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829|回复: 2

刘国辉---中西文化在哪里交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4 15: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国辉艺术档案:
  刘国辉 1940年生,苏州人。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1960年毕业,分配至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1979年破格考入浙江美院国画系研究生班。1981年毕业留本校工艺系任教,后调回国画系。现为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中西文化在哪里交手
                     刘国辉

  代表优秀的民族绘画,我以为起码得具备两个条件:具有自身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不是可以为其他画种所代替的。这里又有两个内容即表现手法和造型法则。许多人谈到中国人物画的特点时总说,从结构出发,以线造型,一般地说这是可以的。
  民族绘画的鲜明特色,是在历史的长时期中逐步形成的。按林语堂的说法,具有中国特点的绘画直到近一千年前才出现。这自然指的是表现形式。
  美国汉学学高居翰在他的著作里这样写道:……伟大的独创主义画家石涛以一画作为他画论的开场的,他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我们在不违背他原意下,也许可以这样解释这句话:“线条是一切的开始”。
  由始至终,用毛笔画成的线条一直都是中国绘画的要素。欧洲也是以线条开始的,但是人们的兴趣后来从勾勤轮廓的线条转移到轮廓内的事物中去,把注意力放到色彩、体积、柔化轮廓、或则使轮廓模棱的种种表现法上。从而削弱了线条的重要性。中国绘画走的是一条不同的路。中国画家从不像西欧画家那样,努力想把物体重现的和原来一模一样,表现色彩、质感、体积的具体形态等。中国画家特别强调线条,把线条作为主要描绘和表现工具。某种风格的运动如果有摧毁单一线条完整性的趋向,或者要把线条纳入到面积的处理中去,通常就会被认为是从主流分离出去的异端。……”
  高居翰说的很好,但是需要有些补充。人类早期的绘画都是以线来完成的,这可以从儿童学画的进程中得到启示。原始时候各地绘画的差别不大,中西绘画的分道扬镳是后来的事。线条的运用,在西方直到今天也还是绘画中的表现手段之一,特别是一些画家的速写和草图里都有极精彩的线条运用。然而就整体而言,西方的绘画主要发展成以色彩描绘体积的方法。而中国的绘画从一而终,线一直是它的基本表现手法。随着文字的产生,锥形毛笔的运用,更强化了线的形式趣味。直到唐宋提出书法入画的主张,书法用笔自觉运用于绘画以后,中国的线描更具有了东方绘画特有的审美情趣。锋有中、侧、顺、逆、拖、藏、露、,形有勾,勒、点、虱、皴、擦等。线是表现的手段,又是表现自身,线的民族审美品格就完全确立了。这与西方绘画以色表现体积的方法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问题的深入还在于西方也有线的运用,但是,这是两种不同的用线观念,线在西方绘画是的转折、压缩。“外边的线”被象征为立方体的边缘,而内部的线则象征立方体各方面的位置,这是一种科学范畴的解说。西方到文艺复兴以前,用线来表现对象的技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他们一些优秀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线运用的准确、娴熟、流畅。在大师的部份速写或草稿中,笔线流露着凝涩、稚拙、老辣……,近似中国绘画的笔墨情趣。但那非自觉流露和中国画家作为笔墨规律的自觉运用,相对独立的笔墨审美品格的自觉追求是不同的。因此,即使像马蒂斯、毕加索这样西方绘画巨子,他们曾虔诚地揣摩和学习中国绘画的用线,然而,他们始终没有能进得中国“骨法用笔”的大门。中国特有的锥形毛笔,画出带有书法意味的线,孕含着中国深厚的文化积累,依附着中国民族的哲学思维和审美评价,这就是石涛的“一画”,这“画”区分了中西绘画形式法则的最基本差异。
  中国与西方人物画的差异还表现在造型法则上。西方人物画追求造型的完备,追求精确、真实,是一种“具象”的造型,它崇尚写生(也有默写),有科学的,系统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作依傍,保证它的目的的完成。在艺术的造型上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精深的理论研究。但是,真实和精确的极度追求,则“日中则仄”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抽象。
  中国的人物画(这里实际是指水墨人物画),追求的是一种“得意”的造型,通常称之为“意象”的造型,或称“以形写神”,或称“似与不似之间”,崇尚默写(也有写生),至今尚没有民族自己完整的造型学科。所谓“意象”的造型方法就是:“不离开对象的基本形似,而表现对象的一定真实”,这种造型观体现了“适可而止”的东方哲学思想,同时也意味着线的表现手法在技术上的制约。线不是人体身上的真实存在,它是主观视觉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既真实又不真实。它对于客观对象表现的真实程度是很有限的,从不表现对象的光和体积。中国绘画所追求的“意象”落脚在“不离开对象的基本形似”,在“一定程度的真实”。从本质上说,中国的艺术(绘画,戏剧等)不是描绘“真实”的艺术,它不是让观者在“栩栩如生”的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真实的迷茫。犹如“斯坦尼”,这是西方绘画的特征。而中国绘画更接近“布莱希特”,它是一种具有间离效应的艺术。它并不追求直觉的“真实”,不追求直觉的“栩栩如生”,而是让观众冷静地知道这是在欣赏艺术。它并非生活本身,不能祈求画上的人物会走下来和我们握手。中国的绘画是心的感悟,人生的感悟,而不是视觉感观的刺激。因而相对地说它不崇尚“轰动效应”相反地它需要静谧的氛围,清茶一杯附卷展读,静观细品其个中滋味,中国绘画具有很浓的文人意识。
  历史的缺陷是明显的,我们有明确而高明的“意象”造型观,然而没有创造这高明的“意象”的艺术规律的把握和技术上的保证(没有自己系统的、严谨的造型学科、解剖学、透视学等)。这样就必然造成形象贫乏、概念化,致使“形走神失”。成就了笔墨的至高地位,却使造型沦为完全次要的可怜角色,今天的人物画研究应该从这里切入,路还很长。

        ----转自《大美术》2004年11月1日第14期
发表于 2005-6-6 0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国辉---中西文化在哪里交手

累了吧,抱抱你。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10: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国辉---中西文化在哪里交手

嘿 ̄
还是包子实惠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