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佛教石窟,敦煌石窟群的主要组成部分。
概况 莫高窟开凿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
鸣沙山东麓的玉门系砾岩的断面上。 隋代第423窟龛下
有墨书发愿文,其中有“漠高窟”3字,这是关于莫高窟
名称最早的记载。武周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中
则称“莫高窟”,此后沿用至今。
莫高窟外景
莫高窟的创建年代有3种说法:①《重修莫高窟佛龛
碑》上说:“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
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
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
从东届此,又于□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
于二僧。”这里明确指出,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
(366)。②伯希和3720号卷子抄本及第156窟晚唐人墨书
《莫高窟记》里记载:“右在州东南二十五里三危山上,
秦建元之世,有沙门乐□,杖锡西游至此,遍(遥)礼
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这
里只说建元之世(365~371)而无确凿年代。③伯希和
2691号残卷《沙州土镜》卷首记莫高窟创建事:“从永
和八年癸丑岁创建窟,至今大汉乾□二年(949)己酉岁,
□得五百九十六年记”。此三说均为后代追记,其间相
差13年,由于后两者为五代抄本,出现更晚,前者时间
较早且为建窟功德碑。 原在第332窟的《重修莫高窟佛
龛碑》立于武周圣历元年(698),比第3者早了251年,故
均以此碑所记为准。但现存洞窟最早者,为北凉时代所
建。
莫高窟自乐□建窟之后,历代兴建不绝,经历了北
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
等10个朝代。
据伯希和2551号卷子《李义修佛龛碑文》记载:自
前秦建元二年,至大周圣历元年,已有窟室一千余龛。经
千百年来地震坍塌和人为的毁损,现存洞窟492个。据历
代题记及图像排比和风格演变规律,洞窟时代可划分如
下:北凉7窟,北魏8窟,西魏10窟,北周15窟,隋80窟,
初唐44窟,盛唐80窟,中唐44窟,晚唐60窟,五代32窟,
宋34窟,西夏67窟(其中有一批回鹘窟),元10窟。洞
窟中保存着大量的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互相结合成
为一个整体。
建筑 石窟形制主要有3类:①传自西域的印度僧房
式禅窟,洞窟平面呈方形或甬道形,两侧排列2~4个小
禅室,无画,是僧侣静坐禅修之处,主室有塑像和壁画
供僧侣观想,如早期的第268、487、285等窟;②塔庙式
中心柱窟,洞窟平面呈长方形,前厅有仿殿堂人字坡屋
顶,靠后有中心方柱,四面开1~2龛,有的南北壁塑出
阙形龛,是西域中心柱与中原殿堂建筑相结合的新形式,
具有敦煌本土特色,如北魏第257、254、251、240、248
诸窟;③覆斗顶殿堂窟,洞窟平面呈方形覆斗顶,正壁
开龛或三面开龛,窟中有宽敞的活动空间,多为善男信
女礼拜祈祷之所。这类洞窟为数极多,贯穿10个朝代,主
要的有第272、296、220、217、139、156、61、55、465
等窟。此外,还有大佛窟、涅□窟等特殊形式,随着时
代的演变洞窟形制不断地中国化。
莫高窟在古代有许多木构建筑,如《敦煌录》所谓
“其小龛无数,悉有虚栏通达”,《翟家碑》所谓“登
道遐联,云楼架回,峥嵘翠阁,张鹰翼而腾飞”等,由此
可以想像当年雄伟壮丽的景观。 现在只留存5座唐宋窟
檐,如第427、437窟据窟檐题梁为宋乾德八年(970),归
义军节度使西平王曹元忠所建; 第431窟据窟檐题梁为
太平兴国五年(980)曹延禄创建;446窟窟檐建造于宋开
宝九年(976),窟檐保存完好,它的梁柱斗拱、门窗栏□,
都保存着唐代建筑的遗风。
壁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内容更为丰富。有以“极乐
世界”形式出现的大量宫殿楼阁,还有寺院坛塔、城池
关隘、宅院草庐、梯架桥梁等。白壁丹楹,雕梁画栋,结
构真实,描绘精细,与窟檐和石窟结合起来,便是一部
自成体系的建筑资料史。
彩塑 莫高窟属于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所以石
窟里的主体是彩塑。现存彩塑包括圆雕、浮雕、影塑等
形式,共3000余身,高度从10余厘米至30米,均为石胎或
木芯。其中基本完好的1400余身,其余多为后代重塑或
妆銮,有的已失原貌。莫高窟的彩塑可分为3个时期:
发展期 包括北凉、北魏、 西魏、北周 4个朝代。
主要内容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坐像、说法像、禅定像、
思维像以及表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苦修、降魔、成道、
说法等像。佛像一般都有侍从菩萨组成一佛二菩萨的形
式,早期多以弥勒(菩萨或佛像)为主像,以圆雕表现,
主要侍从菩萨和弟子,头为圆雕,身躯为浮雕,飞天、千
佛则为拓模影塑。其余圣众以壁画形式表现,互相配合,
形成和谐的整体。早期影塑有2种风格:①西域式,圆脸、
直鼻、体壮,半裸披巾,衣纹密集,有犍陀罗遗风;②中
原式,面貌清秀,褒衣博带,大冠高履,风流潇洒,俨
然南朝士大夫风貌,这是北魏孝文帝改制实行汉化后,流
行于北方的新风格。
极盛期 包括隋唐两个朝代。 隋唐时代多为圆雕,
一般均在正壁大龛中或中心佛床上列置群像,少则 3身,
多至11身,内容有三世佛、 三身佛、七世佛、弥勒佛、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观音、势至、阿难、迦叶、四大
天王、金刚力士、供养菩萨及高僧像等,特别是第96窟
初唐的北大像、第130窟盛唐的南大像以及第 15窟中唐
的大型涅□像,为中国巨型彩塑像遗存之最完美者。
隋唐彩塑逐渐趋于写实,面相丰满,比例适度,姿
态优美,神情庄静,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情性笑言之姿”。
佛像的庄严仁慈,天王的威武睿智,金刚力士的勇猛有
力,迦叶的沉着老练,阿难的聪俊智慧,菩萨的温柔娴
雅,各有不同的神情风采。菩萨形象明显地开始女性化
和进一步世俗化。
第194窟彩塑
衰落期 包括五代、宋、西夏、 元等4个朝代。此
时瓜沙曹氏画院集中了一批打窟人、画匠和塑匠,专门
从事开窟造像。但现存完好塑像不多,成铺群像较完整
者有第261(五代)、55(宋)等窟,造型仍保存晚唐遗
制,艺术风格也承袭唐代余风。
壁画 其年代分期基本同于雕塑,可分为早、 中、
晚3个时期。其内容大体可分为7类:
佛像 主要为各种佛像和说法图。佛像有释迦牟尼
像、弥勒像、阿弥陀佛像、释迦多宝并坐像,还有三世
佛、七世佛、贤劫千佛等。早期说法图以佛为主体,包
括佛弟子、天龙八部:即天王、龙王、药叉、乾闼婆(飞
天)、阿修罗(非天)、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
天)、摩□罗迦(蟒神)等神众的巨大场面。 隋唐以后,
除说法图外,分化出许多单独的佛、菩萨像,如药师佛、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等。晚期则多菩萨
行列及密宗图像,如千手千眼观音、爱染明王(即欢喜
佛)等。
佛经故事 以《六度集经》、《贤愚经》、《杂宝
藏经》等为依据的独幅画。这些故事画又分为3种:①佛
传故事,描写释迦牟尼生平事迹。初为组画形式的片段
描写,如: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出四门、降魔、说法
等。北周时代出现了80多个场面的连续画,五代时形成
了130多个场面的屏风画,表现了释迦牟尼乘象入胎、树
下诞生、宫中娱乐、出家修行、双林入灭、均分舍利等
完整的传记性连环画。②本生故事,描写释迦牟尼前生
善行。早期主要有《尸毗王割肉贸鸽》、《萨□那舍身
饲虎》、《月光王以头施人》、《九色鹿舍己救人》、
《□摩迦深山孝亲》等10余种20余幅,均为独幅画。晚
期内容更为丰富,如修楼婆王施妻、设头罗健宁王舍身
变鱼救人、虔□尼婆梨王身剜千灯、昙摩绀投火自焚等
10余种,多为屏风画。③因缘故事,描写与佛有关的度
化事迹。早期主要有《须摩提女请佛》、《沙弥守戒自
杀》、《五百强盗成佛》、《婆罗门施身闻偈》、《沙门
让食度弊狗》等近10种。晚期有《波斯匿王丑女变美》、
《梨耆弥七子娶妇》、《象护乘象入宫赴宴》、《恒加
达自投火坑》等10余种,20余幅,其中形式优美,情节
曲折者颇多。佛经故事画由于戏剧性的情节和表现形式
多种多样,成为敦煌壁画中最具吸引力的作品。
传统神话题材 北魏晚期一些洞窟顶部出现了东王
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青龙、白虎、 朱雀、玄武、
飞廉、计蒙、雷公、□电、开明、羽人等新的题材。东
王公、西王母,原为氏族社会图腾形象,以后成了道家
的尊神;伏羲、女娲原为创造人类的神,以后成了护送
死者的日月神。这一类题材的出现,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代佛道思想互相结合在壁画中的反映。
经变题材 多以一部经为内容所作的巨型结构。这
种经变,在莫高窟始于隋,盛于唐,五代、宋、元承其
余绪。隋代已有《维摩诘变》、《药师净土变》、《弥
勒净土变》、《法华经变》、《涅□变》等,但尚未形
成固定模式。唐代自武德到天宝百余年间,出现了巨幅
的大乘经变这一中国独创的佛教艺术形式,如《维摩诘
变》、《阿弥陀净土变》、《法华经变》、《药师净土
变》、《弥勒净土变》、《观无量寿佛经变》、《宝雨
经变》、《涅□变》等,每壁一幅,内容布局与唐代长
安、洛阳寺院壁画一致,完全接受中原佛教艺术的影响。
唐代后期,包括吐蕃时期和张议潮时期,宗派林立,显
宗、密宗、顿派、渐派,各种经变,同列一窟。新出现
的经变主要有《金光明经变》、《华严经变》、《报恩
经变》、《天请问经变》、《劳度叉斗圣变》、《楞伽
经变》、《十方净土变》等,一窟之内经变多至十五六
铺,并已形成固定格式。经变描写幻想的佛国,表现神
秘而欢乐的境界,是中国佛教壁画的独创形式。
第103窟壁画《维摩诘变》
佛教史迹 以描写佛教传播的历史遗迹和灵应故事
为内容。始于唐初,终于西夏。唐初佛教史迹画主要有
《张骞出使西域》、《佛图澄灵异》、《孙皓迎康僧会》、
《东晋高俚得金像》、《隋文帝迎昙延祈雨》及瑞像图
戒律画等,这类画既有史实,又有佛徒虚构。吐蕃时期,
出现了瑞像组画,一窟之内便有30余幅之多,如《尼波罗
火池》、《阿育王造塔》、《南天竺弥勒白银像》、《犍
陀罗分身像》、《于阗舍利弗毗沙门天王决海》、《圣
者刘萨诃》、《张掖郡古月支王瑞像》等。经印度、西
域到河西多有联系,特别是北魏胡僧,刘萨诃游化河西,
传说颇多,五代时有《刘萨诃事迹变》,纯为本土高僧神
异事迹。
五代时,出现了巨型的《五台山图》和以牛头山为
主体,汇集佛教史迹画、瑞像图、高僧故事于一壁的巨
型变相。
供养人 即功德主的肖像。这在西域石窟中颇不多
见,而在莫高窟中开始即很流行,一窟之内少者十多人或
数十人,多者数百人至千余人,每像都有题名,如北魏第
248窟女供养人行列中,有“信女索金一心供养”。男像,
在隋代第281窟中有题为“大都督王文通供养”跪像。第
196 窟索勋像的题记为“□旧归义军节度瓜沙伊西等州,
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营田等使守定远将军检校吏部尚书
兼御史大夫钜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赐紫金
鱼袋上柱国索勋一心供养”。时代越晚,画像越大,榜
题也越复杂。
画像中有帝王、官吏、贵族妇女、平民百姓和奴婢
的形象,也有鲜卑、回鹘、吐蕃、党项、蒙古等民族的
形象。还有以出行图形式出现的历史人物,如张议潮统
军收复河西出行图、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曹议金与
回鹘公主出行图等,这些不仅是肖像画艺术,也是反映
西北地区历史的形象资料。
装饰图案 主要表现为石窟建筑中的藻井、平□、
门楣、人字帔屋顶及地毯、服饰和器物的装饰。早期多
为莲花、忍冬、云气、火焰、旋涡、菱格、龟背、云龙、
对虎、孔雀、驼鸟、鹦鹉以及飞天、伎乐等;中期主要
有圆环联珠、动物卷草、天马、对凤、狩猎、兽头、双
龙、三兔、葡萄、茶花、百花卷草、化生童子等;晚期
多为连续图案,纹样主要有团花、 团龙、团凤、 垂帐、
折枝花卉等,各个时期都形成丰富多采的装饰图案。
这些内容丰富的宗教壁画还直接、间接地反映了中
国封建社会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的劳动生产和社会
生活情景,诸如农耕、收割、狩猎、捕鱼、屠宰、打铁、
酿酒、织帛、养马、营建、 酒肆、学堂、练武、赶车、
摆渡、游泳、角力、骑射、宴饮、 嫁娶、奏乐、跳舞、
百戏、战争、审判、坐牢、杀头、 活埋以及胡商往来、
帝王出行等。
敦煌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咽喉之地,莫高窟艺术
的发展直接受到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间接地受到中亚、
南亚、西亚特别是印度和阿富□佛教艺术的影响,除借
鉴佛像的造像格式之外,还吸收了人体解剖和明暗晕染
等表现技法。总而言之,莫高窟艺术是在中国儒道思想
和艺术传统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外来的佛教思想和佛
教艺术营养,而创造的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和本地
色彩的佛教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