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把目光投向这里——来自黔东南的报告 来源:月照无眠

带着崇敬、带着好奇,“五一”期间,我和天涯的网友一行11人相约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雍里乡,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我们在与以李光对老师为代表的志愿者、乡村代课女教师朱维娇、乡村医生李春燕和苗族同胞的接触中亲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四天时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留给我的却是值得一辈子去回味的美好的记忆。
你知道中国在世界上第三世界的地位,你也知道贵州在中国处于第三世界的地位,但是,你不一定知道第九世界——贵州南部月亮山地区的人们就自称为第九世界。他们说,中国在世界上是第三世界,贵州在中国处于第三世界,月亮山地区为贵州的第三世界,合起来,他们正好处在第九世界!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也就是我们这次到达的地方,处在第九世界——黔桂交界处的月亮山腹地。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地理位置概况: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东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南邻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连荔波、榕江两县,北靠黎平县,居都柳江中游,距省会贵阳450公里,距州府凯里252公里,距广西柳州280公里,国土总面积3244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总人口31万人,聚居着苗、侗、汉、壮、瑶、水等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县份。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98%。以上是网上的资料,我的概念是——从黔东南首府凯里市到从江县城是近8个小时的盘山路,而这近8小时的盘山路却给了我以往旅行中从未有过的晕眩——车在山巅上行使,俯身是万丈深渊,谁看了心都要跳到嗓子眼。连绵的群山给人没有尽头的绝望,虽然旅途极其疲惫,但谁也不敢瞌睡。

车窗外的风景。是不是很秀丽?看着这山清水秀,我们都忍不住唱起了《山路十八湾》——这里的山路十八湾,这里的水路九连环。其实这才到山脚下,前面就是大山,山外有山,不知道翻越了多少道山梁,当车行“山路八十湾”时,再也没人吱声了——晕都来不及呢!这一路没有留下PP,面对连绵逶迤的崇山峻岭,曾经有过要要摄入镜头的冲动,但刚想将画面定格,一阵头荤目眩,只能作罢,我可不想打破N年不晕车的个人记录。看着同座的MM翻江倒海地猛吐之痛苦状,得了,我还是乖乖的安坐着吧。到达从江县城,已经是下午六点钟,雍里乡的罗书记和吴乡长一行人在车站迎候我们,并驱车约一个小时把我们送到雍里乡大洞复新小学。我们为期四天的走访调查就此开始。

播种希望的人们
有这么几个年轻人,2004年9月,这群追求梦想的年轻人放弃了在城市的发展机会,来到这里——雍里乡的大洞村,他们继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开展了一场旨在改变乡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的新乡村建设运动,构建“乐业型,学习型,创造型”新乡村文化,使学校成为新乡村文化生活的中心。他们 帮助建设学校和乡村图书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广泛推行双语(普通话和英语)教学、推进校园普通话和丰富校园文化,组织教研活动。同时开展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组织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使学校成为新乡村的经济技术推广中心。
值得说明的是,这几个志愿者,没有工资,只有200元/月的生活费,一直以来,他们都是靠社会的捐赠维持清贫的生活。这几个年轻人就是安徽的李光对和他教育思想的追随者湖南大学毕业的陶汉东 、贵州大学毕业的张文光。
李光对,安徽合肥人,2001年毕业后在安徽做了三年志愿者,2004年来到贵州从江,考察了月亮山及其贫困地区后,在雍里乡大洞村实施乡村教育改革。初识李光对,是在希望之光论坛。在那里看到他的关于小学推动新乡村建设的构想,看到他鼓励和帮助有志于乡村教育改革和突破的同志在小学试验新教学,体验新的教育思想的思路。 了解到他朴素的理想——就是希望多一些乡村的老百姓多受一些乡村教育的益,过上更好的日子。第一眼看见李光对,是在从江县城,得知我们一行要来,他特意来到县城迎接我们。当雍里乡的罗书记向我们介绍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原以为有着如此高尚人格和宏伟报复的李光对老师一定是个身材伟岸、气宇轩昂的七尺男儿,可眼前的他却俨然一农民,瘦小的身材,黝黑的皮肤,咖啡色TX,洗得泛白的七分裤,塑料拖鞋......想起特瑞莎修女说的,要关注贫穷,真正关心穷人,用心和穷人交流,就要让自己贫穷起来,让自己衣衫褴褛,光着脚在大街上走。是不谋而合还是他人性的本质?但见他不苟言笑却谦逊随和,斯文中透着坚毅。突然间,他的形象在我眼前模糊起来,泪水充盈了我的双眼,是对他的怜惜还是敬佩?是惊讶还是对自己的俗气的惭愧?我也说不清楚,只是眼泪止不住的流。在后来的时间里,接触了更多的人,了解了更多的事情,这种复杂的情感便常常纠缠着我,直到现在,终于,我明白,这,就叫感动......

暮色中的大洞

大洞复新小学教学楼

李光对老师、雍里乡罗朝明书记

去大洞村的路上路遇李春燕的父亲去出诊

志愿者陶汉东 张文光

帖上这张PP实在是没理由的,唯一的理由是能在这里看到另一个公派志愿者—— 可爱的肖希田老师的身影(左边站立的MM)。常常想起这位腼腆的姑娘,很遗憾没能给她太多的镜头,想她时,就只能这样看看......
志愿者张文光老师的日记
2005年5月1日 星期日 晴
由黎光寿老师带队的从北京、上海等五湖四海的朋友,今天就要到达我们学校了,我的心里格外的高兴。吃中午饭后,我在估计,他们什么时候到达这里呢!然后和陶老师坐在房间里边看书边等着。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下午六点钟了,吴乡长和梁秘书来了。梁秘书是校友,是吴中禄要好的同学。他说罗书记带黎老师他们就要到了,让我们先做晚上晚饭等着。然后,我和在校等待的老师在洗碗,洗菜。半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到达了,共10人。黎光寿一一地为我们双方介绍。他们很年轻,有大学教授,公务员,企业职工,大学生,摄影师。我打心底地羡慕。他们还送来了很多的文具,衣物。
天黑到底了,饭菜也做好了。学校的卢校长,潘老师,吴老师,范老师,梁老师,食堂阿姨和我们四个志愿者老师以及中学的管校长陪同远方到来的朋友及乡领导开始用晚饭了。吃饭时,大家互相敬酒,互相沟通,交流,还唱歌,大家都十分高兴,气氛融洽。
用餐过后,大家来到办公室,做自我介绍,进一步加深认识。
大洞复新小学,是我们扎营的地方。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就和大洞的老师们见了面,并座谈到深夜11点多。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志愿者来到这里后给大洞村的教育和民风带来的发展变化。次日上午,我们请来了该乡的一些干部和部分村民、学生座谈,在座谈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当地乡村教育的状况,志愿者实施的乡村小先生制扫盲的优点和困难,以及当地政府对志愿者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大洞小学的卢校长介绍说,志愿者老师到之前,学校有7000余册图书,因老师精力有限,无人管理,有些杂乱,无人看。后因李老师说过:书是来让人读的。因此就让图书全面开放,让学生进行管理,每个班设置图书站。现在图书的开放率是全乡最高的。现在傍晚或空闲时间看书的学生特别多。二是成立了小广播站,李老师来后召集小记者,成立小广播站,利用中午时间、下午课后时间由小广播站进行广播活动,学校定时按期进行板报、知识抢答赛活动。三是老师思想转变很大,今年是普九活动的达标年,利用小先生进行普九扫盲活动。利用各种手段促进扫盲学习。扫盲班一共二十多位,外出打工五位,现在因农忙,夜校有所放松。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刻。如果万一那一天李老师要走,我们也要将他的这种教学理念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李光对老师讲述了他在大洞的一些做法,他说:学校,应该是整个乡村的学校。主要是在每个周五的时候,上课比较集中,让学生在山旁,在家中,我希望不要把学校封闭起来,把学校和乡村的隔阂打破。去年到年底,还要求小学生们回到家中,教父母识字,在此期间,遇到了很多困扰,许多家长非常抵触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怕影响学生学习,一方面也因为观念陈旧,不愿学习。后来在学生的努力下,渐渐得到了理解。我觉得,教育不是一个文字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我并不在意教了多少字,而希望通过这种传播文化的努力,改变乡村人民的观念,让他们能够积极学习。“千教万教,叫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身体力行是最重要的,我跟学生们说,你们首先是要去做,做了之后,就有了亲身体会,然后再作文,就会大气一些,给他们进行一些德育方面的导向。这样做了之后,他们的文字方面固然尚有不足之处,但是内容就有了可读性。
谈到困难,李老师感慨的说:作为志愿者,做一个这样的乡村工作,应该做出更多的新的导向。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才的问题。如果我们乡村生产出来的人才,只是流往城市,城市的流往国外,那这样的教育是意义不大的。我觉得在这里做一些乡村工作非常值得,有时候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乡里乡亲的一分子,重新回到城市都有些不习惯。我希望有更多的热血青年来到这里做一些支教工作。对于一些志愿者的困惑,我也感同身受,我是凡人,不是圣人,毕竟不能长久的,永远的呆在这里。我只希望大家人人都能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贡献出一两年的时间,对自己的眼界的拓宽,以至于在今后的几十年中,也会受益匪浅。
李老师没有提及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但从他们寝室的摆设、衣着和饮食上分明看到了拮据和清苦。当我们问及罗书记对自发来此的老师有没有补助时,罗书记回答说:他们没有工资。他们来这里,完全是不为名不为利,完全是为了一个“奉献、友爱”的理念。至于补足,原来是没有的,我知道,要留住这些人才,我们就要搭建一个可以留住人才的平台。后来,为了帮助他们维持最简单的生活,压缩再压缩之后,每人200元,可以解决柴米油盐的问题。我们还在努力中,原因很多,全乡每年收入18.3万,支出达82万,入不敷出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原因。我们希望能够把李光对老师的复新中学的理念融合到乡政体制管理中去,通过团委等各方面的努力,调动各界力量,争取各界支持,稳住支教老师,争取早日解决志愿者老师的生活问题,使这种机制坚持发展下去。

孩子们献上了从山上采来的鲜艳的杜鹃花,当我捧着这大把大把的杜鹃时,也有把孩子揽入怀抱的冲动
管海芳同学的日记
2005年5月2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也是我最渴望的一天。你知道吗,今天志愿者老师来了。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是多么的关心我们啊,他们总是面带笑容的对待我们,使我们感到了无比的温暖。
虽然今天我们摘花有点累,但是当我们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我的累就全跑到九宵云外去了。他们教我打电脑,还给了我他们的联系方式。对此,我感到无比的荣幸。我认识了许多外面来的人,这些大哥大姐们千里迢迢的赶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望我们,帮助我们。在这里,我很想对他们说:“谢谢你们,我一定不会辜负你们对我们的帮助和期望。”


在我们带去的笔记本电脑前,孩子们流露出新奇
在大洞的几天,我走访了好些人家,因为是农忙,无一有大人在。只看到放假在家的女孩子在帮着干家务。



累了,歇一歇。小女孩才8岁,当城里的女孩还在妈妈的怀抱里撒娇时,她却早早的担负起帮妈妈干家务的重任。看见我给她拍照,她把枯黄的头发理了理。

孟祥园,大洞中学初一学生,一个懂事的女孩。当我走进她家门时,她热情的招呼我坐下。她告诉我,爷爷、爸妈和弟弟都下地干活去了,这里土地稀少,他们的口粮田在十多里外,爸妈他们一大早就出去干活,晚上很晚才能回家。自己在家里给他们准备晚饭。今天的晚饭还是米饭、菜粥和青菜。当我问及初中毕业是否到从江县城读高中时,女孩的眼里掠过一丝忧愁,她说:“估计不能继续读书了,因为要帮爸妈干活,他们太累了。”听此言,我无语。




最后的赤脚医生李春燕
李春燕,从江县人,今年27岁,毕业于黎平卫校,是雍里乡大塘村里唯一受过专业教育和专业培训的“赤脚医生”, 2005年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4月30日下午,我们刚刚到达凯里,得知我们要看望的天使从贵阳领奖回来也入住市政协招待所时,大家兴奋异常,纷纷和她合影留念,并共进晚餐。穿着节日盛装的李春燕让我们第一次见识了苗族妇女的美丽。

很遗憾没有单独为她照一张PP,只能把我俩的合影PS一下,以飨读者
李春燕行医至今已有3年,3年间,她给别人治病的同时,也为自己和丈夫带来了5000多元的债务。这些债务,是春燕借钱为贫困村民支付的医疗款。为还债,她的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她和孩子、公婆全家挤在危房里。本来她也可以出去打工,但她的父亲嘱托过她,不管多苦、欠多少债,也不能离开,因为她是村里唯一的医生。
去年10月3日下午4时40分左右,大塘村刚出生的婴儿吴健智(青年志愿者给起的名字)急需抢救,两分钟后,李春燕气喘吁吁地赶到了吴家,窄小昏暗的里屋,放着一张又黑又脏的床铺,床上躺着一位消瘦羸弱的妇女,床边,一个眼里噙着泪水的妇女怀抱着一个红色布包。布包里,就是刚出生的婴儿,孩子脸色发紫,已经窒息,李春燕判断可能是因为早产,体内器官发育不全,出生时吸入羊水过多,造成气管堵塞。抢救中,春燕用了许多办法,但没效果。情急之中,她不顾刚出生的婴儿体内含有羊水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危险,将自己的嘴对准孩子的小嘴,进行人工呼吸,可孩子还是毫无反应。医疗条件太差,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大家决定将婴儿送往从江县医院抢救,一路上,李春燕对婴儿进行的人工呼吸一直没有停止。6点50分,婴儿被送进了医院,院方全力抢救,晚上8点20分左右,孩子的两只眼睛紧闭,口鼻没了气息。8点50分,孩子停止呼吸。
从开始抢救孩子到希望最后破灭,经历了4小时,此间,《公益时报》记者,也就是我们这次活动的组织者,现《竞报》记者黎光寿与来自北京、上海的青年志愿者记录下了这感人的一幕。
不久,关于李春燕抢救早产婴儿的事迹相继出现在《公益时报》、《南风窗》等报刊杂志上,以及各大网站上。李春燕被誉为“乡村的医疗天使”,她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动了许多读者。

近日,从广州传来消息,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南风窗》杂志社2004年“年度人物奖”获奖名单“出炉”,李春燕光荣入选。

诊所外貌。据说对比去年,诊所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原已塌方的墙基得到了加固。
这得益于热心网友的捐资

李春燕一家

挑水去。大塘村饮水较困难,得到几里路外的半山腰去挑水。为了给我们做这顿晚餐,不知道要辛苦她老人家跑多少趟了

夜深了,我们和村组干部在探讨农村医疗的困境和出路,李春燕在忙着为村民看病

乡村女教师朱维姣
在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有这么一所遥远的山村小学,从乡政府所在地出发,需驱车近一个小时,然后是爬3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这里有这么一个乡村女教师,为了给学生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她 穷尽自己所有的积蓄和收入为村里 建校舍。5月3日,根据安排我们来到朱维娇老师所在的敖里小学。一路过来,艰辛自不必说,但与朱维姣老师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听说我们是该村有史以来第一批进村的汉人,在村里,我们受到了最高的礼仪待遇——全村三十多个青壮年到山里围猎来一头野猪,作为我们的午餐。热情的苗族姐妹给我们做了最美味的油茶......
吃过午饭,我们在教室里和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就敖里村小学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座谈。朱老师的叙述一次一次的打动了我们。下面我就把朱老师含泪的讲述转表如下:
现在我的时间和金钱同样重要,浪费我的一分一秒和浪费我的一分一角,就象浪费我的一滴血。我许下的诺言,我必须要得实现,才对得起我的交老乡亲和上级领导对我的关心。
2005年3月24日傍晚,有一个老奶奶送鸭蛋到后门来给我,我锁前门我走了,我确实没有空。前几天有一位妇女叫我到外边去要菜,到底是谁送菜来给我,我也没空去看。现在扫盲上课时间到了,学员们都来了,今晚是我上课。我想,等其他老师来了,我得调一下;我不敢去看,说上几句话又耽搁了我的时间。这会儿王校长到了,我和他调课,现在我要以尽情写我的人生了。
我想到,我在敖里建校的事,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我的成功和我的亲人,还有我周围的人分不开,我非常感谢关心和支持我的人。我没有时间去说,我只能从心里去感激他们,在我最忙的时候,群众送菜给我,说明群众对我很好,我很高兴。
我是一个感情和事业都失败的人,普普通通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我父母勤劳善良,我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是一个劳动的好手。我有两个弟妹,现在他们在高中就读。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于几亩田和几亩果地,还有家畜。
我父母非常疼爱我,一直培养我读书。由于早恋,我高中毕业后,考不起学校,就回家帮父母干活。我23岁那年,随着“普六”验收的到来,我乡缺少大量的教师,乡教站就通知我到我乡的大塘村去上课,从此我走上了代课教师的生涯。大塘村是我们乡最大的一个村,人口较多,那所学校也是我们乡最大的村级完小,教师相对的其它村多,就在那所学校我认识一位男教师,他比我大六岁,他是一个情场老手,他欺骗我的感情,使我堕入万仗深渊。
我是1995年3月8日到大塘学校上课,到7月放暑假,学期结束,我和他之间的关系也就结束了。暑假期间,不知他去哪个地方取得一个老婆回家来,带到学校,一起同吃同住。我才知道,原来我被他玩弄了,他的老婆又丑又矮,可就是有一份正式工作。这种现实给我很大的打击,我快崩溃了,六神无主,几天不吃不睡。这是我第一次认识男人,结果被摔得那么惨。这件事成了一阵风波,闲言碎语满天飞。我家里知道这事后,我不敢回家,怕我父母骂我,那时我真的很难过。原来,我和他同住一栋楼,我们的关系很好。突然间,他娶得一个老婆回来给我看,这样纯脆是对我的一种侮辱。我有一个堂哥在教站工作,看到这种情况后,向上级反应,把我调到宰略学校。他太令我伤心,他结婚后,不但不向我道歉反而到处张扬说:“我有我的老婆,是她来纠缠我,是他自愿送上门来的……”等等话语不堪入耳。我听到这些话后,气得肺都要炸了。村里寨里哪叽叽喳喳都在说我的小话,我父母对这件事也很生气,但他们束手无策。只怪我不守本份,我什么也不说,也不能说什么,只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我就来到了宰略小学,开始情绪有点不好,工作松懈。学校里的老师们知道我的心情,也不多加责怪,我很感激他们。我曾经放荡过……吸烟、喝酒……后来在亲人的关怀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在别人的讽剌、嘲笑中认识了自己——我要坚强起来,重新做人,活出个人样,要好好教书,好好做人。漫长的一年终于过去了,1997年,不知上级是怎样安排的,又把他调到宰略学校教书,我又调到龙江学校工作,一呆就是5年。
龙江村是一个100%的侗族大村,是一个鱼米之乡,那里的人热情好客,我对那里的风味小吃深有感触。我在龙江村上课5年,不做别的,一心扑在教学上,我的教学成绩显著。因为我从一年级跟班到五年级,跟班特别好上课,我上的是语文课,我学生的作文写得也很好,我也得到乡教站的表扬。这样,我对教育事业更加有信心,同时,我也认识到代课七年没有机会转正原因——因为我没有文凭。我已经落伍了,我应该去高等学校学习,给自已充电,增加知识,也应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2001年,我县教育局要一部分教师到高等教育学院进修学习,普及大专文凭,我得到这个消息后,毫不犹豫的跑到教育局报名,因为我晚了一点,只有英语专业不满人,我也报了名,经过考试,被贵州民族学院录取。2001年8月我就走上了大学的校门。
我在大学里,我学到很多东西,也认识很多知识渊博的老师,我很崇拜他们。一位叫肖唐军老师给我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桶水的知识,才能倒给学生一碗水的知识”这名话至今成了我的人生格言,虽然在民院短短的两年时间,我懂得我人生的道路该怎么走。
2003年7月,我大专毕业了,教育局不安排我们的工作,由乡教站安排工作。我知道,乡教站安排我们工作是上小学课,而且我们乡村小学又不开设英语,那么我所学的英语专业,就是一点用都没有。2003年8月22日我到教站报到,他们很欢迎我,我把原因述说一下,他们很理解,最后王站长说:“我们乡的小学,你喜欢到那一所小学,你喜欢到哪一所小学,我们都答应你”。事情太出乎意料了。他们越对我好,我就越难过,我一定要坚强,要坚强的活着,不要为一点小事顺其自然的勉强活下去,我要干一翻事业。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要来敖里建校,我只想把教学成绩搞好,去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我用坚强的口气说:“我要到一人一校的地方去。”
和我谈话的王站长,还有其他工作人员都不敢相信,不相信我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我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里也很难受。我知道,我以后的道路会更加艰难。我是一个事业和感情都失败的人,我又是那样的争气,父母给这么多钱给我去读书,怎会是这样的结果?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我父母还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他们知道后会怎样。
站长看到我很坚决的样子,就说:“我乡的学校,就敖里村是一人一校的地方,因为那里设有两个教学点,下敖教学点是一人一校,不过那地方山路不好走,而你又是一个女的,回家走路不方便,最好还是到交通方便的地方吧。”可我的主意已定,他说了也等于白说,这样我就在下敖小学上课。
当时,我并不知道敖里学校是怎样,我也没有想到要去那里建校,我只想去那里上好课,抓教学成绩。那地方交通闭塞,也较穷的地方,男婚女嫁从来没有与这个村有关系,那里的姑娘嫁不出来,外面的人也不到那个地方去娶媳妇,所以这个地方对我来说很陌生,还很遥远。我想,这个地方山高路远,我到这个地方去,没有人看我,我活得太累了,我怕人家说我30岁了,还没有嫁人,花这么多钱去读书,也还是一个样,有什么了不起……虽然我外表坚强,其实我内心很脆弱。到了那里全都是苗族,山清水秀,那个环境肯定合适我,所以我就决定留了下来。
家里知道我要到下敖教书后,父母很是惊讶,我也很害怕我父亲难过,但我决定了的事情,怎么也不会改变。我父亲问我一些详情说:“是教站安排你去的吗?”我说:“不是,是我自愿进去的”我父亲急了说:“明天我到教站去说说,叫他们重新调整”,我抢着说:“我已决定了,你去说也没有用”。那天晚上父母跟我说了好多好多的话,我还是没有动摇,最后我又说:“我的事情谁也管不着!”甩了这句话给父母,我就回到房里休息。可第二天,我父亲真还是去了乡教站,教站也同意调整,可我还是不愿意调整,当天夜里,我父亲一夜没睡,一夜都在骂我说:“这个家不是你的家,这么大的姑娘不当家,还要往山里跑,害我辛辛苦苦培养你读书……我也不说一句话,我就想,反正他不敢杀我,给他骂两天,等我走了,他就骂不着了。但是我的眼泪却忍不住流了。
我不能呆在家里了,害得父母伤心。2003年8月24日,我到从江买了一些小东西,第二天就来到下敖学校。从这以后,我有一年没有回家。其实我很挂念家里,但是我不打电话回家,要打电话就打到叔叔家或邻居家问一问家里的情况,没有什么事,我就很高兴了。我不爱打电话回家,我要为自己争一口气,他们骂得我那样伤心,难道没有他们,我就不能活吗,就堵这口气,所以,我一年不回家。
下敖小学比我想像中要好。这个教学楼是二层楼的架子,虽然一块木板都没有装,但如果装好了后,老师可以住二楼,如果装不好那就惨了,到夏天,地面潮湿,又怕蛇钻进来,也怕生病,教学楼破破烂烂,教室里的墙板是用藤子捆的,没门没窗。
我刚来到下敖的时候,由于学校没住宿,我在村长家住了一个多月,我觉得住在人家的家里多麻烦。我把1到3年级58个学生组成一个班上课,三级复式。我上课真的是太累太累了,上一早的课下来,连句话都不想说。我坚持差不多两个月,感到太辛苦了,我向上级领导反应后,又从上敖教学点调一个代课老师下来。
我看到学校那么破烂,心里很不是滋味——学生艰苦,老师也艰苦,住没住的。在人家家吃饭多了,也不好意思,我自己也出伙食费,可还是在人家的家。放学后,总得帮人家干活,不干也怕人家不高兴,人家分配活路在那里,总得帮人家干,就是有作业要批改,也得先做别人的,然后才做自己的。老老小小都在干活,我不可能坐等人家。有时候,我心里在暗暗的哭,为什么要来受这个气。我感觉到我父母说的话太对了,现在我要回家吗?那是不可能的,我想了又想,于是我就去找村干,先装一个房间给我住。
为了达到目的,我组织村干组长来吃饭商量装房间这事,我进寨去买一只鸡和一只鸭来杀,傍晚,他们都干活回来了,然后上门一家一家去请他们来吃饭,他们都来了,我和村干们一起有说有笑的喝酒,吃在半中的时候,我就提出装学校的事。我问他们有没有板子先装一个房间给我住,群众投工投劳可以吗?
干部们都说“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外面的老师来住,所以我们就没有装”。
我又说:“就是没有外面的老师来住,我们学校也应该盖好一点,装好一点,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好的环境学习。”
这时正是喝酒上头的时候,村干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我们确实应该把我们的学校装好一点,老师说得对,装好其实是给我们的孩子。”有的说:“老师,你们来我们组,我们特别高兴,第一次见到女老师到我们村来上课,我们很高兴。”有的说:“今年我们的学生特别多,往年从来没有这么多学生,我们的教室确实要装好。”他们各自发表自己的议论。
最后我又说:“明天你们能不能组织群众按投工投劳记工,把学校装起来。”村干们表示一一答应。我请吃这一餐饭,他们表示很感激。那天晚上我喝了很多的酒,散餐后,也各自东倒西歪的回家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听到组长喊说:“今天早上,去坡把牛草割回来快一点,吃早饭后,大家拿工具来装房间给老师住,老师没地方住太不方便了,每家一个劳力,不来的一天扣10——15元钱……”吃早饭过后,群众陆陆续续的来到学校,大家你锯我推他砍,积极的动手。中午,我正在上课,下课后,我看到他们很辛苦,我就买一些便宜的烟送给他们,还端来凉水,群众们也很高兴,很满意。有的说:“姑娘老师还不差嘛。”
装这个学校要一个星期才装起,有的群众积极,也有的很消极,我觉得这样很好,请全部群众吃饭,真的请不起,我还是请几个组干来商量学校的事,每家可不可以出几片瓦和木板给学校,把学校装好。他们说:“这正是秋收的季节,我们先把谷子收进仓后,再把学校装起来”他们的回答我也很满意,我的房间装起了,可没有床铺,现在他们实在没空,我也还是住在村长家。
秋收以后,他们投工献料,花了半个多月才全部竣工。学校完工了,学生喝水的问题还没解决,这时候正有国家特别照顾贫困山区的人饮工程队到敖里村修建自来水。我组织村里的妇女们挑沙子,又在学校旁建一个自来水井。这时下敖教学点才是正真的修建完工。我和群众开了一个简单的竣工典礼,组里出一部分钱,学校也出一部分钱,买一头小牛来杀,和群众搞一次会餐。那天晚上,我渴得烂醉如泥,我有多高兴啊!
这个教学点装好后,教站检查工作的人知道后表扬我,我很知足,也很高兴。日长月久,我和那里群众感情越来越深,我的吃住不成问题,群众对我很好,我很感激他们。
下敖小学点的建成,我得到政府、教站的鼓励,对教育事业更有信心。我走遍敖里村,上敖教学点也是一个小如烟盒,乱七八糟的教学点,一年级还住在农户的楼脚下面,和牛圈并排;教学楼只能装70个人,老师没有宿舍,有一个简陋的办公室。但上敖教学点位置好,人口较集中,环境优美,学校的前面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上有一座像模不像样的风雨桥,左边有一课参天大树,周围住着人家。
我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如果我在上敖建一个大教学点行不行呢,我一直在想,并亲自跑到上敖来和支书、村长商量,询问他们村里还有没有杉树,有多少,还够一栋学校的树吗?他们回答得很如实,说:“我们村的树多得很,我们村的树多得很,就是没有谁带头,一旦开工了,都是资金的问题。”
我说:“这很好,如果我要来上敖建校,你们同意吗,你们支持我吗?”村干们说:“那肯定支持。”我得到村干的同意,我对建校心里就有一个底,这个学校只要组织好群众投工投劳,我相信这个学校就能建成,我很有把握。然后亲自打电话给我们乡党委的罗朝明书记,我说:“我要到上敖建一座大的教学楼,我想从下敖调到上敖,这样有利于我和村干们商量”罗书记表示非常同意我的做法。
2004年的2月,我调到上敖学校,我就召集村干、各组组长、部分乡干部、教站工作人员吃一餐饭,公布我在上敖建校的事。这样,我在敖里建校的事就成了定局。村干就组织群众把村里的杉树砍倒晒干,然后才能抬回来,这就是我真正建校第一步。
我来到上敖村,为了和群众搞好关系,我想尽一切办法请他们喝酒,在桌子上与他们交谈。这样就得到群众的信任和理解,认识到我是一个好老师。由于这里的人文化少,思想落后,工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村里的妇女就更没文化,我为了和他们接近,请他们来学校吃饭喝酒,或他们请我到他们家,我都去,平时和他们打油茶、谈话互相交流,你来我往,大家有说有笑。真的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和群众关系搞好后,上下一条心,教学、生活方面都很轻松。我根本没有菜园,群众的菜园就是我的菜园。
群众倒树是在2004年5月份,9月份起房架,2004年的国庆节立学校。立学校时,乡所属单位分别捐资金500、100、10元,群众有物出物,大家吃一餐辛苦饭,喝一餐辛苦酒,这就是我建校的第二步。
说起建校就是资金,我是一个代课教师,每月工资是180元,又要生活,怎么建校?资金从哪来,我就想到贷款。为了能贷款,我写一份申请要贷2000元养猪,还请教站里的梁站长和我一起去贷款。到信用社后,里面的工作人员,看我是一个代课老师,工资太低,到时收不来帐,不愿贷款给我。我闷闷不乐回到学校,我很苦恼,建校的事都豁出去了,现在资金还没有定下来,我这脸往哪里放,我吃不香,睡不着。我非常愤恨信用社的工作人员,钱也不是他个人的,为什么把钱卡得那么紧,真的是一块铁,想起都烦。
我到那里找钱呢?有谁能帮助我呢?我是不可能回家要钱的,我的父母是那样的对我,而我又从来没给家里一分钱。我一天到晚想的都是钱,我走投无路。最后,我还是硬着头皮回家。到家后,我父亲亲切的叫我:“大姐,回来子”父亲这样叫我,我知道他不反对我了,态度变好了,我第一个星期回家,我什么都不说,更不敢说建校的事,每个星期我接二连三地回家,星期天帮家里做农活,和父母拉一些家常。离回学校的日子越来越近,最后我还是把建校的事说父母听,我说:“建校对我转正有很大的帮助。”一说到转正,我父亲就毫不犹豫答应帮助我建校的资金,我高兴极了,我心吊着的石头,现在已经落地了——原来我父亲是那么的好。这样我得了1500元作起房架费,建校就告了一个段落,我也放心了一半,建校已经有了一个开头。但装学校的钱去哪里找呢?我得另想办法,我不能再回家要了,因为装学校还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这钱我能有办法找出来。我发现敖里的村民买货物都要到20里之外的集市去买,我在这里开一个小商店,应该可以吧,我这样想,也这样做。立学校起过后,我请木工在学校后面的柴房装修一天,把厨房搬下来,然后用胶纸隔了一小间卖一点货,以200元起底,这就是敖里学校的勤工俭学部。我以薄利多销为宗旨,经济效益还不错,现在已积累到2000多元的资金,这就是我建校的前后过程。
我建校的力量是微小的,我想通过媒体,让社会各界人土帮助我们这个贫困山区的孩子,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现状,敖里村人民会世世代代永不忘记。



在与村干部的座谈会上,提及资金短缺问题,大家一脸凝重

我们捐赠的物品是朱老师帮忙挑上山的

村民们把我们捐赠的物品和朱老师采购的货物挑回山村

敖里小学就在这大山深处

敖里近望

敖里小学。没有玻璃的教室,冬天怎样抵御严寒呢?装这些玻璃需4000多元的资金缺口从何而来?

敖里小学教室

敖里小学办公楼

朱老师每月工资只有180元,为了偿还四五千元钱的建校木工费,她自己办起了勤工俭学小卖部,希望能尽力偿还欠款。




随处可见的标语,足以体现教育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要离开敖里了,苗族妇女送来了熟鸡蛋,作为给我们的礼物

黄昏时,再回望一下留下我们太多牵挂的敖里
忘不了,当我们告别朱老师和敖里乡亲时他们眼里留恋的目光,其中深含着多少希冀多少期盼啊!我们一行渐行渐远,可他们一直站在村口目送着我们,久久不肯散去。我不时的回头,默默的祝福着大山里这些可亲可敬的人们,祝他们早日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祝他们安康、幸福!
在雍里的4天,有幸听到和看到很多令我们感动事情感动的人。在那里,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贫困,更多的是关注那些帮助摆脱贫困的人们——李光对等志愿者、李春燕、朱维姣,还有陪同我们走村串户,度过这段难忘时光的雍里乡书记罗朝明(被我们评为“第九世界最有魅力的男人”)。
“起初我以为我是去帮助他们,是去贵州扶贫去了。后来慢慢发现,其实被扶贫的是我。那些人,尤其是那些志愿者,不为名,不为利,就是为了自己的美丽的梦想。在那么贫穷的地方,坚持着,显示着那么美丽的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因为这是美丽的梦,他们告诉了我人可以那样生活。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教学当作一种生命。一种充满理想的,让人感动的生活方式。而这些却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被忽略的,也是这个功利的社会所欠缺的,包括我自己。
而他们,那些男男女女,那些平凡又可敬的人们啊,又给我补了很好的一课。
对他们深深表示敬意的同时,再次感谢他们! ”
这是网友 竹影扫阶MM的一席话,就用来做这个帖子的结束语吧。无眠谢谢朋友们贵手翻帖!
推荐:同行网友傲雪梅的 ★☆走进第九世界——关注贫困☆★
[ra]http://www.wmcn.com/shenying/gzmg1/mg.mp3[/ra] |
|