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1179|回复: 0

往事·青春艺程——《画中游》附记·西画部分(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6 18: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往事·青春艺程——《画中游》附记·西画部分(3)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中期
江南达者 童山雷






8、门外山青(上世纪70年代初期)
再说咱这小屋内闲常所见的景观吧。当然,居室本身的情形,暂且不表,也给读者们留点悬念,呵呵。单说这看出去的感觉,倒还真的很好。因为这儿所处的地势已相当高,门外又不象如今,总易被别的建筑物遮挡,而纯然只是一望无际的山野,那是真堪匹敌时下高档别墅的周边景致呀。所以,平日家,勤前工后,只要咱们这肚儿里毛毛草草塞了些吃食,同时也不过分去纠结于那“前程”的事,坐在主人随房租给咱的那张大八仙桌前,举目眺望着门外(顺带说一句:这儿的房屋基本上不兴开窗,最多也只有个小小的所谓“窗眼”)茫茫苍苍的山乡景色,感觉着四季的依次轮换,这年轻的心里,还是有过多少美的遐想啊。而且当时自己特别爱读善背古诗词,每逢现实生活中有了点客观感受,也总习惯于加以主观的发挥。譬如看着这画中所示的静静的竹树庄田,摇曳的芦草荻花,外加较远处院落无论晴日风雨中都按时袅袅而起的炊烟,总会联想到古诗词中的田园情味。有时,简直差点儿就以王维的“辋川”在自拟了。当时就曾想过,要是有朝一日,自己衣食无忧了,回头反观这境地,恐怕真是其味无穷吧……现今转眼间已近四十年过去,这小小的画儿,居然看去还比较新色,而这画画的人,却历经了多少沧桑、已是行将步入晚岁。——唔,不发题外的感慨;另附一帧《山乡春早》,以让读者了解不同时序与不同视角中的这门前景致。那杏花树下隐约可见的房子,是咱刚下乡时住了几个月的地方,当时那主人家本想以一间空屋来换取点油盐钱,但终因小辈与老的不和,要分开过,所以就只好请咱迁居另卜其东邻了。





9、晴光小园(上世纪70年代初期)
又说这住家的庭院吧。因为是单家独户地住着,那份清静,肯定是不消说了。并且也不知主人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院坝边上,除了一般竹柏及杂树,各样常见的果木,如梨、桃、李、杏、枇杷、柚子,甚至不常见的“拐枣”,都分别种上了一二株在那儿。此外,什么花椒、芸香、葵花、金针菜之类既有实用性、又具有点缀景观作用的植物,也都零零星星地种有一点儿。加之紧靠着便是房东与我辈的自留地,周围队里的田土也历历在目,所以,这一年四季,非花香即叶绿,即使冬天,麦苗儿也青青的,若以如今的话来说,这“生态环境”还真好、还真很“宜居”呢。唯一不大方便的是水井比较远,要到那边长田尽头岩脚下的小湾里才有。不过总体看来,——至少光从外表看来,这情况还是不错了,毕竟,咱又不是来这儿休闲度假的,而是来吃苦锻炼的呀。当然,怎样在吃苦,那已是后话。眼下呢,落脚既稳,在一时不为食物和燃料忧虑的情况下,出工之余,晴光晦雨中,闲观这万山深处的幽幽院宇,还是颇有一种怡然自得的乐趣。这儿出示的两幅小小油画,一幅之名即本段文字标题,另一幅名叫《竹树瓦堆儿》。两画恰好将这晴雨景致都记载下了。而且这所谓“瓦堆儿”,犹将主人勤扒苦挣以图日后家业发展的心志,也客观地记录了下来。只是,抵到数年后我离开那儿,这预烧下的屋瓦,还依然如旧地堆放在院侧林间,全不见主人家有翻修房屋的举措……而那幅《晴光小园》哩,虽是“逸笔草草”的写生之作,但其于奔放厚实的笔触间所体现出的乡土气息(如挂在小树杈上的辣椒串,树荫缝隙中亮丽闪现的向日葵及随意晾晒在那儿的小褂子),连同画作本身斑斓的色彩,终究还是值得玩味一下的。记得当时一两年后报考美术学院,就把这画拿给该校招生教师看了看,并得到了他们相当的认可。呵呵,这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了,不要再往远处扯,还是请读者们自己随兴观玩一下这画儿吧,不论好歹,它们总算是“第一手历史资料”啊。

(总 228 篇之第 8、9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