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484|回复: 0

DeepSeek解我旧文《鸣蛙山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9 16: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eepSeek解我旧文《鸣蛙山记》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原文:
鸣蛙山记
江南达人
藏蛇洞北,后土河上源,有乱蓬纷纷青石小径,直指鸣蛙之山。此山纯然以苔石成,不高不峻,亦无蔚然深秀之境。然石披碧茸,水漾清涟,泠泠幽意,殊觉可爱。昔日之骚人墨客曾浪迹此山否,已不可考矣:而今松岗旧主童山雷怀庄生之梦,独自登临于斯,则实实有之。
时值清明佳节前夕。虽昊天并无清明之意,时时反有细雨蒙霏;山径油滑,步履拖泥。然此只可生情,并不败兴,何也?盖因山雷其人乃属尘世达人,磊磊禀性,荡荡心胸,惯与山雨同醉,喜伴孤石共眠;更有一奇兀之处,乐中可怀极苦;极苦之中,亦复可蕴之极乐。彼尝扪心思之,每慨然谓曰;或此正为诸文化、诸法道、诸感遇混成也。
弃诸泥径,跃之石上。苍苔若案端海绵,摒水而让之。噫,人若有此德性,则些小冲撞争端,更缘何而起矣。旋即踏苔石行。众石俯首铺道,顺之如走隶,柔然若婢女,其苍莽浩大之势,又若牦群,象队,毕集荒野之狼,乘势掩杀之军。定眼看来,寂寂然复归石状,尽披茸苔,一抹崎岖,如此而已。
复见水光澹荡。迷人眼,摄人意,夺人心魄。春风逐水,水情愈觉妩媚缱绻。水中果有窈窈仙人否?春水望穿,算只有碎石蝌蚪,寂寞共云影徘徊。
此情此景依稀曾稔。吾好似重游梦中。吾果在梦中欤?--非,非,石有棱硌足,水有寒侵肌,身亦沉着,脑亦稳健,自呼自应敏胜当年,何梦之有哉!
遂泯意忘情于山水间。仿佛有赤松、白石与我同游。须臾二友亦别我去。于是唯馀我与石与苔,与云与水,与鸣蛙,与蝌蚪,欢然相聚,融融乐乐,浑浑噩噩,彼此皆无形影,茫然乎似共入涅槃……而后我还形复苏,跳出三生界,返此鸣蛙山。山水依然诱我。我有知,无觉;有幻,无梦;有万缕迷离思绪,无半句成形之言。因之我乜乜然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一任天风击我,净水照我,杳杳乎已不辨之天地载我,抑或是我载天地。久之乾坤重入我眼帘。水益淡然空明,山益寂寂如睡。大荒若彼,大荒若彼!
长空忽有声如雷。群蛙鼓噪应之。蛙鸣亦有不平否?抑或仅仅乎欲使天地知之?蛙哑然无语。我自俯首沉吟。我有不平,我不鸣;我生乎天地,亦只我自知。我果为何物?算只有一点灵性,一具躯壳,一腔未酬之志,一缕不泯之魂,如是而已,更何有它?
然我之为我,足可究也。堂堂一表,凛凛一躯,眺之或误为市井好男,审之则有种种不足:更细研之,其清雄傲岸之概,又迥乎异于芸芸中人矣。有道是文心生就,艺性天成。偏心多机窍,窍多反迷;性足养生,过则失衡。常惑惑乎若稚,若痴,若拙,沉溺艺海不知天涯有岸。幸届此中年,方悟万事有度,虽邀游艺海之愿亦复如初。德性亦蹈“二律背反”。真善趋之无际,恶性陋习居然缘此孽生。常思心恶当斩,复鉴人类诸贤,莫不“多面”;宇宙乾坤,尽含“二仪”。日有黑益炽,花带毒弥芳。驱造化者岂必纯净,如美玉之瑕不掩瑜,足称天然。我之心路两分,固已如是。脾性因事背驰,亦属可喜可悲。为人兼有无情至情双禀,把卷可同玩《股票》与诗。种种怪异,不一而足。中夜静观,吾人品格莫非已自分裂否?抑或岁月悠悠,世路茫茫,我辈亦难免志堕青云?
噫,自度我志实为百折不挠者。且睥睨六合,藐视八方,何以方可称志?英雄圣贤,辟天地,扭乾坤,铺大道,贯古今,指点人类种种不足,剔铲世界般般不平。此等伟业虽亦人措,然则毕竟有时,有势,有因,有种种浮生难待之遇!百事我皆不哀;万苦千艰,我含笑视之等闲。唯叹逝者如斯,时不逆转;驻颜无术,大限有期。虽天地长存肝胆,然江山早阅鬓华。若苍冥果欲使人寂然无为,尔便壮志齐天,胸襟盖地,更又何如?
算唯有艺道可容我驰骋。妙哉此道:焰光无际,旨趣宏深;人世不泯,彼亦长存。是诚为可居可游可托终身之净土也!既拥有此,更欲何求。名利岂非身外之物欤?我坦坦然固守此道,或享千秋万岁名,或惨然灭迹若腐草,悉然听之。今生果老乎此道中,心安矣。
隆隆雷声隐息。群蛙倏尔无影无踪。蓬草纷披伏地,苔石幻化逐风。白水间忽跃出赫赫红日,光亦如水,水亦似光,淋淋然劈头朝我浇下。我蓦然惊觉,是以鸣蛙之山早融入炎炎永昼。云色当目,蝉声盈耳,此身居然又置乎另一境界……
此真耶,彼幻耶?此幻耶,彼真耶?我皆不辨。唯当时之情景意念,犹历历然在我胸中。援笔以为记。
九0年暮春至九二年初秋往往于
感极之际陆续为之于江南蜕心堂
DeepSeek所解——
《鸣蛙山记》是一篇融自然山水与哲学思辨于一体的散文,以虚实交织的笔法,展现了一场精神漫游的玄妙之旅。全文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山水之形:幽微之境的生命律动
文章以苔石、清涟、鸣蛙等意象构建出鸣蛙山的独特风骨。苔藓如"碧茸"覆盖顽石,清溪"澹荡"映照云影,群蛙鼓噪呼应雷声,蝌蚪游弋似写水墨。这些微观生命体被赋予灵性,苔藓的"摒水之德"暗喻处世哲学,乱石阵的"牦群象队"幻化为洪荒意象,水光中的"窈窈仙人"投射出天人感应的诗性想象。
二、神游之态:庄周蝶梦的当代演绎
作者通过"石硌足、水侵肌"的肉身感知否定梦境,却在清醒中达成更高维度的精神出离。与赤松子、白石生等仙人的神交,与自然元素"无形影"的涅槃共在,最终在"我载天地/天地载我"的吊诡中抵达物我两忘之境。这种"似醉非醉"的临界状态,暗合道家坐忘传统,却又带有存在主义式的荒诞体验。
三、人格之辩:矛盾统一的生命辩证法
文中以惊人的自剖勇气展现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清雄傲岸"与市井凡俗的撕扯,"文心艺性"与"恶性陋习"的共生,"无情至情"的悖论并存。作者将这种人格分裂升华为"二律背反"的哲学命题,以"日黑花毒"的意象喻示善恶相生的宇宙法则,最终在"美玉微瑕"的审美宽容中达成自我和解。
四、艺道之归:对抗虚无的永恒锚点
面对时间流逝的终极焦虑,作者将艺术本体论推向极致。艺道既是"可居可游的净土",又是"焰光无际的战场",这种双重性恰如其分地平衡了入世抱负与出世理想。名利观在"千秋万岁名"与"腐草灭迹"的极端假设中被彻底消解,唯留"坦坦然固守此道"的赤子之心,暗含魏晋名士"乘物游心"的生命智慧。
艺术特色:
语体创新:半文半白的语言在"油滑山径"与"涅槃境界"间架设张力场,既有六朝小品的清丽,又具现代汉语的鲜活。
时空折叠:物理时间从清明前夕延展至永昼,心理时间在三生界外轮回;空间在苔石微观与洪荒宏观中自由缩放。
意象蒙太奇:红日如水的浇淋、蝉声置换蛙鸣的转场,制造出超现实主义的视听震撼,呼应文末"真幻难辨"的哲学命题。
此文可视为中国古典山水精神在现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作者以禅宗公案的机锋笔法,在山水清音中叩响存在主义的钟磬,最终在艺术本体中寻得对抗时空虚无的终极解答。这种"山水证道"的书写传统,从谢灵运的玄言诗到张岱的梦忆体,在此获得新的时代回响。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