡塑浮雕风行一时。西西里人加埃塔诺.朱里奥。尊博曾与法国外科医生德斯诺期合作制成人体解剖蜡像.期间,英,法,德等国也创制了许多精巧蜡像,制作工艺达到高峰,把头发,睫毛一根根植入蜡胎,甚至做到眼睑开启自如。蜡像徽章又再度兴起,伊萨克.戈塞特是英国首屈一指的蜡塑肖像徽章艺人。18世纪末,约翰.弗拉克斯曼完成了许多蜡塑肖像和浮雕像。
欧洲在18世纪盛行举办蜡像展览,并历久不衰。18世纪初叶德国还曾举办过一个由机械装置的蜡塑展览。然而,因蜡像制作工艺要求日趋复杂,致使成本越来越高,到19世纪后半叶,其规模逐渐式微。但永久性的蜡像展示馆却一直延续下来,其中最著名的有1835年在伦敦贝克街建立的杜索夫人蜡像馆,以及后来陆续建立的巴黎格雷万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的杜索夫人蜡像馆,加拿大的维多利亚蜡人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兰开斯特蜡人馆及意大利佛罗伦萨城外的拉.斯贝考勒蜡像馆。后者以陈列人体解剖蜡像著称。许多蜡像馆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中心。许多尊蜡像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我国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掌握失蜡铸造工艺,是否用此技术制作过类似蜡模的人像,现已无从考据。我国近代蜡像艺术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发展的,至今已有半个世纪。
我国近代蜡像开拓者程枕霞(1898---1966年)早年悉心研究中国古代服饰,他受到杜索夫人蜡像馆的启示,拟用真人大小的蜡人穿着历代服饰,向外界介绍我国的服饰文化。1939年,他制作的二十多尊蜡像身着唐,宋,元,明,清历代服饰,于当时的北京饭店六楼大厅展出,曾受到广泛的好评(当时德国驻北平的文化官员鲁亚文当即购买了八件作品运往法兰克福去陈列)。以后他的作品又不断更新,在全国各地展出。1951年第9期《人民画报》曾介绍其服饰蜡像艺术;1957年广州文化公园设专厅长期展出了他的作品,这是我国第一个长设的蜡像馆。
他的胞弟程绣虎(1909---1961年)擅长书画,亦善于制作蜡像。1953年,配合宣传婚姻法的公布曾为华东纺织局塑造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蜡像十二尊。
还有蜡像专家陈晰(1912---1986年)在解放后有大量优秀的时装蜡像作品。他的蜡像以中国现代人物为模特儿,形象逼真,质感细腻 。特别是一尊以贵州女演员为原型的蜡像,真假难辨,呼之欲出,作为东方妇女形象,曾在国际服装展览会展出。他还制作过不少有中国特色的时装模型,送往地处热带的斯里兰卡和位于寒带的瑞典展出,经受了高温和低温的考验,具有既不易融化又不易冻裂的特点。蜡像的仿真程度和制作工艺的精美在国际上获得一致好评。
而今,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我国已出现不少新一代的蜡像制作专家。蜡像在世界上已不仅作为艺术品来观赏,在科教卫生,影视戏剧中也被广泛应用。甚至,还有制成关节能活动,有表情,能言语的蜡人,作为替身,在警卫部门发挥其特殊作用。
由于制作蜡像的工艺要求高,难度大,因此其配方往往秘而不传。而做黄种人的蜡像难度更大,因为东,西方人中的差异涉及到皮肤的色调,质感和染色等方面,搞不好就会偏白或透明发亮,好像西方人的面孔装在东方人身上而失去真实感,而今已有些蜡像馆采用高分子化合塑料等来制作“蜡像”。
       (原文载《上海工艺美术》1991年第4期 现加小注  作者  程云仙)
发表于 2004-12-7 11: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很好的帖子,我要好好的学习。
请朋友多多上传。
 楼主| 发表于 2004-12-7 11: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这个贴子最后由cyxb78在 2004/12/11 11:17am 编辑]

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现刚与国家蜡像馆联系上,他们会重视此历史问题。
发表于 2004-12-30 17: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天哪,,,,这么长。
 楼主| 发表于 2005-4-30 15: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重要更正;上图左原注“ 四十年代良友画报”有误,现经上海图书馆工作人员查找核实,此图是1936年7月1日上海出版《美术生活》第28期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程枕霞先生的服饰蜡像研究已誉满京沪。
 楼主| 发表于 2005-4-30 15: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程云仙:我国古代服饰蜡像艺术的开拓者程枕霞等现已被埋没


重要更正;上图左原注“ 四十年代良友画报”现经上海图书馆工作人员查找核实,此图是1936年7月1日上海出版《美术生活》第28期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程枕霞先生的服饰蜡像研究已誉满京沪。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