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恐怕算得上中国传统绘画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了,但它对于中国普通老百姓影响之深以前是不曾有所体会的。直到今年年初参观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千年遗珍——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看着偌大的展厅中唯有此幅作品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的人群环绕上博二层一周后又顺扶手电梯延伸至了三楼时,我才开始真正惊讶于它之于中国民众的魅力。此外,本幅画卷之前还配有专门的警卫人员维持秩序,提醒观众不要过久滞留。面对如此壮观的场面,诸如《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之类的名作相形之下也黯然了许多。
展出《清明上河图》之所以能在市民中产生这样的轰动效应,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作品与观众之间隐藏着的身份上的对应性。在一般的美术普及读物中我们都可以了解到:《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它如实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东京汴梁城的一派繁华都市景象。图中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物不下千计,街道房屋、野景市容更无法悉数,展卷遐思,百千年前都市人的生活状态映然眼前。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当12月3日上午,台湾艺术家蒋勋在上海博物馆参观《清明上河图》时,排在他后面的一个老年妇女惊奇地指着画说道:这里有一个老太正在刷马桶呢!蒋勋也不无感慨地说:汴梁(京)城里刷马桶的北宋老太太和今天上海的老太太相遇,后者就像看到了自己。古代与现代、艺术和生活在这一刻莫分彼此。关键就在于这幅作品从图像上直观展现出的是一个社会整体,而不是某一特定阶层的价值判断和精神理想,并且这个社会群体主要是由市民百姓构成的,所以今天的普通观众在参观之前,就会相对比其它作品形成更多可供理解和比较的预设前提,欣赏作品之时也就会引起更大的兴趣。
但无可否认的是其中的大多数人也就只能胡乱看个热闹,对于此幅作品的著名很难讲出更多的所以然来。日后,笔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偶然读到一篇由 Amica O. Yeung著作的Emperor Song Huizong’ s Ideal in Qingming shanghe Tu:A Confucian Society with Proper Gender Interaction(《【清明上河图】中宋徽宗的理想》),读后很受启发,因为它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幅传世名作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和观察角度。真的,面对这幅耳熟能详的长卷,尚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进一步观看,也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更深层考察。
北宋遗民张著在卷尾题跋中指出《清明上河图》的可能作者是北宋画家张择端,这是关于画卷作者的最早文献记录。但直到今日,鉴藏家们仍然对于这幅长卷作者的身份、创作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创作的意图,包括手卷是否是按照作者思路原创等问题都还持有分歧。
分歧的出现是有起点的。假定作者的确是张择端,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幅长卷究竟是张择端自己创作的还是由宋徽宗委托创作的。据记载,张择端是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宫廷画家,这些画家都要经受严格的专业训练并忠心为宫廷服务。到了徽宗时期,画家们更被要求按照徽宗的意图精确画出一些他的委托任务,否则将被革职或永不得迁升。因此如果《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真是由皇家宫廷委任的话,那么画面的主题和风格无疑将受到当时的统治者——宋徽宗的强烈影响。
在争论中,有些学者(如Valerie Hansen)认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相对独立的作品,它只是张择端个人意图的随意表达以及对于这座城市的理想描画。而更多的学者(如Cooke Johnson和Julia Murray)认为这张手卷如实描绘了1125年北宋为金所灭之前东京城的景象。Johnson详细比较了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古代的北宋地图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具体细节,指出该图极为精确地画出了那个时代所有重要的城市标志,如城门、桥梁和运河系统。而Murray的研究则进一步强调,《清明上河图》中主题的选择事实上的确表明了宋徽宗作为艺术赞助者的巨大影响。
徽宗在中国历史上以精于绘事而著名。从他的多幅传世作品以及宋代的画论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偏爱于精细的写实风格并特别强调对自然的深入观察。然而容易为人所忽视的一面是,在徽宗的画中有这样一类作品,它们对于物象的描画往往是真实细致的,而所要传达的意图却是诗意虚构的。特别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同样在本次国宝展中展出的《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卷后题跋云此图记录的是政和二年正月十五夜开封上空祥云飘临,瑞鹤齐飞的吉庆场景,然若对应史籍却无法查到相关记载(对于这件作品的分析可参看Sturman,Peter c 的“Cranes Above Kaifeng.” 发表于Ars Orientalis 20〖1992〗:33-68)。像这样带有明显吉祥征兆,歌咏太平盛世的作品史称瑞应图,它是不需要有客观事实为依据的。
那么,瑞应图对于徽宗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徽宗是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哲宗死后,后继无人,本应由哲宗亲弟即位,但皇太后以“端王(徽宗即位前被封为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为由力保徽宗当政。掌权后,并不是特别名正言顺的徽宗当然要显示出众多瑞兆以表明自己乃上天注定的真命天子。而且在他统治期间,王朝又常年遭受着持久的外敌入侵,并且被迫进行了一系列屈辱的政治妥协。为了维护皇权的尊贵与威严,徽宗颁布了许多公众节日以营造欢愉祥和的盛世气氛,并且特别着眼于绘事,委托了上千张瑞应图以创造出一番吉瑞太平的视觉幻象。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说这些作品大多在形象上非常写实而内在意图上又非常理想。
像Julia Murray这样的学者就认为《清明上河图》其实也是属于这类瑞应图之一种。它表面上是对东京汴梁城的如实描画,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祥瑞的标志,它为徽宗的英明统治高声颂扬。而且《清明上河图》的卷尾结束得很突然,致使许多专家都认为原作有所缺失。加之明清两代的摹本中均有皇宫出现,所以遗失的部分中很可能包括宋代皇宫片段。如果真是这样,《清明上河图》就会更明确地体现出宋徽宗的影响。那么,从具体的画面上我们又能看出些什么呢?
空间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