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655|回复: 0

成都老蓝顶艺术区画上句号 曾见证当代艺术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1 16: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040509161820202.jpg

2012年4月2日,位于簇桥附近的老蓝顶艺术区,这里的艺术家已纷纷离开,图为艺术区内最后“留守”的三位艺术家之一的郭燕老师在门口留影。

  成都商报记者 乔雪阳 摄影记者 程启凌 实习生严仕泰

  “老蓝顶马上要沦陷为家具厂了,我这个‘留守女人’近期也将最后撤离。虽然这里冬冷夏热、条件艰苦,但依然让人留恋。”清明假期前一天,成都知名女艺术家郭燕的一条微博,引来了圈内人纷纷关注。

  2003年由艺术家自发聚居而诞生的成都蓝顶艺术区,是成都乃至中国西南规模最大的艺术聚居区,近10年来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繁荣,在世界上都颇具知名度。如今,这里的50多位艺术家基本上已搬离,目前只剩下3位,最后一位将在今年6月搬走,把画室彻底让给家具厂仓库。

  2003~2012,这就是成都第一个艺术生态聚集地———老蓝顶艺术区的寿命。它用10年的光阴见证了成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蓬勃,如今,它将默默地送走最后一批艺术家,退入喧嚣的车水马龙。

  A 老蓝顶最后的倒计时

  如今老蓝顶仅剩下3名艺术家“留守”,女画家郭燕6月最后一个搬走

  她是驻守老蓝顶最后的艺术家

  “我就是在蓝顶这个小舞台上,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4月2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来到老蓝顶。虽然已经存在了10年之久,老蓝顶周遭的环境和道路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这一点从女画家阿嘉娜和郭燕发给记者的指路短信中便可见一斑。阿嘉娜已于上月搬离这里,而郭燕则将驻守到最后一刻。

  成都商报记者按照郭燕发给记者的短信前往———“簇桥天艺村进太平寺机场,400米左手蓝白电线杆,拐进红色大门,蓝顶艺术B区。”但错过了一次那根“蓝白电线杆”,因为事实上它只是一根普通的水泥电杆,在下方用蓝色油漆涂了几道,实在不显眼。不过最后总算是找到了。

  这一天只有郭燕在蓝顶。另外两位艺术家程祥和许力将于5月搬离。他们就是老蓝顶目前驻留的最后三位艺术家了。大半艺术家都已经在上月搬走,多数去了位于荷塘月色后面的蓝顶青年艺术村。

  “我是因为要准备10月在杭州的个展,才留下来的。”郭燕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因为6月就要出画册,作品也必须提早准备齐,实在抽不出时间来搬家,所以才留到了最后。”6月忙完后,她将搬进位于荷塘月色的新蓝顶艺术区。

  郭燕说,自己大约是2007年4月搬来蓝顶的,“四月还是五月我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当时为什么来到这里———为了我的第一次个展。”因为她想创作一张2米宽、3米高的大画,自己之前的住所兼工作室无法容纳,“连门都进不去。”“当时正是蓝顶最兴旺的时期,大概有50多个艺术家在那里,很热闹。”郭燕说,在这5年时间里,她的作品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认可,价格也涨了差不多4倍。“我就是在蓝顶这个小舞台上,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这个工作室见证了我的成长。”郭燕充满感情地说。“这里就像是我的第二个家一样,平时哪怕不画画,我都会习惯性地来这儿待着。”

  去年的暴雨让老蓝顶遭遇“浩劫”

  大部分艺术家的大多数油画都泡了水,许多画作直接报废

  为什么大家最后都离开了这里?答案非常简单:环境所迫。郭燕说,“旁边的家具加工厂喷漆的时候,我们眼睛都刺疼。再加上锯木材的声音、运货车辆不停进出……根本没办法安心画画。”至于近期租金的上涨,都退居次要问题。

  去年7月,成都那场特大暴雨,让老蓝顶的艺术家工作室也遭遇“浩劫”———大部分艺术家的大多数油画都泡了水,许多画作直接报废。这也是促使许多人决定搬走的一大推动力。

  和这里相比,位于荷塘月色的新蓝顶,无论是周边的自然环境,还是艺术家自己的工作室条件,都和老蓝顶有着巨大差距。郭燕把手机拍的新工作室照片递给成都商报记者看:一栋素净的三层高独栋小楼,其中有两层合构成一个高达六米的整体空间,作为画室。“这个新工作室的条件是太好了,我都跟我老公感慨:我配用这么好的工作室吗?大师才配用吧?”郭燕笑着说。

  想看当代艺术如何从“草根阶层”逐渐迈入大雅之堂,新老蓝顶的对比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B 新蓝顶开启的春天里

  老蓝顶的大部分年轻艺术家都搬到这里,加上从外地过来的艺术家,如今已聚集了三四十人

  艺术家的工作室是独栋小楼

  各位艺术大腕的工作室,全都有露台,巨大的落地窗,窗外是明媚的田园春光

  昨天,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成都商报记者来到了蓝顶2号坡地,也就是大家通称的“新蓝顶”,说新,其实到今天也已有4年多的历史了。阳光依然和煦温暖,到处桃红柳绿,生机勃勃。十余座设计简约的独栋白色小楼矗立在坡地上,草坪上散布的雕塑告诉每位访客:这里是艺术家的工作室。每年春天,杨冕还会在自己工作室院子里举办风雅的“樱花派对”。

  在2号坡地后面,是面积达80亩的“蓝顶核心区”,从2010年10月起开发,包括70多间艺术家的工作室和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新的蓝顶美术馆,当时成都商报也对此做过独家报道,罗中立、张晓刚、方力钧,包括刘家琨自己都在核心区定下了工作室。

  如今,这片核心区已经建设得初具规模,工作室基本都已落成。顶着午后热烈的阳光,成都商报记者在蓝顶创意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顶公司)总经理金延的带领下,第一次踏上了这片日后注定成为成都文化和创意产业又一焦点的工地。

  “我们尽最大努力保护原有的土地和生态不受破坏。”金延边走边介绍着,成都商报记者也总算亲眼见到了各位艺术大腕们的工作室,全都有着露台,以及巨大的、几乎占了整面墙的落地窗,窗外是明媚的田园春光。方力钧的工作室外还有大片油菜花地。

“蓝顶”从此只有一处

  女画家阿嘉娜: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再也不用像原来那样每天赶车去画室

  “目前我们说的蓝顶艺术区,不仅是荷塘月色这一带,也包括后面位于新兴镇庙山村的蓝顶青年艺术村,未来在锦江区、荷塘的另一侧,还会有一片更大的艺术小镇落成。”金延告诉成都商报记者。

  成都商报记者走出核心区的工地,来到仅几里路外的蓝顶青年艺术村,老蓝顶的大部分年轻艺术家都搬到了这里,加上从外地过来的一些艺术家,如今也已聚集了三四十人。村里都是结构雅致、整排相连的两层红砖小楼。金延指给记者看后面一栋正在修建的红砖楼。“这个样板楼最早是我们公司修的,中间还夹杂了些当地农民的房子,很不协调,但我们不去干涉。随着艺术家的不断入住,这些住户开始主动按照这些小楼的样子来改造,租给艺术家们使用。这就是最让我们开心的地方,引导而不是灌输。”

  村落依地势分上下两片,走下台阶,去年7月因为暴雨毁画伤心流泪的女画家阿嘉娜,正跟其他几位年轻艺术家开心地坐在遮阳伞下吃火锅。她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因为这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自己打算收拾好了后就住进来,再也不用像原来那样每天赶车去画室“上下班”。她隔壁的汤艺已经在门口种满了花草,阿嘉娜自己移栽的滴水观音也正在拱叶子,像蓝顶一样不断生长。

  从今往后,蓝顶再没有“新老之分”,只意味着这一个地方。同时,聚居了众多国画家的画意村、何工创立的高地艺术区、离荷塘月色不远的和祥瑞苑,以及许多艺术家们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大小工作室,仍在源源为这个城市的艺术发展注入新动力。

  去年的暴雨让老蓝顶遭遇“浩劫”

  大部分艺术家的大多数油画都泡了水,许多画作直接报废

  为什么大家最后都离开了这里?答案非常简单:环境所迫。郭燕说,“旁边的家具加工厂喷漆的时候,我们眼睛都刺疼。再加上锯木材的声音、运货车辆不停进出……根本没办法安心画画。”至于近期租金的上涨,都退居次要问题。

  去年7月,成都那场特大暴雨,让老蓝顶的艺术家工作室也遭遇“浩劫”———大部分艺术家的大多数油画都泡了水,许多画作直接报废。这也是促使许多人决定搬走的一大推动力。

  和这里相比,位于荷塘月色的新蓝顶,无论是周边的自然环境,还是艺术家自己的工作室条件,都和老蓝顶有着巨大差距。郭燕把手机拍的新工作室照片递给成都商报记者看:一栋素净的三层高独栋小楼,其中有两层合构成一个高达六米的整体空间,作为画室。“这个新工作室的条件是太好了,我都跟我老公感慨:我配用这么好的工作室吗?大师才配用吧?”郭燕笑着说。

  想看当代艺术如何从“草根阶层”逐渐迈入大雅之堂,新老蓝顶的对比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B 新蓝顶开启的春天里

  老蓝顶的大部分年轻艺术家都搬到这里,加上从外地过来的艺术家,如今已聚集了三四十人

  艺术家的工作室是独栋小楼

  各位艺术大腕的工作室,全都有露台,巨大的落地窗,窗外是明媚的田园春光

  昨天,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成都商报记者来到了蓝顶2号坡地,也就是大家通称的“新蓝顶”,说新,其实到今天也已有4年多的历史了。阳光依然和煦温暖,到处桃红柳绿,生机勃勃。十余座设计简约的独栋白色小楼矗立在坡地上,草坪上散布的雕塑告诉每位访客:这里是艺术家的工作室。每年春天,杨冕还会在自己工作室院子里举办风雅的“樱花派对”。

  在2号坡地后面,是面积达80亩的“蓝顶核心区”,从2010年10月起开发,包括70多间艺术家的工作室和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新的蓝顶美术馆,当时成都商报也对此做过独家报道,罗中立、张晓刚、方力钧,包括刘家琨自己都在核心区定下了工作室。

  如今,这片核心区已经建设得初具规模,工作室基本都已落成。顶着午后热烈的阳光,成都商报记者在蓝顶创意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顶公司)总经理金延的带领下,第一次踏上了这片日后注定成为成都文化和创意产业又一焦点的工地。

  “我们尽最大努力保护原有的土地和生态不受破坏。”金延边走边介绍着,成都商报记者也总算亲眼见到了各位艺术大腕们的工作室,全都有着露台,以及巨大的、几乎占了整面墙的落地窗,窗外是明媚的田园春光。方力钧的工作室外还有大片油菜花地。

  “蓝顶”从此只有一处

  女画家阿嘉娜: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再也不用像原来那样每天赶车去画室

  “目前我们说的蓝顶艺术区,不仅是荷塘月色这一带,也包括后面位于新兴镇庙山村的蓝顶青年艺术村,未来在锦江区、荷塘的另一侧,还会有一片更大的艺术小镇落成。”金延告诉成都商报记者。

  成都商报记者走出核心区的工地,来到仅几里路外的蓝顶青年艺术村,老蓝顶的大部分年轻艺术家都搬到了这里,加上从外地过来的一些艺术家,如今也已聚集了三四十人。村里都是结构雅致、整排相连的两层红砖小楼。金延指给记者看后面一栋正在修建的红砖楼。“这个样板楼最早是我们公司修的,中间还夹杂了些当地农民的房子,很不协调,但我们不去干涉。随着艺术家的不断入住,这些住户开始主动按照这些小楼的样子来改造,租给艺术家们使用。这就是最让我们开心的地方,引导而不是灌输。”

  村落依地势分上下两片,走下台阶,去年7月因为暴雨毁画伤心流泪的女画家阿嘉娜,正跟其他几位年轻艺术家开心地坐在遮阳伞下吃火锅。她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因为这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自己打算收拾好了后就住进来,再也不用像原来那样每天赶车去画室“上下班”。她隔壁的汤艺已经在门口种满了花草,阿嘉娜自己移栽的滴水观音也正在拱叶子,像蓝顶一样不断生长。

  从今往后,蓝顶再没有“新老之分”,只意味着这一个地方。同时,聚居了众多国画家的画意村、何工创立的高地艺术区、离荷塘月色不远的和祥瑞苑,以及许多艺术家们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大小工作室,仍在源源为这个城市的艺术发展注入新动力。

  老蓝顶创始人寄语

  郭伟:我们在老蓝顶的“少年时代”已经结束

  我们当初有幸像磁石一样,吸引大家来到这里。艺术群落的成长也像一个人的成长,我们在老蓝顶的“少年时代”已经结束,离开其实是进步。就好比人人都会怀念童年,但终归还是要长大。

  杨冕: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我们已经创造了一段历史

  老蓝顶的诞生,肯定是成都当代艺术进入到工作室时代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如果没有老蓝顶也不会有新蓝顶,如果没有新蓝顶,也不会有今天和未来更大的创意文化实验区。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我们已经创造了一段历史。

  周春芽:我衷心希望它形成的模式和影响能够持续下去,哪怕是50年、100年后

  艺术家的聚居,不仅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城市的艺术发展也有着无形却巨大的影响。现在的蓝顶艺术区已经在全国甚至世界上都有了相当的知名度。我衷心希望它形成的模式和影响能够持续下去,哪怕是50年、100年后,我们自己都已不在的时候,这片蓝顶依然存在,以小型美术馆或纪念馆的方式存在,告诉后人这段充满意义的往事。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