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7457|回复: 11

廖静文 ——新浪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20 22: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起悲鸿,廖静文又变成了刚刚坠入爱河的20岁少女。
  我曾经两次听过廖静文做的报告,一次在初中,一次在高中。两次演讲的内容我记不得了,惟一有印象的是廖静文提到徐悲鸿时哽咽的语调。我那时太小,不理解这种感情。
  十几年后的2002年,我又见到了廖静文女士,她的外表让我吃惊。她已年过八旬,但  
头发依然乌黑浓密,皮肤很好很白,五官仍如她年轻时一样清秀。廖静文穿了一件紫色上衣,我说好看,她有些羞涩:“悲鸿最喜欢紫色,我就常常穿紫色的衣服。”
  提起悲鸿,廖静文又变成了刚刚坠入爱河的20岁少女。
  采访廖静文之前,我和同事们都认为她一定会谈很多她和徐悲鸿的故事,但我们想更多地关注她的人生。采访开始以后,我发现从廖静文嫁给徐悲鸿开始,她的人生故事中就没有了我这个概念。悲鸿一直是她生命中的主角。
  廖静文的听力很不好,戴着助听器还需要我大声而缓慢地讲话,有时候一句话要重复好几遍。但她的记忆力很好,思路清晰。每一件事都从头讲起,娓娓道来。
  1945年底,廖静文和徐悲鸿结婚前,徐悲鸿为了和蒋碧薇解除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答应给蒋碧薇100万元和100幅画,为此徐悲鸿拼命工作,终于积劳成疾。廖静文认为,没有那一段日子的操劳,徐悲鸿后来也不会英年早逝。所以提起蒋碧薇,廖静文那么温婉的一个人也显出了愤怒与不屑。
  徐悲鸿去世的时候,廖静文只有30岁,一个年轻的女人独自走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再有新的情感是很正常的事。但我决定不去触及那一部分,出于对廖静文的尊敬,也出于对徐悲鸿的尊敬。但是她主动谈起了一段徐悲鸿以外的感情经历。当时我只是问她,这一生有没有遗憾。我的意思是,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徐悲鸿,自己的理想并没有实现,是不是感到遗憾。没想到她说,是有遗憾,而这份遗憾竟是一段徐悲鸿以外的情感经历。
  在一次外出的火车上,廖静文和她的孩子们结识了一个年轻的解放军军官。孩子们很喜欢这个高大英俊的叔叔,而他也对廖静文产生了好感,于是,他和她们一家成了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终于鼓足勇气向她表明爱意。廖静文被他的真诚感动,接受了他的感情,但是,她也一再强调,徐悲鸿永远活在她的心中。他表示理解,于是,他们结婚了。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廖静文对徐悲鸿的思念与日俱增,她感觉对方并没有像承诺的那样,理解并尊重她对悲鸿的感情。在失望中,他们离婚了。
  廖静文声音颤抖地说:“我今天很坦率地告诉你,这就是我一生最遗憾的一件事。”
  我做过很多采访,无论面对谁、听着什么样的故事,我都能保持平静、客观,而此时,我的眼眶湿润了。透过余光,我看见樊庆元和吴穷都在擦眼睛。
  “如果真的有黄泉,百年之后我和悲鸿能再见面,我要哭着把头靠在他的胸前,向他诉说这五十年来我对他的思念。”
  我被这样一份伟大的爱情深深地感动了。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0 22: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廖静文 ——新浪读书

廖静文:数十年守护悲鸿遗产50年前,中国著名美术大师徐悲鸿因脑溢血撒手人寰,将自己所有的作品、收藏和一双儿女留给了爱妻——当时年仅30岁的廖静文。50年后的今天,作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的廖静文虽年过耄耋,仍坚持每天上班,她要日日守护着悲鸿留下的珍贵遗产。当年,廖静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成都金陵女子大学化学系。她的理想是成为像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但为了照顾生病的徐悲鸿,廖静文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廖静文和徐悲鸿在一起生活了仅7年多的时间,感情十分深厚。徐悲鸿曾不止一次地说:“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除了你,没有人会对我有这样的爱情。我要把我最珍爱的东西都送给你。”因此,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下了“静文爱妻保存”。1953年9月,徐悲鸿去世。不久,廖静文就将徐悲鸿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以及他收藏的唐朝以来历代名家书画作品1000余件和各种珍贵图书、碑帖等一万余件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当时不少好友劝她,儿女还小,应考虑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问题。但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写到:“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廖静文和徐悲鸿的两个孩子徐庆平和徐芳芳曾分别在法国和美国留学,一个学习艺术,一个学习管理。她说,因为自己没有任何积蓄,两个孩子在外读书十分辛苦,回来的时候,儿子的头发脱落了许多,女儿脸上的皱纹比她还多。回忆这段历史,廖静文至今仍感觉很愧疚。保护和收藏徐悲鸿留下的作品被廖静文看作是自己的生命,在最困难的“文革”时期,徐悲鸿的作品要被销毁。廖静文说:“那时我也不想活了,若真那样,我对不起悲鸿。后来我找到周总理,总理想办法把馆里所有的收藏送到故宫太和殿旁的一个大殿里锁起来,一放就是13年。因为那里面太潮湿了,等再拿出来的时候几乎都发霉了,一些油画上的色块也掉了下来。”至今,廖静文还在为修复那些珍贵的油画而努力。只要是关于办徐悲鸿画展、出画册的事,或是为馆里募集资金,她都要亲自去。她说,这两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完成纪念馆扩建工作。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李珍玉/文)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0 22: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廖静文 ——新浪读书

廖静文:深情款款忆悲鸿
  
徐悲鸿百幅真迹展览在郑州博物馆开幕前夕,记者昨天在郑州见到了年届八十的徐悲鸿夫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女士。廖女士一身中装,仪态安详,提起往事,她娓娓而谈。
“我们的相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到桂林报考大学,因旅途耽搁而未报上名,只好到一家文艺演出团体工作。几个月后,徐悲鸿到桂林搬运存放在七星岩山洞中的图书,他登报招聘一个图书管理员,我入选了。相识就这样偶然,当年我19岁,悲鸿47岁。我做梦也没想到会嫁给他,我一心想上大学,我的偶像是居里夫人,还想当个作家。当时徐悲鸿到处奔波,家庭已经破裂,我出于尊敬和同情对他生活上多加照顾,绝不是‘第三者’,感情慢慢变成爱情那是以后的事。接着我到金陵女子大学化学系读书,悲鸿说,我可以等四年,如果四年后你爱上了别人我也毫无怨言。爱情使我牵挂,为了照顾病中的悲鸿,我放弃了学业。我的同学问我究竟为什么,我说因为爱情,爱情让我帮助他完成复兴中国美术的壮举。”
廖静文和徐悲鸿从认识到永别只有10年多一点的时间,结婚只有7年。为将来生活计,徐悲鸿以廖静文的名义买了房,并将部分精品题上了“静文爱妻存”落款。徐悲鸿去世时廖静文只有30岁,为了更好地保存这批绘画作品,廖静文毅然把家藏的徐悲鸿本人及其收藏的书画作品2000多幅捐献给了国家,并把自己家的房子捐出来当成徐悲鸿纪念馆的馆舍。而她自己则把两个孩子放在家中,进北大中文系读书,目的是为徐悲鸿写一本传记,但是,她再次中途退学。
“悲鸿的一生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让他的精神影响更多的人,我要为悲鸿写本书。在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徐悲鸿纪念馆亟须人手,我毅然退学回到纪念馆。从1957年到现在,再也没有离开过纪念馆,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这里,保护、研究、宣传悲鸿的艺术。《我的回忆——徐悲鸿一生》在1982年出版,此后一共加印14次,发行近60万册,还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
早上按时到纪念馆上班,晚上回家,数十年如一日,廖静文厮守着这个曾经给她很多快乐的四合院。近年来,她还带着部分精品到国内、国外的许多大城市举办作品展,走一地轰动一地。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个看似文弱的老人呢?廖静文说:悲鸿生前曾说,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为后人留下一些有益的东西,我就是按着他说的做,一刻也不敢懈怠。(大河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0 22: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廖静文 ——新浪读书

廖静文杭州细话“我与悲鸿”如果将正在举行的“徐悲鸿艺术特展”,比作为现代的人们打开了一扇仰视大师艺术精神的天窗,那么,今天,徐夫人廖静文在杭州细话“我与悲鸿”,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条通往画家心灵世界的情感通道…… 因为徐悲鸿先生的缘故,廖静文女士对杭州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愫。她说,徐先生生前最后一个未能实现的愿望,就是陪她一起来杭州。记得那是1953年的第二次文代会期间,徐先生许诺:待会议完了,就陪廖女士来杭州走走。曾10多次来杭州写生的徐先生深爱杭州的春天。然而,会议还未结束,徐先生就突发脑溢血,永远地停留在58岁的年龄刻度上。所以,在徐先生去世47年后的今天,当属于西湖的湿润、温和的春风拂过她的脸庞,廖女士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下来,她轻轻地说:“悲鸿,我来了,来替你完成最后的心愿。” 往事如潮水,涌到眼前。
  1942年,19岁的廖静文在报考当时的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图书管理员的时候,第一次面对徐悲鸿,徐先生对她说:“每个人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嘉陵江畔,渔火孤灯,一身白夏布长衫的徐先生留给廖静文孤独的背影以及励志的话语:“去念大学,做你想做的事情。”…… 廖女士津津有味地回述着自己的爱情,她说,给今天的年轻人讲遥远的故事,是想传达给他们一些曾经的经典的体验。悲鸿说,恋爱是人生最难毕业的学校,我希望所有的年轻人能从这所学校顺利毕业。在廖女士的心目中,她无疑是品尝过这果实的甜美的,虽然时间那么短暂,但经历了、感受了,也就无悔了。
  在廖女士的描述中,徐悲鸿先生是一个艺术家,更是一个人格崇高的人。她说,徐先生总是想着“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应当给后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东西。”他的学生们往往就是最大的受益者。“每当周末的时候,我们家总是挤满了学生,悲鸿捧出他收藏的绝版画册,给学生们观赏……”“悲鸿对待学生的作业,一‘线’不苟,哪怕是一条线不准确,他都亲自给予修正。”
  没有徐悲鸿的漫长岁月,廖女士依旧活在属于他们两人共有的心灵世界里。她所做的一切都在为3件事奔忙:徐悲鸿纪念馆、传记以及他们的儿女们。如今,她松了一口气说:“我无愧了。”
  1953年,徐悲鸿先生逝世不久,廖静文就将徐先生留下的所有1000多幅作品、1000多幅藏画、万余件珍贵资料无偿捐给了国家,1954年,徐悲鸿纪念馆建立,廖女士任馆长至今。 1982年,廖女士终于写成了《我的回忆———徐悲鸿的一生》。之前,她曾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并沿着徐先生的成长历程寻访。如今,该书已发行了50多万册,被翻译成英、法、日、捷克等多种文字,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画家传记。
  徐悲鸿先生的4个子女都已成才。长子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从事民族音乐研究。长女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留校任教授。次子留学巴黎,攻下硕士、博士学位,如今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小女儿在美国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本报杭州4月29日讯)

发表于 2003-11-20 22: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廖静文 ——新浪读书

我在中学时,就读了廖先生的“徐悲鸿传”,深受感动。徐悲鸿是在桂林认识廖先生的,当时她在一个演出团。悲鸿一行因为逃避战事,来到这儿。因要招聘一名助理,帮他整理散乱的书籍和画稿,他们相识了。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0 23: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廖静文 ——新浪读书

永远忘不了,今年夏天我和同学王燕,前往徐悲鸿纪念馆拜访廖先生的情景-------
廖先生接过我递过去两本画集,一一翻着仔细看看完,然后对我说:
“请你回去代我问齐先生好,请你转告他,我向他致敬,向他表示感谢,谢谢他送我的画集。你告诉他说,他的两本画集我都看了,他的画画得非常好。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面貌。从用笔用色,从造型到构成,都很好,画到这一步非常的不容易了,他在当今花鸟画中取得的成绩已经是很高了!”
谢谢,谢谢廖先生的鼓励!先生他大半辈子就是画画,廖先生你看……我一直很崇拜您,十多年了我一直想来拜访您,我更敬佩您!……我选择和先生的婚姻就深受您的影响,我崇拜艺术也崇拜从事艺术的先生,更崇拜他的人品。”我激动地说着,然后翻开画集要廖先生看里面我们的生活照片。
“我能看的出来,你很有眼光,也很大胆,你不简单也不容易了。”
“谢谢廖先生,我想请您合影作纪念,您看可以吗?”我很不好意思的说。
“好的,可以。 ”
于是,在那天和廖先生留下了这张照片,更使我感动和欣慰的是,廖先生答应为先生撰文

发表于 2003-11-21 08: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廖静文 ——新浪读书

用一生守望那份爱,守望心中的理想和希望。我们敬佩廖先生。
今年我参加了“徐悲鸿纪念馆书画名家邀请展”活动,创作了一幅以徐悲鸿先生青年时期的素描自画像为前景,徐悲鸿先生创作鲁迅和瞿秋白油画时的照片为中景,《长征》奔马为背景的6尺对开的作品,在填表时注明无论评奖如何,请廖先生收下一个从小敬佩徐悲鸿先生的晚辈的一点敬意,我的另一幅参赛作品〈荷烟深处〉被评为国画银奖。还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吸纳为会员。我有机会也一定要去拜访这位可敬的老人!!!
发表于 2003-11-21 13: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廖静文 ——新浪读书

向你学习。
发表于 2003-11-21 16: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廖静文 ——新浪读书

呵呵,像母女(我自以为)
发表于 2003-11-21 21: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廖静文 ——新浪读书

下面引用由蓝沙2003/11/21 04:29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像母女(我自以为)
的确,有点儿象。
发表于 2003-11-21 2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廖静文 ——新浪读书

徐悲鸿去世的时候,廖静文只有30岁,一个年轻的女人独自走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再有新的情感是很正常的事。但我决定不去触及那一部分,出于对廖静文的尊敬,也出于对徐悲鸿的尊敬。但是她主动谈起了一段徐悲鸿以外的感情经历。当时我只是问她,这一生有没有遗憾。我的意思是,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徐悲鸿,自己的理想并没有实现,是不是感到遗憾。没想到她说,是有遗憾,而这份遗憾竟是一段徐悲鸿以外的情感经历。
  ——为艺术而献身。
 楼主| 发表于 2004-2-1 09: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廖静文 ——新浪读书

廖静文:是悲鸿改变了我的一生

50年前的9月26日,
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突发脑溢血在京离世,留下年仅三十岁的妻子廖静文和一双幼小的儿女。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岁月无情地打磨着一切,廖静文,这个当年痛失丈夫的女子却用坚忍守候着一份真情,从黑发到白首,在徐悲鸿纪念馆,她默默地守了50年……
  9月19日午后,穿过嘈杂的车流,避开往人手里塞楼盘广告的推销员,在新街口北大街53号院的徐悲鸿纪念馆,记者见到了纤瘦却从容的徐夫人廖静文。
  尽管在中学时就读过她写的《徐悲鸿的一生》,当年亦曾为她优雅朴素的气质所惊叹,没想到眼前已是80岁的她依旧风韵不减。一袭黑色可体的绒面暗花衣裙,内衬红色小格子衬衫,齐颈短发衬着端庄的脸庞,那双当年闪烁着坚定目光的眼睛,如今溢满了慈爱与安详。
  握住她那双同样纤瘦的手,凉凉的。她患有多种老年病,白内障、关节炎、糖尿病,前年去西安参加画展又摔伤了腰椎。跟随了她18年的陈秘书,是一位也有着极佳风度的中年女性,她担心老人身体,曾多次进屋提醒采访该结束了,庆平(廖的大儿子,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美术学院院长)要去外地还有话要同母亲讲,老人固执地冲她摆手,我们的采访最终由原定的一小时延长到了三个小时。
现在的生活——每天我都在怀念着他
  因老人耳朵有些背,同她讲话需凑近且大声。“对于悲鸿的去世,我除了怀念,更多的是追悔。那一天,他连续出席了一整天的会,最后又去参加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宴会,突发了脑溢血,我接到电话赶过去时他已经被人们扶着躺在了沙发上,看见我,他说:‘孩子们怎么没来?’这是我听到的他的最后一句话。在医院守了三天,他昏迷了,一句话没说就走了……”
  记者:那您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廖静文:把徐悲鸿纪念馆建好,让更多的人了解悲鸿的绘画理念。
  记者:今年是悲鸿去世50周年,有什么纪念活动吗?除了您与先生的两个孩子,他与蒋碧薇所生的两个孩子也会来吗?
  廖静文:悲鸿与蒋碧薇生的两个孩子一个比我小四岁,一个比我小六岁,我们非常要好,他们对我都以“寄母”相称,不是“继母”。按悲鸿江苏老家的习俗,“寄母”指寄养在别人家的孩子对女主人的称呼,我爱悲鸿,就一定会对他的孩子好。当年他女儿见我那么不易地跟着悲鸿过苦日子就非常同情我,因为她母亲一直生活得很阔绰。
  这次南京那边要举办艺术研讨活动,当地的徐悲鸿艺术研究会准备在南京他的故居建一座纪念馆,邀我和孩子过去,我得看身体状况再定是否去。
悲鸿的画——不敢想像中国美术史上没有徐悲鸿
  在徐悲鸿纪念馆的几个陈列室,陈列着徐悲鸿的主要作品数百幅,从素描到油画再到书法不一,许多作品的落款处都题有“爱妻静文保存”字样。
  记者:我知道您是从事美术工作的,在先生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一幅?
  廖静文:我最喜欢《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漓江春雨》《群马》等作品,前两幅都寓意了在当时的黑暗统治下,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尤其是1940年创作的《愚公移山》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他在印度创作的。
  《漓江春雨》则打破传统的山水画法,用大量的不同层次的水墨表现烟雨蒙蒙的桂林山水,这在当时绝对是创新,尽管现在成了许多人都会用到的画法。
  而悲鸿最有名的是画马,他用黑白明暗的墨块来塑造形体,融进了西方素描的技巧,这种画马的方式在中国是前无古人的。
  记者:悲鸿作为绘画大师,在中国美术史上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廖静文:有两点最明显,其一他主张用画素描来打基本功,他本人就画过上千张人体素描;其二是洋为中用,主张传统绘画手法的变革。经过不懈摸索,他这个从农村小河边走出来的人最终走向了世界,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后又回到中国,全面推行新式绘画教育,对复兴祖国美术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不敢想像中国美术史上没有徐悲鸿。
  记者:在学生中悲鸿最欣赏谁?
  廖静文:吴作人和蒋兆和。
  记者:许多画上都写有“爱妻静文保存”字样,为什么?
  廖静文:1944年,我与他订婚了。早年一同与他私奔到法国去的蒋碧薇当时已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他,而成为张道藩的情妇,听说我们订婚,她便为难悲鸿说要办离婚,其实他们二人并未办结婚证明,她向悲鸿索要100万元现款、100张悲鸿的画和40张悲鸿收藏的古画。尽管悲鸿当时月收入才3000元,一向忍让的他还是答应了,可她竟又将28幅悲鸿的作品退回要求重画,甚至想自己到画室随意挑选。悲鸿无奈,只得先在许多画上题上了那些字,表明是送给我的,实在是怕她拿走。事实上蒋手中的画有许多都被她卖掉了。
悲鸿的人——憔悴却轮廓优美的脸 厚道不自私的心
  仅仅相濡以沫了七个年头就阴阳两隔,过去的情感生活是否不能触及?毕竟那些光阴里尽管不乏快乐,但猝不及防的生死别离本身就是一个伤疤。“当年您与悲鸿的感情生活是怎样的?”当记者试探着问到这些时,老人专注地看着我的眼神移开了,脸上竟浮现出了一丝害羞的笑容。
  廖静文:我第一次见到先生是在1942年。本来我在长沙有名的周南女中读书,高二时还是学生会主席,我的理想是考大学像居里夫人一样从事化学研究,虽然当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湖南商学院,可我不想去上,而是想到广西去上学。没想到因为战乱,等我到了广西才发现错过了报名期,只好在“抗战文艺演出团”找了份唱歌的工作,因为不满他们把几个从沦陷区来的姐妹裁掉,我打抱不平未果后执意要离开。
  一天看报上登了一则广告说重庆的中国美术学院招图书管理员,便报了名,后来得知要从四十个人里面招一个,便觉得没什么希望了,谁知参加完笔试后不久便得到面试的通知,第一次,我见到了当时已有相当大名气的徐悲鸿先生,他已47岁了,两鬓有些花白,有一张苍白憔悴却轮廓优美的脸。他问我为什么想去重庆,我就实话说想去那儿上大学,说完便后悔,谁愿意要一个不安心工作的人呢?没想到先生还鼓励我说“人要有大志向,很好。”我一下觉得他这人很大度,一点也不自私。
  记者:他这么优秀,可当时许多人并不主张你与他相爱,除了年龄差距还为什么?
  廖静文:他比我大28岁,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差距,另外就是他生活状况非常差,除了蒋碧薇同他要的巨款外,为人厚道的他把大部分收入都拿来资助穷学生和收藏书画作品,个人生活非常艰苦。后来我们结婚时连一床新被子都没有。
悲鸿的情——与他的相遇,改变了我的一生
  记者:那你们是怎么相爱的?
  廖静文:还不到二十岁的我就这样被聘用了,跟着悲鸿到了重庆。当时学院图书馆的书并不多,我有闲了就帮先生整理画案,也看他画画。好多次看他自己洗衣服甚至钉纽扣,便很替他难过,我知道他妻子爱上了别人离开他了。有一段我们经常一起到嘉陵江边散步,人们都说柔情似水,天长日久,我们互相依恋,感觉离不开对方了。
  不久,也在重庆的社会教育学院教书的蒋碧薇得知此事,便给我父亲与姐姐各自写信,说她尚未与悲鸿离婚,我破坏了他们家庭云云。很快我便接到了家里来的信,我父亲大发雷霆,说单就28岁的年龄差距也不可能同意我们的婚事,何况还有冒着破坏别人家庭的罪名。
  在这么大的压力下,我哭着给悲鸿写了封信一个人走了,在嘉陵江边等轮渡的我正暗自伤心,一只大手拍在我的肩上。悲鸿往常是上完课中午才回住处,那天他心神不定,只上了两节课便回去了,发现我写的字条便疯了似的追来。他说,“我与蒋碧薇没有任何干系了,她要什么我都满足她,只要能跟你在一起。”于是我们俩又分不开了。所以在我眼中悲鸿是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记者:您怎么看与他的相遇相识?
  廖静文:人生像个谜,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与他的相遇,改变了我的一生。
  虽然他那么早就离开我们而去了,我感觉命运对我和孩子都太不公平,但我仍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是中国如此杰出的一个人物,遇见他、陪伴他、为他生下两个孩子,这对平凡的我来说真是意外的幸运,尤其是每当我想起他生前那么钟情于我,都忍不住要流泪。
蒋碧薇其人——悲鸿与她气质完全不同
  记者:悲鸿屡次遭到蒋碧薇的为难,导致劳累过度病危住院,而蒋却过着任意挥霍的生活,你恨她吗?
  廖静文:为了还清她索要的画债悲鸿当时日夜作画,他习惯站着作画,不久就高血压与肾炎并发,病危住院了,我睡在地板上照顾了他四个月才出院。但我并不恨她,甚至我还同悲鸿说不要离开她了,我宁愿不要名分地照顾他一辈子。悲鸿却说我傻,他说“要结婚才有社会地位,你太年轻,你不懂。”在他眼中我就是白纸一张。
  记者:见过蒋碧薇吗?她给你什么感觉?
  廖静文:有一次在重庆的一个画展上,她也去了,穿一身合体的旗袍,浓妆艳抹,像没卸装的女演员,两条大辫子在耳侧梳成两个发髻,我从未见成人梳过这种孩子式的发型。她满面笑容,据说当天是其父亲去世一百天整,因为许多当时的政府要员都参加了葬礼而极尽哀荣。她傲慢地从头到脚打量了我一番,从包里拿出一盒美式香烟点着抽了起来。我突然间理解了悲鸿为什么会与她分手,他们俩人气质本不相同。
另一段姻缘——悲鸿永远是这个家的主人
  记者:三十岁对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失去悲鸿后您没打算再续一段姻缘吗?
  廖静文:为了转移失去他的痛苦,我到北大中文系去上课,准备学写作将悲鸿的人生记录下来,也就是说写一本悲鸿的传记,将我的耳闻目睹、我们之间的爱情和先生都真实地记录下来(《徐悲鸿的一生》已于198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至今发行已逾57万册),我的好友问我是否会再组家庭,我坚决拒绝了,我说我这一辈子只会爱悲鸿一个人,谁知有一个人却偏偏进入了我的生命。
  那是一次旅行途中,我带孩子去大连的姐姐家,一位在金州服役的姓黄的军官碰巧同行,我的孩子们非常喜欢他,于是就有了来往。他后来又到大连和北京去看我们。并多次写信向我表白,说他非常敬重悲鸿,想分担我的责任,我都拒绝了。我明确告诉他我心中容不下另一个男人,可他并不死心。
  记者:是什么使你又接受了他?
  廖静文:一年国庆节前夕,他又到北京来,孩子们高兴地跟他去天安门和公园玩,我从来不带他们去公园,因为怕勾起当年悲鸿与我们同在时的回忆,几天很快过去了,他要走了,小女儿芳芳有些失落地说:妈妈,要是黄叔叔总能同我们在一起多好啊。这句话真让我难过啊,孩子们渴望父爱是正常的……后来又通过组织说服,我们接受了他加入这个家庭里。
  记者:那为什么又分开了呢?
  廖静文:事实证明,我们是不相容的,因为我的工作、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围绕悲鸿而存在的,包括家里的摆设,孩子们与我交谈的内容,他永远感觉到自己是个外人。这个家的男主人其实还是悲鸿,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曾经沧海难为水,我想,我这一辈子,为悲鸿而活才踏实,他是个大海,已经融入到我生命的最深处,我至死也不会遗忘他。
  采访结束离开纪念馆已是薄暮时分,走出不多远,老人让秘书打来电话,说无论时间多么急也一定要看稿,否则不放心,虽然第二天是星期六,馆里的人都休息,老人还是坚持要亲自到单位来等稿子。
  昨天上午记者再到纪念馆,一个小时后老人才将几处文字斟酌敲定。“我儿子昨天同我生气了,说不该再谈那些老事了,以后我真的不会再提了,我要尊重自己的孩子的建议。他们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虽然如今也都老了,可我还是从心底可怜他们。是我没能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童年生活。”
  若悲鸿大师地下有知,有妻如斯,该是多么欣慰!

(转自《中华美术网》)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