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668|回复: 0

拜访达摩 周同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9 19: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嵩山,见少林寺山门外,游客如织,热闹非凡。一寻思,拜访达摩去也。
    那是一条荒路,散散淡淡地,撒在山野的寂寥中。路上有疏疏密密的老草,有重重叠叠的黄叶。这才是真正的游人的路。赶大集似地前呼后拥,摩肩接踵,绝无风景可赏。从从容容走来,到了初祖庵,到了达摩洞。庵前一棵银杏树,落果满地,青皮已腐烂。石洞幽邃,苔痕蒙茸,有蕨类植物生长茂盛。正是在这洞里,菩提达摩面壁九年。三千多个日夜过去,时间物化了影像,清晰地留在石壁上。那是身影,也是心影。人入定,即心入定。心入定,应是意识久久的沉潜状态,过去的感知和经验,外界的纷繁和喧嚣,统统化为空寂虚无,人就实现了大自在,没了空间感,没了时间感,只有默默的绵绵的永恒感。这是个不好言状的高妙境界,要达到,需要毅力,还需要没有干扰的清幽环境。
    达摩在印度已是高僧,为佛传第二十八祖。迢遥万里,来到中国,传教弘法就是了,为什么还要再面壁九年苦修?我想,他是不得已而为之。佛法固然博大精深,放之四海而皆准,然而,如果不和中土的实际相结合,怕很难落地生根。梁武帝萧衍本是一心向佛的人,但和达摩一谈,却谈不拢。皇帝不买账,高僧无知音,不能不离开金陵,一苇渡江,间关北上,终于在没有人迹的深山,在虚空了千万年的石洞里,找到个休歇处,得以自静自观,体证真如本性,同时,也找到了佛法和中土文化嫁接的不二法门。似乎可以说,没有九年面壁,便没有颇具中国特色的禅宗。本来,佛教的“五蕴皆空”、“心无所住”,和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的“万物齐一”、“嗒焉丧我”,确有相似或相通的地方。两者一搅和,便有了禅理、禅机、禅意、禅趣,便成了抚慰疲惫心灵的一剂长效的药。这,很合中国人口味。于是,那么多出家、在家的人纷纷学禅参禅,惟求悟道。悟透了,得解脱;悟不透,继续悟。达摩修楞伽,主张渐悟,挺费时间的。他的六世徒孙慧能和尚,发明顿悟之法,就简便多了。吃茶,洗钵,桃花开,毛驴叫,德山一棒,临济四喝,均可使人顿然开悟。悟是大事。迷则此岸,悟则彼岸。悟了,心灵就澹定澄彻,自由无碍,就得到了可以长远享受的禅悦。很多人声称已经悟道,是否真的悟了,别人不得而知。即便不悟,心和禅时时厮磨,得到几多滋润,消解若干烦恼,也划得来。反正,禅宗在中国实现了大普及,地不分南北,坐禅谈禅者,多于过江之鲫。于是,就有了那么多机锋、公案,那么多卷帙浩繁的《传灯录》,让后世研究不尽。同时,改变了一代代文化人,中国的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也就濡染了颇耐品咂的禅味……这一切,都源于初祖达摩,达摩的九年面壁啊。
    达摩去了,禅境犹在。禅是寂寞。热闹无禅,热闹只能刺激感官,不能裨益心灵。可千千万万的游人,总爱去热闹处拥挤。百丈禅师有言道:“丛林以无事为兴盛。”如今的寺庙,常常人满,旅游业十分发达了。禅,你自己去悟去体验?
    拜访一次达摩,很好。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