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564|回复: 0

[转帖]卫门书学漫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3 08: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卫门书学漫论     一   说到书法这一门艺术,中国在世界上确是独有的。日本是我们邻邦,古今也出好些书法家,但写的都是汉字,是学我们中国的。  中国的书法,最早的当然是殷商的甲骨文,但从书法艺术来看,还只是在艺术的萌芽时期。到了周代,从出土的古金文字来看,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看到的《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等,字写得非常雄厚精美,而且各有不同的风格。这算得上是高级艺术品了。无怪乎孔夫子要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到了周代,中国文化才有高度的发展。至于石刻,当然以《石鼓文》为第一。从韩愈以来,直到近代的马衡、郭沫若诸先生,作了不少的考订、研究。我们且不管它是周朝还是秦朝的,刻的可以说是十分精美,而且气势雄浑,不愧为古代第一手笔。吴昌硕学了一辈子《石鼓文》,就成为大书家了。  但是,从《石鼓文》到汉代的碑刻,尽管书体和笔法有千变万化,但总看不到书家的姓名。秦《峄山刻石》《琅琊刻石》《泰山刻石》等等,篆法极好,一般人都说是丞相李斯的手笔,但是否确是“相斯”真迹,也无从考证。东汉的书法群推蔡邕为第一,《西岳华山碑》写得极好,于是有人就说是蔡邕写的,但碑文上写的是“郭香察书”,那明明是书家的姓名,但有人又另有考证。熹平《石经》蔡邕是编者,因而就有人认为《石经》都是蔡邕写的。那也只是推测,未必可靠。就是后来的北魏、北齐、北周的碑版墓志,如有名的《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等等,也找不到到书者姓名。我们所知道的只有郑道昭。在石刻上署名,大约是到唐以后才盛行的。  尽管到了唐代,碑版、墓志等才署上作者和书者姓名,渐成一代风气,但是在东汉之末,曹魏之初,书家之名已渐为人所周知。蔡邕之外,著名的还有师宜官、韦涎、梁鹄、邯郸淳、张芝、钟繇等等。张芝以草书著名;钟繇以隶、楷著名。张芝的草书,似乎只见于《淳化阁帖》,钟繇的《宣示表》,宋以后翻刻的很多,是标准的小楷。这一好比是希腊的石雕像,尽管制做精美,但多不知作者姓名,直到非地亚斯才有大名。这似乎是时代风气。  同时,论书法、评书法的作品,也要到魏晋以后才渐渐多起来。如晋初卫瓘的儿子卫恒有《四体书势》一篇,见于《晋书》本传(附《卫瓘传》后),又有卫夫人的《笔阵图》,虽难辨真伪,却流传后世。到齐梁以后,以梁庾肩吾的《书品》等书出来,都是评论书法的作品。这就可以看到,从东汉以后,大家都公认书法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可是解放以后,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先生和山西省著名术家力群先生都不承认书法是艺术。他们都曾当面和我说到过,我也曾和他们论辩。后来,力群改变了主张,也承认书法是艺术。可惜郑振铎先生在1958年逝世了,还不知道最后定论如何。   二   下面,我再来谈卫夫人,但先从卫瓘谈起。因为卫夫人卫铄是卫恒的侄女儿,而卫恒是卫瓘之子。那么,卫夫人就是卫瓘的孙女儿,也是他的侄孙女儿,也未可知。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即今运城市人。高祖卫暠,原居晋北代郡,东汉明帝时,以儒学征调赴京,病死于安邑,明帝赐安邑而葬之。子孙就成了安邑人了。父卫觊曹魏时为尚书,早死。卫瓘年少时便袭爵封侯,为尚书郎。魏朝自高贵乡公曹髦死后,政权就落在司马氏手中。卫瓘以干练受重视,官至宫廷尉卿。后来司马氏伐蜀,以邓艾、钟会为大将,卫瓘以本官侍中持节监艾、会军事。蜀平,二大将争权,钟会且欲谋反,卫瓘用计先除钟会,再杀邓艾。还朝以功迁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封菑阳侯。  晋武帝司马炎篡位后,建立晋朝。征拜卫瓘为尚书令,加侍中,又迁司空。为政清简,很得到朝野的声望。当时,惠帝为太子,天性愚弱,不堪当皇帝,卫瓘每想废掉他,但不敢上奏。有一次,武帝大宴群臣,卫瓘假托酒醉,跪在御床前,以手抚摸御床,说:“此座可惜!”武帝也明白他的意思,故意说:“公真大醉耶?”惠帝的贾后知道了,就十分痛恨卫瓘,要用计除掉他。后来惠帝即位,卫瓘和汝南王亮辅政,汉南王奏议要诸王各回到封藩的本土,朝臣都不敢附议,独有卫瓘赞成。因此得罪了楚王玮。于是贾后就和楚王玮串通,把卫瓘免职处死,时年72岁。儿子卫恒等也同时被杀。这样看来,卫瓘虽为晋王朝立了些汗马功劳,却无辜地死于昏乱之朝。  卫瓘一生“学问博深,明习文艺”与尚书郎索靖以善草书著名。当时人说他两人是“一台二妙”。汉末张芝(字伯英)以草书著名,卫瓘和索靖都是学张芝的,所以当时评论说:““卫瓘得伯英筋,索靖得伯英肉。”这么说来,卫瓘的书法应在索靖之上。但是我们只看到宋以后拓本索靖的《月仪帖》,颇近章草,而卫的字,只见于《淳化阁帖》,可惜只有六行。虽可能摹自真迹,毕竟太少,在本篇最后还要评论。  卫恒自巨山,官至太子庶子,黄门郎。也精于草隶书。这里须要说明,当时风气常把楷书称为“今隶”,所以这里的隶字也许是指楷书,不一定指汉隶。卫恒生平没有多少事迹,传记附于他父亲卫瓘传后,卫恒写过一篇《四体书势》,《晋书》就附在卫恒传后,今本《晋书》上似乎是完整的,全文约三千字,也就相当长了。全篇共分八段。  (……述一至八段内容从略,可参见《晋书卫瓘传》)  看来这篇《四体书势》确是费了卫恒很大的精力来写的。但是有些写的不符事实,如说古文“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改”,却不知从殷商甲骨文到西周、东周各国的金文,改变了很多。这在古代,都是这么看的,不必责怪卫恒。还有,用骈俪文体来描写“书势”,是很难得正确,是出力不讨好的事。但是从这篇文章看,可知晋代朝野对于各种书法体势的重视,并详细研究了书法变迁的经过和各种书势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好好读一读这篇文章。卫恒还有法书行草两行,收在《淳化阁帖》里,在卫瓘书之后,我们在后面还要论述。   三   下面,我们就来谈卫夫人的《笔阵图》。材料都是根据顾逸先生的《笔阵图》译注,是否有误,我就不好说了。  卫夫人名铄,(公元272年-349年),即晋武帝泰始八年至东晋穆帝永和五年,七十七岁。卫恒的侄女,一说是卫恒的从妹,字茂漪,汝阴太守李矩之妻,故世称卫夫人或李夫人。曾师法钟繇,善隶书和楷书。唐人书评说:“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王羲之少时,曾从卫夫人学书。  卫夫人相传有《笔阵图》,对于论书法有一定的价值。唐书家孙过庭在《书谱》里曾说到“有《笔阵图》七行”,批评它“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结论是“疑是右军所制。虽未详真伪,尚可发起童蒙。”如果按照孙过庭的说法,《笔阵图》就算不是卫夫人作而是王羲之的作品,至少是唐以前南北朝时(当时是南朝)的作品,不可一笔抹杀。在这里,我想简单地说一说“伪书”的问题。自从清初阎若璩辩《古文尚书》之伪以后,清朝许多学者纷纷出来辨古书之伪。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作品虽出伪作,却并不是没有价值的。比如《礼记》里有一篇《礼运》,说孔子论“大同、小康”,把上古之治称为“大同”,尧舜以下至周文周武周公都说成是“小康”。这显然是汉初黄老之学盛行时的作品而非孔子的说法,但是它于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晚清康有为提倡变法革新,便作了《大同书》,孙中山先生提倡革命,也好说“天下为公”。这些学说都来自伪书《礼运》篇的。所以《笔阵图》就算是伪作,也是有一定价值的。  《笔阵图》并不太长,共分三段。第一段是序文,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一开端,它就是:“夫三端”(指文人的笔,战士的武器,辩士的口才)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这就点明了用笔和笔法的重要性。接下来,就写到秦相李斯赞叹周穆王的笔法,又说到蔡邕欣赏鸿都的石碣。所以结论是:“故知达其理者少,暗于理者多。”何况近代以来,事不师古;后生小子,闻道又寡,所以作者要“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画、点、直、撇等),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   第二段说的是书法的工具:笔、砚、墨、纸,也说到执笔的位置和用笔的要求。先说笔,笔要取崇山绝仞中的野兔毛,八九月间取之,毛长一寸,笔管五寸,要求锋齐腰强。砚取煎涸的新石,要求润涩相兼,能浮津耀墨。墨要取庐山之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取十年以上,强如石头的。纸要用东阳鱼卵纸。柔虚滑润的。凡是执笔,如写正楷,要离开笔头二十一分(即二寸一分)。如作行草书,要离开笔头三十一分。下笔作点画波撇敢,都要用全身之力。初学写大字,不可从小字开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谓之“筋节”,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段讲执笔的位置,讲写字要用力,要求丰筋多骨等等,都是说得极好的,但是关于文房四宝,古今却有不同。比如用砚,这里只说新斫的石头,并没有说明用什么石头。到了唐宋以后砚石便讲究起来了,一般都用广东端州的石头,名为“端砚”。端砚石质也有讲究,要选用旧坑,要用肉,不用皮,还要选择什么“眼”的,做工也有讲究。一块好端砚,价值百金、千金,也不算希奇。墨当时只用松烟,宋以后也讲究起来。南唐李庭圭墨,到宋朝便是价值连城。但不知用的是什么烟。明以后,书画家就用“油烟”,据说好的是用麻油作的。这些讲究,都是古人未梦想到的。纸,古人多用麻纸,光润而不渗水,宋朝人最珍重南唐“澄心堂纸”,怎么好,我还没有见过。宋代的好纸都是光滑坚润而不渗水,我曾细细研究过黄庭坚写的《松风阁帖》,纸质极好,上面还有暗花纹。到了清朝,才重视用宣纸,但是光润质厚,今纸远比不上。就是极薄的“六吉”,也远胜于现代的。至于毛笔,古人多用兔毫、狼毫、紫毫,都是硬毛笔;就是赵孟頫的字,尽管柔润,也是用硬毛笔的。到了清朝,羊毫笔才风行起来。我有两位小同乡,都是名书家,一位是朱剑心先生,曾当过多年教师,曾在上海卖字,他喜欢用羊毫,认为羊毫柔润,可以随心所欲,显然是造笔的进步。还有一位是张宗祥先生,曾做过浙江省图书馆馆长,他却主张用狼毫等硬毛笔,认为近人用羊毫太软,所以书法便不古,少风骨。我看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不妨从各人所喜欢,但我还习惯于用硬笔的。别的也就不必说了。  第三段是最后一段。先讲七种笔法,再讲执笔的先后缓急,末了讲篆、隶六种笔法。此须一开始,全讲横、点、撇、捺、竖、右钩、左钩七种基本笔法,每种下都有描写性的说明,如说横画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等等。这七条好像后人讲的“永”字八法,作者称之为“笔阵出入斩斫图”。这就是《笔阵图》名称的由来。下面再讲执笔法。有心急而执笔缓的,有心缓而执笔急的。如果执笔近而不能紧,心手就不齐了。作者认为,意后笔前者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后面又讲六种笔法,一是“结构圆备如篆法”;二是“飘扬洒落如章草”;三是“凶险可畏如八分”;四是“窈窕出入如飞白”;五是“耿介特立如鹤头”;六是“郁拔纵横如古隶”。(鹤头书我们弄不清,看了顾逸先生的注,仍不分明,只好存而不论。)最后说:“然必存委曲,每为一字,名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署的年份是“永和四年”,即王羲之写《兰亭》的永和九年的前六年。写的地点是“上虞”,即在会稽山阴之东,无怪孙过庭疑心是王羲之的作品。  从上面一段看,这一段开头写的七种笔法,即所谓“笔阵”,看来只是对初学楷法的人很有些用处。说到执笔的“意前笔后”,却对于我们学书的很有启发。因为我们每写一张字,总应该先加考虑,即先考虑全张的安排,字的结构和笔法,然后再写,古人说:“匆匆不能作草”,便是此意。我每见有的同志,一拿笔,不加考虑就写,往往是一开头几个字写得很不好。我自己也有这一个毛病。所以“意前笔后”的说法很可以注意。还有这一段末后讲的六种笔法更有道理。如写篆字,用笔须圆劲,确是要“结构圆备”。据说,我乡朱剑心先生写篆书,每笔的中心,都是墨集中之处,可见其用笔“圆备”的妙处。而草书的笔法,确要“飘扬洒落”,似断还续,才能妙趣横生,不过说写八分要“凶险可畏”我还是不能体会。  总之,这一篇《笔阵图》,即使不是卫夫人所作,总是隋唐以前的作品,很值得我们参考。至于流传的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我看肯定是伪品,也就不讨论了。  最后还要谈谈卫氏三人的书法。三卫的真迹如今当然是绝迹了。但墨拓本还有保存的。我看到的是上海书店影印的明万历四十三年至天启元年重摹的肃王府本《淳化阁帖》。在《历代名臣法帖第二》里有《晋尚书令卫瓘书》六行,《晋黄门郎卫恒书》两行,都是行草,较为古质,略近章草,但没有汉隶式的挑笔,想见楷书当时已盛行,而汉隶已很少人写了。这种书体显然不同于王羲之、献之父子的“山阴风流”,比较古朴,可能是从真迹或摹本上钩摹下来的。卫夫人书见于《诸家古法五》是正楷小字八行,称对方为“师父”,自称为“弟子李氏卫和南”,当是写给一位老和尚的书信,书体颇似钟繇,但结体较长,古质秀逸,可能也是从真迹或摹本上钩摹下来的。我曾见过明遗民万寿祺(年少)的临本珂罗版印书,甚为古秀。其余未见。  最后还得说几句。魏晋时天下虽乱,却是书法极盛时代。其中名声最大而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羲之和献之父子。他们的书法推陈出新,成为千古楷模。前贤评论,有“右军内敛,大令外拓”之说。我想,这不过是比较的说法。如果拿卫瓘、卫恒父子的帖和王羲之相比,那么二卫的行草就更加内敛,也就是更加古朴一些。卫夫人的小楷也显然比《洛神赋十三行》古朴。这些正代表了晋代初年的风格。从文字著作上看,卫恒的《四体书势》也代表了晋初的书法理论。卫夫人的《笔阵图》就算成文时期较晚,也不失为晋宋间的书论,很有研究的必要。  我也不是地道的复古派,并不主张一笔一字,一言一行,都要按照古法。但是在书法上却提倡先学古,后创新,所以大家来研究三卫,不论对写法或理论,把他们好好研究一番,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摘自贾起家主编《卫门书派研究文集》 明心斋录入)  ---------  敲字后记:  学会用五笔打字之后,一直是给自己写稿子,每分钟能打一二十个字就够用了,从没有认真学过打字员那套过硬的指法功夫,偶尔打一打,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最近认识转变,觉得还是抽出点时间,干点“为人作嫁”的活比较有功德,哈哈。放开手打以后,也不觉得有多慢,反而是一种锻炼。前几天给田磊敲了几篇,他一感激,竟花了七块钱给我买了个专用的塑料托架,就更加方便了。  我和孙玄常先生曾有一面之缘。他名功炎,字玄常,是浙江人,文革时期下放到运城地区,就再也没有回北京,后来一直在运城高专教书。孙先生在语文方面的造诣很高,在国内也是很有名很有地位的,记得以前的语文课本就是孙先生参与编写的。平常人们说起,运城高专谁最有学问哪?孙功炎!孙先生在书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传说启功先生有言:“玄常兄学写字,我也学写字;玄常兄学画画,我也学画画。”   那一年,同事卫兵苦练钢笔欧体字,大有进步,到处找专家印证。有一次拜访孙先生,我也跟着去了。孙先生人长得瘦瘦小小,典型的南方人体格相貌,头发花白。当时听力已经不行,说话也很勉强。看了卫兵的字,点了点头,忽然说:“我的书法主要得力于褚遂良。”连说了好几次。他夫人在一旁,拿出许多孙先生书画作品的照片给我们欣赏,书法是什么样子现在记不清,大概确如所言是褚味较多,功力很深。但让我最注意的是他的画,几乎全是水墨的,没有彩色,而运笔很细致,很精致。画的人物,确实有一种古气和仙气。和一般常见的画家都不一样。我对画也不懂,说不上太多,反正挺喜欢的。  孙先生是前几年去世的吧,记得当时《运城日报》发表了张中行老先生一篇《挥泪送玄常》。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