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978|回复: 0

炳灵寺石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9-27 00: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
的小积石山中。魏晋时炳灵寺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
宋代始称炳灵寺,系藏语音译“仙巴炳灵”的简化,原意
为十万弥勒佛洲。石窟群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
爷台等处,方圆约7公里。
  现存窟龛共196个,其中大部集中在下寺,计窟龛184
个(40窟、144龛),造像776身(石雕694身、泥塑82身),
壁画912平方米,摩崖石刻4方,全部开凿在大寺沟西侧
南北长350米的崖面上。小积石山山岩属白垩纪砂岩,颗
粒小,胶结性能好,宜于雕刻。
  西秦窟龛 炳灵寺现存早期石窟中最重要的第 169
窟,位于大寺沟窟龛群的北端高处,距地面约45米,是
一个高15米,宽26.75米,深19米形状不规则的天然洞穴。
窟内造像和壁画是应不同功德主的要求先后营造而成,
并无统一的规划,现共编为24号。
  窟内最早的龛像都是单身佛像,镌刻在正壁上部的
12身(第18号),居中为一舟形浅龛中4米高的立佛,为
石雕并用泥增塑。其左右多为圆券形浅龛中的坐佛,大
小有别而形式雷同。这些造像风格古朴,是中国石窟造
像中最早的作品。
  此后,由于窟内几无平整的岩面,大多依岩势凿□
孔设□桩,用木料及编织荆条为骨架然后施泥涂垩而成
背屏式龛,于其中造像。有的还置木板为龛底。佛龛因
地制宜,形式灵活,题材和内容也趋于多样。最重要的
第6号龛,高1.7米,深0.76米,宽1.5米,塑一佛二菩萨,
榜题标明为无量寿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坐佛形体
健硕,面形方圆,神情刚毅。龛侧墨书题记1方,高0.47
米,宽0.87米,末尾题:“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
造”,可知该龛为420年造。但是,若依星岁纪年玄枵,则
相当于建弘五年(424)。这是迄今发现中国石窟最早的纪
年题记。窟内一批风格相同、敷泥层次相同的龛像和壁
画可据此判定为同时期的作品。题记下方壁画供养人数
排,为首者题名“□国大禅师昙摩毗之像”、“比丘道
融之像”等,是文献记载中的当时著名高僧。第9号龛3
身立佛,塑造时间略有早晚,但大体稍早于第6号龛。第
7号龛稍晚于第9号龛,主要残存1立佛。正壁下部第17号
龛,主像原为一佛二菩萨立像,现仅存右侧菩萨,宝缯
束发,形象古朴,亦应早于第6号龛。第17号龛下部半跏
菩萨思维像,低头含笑,表现出了悟之时的喜悦心情,是
早期造像中的精品。南壁第23号龛并列 5身禅定坐佛约
与第6号龛同时,均着通肩袈裟,阴刻线衣纹均由左肩斜
下展开,明显受到了西域造像的影响。略晚的作品如南
壁下部的5身坐佛(第20号龛),均作禅定印,大小不一,
中间一身为释迦苦修像。第 6号龛内和龛东侧壁面(第
11、12、13号龛)以及窟口南侧上方岩壁上(第24号龛),
保存了至今仅见的西秦壁画,内容有说法图、维摩诘变、
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
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虽质朴、粗犷,却清新、自
然、生动。西秦造像的另一重要作品,是位于窟龛群南
端的第1窟石胎泥塑立佛。
  西秦晚期至北魏的造像,如第169窟北壁前部高处的
第3号龛,背屏式龛内塑一佛二菩萨二天王,龛南侧北魏
延昌四年(515)题记,应是后人前来礼佛所书。
  北朝窟龛 北魏延昌(512~515)年间前后,在窟龛
群中段有规模可观的开窟活动,如第126、128、132等成
组的窟和第 125等数十龛。窟均以释迦多宝佛为正壁主
尊,两侧壁各一佛或分别雕一佛一交脚菩萨,组成一佛
或三世佛的主题。造像秀骨清像,雕琢细腻,反映出来
自内地云冈、龙门等石窟的影响和南北佛教文化的交融。
第125龛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刻画传神,风骨感人(见彩
图炳灵寺石窟第125窟石雕释迦、多宝佛像)。第172窟
北壁上部的北魏佛、菩萨像,方正敦厚,大约造于延昌
以前。延昌以后的作品,如第184窟(俗称老君洞)壁画,
以及第169窟中第5号和8号龛造像,其时代或可晚到西魏。
  窟龛群中的北周造像。有第 6窟造像一佛二菩萨保
存完整,与北魏、西魏相比,造型趋于浑圆壮硕,人体比
例已经缩短。窟内残存壁画中有与猿猴有关的本生故事。
第172窟北壁下部完整保存了5身立佛,正壁有塑在木构
佛帐中的三佛坐像。木构经后代重修。
  隋唐窟龛 现存隋代窟龛较少。具有代表性的第 8
窟,窟内低坛基上泥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型特点接
近北周,但艺术处理上更为纯熟、细腻,富于变化。壁
画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生动活泼,色彩富丽,堪
称佳作。
  下寺的2/3以上(130多个)窟龛建于唐代,特别是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它不但窟龛数量多,而且艺术水
平达到了高峰。第64龛,高1.43米,宽1.46米,雕一佛
二菩萨二天王,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可居于最完美的作
品之列,雕凿时间为仪凤三年(678)。第49~58龛,是一
组紧密相邻排列整齐的方形(或长方形)浅龛,由龛下
造像记可知为永隆二年(681)所造,龛内雕阿弥陀佛坐像
和二菩萨或单身观音菩萨立像。炳灵寺唐代菩萨造像成
就突出,大多在高度概括的整体造型上,用简洁的线刻表
现出运动中的肌肉起伏和裙褶变化。这种简便易行的处
理手法,使大量小型造像也都能较好地刻划出菩萨丰腴
健美的形体、温厚慈和的面容。第 3窟内石雕中心方塔
是建筑史的重要资料,就石窟形制而言也是全国罕有的
实例。第10窟造像属于盛唐风格,其中拄剑而立的天王
像,体魄雄强、威武。位于第169、172窟下方的第171龛
摩崖大佛,高27米,为贞元十九年(803)所造弥勒佛倚坐
像,以石刻造型并加泥增塑,现泥层多已剥落。龛前原
有附山而建的7层木构大阁,已毁。
        唐代摩崖大佛
  唐代以后直至元代,除少量补塑修缮外,实际上已无
开窟之举。元代以后□嘛教在西北地区盛行,曾在炳灵
寺第70窟塑十一面观音像,并在许多洞窟重绘壁画。崖
面空隙处浮雕佛塔,应系宋代以后所为,一直延续到明
清。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