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085|回复: 0

四僧--中国文人画的骄傲—— 袁烈洲[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25 12: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僧--中国文人画的骄傲—— 袁烈洲   
    作为心灵之再现的艺术创造,当今的艺术越来越强调个性、个人的艺术风格的独创性。因而在学习、继承传统的过程中,那些在绘画史上具有鲜明的、强烈的艺术个性的画家的作品,尤为当今画家注目。清初画坛上出现的渐江、髡残、八大、石涛四僧,他们或冷峻、或繁茂、或奇特、或恣肆,都于画坛独树一帜.天律人民美术出版社编汇出版了《四僧画集》,倍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渐江(1610-1664年)俗姓江名韬,宇六奇,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渐江僧。江南徽州歙县人,家境贫寒.他生不逢时,正值明末,政治腐败,有志难展,继而清兵入关,明朝覆亡,使他幻想破灭。在极度失望的心境下,他出家为僧。髡残、八大、石涛也都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家的。虽然他们四人具体的家世、经历不同,但都同处于社会急剧变动的历史阶段,迫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必须作出抉择:或是归顺新朝,或矢志守节,选择前者将受到社会和自己心灵的谴责;选择后者则意味着终生的寂寞无为.不论选择何者,都是痛苦的事。在邓显鹤所写的《石奚轶事》中则记写了髡残削发为僧的情景:"师一夕,大哭不止,引刀自雍其头,血流被面。"八大更是如此。他是明宁献王的后裔,南昌人,他对亡国丧家之痛,几乎精神失常.所谓"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陡驹踊跃,叫号痛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石涛与以上三位情况有所不同,他出生较晚。渐江、尧残、八大都是在清政府搜捕镇压下,由于反抗无望愤而家的,而石涛则是因同室操戈,为逃避唐王的迫害被迫出家的.到其成人时,清政权已趋巩固,政策也稍放宽,所以石涛与清王朝的关系井没有到势不两立的地步。相反,石涛还想博取清王朝的青昧,而清王朝对他却并不重视,甚至连绘画《康熙南巡图》的工作也没让他参加.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才学,不得不摧眉折腰于皇宫贵族,然而得到的只是别人耻笑与自己心灵上的羞惭,因此他自称"苦爪"、"瞎尊者"。可以看到这四位画僧,内心都积蓄着无限的悲愤和痛苦.他们要发泄,要倾吐,以致化成诗文化作了绘画.如渐江的"入夏莺声忽变腔,此身如在碧油幢,漫言今日柴桑少,尚有何人傲此窗。""水宿借凫车,依然干净土,桃花照一溪,著我疑渔父。"他一方面愤世嫉俗,另一方面以倪云林、袁闳、陶潜为楷模,过着隐居生活,追求精神上的净土。他的画正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境界,他以精钢般线条结构从林山石,峻峭方硬,铁铸一般,深山峡谷中无一丝污垢、杂草,纯净明洁、清冷幽旷,给人以冰清玉洁感。他的画,用笔遭细,看似很弱,其实苍劲,极富韵味,而无一丝霸悍粗野之气,所谓"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清·杨翰《归石轩画谈》)。从而形成了他冷峻、青纯、蕴藉的艺术风格。
  髡残与渐江不同,性格率真,感情外溢。他胸怀亡国之痛,然又回天无力,借绘画寄托精神,以弥补自己内心的创伤.他创作严肃认真,虽明知画中的春风再也吹不绿明朝的江山.但借以体现自已追求的真、善、美.他的画浑厚华滋、幽深.程正揆对石奚的画评道:"石公作画如龙行空、虎据岩.草木风雷,自先变动.光怪百出,奇哉!"又说:"石公惠业力超乘,二百年来无此灯,入室山樵老黄鹤,同龛独许巨然僧."髡残既继承了王蒙的茂密苍茫、宏阔幽邃的艺术风格,又吸取了巨然明润郁苍.灵秀华滋的艺术养分.从而形成自已的苍劲浑雄、华滋幽邃的艺术风格.
  八大的作品更是他精神的外化.正如郑板桥所评: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他如"巨石窒泉".如"湿絮遏火",以满腔的怨愤.籍笔墨倾注于鳗纸.他早期的画.所画之鸟多为"白眼向青天",冷傲地屹直于岩石上.借以蔑视,嘲讽世道.后期的画,又多为逍遥自在,真情天趣的流露.他的画简约、概括、造型奇特,别具一格。
  石涛.则凭着他深厚的文化修养.特有的人生感悟,汪洋纵姿的艺术才华,驰骋于艺术天地间,因此他的画既有沉雄奔放、苍莽刚健的,又有清新典雅、间约淡远的.清代邵松年在《古缘萃录》里说:"清湘老人……昔人渭其每成一画.与古人相会,推莫功力之深.则谓其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一寄于诗书画.故有时如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呜.无不于笔画中寓之."可谓一语道中.
  四画僧各以自己的艺术风格屹立于画坛,他们的绘画之所以有自己的个性,正在于他们首先有真性情要吐露.借画以立起自已的人性.倾泄自己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操.正是在寻求表现真性情的过程中.他们寻求道各自的艺卡表现形式,干锤百烁,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貌.因而在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中.无不浸透了他们所要表现的情感.是他们情感的外化的表现符号.这一点.在我们学习继承前人的艺术遗产时,是不能不注意的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