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590|回复: 0

[转帖]建立文学批评的秩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9 15: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立文学批评的秩序
  在各式各样的刊物上活跃着一批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身影,关于当代文学的批评总是占刊物相当的篇幅。问题是,作为知识生产的一种方式,当代文学批评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重新解释了过往的历史?又在多大程度上激活了当下的创作?这两个老生常谈的基本问题在考验着当代文学批评的品格,也在推动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进程。以此观之,当代文学批评或许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成熟。
  这里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当代文学批评的学术化问题。应当看到,在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的辉煌之后,批评家的文化身份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批评家所在的体制与文化语境同样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80年代,作家协会的批评家和学院的批评家可以说是二分文学批评的天下,从学术的冲击力量来看,前者并不比后者逊色。在批评家与作家的互动方面,作家协会的批评家甚至更为出色。但是,随着整个文学制度和学术制度的变化,学院在知识生产方面拥有的特别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学位制度和职称制度开始改变批评家的身份。这个变化就是批评家的学者化。从现象来看,学院的青年学者已经成为批评家中的多数,而学院外的学者式的批评家有的改换门庭成为大学里的专职教授,有的在联合申报学位点的过程中成为大学里的兼职导师。这个现象的背后,并不完全排除经济的因素,众多大学的年薪制对身在大学之外的批评家多少有些诱惑;但重要的是,今天的文学批评比起80年代来更需要学术背景与学科群体的支撑,90年代以来,大学的批评家在文学界的影响逐渐加大,文学的影响又重新和学术制度联系在一起,现在的批评家差不多清一色是“学院”出身了,80年代初中期批评家身份的分野基本消除。不少朋友在这方面似乎还有困惑,比如说,为什么有些水平一般的文学史著作在学生中也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显然,这就是今天的知识生产方式决定的,当文学的读者和研究者也越来越职业化时,文学史著作以及大学教授的讲授已经成为知识生产的一个主要环节。与此相关的一个现象是,在一些高校,即使是充满真知灼见的当代作家作品论甚至不被看做学术论文。这个令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在与当代文学批评相关的新的学术制度形成过程中,我们并不能高枕无忧。
  毫无疑问,这样的变化在整体上改变了当代文学批评的语境和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评价体系。当代文学批评中,跟踪式的、短平快式的作家作品论在减少,一向在这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批评家也开始寻找自己的研究领域,开始重视“长线”课题的研究;即便是作品论,也不同以往的感悟式的批评,批评家在阐释作品时通常都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理论背景与立场。与此同时,试图对文学现象和文学史个案进行理论阐释的论文在增多。这一现象表明一些批评家对以往文学批评学术含量和当下文学创作水平有所质疑。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每年不断增加的博士、硕士论文也在推动当代文学批评的学理化。文学批评的文化研究化也成为这几年学术界的一大趋势,文学研究的不同路向越来越分明,这依然是今年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色。对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两者关系的不同理解,突出了文化研究如何中国化的问题。
  也许从大的方面来说,批评家身份的变化以及研究对象的转换,意味着在新的学术制度中文学批评的秩序正在重新建立。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与契机,但我并不因此觉得解决文学批评中的问题可以一劳永逸。在重新建立文学批评秩序时,大而化之地说,文学批评仍然处于前景未明的时期。我比较担心的是批评家在新的学术制度中是否会钝化自己的问题意识,现在有许多批评之所以无足轻重、不关痛痒,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批评缺少问题意识或者讨论的是伪问题。我觉得批评的能力就在于它能够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如果避开对问题的研究,批评家的学术水平就无从说起。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