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查看: 2937|回复: 2

中学生活琐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1 14: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学生活琐忆
           1966年,我考进淄博四中。
     四中,是我们那些山乡儿童向往的读书圣地。那巍峨矗立的校门楼,石级重重的门前高台,卓然特立在淄川古城中。那两扇朱红色的油漆大门,那深深的庭院,蕴蓄着沉静和深湛。门内左边,一口古老深邃的石井,辘轳摇曳,汲取清泉甘露,沾溉一方的学子。
1966年,13岁的少年,带着憧憬,攀上石阶高台,走进四中大门。我们惊异,我们迷惘,“文化革命”的精神狂躁惑乱了宁静的校园,三年的初中光阴被蹉跎了。1969年,我有幸成为四中“文革”中的第一届高中的学生,这时的四中如浴火的凤凰,似“或跃于渊”的潜龙,恢复秩序,更新方式,努力地寻求育人的新途径。非常时期的六年中学生涯,大都如烟往矣,却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年代,大门内的庭院中要挖一个防空洞。我们学生与老师一起轮流劳动,支起井架,用滑轮把土一筐筐拉上来,我们像一群纤夫。院子里大树荫翳,西边的偏房中住着一位老者,抱膝沉默于室,偶或踽踽行于树下,这是老校长王福恒。他被“文化革命”闲置于一边,渐渐熟了,与之攀谈,他蔼然可亲。只记得他讲的清人入关“留头弗留发,留发弗留头”的事,语缓声沉。这间小小的瓦房,是他的“人境庐”?还是他的“饮冰室”?
      第二重院落里有一棵大枣树,枝杈纵横,上耸半空。最高处的横枝上挂着一口小钟,有一位老校工专司敲钟。每见他上课前静静地站在树下,手曳钟绳,不时瞅一眼手中的表,秒针一到,钟声便弥漫于校园。那端俨恭庄的神态,不爽毫厘的准确,那或清脆或急促或悠扬的钟声,令我们朝乾夕惕,不敢怠惰。
    那时的课堂上全是报刊时文的说教,学来索然寡味。语文老师司继庆的课却紧紧攫住我的心。人,学养深厚,温文尔雅;字,潇散飘逸;话,平缓而有磁性。在政治充斥的时流中,他常常插一些课本外的美文,他朗读的《欧阳海之歌》中舂陵河畔的凄风苦雨,声犹在耳。他补充的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给我们以仁厚和浩然。第二位语文老师顾修俊则词采飞扬,言语犀利,讲课纵横捭阖,雄辩滔滔。他补充的《触龙说赵太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后果让我们惕然自省。可今世蹈覆辙者,不亦多乎!那时,老师们也在尝试教学改革,顾老师选出一篇课文让学生自备自讲,我忝列其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找资料,写笔记,面壁试讲,最后在大礼堂里为全级同学讲课。昂然,亢奋,有些顾盼生风,成功的喜悦竟让我爱上了教师这一职业。数学教师穆希岭是我的班主任。课如其人,逻辑严密,丝丝入扣,语言简洁,严肃而峻刻,让学生不敢懈怠。三位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令我更加地喜欢古典文学,喜欢中国文化,以至传了他们的衣钵,成了一个教书匠。
      四十年了,“文革”让我们上学而不能读书,可母校四中却渗透我们文化的血脉,人生的哲理。那深邃的石井,蔼然的枣树,你还在吗?你是永恒的!在我心中。
发表于 2005-9-22 12: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学生活琐忆

岁月悠悠,去不返。
留在记忆中的,只有文化最深刻!
发表于 2005-9-24 18: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学生活琐忆

[这个贴子最后由水镜纸鸢在 2005/09/24 06:31pm 第 1 次编辑]

忆往事,惜如今,感慨万千。。。 。。。校园的生活,纯净,百味。我庆幸。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