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846|回复: 0

访著名艺术教育家 [转帖] 文炎艺术工作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9 10: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中国艺术教育亟待革新
——访国际著名艺术教育学家朱迪斯·伯顿教授
文 / 杨应时


  从千百年传统的师徒相授,到晚清民国以来引进的新式学校施教,再到新中国专业院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性艺术教育的兴起,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经历了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迈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二十一世纪。作为我国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日益得到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的理解和认同。但是,如何适应新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改进现行的艺术教育模式,使艺术真正走出神秘的象牙塔,深入到普通大众的审美生活,最终达到开发民智、激励创新的效果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采访了应邀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担任全国美术教育研修班主讲人的国际著名艺术教育学家、现任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艺术与人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朱迪斯·伯顿教授(Judith M. Burton),聆听了她对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真知灼见。伯顿教授出生于英国伦敦,并在伦敦大学和曼切斯特大学接受绘画和教育学教育。上世纪70年代,她移居美国,先后在麻省美术学院和波士顿大学任教,同时在哈佛大学完成教育学博士学位。1994年,她应邀到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艺术教育专业任教授,并筹建艺术与人文系。经过她和同事们多年的努力,该专业迅速发展成全美最重要的艺术教育研究和教学基地,艺术教育作为专门的学科也日益得到各界的重视。伯顿教授研究兴趣广泛,非常关注中国艺术教育和艺术体制的发展。以下是笔者根据现场英文采访录音的摘要翻译:

问:伯顿教授,欢迎您来到中国。第一次来华,您对中国的印象怎么样?

答:中国是个了不起的国家。我这次参观了上海、杭州、黄山、西安、北京等地。南方美丽的水田和茶园,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但所到之处的城市,都是那么现代化,很少能看到老的东西,则不免有些遗憾。如果建设新城市的代价是传统的失落,这就成了文化上的大问题。每到一地,我都受到当地的热情接待,我希望中国人到了西方,也能得到这样的盛情款待。中国正在飞快迈向二十一世纪,时刻都在进步。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五到十年之后,中国将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为世界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有较长一段时间,你们在世界舞台上沉寂了,但现在中国正在迎接新的复兴。令我尤其感慨的是,尽管经历这么多的变革,中国社会仍然安定祥和,人们充满激情活力。美国到处都在谈论战争、军队、国防,这里人们却在热心谈论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改善生活状况。

二、问:通过与中国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接触,您感觉中国的艺术教育现状如何?

答:由于语言的障碍,我没能更多地和中国艺术教育工作者们交流看法。但就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我感觉当前中国的艺术教育还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当然这对我来说并不奇怪,因为在美国也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还是培养教育工作者?艺术教育工作者意味着什么?这些没有搞清楚。在我看来,你们的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基本上只是为了培养艺术家的,学习艺术教育课程的学生,也主要为了找个好点的工作。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你们应当建立起健全的艺术教育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应当有更多人致力于成为真正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而不只是二流的艺术家;应当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的、经验丰富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对艺术教育体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建设带有引导性的艺术教育专业。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我发现很多和我交谈的艺术教育工作者缺少结构性、战略性的思维。他们习惯于按照一种集中性的指令去行事,而想不到去自己设计教学方案,改革教学体制。当然,他们也不懂得如何去设计新的构架,发展新的思路。我想,中国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们现在有更好的条件去做这些了。至少你们的教育部是支持的。但人们不知道怎么去做,因为没有经验。你们可以向西方学习,因为这些不只是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在西方,我们处理这类问题至少有五十年了,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可以提供帮助。

问:您认为艺术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有多重要?在中国的学校,尤其是在中学,由于高考应试的压力,艺术课程一直不是很受重视。也就是在最近几年,政府才开始强调所谓的“素质教育”。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答:在任何文化中,没有艺术教育,都可能会有大问题。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多大人喜欢艺术教育,只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可以画出漂亮的画贴在冰箱门上,或者他们可以因此到处炫耀孩子的艺术天赋。只要想想,艺术教育是一门严肃的学问,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和创造力,人们的认识可能就会有不同。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画漂亮的画,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思考,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培养他们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艺术在整个教育中也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而我们往往低估了。当今国际上的一个主要趋势是走向技术化。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技术和经济的日益国际化对文化意味着什么?教育在保护和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将扮演什么角色?艺术在保护、欣赏和开发文化方面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与工商界、科技界的巨头们交谈时,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呼声:“我们需要的有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的人材,能从多元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材,具有开拓型、前瞻性的人材。。。。。。”这些,恰恰是艺术教育所能培养起来的思维方式和处世能力。在这些方面,艺术教育可能比其它教育更有优势。我们的社会需要能创造文化的人。问题是我们如何创造出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而不是美国式的?什么是法国特色的,而不是澳大利亚式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历史情境和人的生存方式等角度去认真思考和面对。我认为,“素质教育”其实就是试图让每个人都接受较为全面的基础教育,我很赞成。年轻人的知识和能力不应该太局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接受较为全面的教育,以便应对复杂的现代生活。但“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一个口号。应当争取让百分之百的年轻人都接受基础教育,并且能够免费上学。至于说,有些学校里,孩子们不喜欢艺术课程,那是老师的问题。中学里的艺术教育非常薄弱,美国也是这样。这里的情况到底怎么样,我不太清楚。但每个人都跟我说问题很严重。我想,除了应试的压力,教学薄弱恐怕也是主要原因。只注重技巧训练的艺术教育唯有死路一条。教师不懂得艺术教育是面对每个学生的,因此他们的教学,仅仅针对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学生,而忽略了其余更多的学生。当然,他们也不懂得怎样去教育一般的学生,不懂得开发式的教学。

三、
问:有趣的是,儿童艺术教育在中国却很盛行。很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在课外接受艺术辅导,有的甚至不顾孩子的兴趣,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希望孩子发展艺术天赋,或者将来成为艺术家。您认为这样做有没有必要?是不是正常?

答:类似的情况在美国也存在,课外的艺术辅导总是很受欢迎,家长们个个望子成龙。我的感觉是,如果学校里的艺术教育质量真的很好,有懂得开发式教学的艺术教师,也用不着家长满世界跑,为孩子寻找课外的艺术辅导。我认为这很正常。如果校外的辅导真比校内的教学好,我甚至还觉得这样做很必要。很可能家长们是对的。但是,如果孩子讨厌学习艺术,那说明是教学上有问题,而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好的教师懂得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中国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每个班起码50-60个学生。这太伤脑筋了。这么大的班级,让人怎么教?要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除了配备好的师资,教学班级的规模也应尽量缩小。应当小班教学。每个班25个学生就已经相当大了。

问:那么,应该怎样培养高素质的艺术师资和艺术教育研究人材呢?据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正在和中央美术学院商洽有关合作计划,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答:这其中当然有许多细节性的问题。我们不妨从中央美院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合作计划谈起。目前已经有几种提议,当然还没有谈妥。第一个是哥伦比亚大学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暑期学位班,培养艺术教育专门人材。第二个是帮助中央美术学院培训在职艺术教师,特别是开设有关教学方法的课程。第三个是选派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材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国服务。应该培养懂得如何设计课程、进行教育管理、开展艺术教育研究、运作艺术教育专业、与其他教师合作共事的人材。这样,艺术教育才能不局限于学院,而是面向中国社会的所有公众。你们需要有既了解中国国情,有通晓西方艺术教育,经验丰富,勇于实干的人材。我并不是在鼓吹西方的一切,我只是希望和你们分享我们在西方已经取得的一些经验。至于如何在中国艺术教育体制下实施,则是你们自己的事情。

问:既然您提到了中国的艺术教育体制,我想提一个问题。当今中国艺术教育体制的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非常的西化,无论是艺术创作、艺术史还是艺术理论的教育,都基本追随西方的体系,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答:我想你可能说得很对。有件事给我印象很深,申请到我们专业学习的大多数中国学生,他们对西方艺术的了解往往比很多美国学生都深。我想这恐怕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他们对传统中国艺术的了解往往不够。如果你们不从艺术教育体制上作些根本的改变,这种情形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改善。可喜的是,在我们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合作计划中,就包括邀请一些中国的艺术教育专家到哥伦比亚大学和我们一道做中国美术和书法方面的研究。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传统的中国艺术,并探讨问题其在当代世界的意义。我们的大部分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是非常执著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也是颇有成就的艺术家。由于我们专业的性质,我们也非常鼓励开阔眼界。我想学生们肯定会很感兴趣的。中国艺术在国外得到认同和理解,在某种意义上也将鼓舞国内的艺术工作者。如果科技和经济上的国际化是以丧失中国文化特色为代价的,那真是一种羞耻。那样的话,我们向中国文化学习什么?中国人凭什么成为中国人?

四、
问:在中国,专业艺术院校通常侧重培养艺术家,但与对高质量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需求相比,这方面需求实在非常有限。很多专业院校毕业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宁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漂泊,选择自由艺术家的艰难道路。另一方面,当今中国大多数艺术管理工作者和艺术新闻工作者都毕业于综合院校的非艺术专业,没有接受过良好的专业艺术教育。您认为,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侧重点应该如何把握?

答:这是个大问题,而且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比较理想的做法还是把艺术教育专业设在专业艺术院校,这与艺术教育的专业性质有关。当然还可以请综合大学的教师来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我们有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方面很著名的教授,可以为我们的学生开课。如果我们的专业设置在专业艺术院校的话,我们可以从外边请教师来开一些课程。作为艺术教育专业的组成部分,我们有一个博物馆教育方向,就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请一些专家来授课。我觉得,中央美术学院有条件开办一个很强的、具有开拓性的艺术教育专业,这个专业应当和其它学科平行、具有同等重要性,目的是培养有志于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艺术专业学生。你们可以配备全职的艺术教育教员,同时也可以请比如北京大学的老师来教授美学、哲学等其它相关课程。我想,在这方面,中央美术学院这样的专业院校可以大有作为。

问:博物馆等文化艺术设施在艺术教育方面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您对中国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和管理有何建议?

答:博物馆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非常巨大,在相当程度上已开始取代学校艺术教育的某些功能,在公众艺术教育方面的作用则更是日益显著。我们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的不少学生就一边上学,一边在博物馆工作。当然,博物馆也在极力吸引参观者,因为他们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把观众的金钱、时间和注意力从球赛、影院、商场等其它方面吸引过来,就需要较好的商业运作和营销。作为藏品的延伸,博物馆通常开设商店,销售明信片、招贴、衣服和其它纪念品。目的是吸引观众关注藏品。另一方面,博物馆也非常重视和学校的合作,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利用各种公私艺术设施对其艺术教育也极其重要。学校并不局限于围墙之内,博物馆丰富的艺术品本身就是生动的教材。我认为,博物馆必须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博物馆也不光是艺术方面的,还包括社会、历史、科学等方方面面。教师们应当懂得如何利用博物馆等文化艺术设施,为他们的教学服务。这样的延伸,就会丰富孩子们的教育,不仅接触实物,而且能从审美的角度去思考这些物品的材质、制作和用途。这就是跨学科教育的一个最好的起点。这对文化本身也很重要,要让孩子们尊重文化传统,首先就应当让他们了解文化传统,而且越早越好。博物馆的藏品,代表着最精粹的文化传统,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都很有教育意义。

问:您认为,大众媒体在艺术教育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答:很显然,大众媒体在艺术教育中作用非常大,因为它们能够为年轻人提供各种各样的视觉咨询。在没有良好的艺术教学、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有限的情况下,孩子们很容易依赖媒体供给他们的形象,并借用这些形象表达他们的感想。这对孩子们来说很有趣,但同时也导致他们逐渐丧失独立创造的能力。这是我们看待大众媒体的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则是,如何引导孩子们批判性地对待媒体,从而避免被误导,更好地辨别真相。这些工作主要应在学校教学中进行。此外,我也想谈谈大众媒体与科学技术的问题。这个问题令人担忧。由于技术的力量,创造视觉形象变得易如反掌。问题是,你可以用电脑很容易地制作符号,但你无法很轻易地制作意义,而且你也丧失了手工制作那种微妙的运动、肌理和感觉。而这些恰恰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诸如手工制作、物体肌理、笔触动感等,对开发人的智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把这些从学校教育中消除掉,则很可能导致学生智力发展的机械局限。针对这个问题,目前在西方已经有很多著述。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样的艺术研究者,一直在强调从实践中认知、对材质的把握、对材料复杂性的理解、视觉形象中意义的重要性。我们并不只是强调如何制作漂亮的形象。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产生并传达意义,如何通过视觉媒材使我们的心智介入意义的形成。这才是我们讨论艺术重要性的根本所在。当中既有身体的因素,也有心智的因素。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