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302|回复: 4

陈传席大言欺人 [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22 17: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传席大言欺人
  
作者:刘淑玉 来源:中华美术在线 


  近来读陈传席的著作,得知他最关心的有两件事,一是补辑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另一件是校勘《辞源》,他说“对大型辞书向来不满……从1980年以后正式着手修订《辞源》,手头四本《辞源》,天头地脚写得密密麻麻又加纸条,有的一面上就加有几页纸……1987年后主要精力用于此。”

  辑录古代文章与编纂辞书不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就是严可均以一介布衣独任此事的,也许其他人也可以如此,但《辞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知道《辞源》从民国开始到现在一直在修订补充,几乎可以说集中了全国一流学者的心力。另外,辞书的编辑方法一般先是寻求善本,分头辑录辞头,然后汇总筛选裁择,这就基本保障了辞条出处的“源头”。最近我在读田忠侠的《辞源续考》,知道《辞源》除编校质量之外的问题确实也有一些,但往往是援引文句或书名简减引起的是非,或者是古籍标点句读方面值得商榷,但就“源头”方面的问题少之又少。陈传席说《辞源》的毛病多之又多,实不知这毛病是陈先生的多呢,还是《辞源》的多。
  再举陈传席著作中的一个例子。他说古籍记载东晋大名士顾恺之“小字虎头”,特地加了一条说明:“小字不知何义?古籍中唯顾恺之有小字。”这条注解在《泄?剿??贰罚??彰朗酰保梗梗蹦臧婊姑挥校?铱吹氖牵保梗梗改臧姹尽A硗馓旖蛉嗣腊姹疽灿姓庋?淖⒔狻U?浅麓??爸饕??Α庇糜凇洞窃础沸薅┦彼?印J胫?洞呛!氛?小靶∽帧贝翘酰骸叭槊??∶?H缛??翰懿傩∽职⒙鳎?窳蹯?∽职⒍贰!毕裥矶嗟胤劫涤镏校?肱?男∶?芟不督墟ゆぁO喙氐淖ㄖ??洞呛!匪怠安渭?缎∽致肌贰币采栌小靶∽致肌钡拇翘酰?凳撬稳顺滤疾辜?迫寺焦昝伞缎∶?肌范?伞?杉?靶∽帧庇搿靶∶?闭?且换厥拢?靶∶?笔谴蟀谆埃?靶∽帧蔽难乓恍?U饬讲渴椋?志?写?荆?壹?降氖恰端目馊?椤分械谋咀印?峙鲁麓??龅讲幻靼椎拇剩??洞窃础范祭恋萌ゲ椋?饧蛑笔钦鲎叛劬λ迪够傲恕2还?阍趺此刀伎梢裕?麓??谎砸员沃?杭依锸Щ穑?樟恕??槲薅灾ぃ?挂哺筛删痪弧?BR>
  我记起几年前为编辑《中国书画鉴定家文集》去北京拜访傅熹年先生,偶尔谈起傅先生讨论金碧山水的文章,我说:“南京陈传席先生也写了类似的文章,先生意下如何?”傅先生说:“古书读得还少了些。”当然了,傅先生家学渊源极厚,祖父作《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群园藏书目录》等,傅先生为之校勘出版。要求当然很高,不可以绳范常人。但从此,我对陈传席说的话就不敢全信了。古训:“尽信书不如无书。” 至少也应该自已不懂的不知道的先别说。
  大言可矣,欺人不可。
文/刘淑玉




 楼主| 发表于 2004-3-22 17: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传席大言欺人 [转帖]

看中国当今美评大腕
  
作者:尤游 来源:《看中国当今美评大腕》
说起美评大腕,中国的《江苏画刊》是大哥大。……《江苏画刊》另有一个栏目已经在较长时间内连续刊登陈传席的“评现代大家与名家”的文章,文稿中一片狂言乱语,他是何等人也,把中国画画的,排起了第一、第二、第……,艺术的表面与本源能否接受这数据库?是陈传席的创举?是哗众取宠?当然喽!美评大腕就该是这样。

      ——尤游 《看中国当今美评大腕》



 楼主| 发表于 2004-3-22 17: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传席大言欺人 [转帖]

难得真性是书生
  
作者:秘锡林 来源:河北日报  难得真性是书生
文/秘锡林
  陈传席先生善做翻案文章。最著者是评刘海粟一文。刘是中国美术史上盖棺定论的人物,传席先生拂尘重评,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胆识可见。
  传席先生治美术史、文学史、人文史,著作等身。最有名的是《六朝画论研究》与《中国山水画史》,均再版数次,并有海外版行世。近得其《悔晚斋臆语》,翻翻目录,多为随笔,以为是学问之下脚料一类。现今专家学者流多有此类东西混目,故不以为意。信手翻来,不觉为其吸引,养目怡神,数日间竟成案头必备。书中谈艺谈史论人论世,旁征博引,有道人所不能言者,有道人所不敢言者,亦有道人所不便言者,虽非字字珠玑,却每有使人颔首动容处。传席先生自述吃过不少苦头。故书中怫郁惨怛者有之,激愤指陈者有之,无可奈何而复释然者亦有之。依我看,一介书生,不懂人情世故,倘若事事一帆风顺不碰壁,倒有些令人不可思议了。传席先生鲠之于喉不吐不快,纵过知天命之年,书生气亦不减一二。
  传席先生为文每有奇语。“问:何谓朋友?曰:仇人之候选人也。问:何谓仇人?曰:事业成功之督促者也。”出语惊人,想想却对。“大商人必无商人气,大文人必无文人气。大英雄或有流氓气,大流氓或有豪杰气。”对立统一,富有哲理。“聊天,与画家莫问画,与书家莫问书,与医家莫问医,与史家莫问史。”为什么?深浅不得,干什么烦什么是也。鲁迅讲与名流学者谈,不可太懂也不可太不懂,太不懂了容易让人瞧不起,太懂了也容易招人讨厌(大意如此),陈语或正与此同。
  间多妙语:“甲戌夏月,余居大连避暑……有客问曰:‘知大连市长薄熙来否?'又曰:‘“熙来”二字颇雅,不知何意何典?先生喜考证,望赐解。'余答曰:‘《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熙来者,大抵典于此。'客惊曰:‘此公为利而来?'余曰:‘为大连市谋利而来也。'或曰:‘惜利太薄。'余又曰:‘薄公字与斋号皆曰:而多。'众问:‘何意?'余曰:‘薄而多,自厚也。'”诙谐中翻出新意,妙绝。
  此外又多狂语。“百花以艳色媚众,此君以一叶去俗。是以子猷、东坡与我皆爱之。然王能言之,苏能记之,我则能画之也。至此,竹之能事毕矣。”中国文人有崇竹恋竹情结,文人与竹有太多故事。此君作《三竹图》欲与子猷、东坡专擅其美,得无狂乎?既奇且狂,翘翘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难免挫折,则不免兴“小草易生,高树易折”、“大则难容”、“难得则易毁”之叹。他说:“孔子曰‘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余曰:陈传席尤耻之。”心里恨得痒痒,当面却笑嘻嘻的亲亲热热,陈传席说他最讨厌这样的人。相信他有切肤之痛而非泛泛之谈。
  《论语·述而篇》说,“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前人释束修为干肉即见面之礼,照此解释,进孔老夫子的门是需备几束干肉的。他们说,我们也就信了,并且常常成为人们批评孔子的口实。陈传席就怀疑:老夫子吃东西很讲究呀,为什么非要干肉且“以上”呢。又查古人有“男子十五以上,谓之束修”,“束修,谓束带修饰”之说,故此解为年十五以上,生活不需老夫子代为操持,即可收为弟子。原来老夫子并非见财眼开。一段考证,两千年后还了老夫子“有教无类”的一个清名。
  80年代中,陈先生曾留学美国。到美国不久,恰有一个国际“红学”研讨会,领事馆主管临时抓差问他:读过《红楼梦》吗?当然读过。那你就去研讨吧。到会学者个个满脸都是学问。轮到他发言,美国人的脚翘得比头还高:毛头小子,也来掺乎,蒙人呀。第一分钟,美国人的脚放下来了,第三分钟美国人坐直了,讲完,美国人破例要请他吃饭。
  胡适当年提出,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后曾被大加指责。做学问一需学,二需识,三需胆。胡先生所强调者大约也正是这三者。传席先生三者兼备,常有谠论就不足为奇了。
  1995年初,传席先生家遭火洗劫,半生收藏积蓄,数万册图书,四部手稿及其资料顷刻间化为灰烬。都以为他非死必疯一蹶难振了。结果他以世上一切本于无,也必归于无,损失既大,伤亦无益,不如一笑了之相慰,此后重新垒巢为文,若无其事,与我交谈时也绝口不提此事,可见他是真释然而非作态,其处事魏晋士人之风飒然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04-3-22 17: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传席大言欺人 [转帖]


真诚回报
  
作者:李金斗 来源:《真诚回报》 

最近我有幸得到一本国画大师张大千、张善孖得意传人胡爽盦先生门下的著名弟子安云霁先生亲赠给我的画册《云霁画虎》。这个画册无论是绘画还是装帧都非常精美,我是外行,而且才疏学浅,不敢妄加评论,只是觉得这个画册让我打开看到安云霁先生画的虎时,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我一下子就走进了虎的世界、虎的家族里面。耳边是风声、水声,眼前的老虎一个个都有了生命,有了性格,有了表情,甚至有了语言。
  每一幅画都耐人寻味,再加上不同寻常的色彩、构图以及画法讲究的各种不同的衬景,让我这个大外行看得如醉如痴,找不出合适的词句表达对这些画的赞美,只能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说:“好!不错——真好!——”
  在《云霁画虎》画册的后面,有一篇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的评论文章,写得非常好!陈先生理论高深却深入浅出,使我读后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考察世界各国的绘画和现状,自己咒骂自己的艺术,咒骂自己的传统者,唯有中国一家,任何民族只有自视优越才能强大。文化也如此,所以,我对这种现象十分忧虑。所以我到处演讲,发文章,反对殖民文化,提倡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这使我想起我们中国的传统相声。
    ——相声演员李金斗的文章《真诚回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3-22 17: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传席大言欺人 [转帖]

陈传席:别拿钱买我的生命
  
作者:薛龙春 来源: :《服务导报·娱乐周刊》 

圈内人对陈传席的评价是迥异的,有人说他率真可爱,也有人则觉得他喜怒无常,但对于他在学术上的造诣都一致肯定。
  他工科出身,却有良好的国学基本功。他虽以史论见长,但画价却昂贵。他说自己卖画不按尺寸,只论花的时间多少。作为学者,他值钱的不是绘画,而是时间。
  他研究历史,却对当代美术保持足够关注,几年前曾因一篇评论刘海粟的文章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发誓要告他,但结果没有付诸实施。他照样活得自在,照样口无遮拦。

收藏的文物不让人看不如烧掉
  周刊:故宫博物院花2200万购买号称西晋书法家索靖的传世作品《出师颂》,遭到收藏界与美术界的一致质疑。在南方与上海的媒体上,您是一位主要的提出不同意见的学者。是不是国家花那么多钱买东西,就是故宫的几个专家说了就能算的?
  陈:从大的方面来谈。我们国家和美国不一样。美国博物馆都是私人的。按理说,公家的东西大家都能看,私人的东西自己看。但现在反过来了,美国的私人博物馆向全社会全世界开放。我是个中国人,到那里看东西,不仅不要钱,还给我补助费,并有专门的人服务,爬上爬下拿给我们看。我们这里虽然是公家的东西,但我们这些学者都不给看,只有博物馆馆长一个人把持。他们常把东西拿到国外去展览,因为他们可以借此机会,自己出国玩玩。
  周刊:在国外,国家花钱买文物也是馆长与几个鉴定专家说了算吗?
  陈:美国有位华裔收藏家王己迁,今年刚去世,他将所有的收藏捐献给了美国的博物馆,因为捐赠国家也要象征性付点钱,但为了这点钱美国召开了全世界学者参加的讨论会来论证他捐献的作品是不是真的。英国、日本、中国的专家都去了。我们花这么多钱买东西,就不能花几万的钱请国内的学者去看一看,参考一点意见?(这同时也是一个学术活动。)你博物馆收藏这些东西干什么,仅仅是收藏的目的就不要买了,还不如烧掉。这些东西宁可早坏几天,也要让它多发挥点作用。如果发挥不了作用,即使是寿命延长了1000年,又有什么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些作品就是给全国的学者、全国人民看的,看本身就很有价值。学者都看不到,收藏有什么价值。
  买这个东西(指《出师颂》),前后几个月,为什么不能充分听听全国学者的意见。我们这里太反常,收藏成了某些个人的事,收藏了以后,看也是一些人个人的事。这很不正常。
  周刊:学者并没有看到作品的原件,他们的意见能有什么样的价值。在鉴定界,直接经验是最值得骄傲的。
  陈:故宫上次拍进的米芾的《研山铭》,我们看明初学者的记载,内容和拍卖的不一样。有些字多出来了,是后加的。我在山东孔庙看到过《研山铭》刻石,是康熙时的,与现在拍卖的一样。所以,如果是造假,也不会晚于清初。我的意见也只是一家之言,但可以讨论讨论,你说真我说假,大家互相辩论,问题越辩越明。文物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周刊:有人说,这天价花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们国家还很贫困,与其花钱买这些东西,还不如将钱用在“刀刃”上。
  陈: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是研究传统的,对中国文物爱之如命,巴不得它回来。但这些东西在国外保存也很好,我们要花那么多钱买回来,而我们还有那么多小孩上不了学,还有那么多人很贫困。如果这钱投在一个大学或者小学多好。
听人说搞传统我就好笑
  周刊:前几年你因为揭露了一些画坛大师的真相,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攻击。人家一辈子靠吹捧大师吃饭,当然饶不了你。记得你当时说过要退出美术界。
  陈:美术界的问题太多,我想过退出来,也准备退出来。但有的出版社托我作书,钱早给我,也被我花完了,但工作还没做。所以美术上有些事还是要做,况且我毕竟是美术史的教授。
  现在约稿多,很多是朋友,说给你几天时间,支持我一篇稿子吧,稿情难却。在美术界时间呆长了,自己也退化了,因为在这个圈子里写文章太容易了。有时有些词句并不正确也懒得查,但如果给文学界写东西就马虎不得。黄君璧等人为什么到了台湾之后画就差了,也是这个原因,因为在大陆时高手如云,他还不算什么,画画就要小心;但到了台湾后,他是最高手,怎么画水平都最高,没有压迫感。
  周刊:有人说中国画与我们生存的现实是脱节的,纯粹是自娱自乐。但中国画家却是最富有的,一走穴就捞几十万。
  陈:画家的思想感情没有在现代,就画不出现代的东西,现代人画古装人物的,可以卖很多钱,但却是废纸。因为古装人物是古人的东西。山水什么的老画古代那一套也是不行的,虽然还是那山那水,但思想感情已经变了。
  周刊:他们都煞有介事将笔墨程式理解为传统的全部。
  陈:传统历来是发展的,每一代都是传统,都不一样,一样就不叫传统了。我主张传统有一部分人搞。比如书法应当这样用笔,国画的墨怎么用。国家养一些人,但不要所有人都来做这件事。
  有人总自称是搞传统的,我听了就好笑。像陆俨少那样的人,算是在他的时代最懂传统的,可是他却将传统中一句重要的话理解错了。古人说:“尚暗不尚明。”他批判说,暗有什么好的,明也未必不好。他将暗理解为黑乎乎的,其实暗是指藏锋不露,明是指刻露。最懂传统的人将这句话都弄错了,一般人还讲什么。
当然人到了位置上,什么都敢讲。
  周刊:如果一个人在家写传统古体诗,并在很少的兴趣相投的朋友中传播,这没有问题。但要是拿到大街上去朗诵就滑稽了。国画不也一回事吗?
  陈:传统即使画得很好也只限于部分专家看,而不是大多数人看。会写诗最多就是修养不错,但却当不了教授。这不是需要诗的时代。你做的这些东西,古人都已做了,你又写不过他,写得一样,也只不过重复一下。
  我前面说了,号称搞传统中国画的人并不懂传统。搞艺术我主张现代、民族、个人三个特性。我在美国,别人跟我说,你们中国人的油画不是油画。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听外国人讲。起码,外国人看你的油画幼稚可笑。美国人与欧洲人画的东西应该让他们画去。但民族性并不是重复。
  周刊:你在美术界发言比较多,骂了不少人,也常被人骂。被人骂的感觉如何?
  陈:骂我的人,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善意的。即使是恶意的我也不计较,一笑了之。我没时间就不看了。不看不是因为人家骂我,而是水平太低下,浪费时间。  一个人没人骂也是寂寞的。有时反驳一下也是稿情难却。有的读者看了我的文章说,陈传席敢讲实话,我觉得讲实话是基本素质,在中国却成了大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有朋友问我,怎么讲话才能使人相信?我说很简单,讲实话就能让人相信。他又感到不可理解。
  周刊:你写了很多画册序言和画家评论,你敢说自己讲的都是真话?
  陈:给朋友写文章稍微会提高一点,用显微镜去看他的优点,对他有鼓励作用。但是对名人例外,那是检验自己判断能力的。很多名人出很高价请我写,我都先要声明,我该怎么讲就怎么讲。现在尽量不写,因为有许多重要研究要做。你给我再多钱让我写文章,其实是拿钱买我的生命,你这个人根本就不值得我研究。因为我不想再给人写,没满足要求的会骂我,因为我讲了实话影响到他的地位,也要骂我。他们以前被人拔到十分高,现在我还原到五分高,他就不高兴。
博导连文章与论文都分不清
  周刊:听说你对现在的教育很不满意?
  陈:教育产业化肯定是错误的。有人说教育是培养人,当然这句话可以探讨,教育当然也要培养人才,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教育。日本的民治维新首先是普及全民的小学教育。中国的戊戌变法首先是建京师大学堂,上下是脱离的。少数人才培养好了在中国也没有用武之地。国家的进步主要是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我们现在的教育将北大清华作为重点,投入大量资金,结果培养出来的人统计下来大部分都跑到国外去了,人才留不住,国民素质也得不到提高。
  周刊:产业化可以刺激国民的教育投入,但忽视了人才的质量,有人说将来会有报应的。
  陈:我们就是喜欢一窝蜂,搞形式主义,以为大学多了,招生多了,教育就发达了,先进了。最近在搞什么全国教育大检查,放假了怎么检查?就是看材料。包括南京的一些大学,上海、北京、西安的大学,我都搞过调查,不少人都在忙造假,多少年来教学计划什么的都缺。学校天天给我打电话,要我补这补那,大家都投入造假,教育部跑来看一圈,就是看这些假玩意。这说明领导教育的人根本不懂教育。
  周刊:综合性大学都在建美院,美院怎么这么容易建?
  陈:美术专业收钱多,收报名费也多,而且可以扩大生源,有生源就能发财。学中文学数学都有用处,美术学不好,一点用处都没有。不知你注意没有,美术系的学生素质总是很差的,美院尤其不应多建。有个学校,以前招30人,现在招一千多人。美术对国家的作用当然没有科技大,它是门小技术,但是没有相当的天分肯定搞不好。这是少数人能做的事。大家都建,考不上大学的都来报美院,一些不配进大学的教师也都进了。我以前在安徽的一些中学教师朋友现在都进了大学。什么事都是一呼拢。
  周刊:学生多,教师就多,教师多,教授就多,高校的教授上得真快。在专业圈一点影响都没有的,都当教授了。
  陈:教授太多,导师太多。他本人博士考不上,甚至连本科水平都达不到,自己却是博导了。教授要有原则,现在有了著作就能当教授,有钱就能出著作,有关系就能出著作。我也写了很多本书,其实真正有价值的就那几本。以前是少数人写书大家看,现在是大家写书没人看。过去人一辈子就出本把书。
  周刊:大学合并也成了风气,是不是真有什么规模效应?
  陈:我赞成合并,但现在这种合并我不赞成。许多中专校,一合并都成了大学,中专老师就成了大学老师,以前他根本进不来。南大不搞合并是对的。有些差学校应干脆砍掉。湖南有几所学校,相距200里,也合并了,这合并有什么用处。还有,现在每一个城市都建大学,也没有必要。大学是培养人才的,不是装点城市的,没条件应坚决不办。本地人在本地培养,也是错误的。一个人一直呆在落后的地方,他就不会有好的眼光,他到北京、广州学几年,会将先进的东西带回去。
  周刊:博导容易当,博士也容易考,有的导师一年能带10来个。
  陈:硕士招生还好一点,毕竟要全国统考几门课。博士都学校自己出卷子,这很容易有腐败。不懂外语的人外语都能考得很好,每年都走漏题目。有人夜校考不上,考硕士多少年考不上,考博士一下子考上了。国外都是导师选拔博士生,这是很科学的,但在我们国家不适用。人情与社会风气影响教授的判断,后门开得到处都是。我也没法完全正规下去。
  国家应在博士教育上下最大的功夫。应先对一些基础课进行全国统考,以取得报名资格。一些做传统文化研究的专业,博士生招进来,连古文都看不懂,怎么教?当然,关键还在教授。光检查教学计划没用。最没水平的人,教学计划往往是最完美的。刘半农在北大,课教得很好,但他不知给学生打分,有次竟从第一张试卷往下陆续打61、61、62分,但他是名教授。分数虽未必合理,但他教学却有水平。
  现在到处都是教授(还有相当于教授的)、博导,有人拿一般的文章来申报博导,其实就凭这一点,就可以取消他的申报资格,因为他连论文与文章都分不清。教授必须两年审查一次,不合格的要坚决拿下。博导不是职称,是岗位。不符合标准的不能讨论,你是校长都不行。
作者:薛龙春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