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617|回复: 0

记忆的断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13 13: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夜,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悠长遥远。从睡梦中醒来,这飘渺的声音,仿佛又在呼唤我上路。背包就在墙角搁着,上面落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我已经很久没有再背起它。每次旅行回来就把它放在那里,告诫家里所有人,不准他们挪动地方,我要经常能够看到它,因为那里面装着那些走过的日子,还有那些未走的路程。过去的时光封存在记忆的背包里,不可知的未来也将与我的行囊一起度过。
    远方的呼唤让我没有一丝睡意,拥被坐起,扭亮床头的台灯,从书桌上顺手摸过一本书来,是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已经翻看过多遍的,这后半夜的时光就让柏杨与我一起度过吧。一直以为,人生三大快事:读书,音乐,旅行,有时三者合而为一,更是其乐融融。喜欢书是从刚记事的时候开始,那时生活比较艰难,再加上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为的政治因素,更是难得一见适合我的读物。母亲是教师,从我能拿笔的时候就开始教我写字,我的第一本书竟然是新华字典,那是姐姐过生日母亲送给她的礼物,结果被我占为己有,每天用姐姐的铅笔一笔一划地写那些认识的不认识的汉字。后来母亲因为身体原因不再从事教学工作,接手学校的图书馆,对我来说简直喜从天降,整个童年时光是图书馆陪我度过的,现在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总是出现那个深暗的图书馆,以及幼小的我躲在角落埋头看书的画面。
书籍给了我无穷的乐趣,那里面有另一个世界,我与那个世界一起快乐,一起悲伤,那是我的天堂。每个暑假寒假,经过跟父亲无数次斗争,我可以住在那里,可以自由地与那些寂寞的灵魂交谈。从小学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起,母亲就开始给我订阅杂志,每年订什么杂志都是我自己决定,第一本选了西北文学《飞天》,西北这个神秘的地方吸引着我,我以为那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后来陆续开始订阅《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然后是《十月》,《收获》,继而是《大家》,家里现在还保存着《大家》的创刊号。现在想来那是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生活环境单一,相对稳定,除了完成功课外,可以自由支配那些剩余的时间,可以看书,写字。很感激父亲母亲,他们给我的不仅仅是无微不至的关爱,还给了我一个寻求自由的精神世界的机会。
    与书做伴一直持续至今,后来参加工作,可以对自己的薪水自由支配,除了保证正常的花消,余下的钱全都用在书跟音乐方面。十几年前我拥有了一台CD播放机,大小跟现在的VCD机差不多大。那时这种机器在我们这里不多见,国内还没有生产,朋友从南方给我捎来一个日本水货,这个宝贝花光了我所有的积蓄.然后就开始到处搜刮光碟,街头巷尾的音像书店都有我的身影出没。曾经有一次去北京,在国际音像展览会上转遍每一个场馆,出来的时候口袋里只剩下一张返程的车票。那时薪水经常坚持不到到月底,姐姐知道我有爱书爱乐的癖好,总是担心我的生活状况,每个月的月底都会来询问一番,那时少不了要靠她来接济。
因为工作的缘故,有时会有出差的机会,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中学时候起,外面的世界对我的诱惑与日俱增,父母不无忧虑地看着这个孩子一天天长大,不知哪一天就会挣脱出他们的视线。十六岁的时候第一次离家去远方,那个年龄不允许走的太远,塔克拉马干落日的余辉还没有洒落我的身上,就已经在秦始皇君临天下的地方止步了。外面的世界对一个还没有完全长大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并且还夹杂着许多恐惧,迷惑。那个繁华杂乱的世界并没有刺痛他的双眼,冥冥中有个神秘的力量驱使他不断前往,寻找在这个世界上隐藏在某个角落里的新世界,那是一个不知何时丢失的世界,今生今世,还有来生来世,他都要把它找回。
    又一声汽笛从远处传来,那是火车出站了,有些人已经到了终点,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些人刚开始踏上旅程,去寻找那遥远的梦想。放下手中的书,从柏杨的历史中走出来,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抬眼望去,窗外那颗最亮的星斜斜挂在月亮旁边。楼下有拖沓的脚步声,咳嗽声,喜欢晨练的王大爷每天准时从楼下走过。
新的一天开始了。  


妄说
    经常有朋友跟我讨论关于佛的东西,有时会拿些典故来问我,我每每答不出,虽然喜欢看佛学方面的书,对典故一类的东西却很少过问,我以为佛是大智慧,大寂静,需要领悟,领悟那些文字后面隐藏的精神,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如果没有转化,那就只能算是一个学者,而永远不会成为大家。当代的中国不乏学者,但是真正的大家寥若晨星。
    禅讲究的顿悟自有它的道理,佛寻求通达智慧的路径,那不是唯一的途径,通过别的方法别的手段同样可以到达,那些经书仅仅是一种手段,慧根具足,不必拘泥于形式,比如六祖慧能,仅仅是一个樁米僧,也可以成为一代宗师。诃佛骂祖在公案里是比较常见的,也有毁佛取暖的例子,这些都说明不要囿于窠臼,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才能达成超然物外的境界。
    想起上中学时,自以为进行文学创作必须首先学习理论,课余时间以及在不喜欢的老师讲课时偷偷学习文学概论,孜孜不倦地做笔记,那些文字实在枯燥乏味,等到把整部文学概论看完,实在是昏昏然不知所以然,回过头来看看没有一丝的长进,满脑子都是术语,还有那些掷地有声的人名。后来我明白,知识与技巧是辅助作用,基于思想境界的平台,再运用一定的技巧才能使一篇文章有血有肉地活起来。对生活必须有深刻体会,这种体会是深层的,追寻根源的深层。这是我通过对佛的认识来看这个问题的。
    回过头来再说佛,他看到了一个新世界,用他的语言文字引导你去寻找这个世界,他是一位老师,而你是学生,学生要达成他,超越他。很多人已经理解了“人人是佛”,但是要寻找自身这个佛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需要精进修行,寺院就是学校,那些道行高深的僧人就是你的老师,出家在家都可以修持,效果却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定力都存在先天不足,滚滚红尘,繁杂尘世,有几人能把持得住?好的学习环境是基本条件,有利于思想精进。所以说出家不是以厌世作为原因,佛提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是想让我们与凡世隔绝,而是积极入世,当你不为尘世左右的时候那就是你入世的时候。
    佛是慈悲的,博爱的,他的一切言行都是源于拯救灵魂为目的。菩萨说过,要度尽所有的人他才会成佛。这是何等的伟大精神。不要鄙视自己,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无论你贫穷或是富有,忧伤或是快乐,去追寻他,发现他,那扇门为所有的人敞开。  

印度上师 奥修

   奥修,一个亲切的名字,来自东方神秘的国度,佛的国度。一个真正的人,你可以把他当作神,一个生活在人群中的神。当我念出这个名字,写出这个名字,内心生出无尽的敬仰。追随他,亲近他,心会变的充实,存在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实可靠的。他的光芒无处不在,如一盏明灯,将黑暗点燃。
    奥修,1931年生于印度,21岁开悟,1990年圆寂。早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印度沙加大学哲学系此后在另外一所大学担任九年哲学教授之后,开始周游世界各地演讲。他是一座桥梁,贯穿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弗洛依德到老子,庄子与禅,耶稣基督到泰戈尔,奥修都有深刻的见解,他融合了东西方哲学的精粹之处,使哲学成为生活的哲学,真正人的哲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奥修做到了,他成为了无穷大。他坚持要自己去体验真理,而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和信念。
   我接触奥修是在五六年前。偶然在书市上发现他的一系列哲学书目,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一直对三联书店充满敬意,他们源源不断地出版了许多真正的好书,这些书并不是市面上流行的畅销书,很难说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根本无法与当时王朔的痞子文学以及上海宝贝之类相比。我首先读他的第一本书是《隐藏的和谐》,关于赫拉克里特的,没想到赫拉克里特在科学与哲学上都有非凡的造诣。奥修说已经爱他好几世了,这一点也不夸张。就如我爱奥修一样,我也已经爱他好几世了。一个未曾谋面的上师,我这么尊称他。
   语言怎么能够传达难以言传的内容,关于开悟的大师,能够说什么?超越言辞的内容,它的本质是悖论,可是奥修和庄子要我们接受悖论,把头脑和逻辑放在一边,空出来。只有我们所受的熏陶,我们的念头和期待——我们的自我——空了,他们的开悟才能变成我们自己的。
    “你怀疑我,但你从来没有怀疑你自己,因为头脑一旦开始怀疑它自己,它就已经到了存在之外。一旦产生自我怀疑,基础就打破了,头脑就失去了它的自信。一旦你开始怀疑头脑,你迟早就会掉入静心的深渊。”奥修用许多静心的方式来指引我们,放下固执的头脑,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
   “我说我能帮助你因为我不是专家,我不是局外人。我经过了同样的道路。。。我经过了同样的——同样的不幸煎熬和梦魇。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劝告你从疯狂中摆脱出来。
无论你在哪里,我曾是;无论我在哪里,你能是。尽量深入地看我,尽量深入地感觉我,因为我是你的未来。”
    奥修如是说。不要选择。一直做一个不选择的观照者,于是什么也不缺了。这种存在就是可能中的最完美。没有什么能比它更美丽,更令人狂喜。这就是环抱你,等待你的一切。
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世,这一次我们不要再错过了。庄子是一次难得的开花,因为成为他那样的“谁也不是”是世上最难的,最不平凡的事,它几乎不可能。不平凡仅仅在你不再追求不平凡时才开始,然后旅程开始,一颗新的种子就发芽了。
    奥修是难得一次的花开,他眩目的美深深感染了我。把他介绍给大家,让他散播的爱的种子在我们心里发芽生长。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